谁在“泣幽咽”?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引导学生学习杜甫的《石壕吏》一诗将要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这首诗中还有没有疑难问题或要质疑讨论的问题?”梁璐苹同学就提出:“诗中结尾部分‘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二句中,究竟是谁在断断续续地哭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我可以当堂给以解释,但我觉得不如让学生们自己展开讨论,然后由我归结,这样效果更为理想。于是我让学生们思考交流两分钟,然后展开讨论,要结合诗的内容阐述理由。
  一个学生说是老翁在哭。他哭他的三个儿子死了两个,另外一个还不知死活;而操持家务的老妇人今夜又被抓走了,家里还有儿媳妇和吃奶的小孙子,自己无法照料他们,因此禁不住哭泣。一个学生立即反驳说,不会是老翁在哭。因为从时间上看,老翁是乘天黑“逾墙”逃走的,不到天亮或临近天亮时他是不会贸然回来的。因此在“夜久语声绝”之际,他是不会冒着危险在不知家中现状的情况下回家的。而且作为家中仅有的一个男人,他在老妇被抓走以后也不会在儿媳面前“泣幽咽”的,那太不像一个男人的行为了。
  一个学生认为是小孙子在哭。当即一个学生就反驳说,不可能是小孙子在哭,因为小孙子是一个还在吃奶的孩子,他要么不哭,要哭一般就不会断断续续地低声哭,而是肆无忌惮地嚎啕大哭。
  一个学生提出是儿媳妇在哭,也有学生提出是儿媳妇和小孙子均在哭,还有学生认为是老翁、儿媳妇、小孙子一家三口都在哭。
  讨论未有明确的结论。我让学生结合此诗表达的主题,结合每个人物的身份和情节发展的过程再作思考。
  一个学生说,从几种可能的情况看,较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儿媳妇一个人在“泣幽咽”。因为她在公公已逃走、婆婆被抓走以后,吓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自己“出入无完裙”,孩子又嗷嗷待哺,她没有了主心骨,没有了公婆的撑持帮衬,她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丈夫或已战死在外,家里的吃、穿、用全无着落。这一切的灾难怎能不让这个未曾当过家、做过主的小媳妇愁肠百结、忧心如焚呢?因此这媳妇断断续续的哭是符合这首诗的主题和情节发展的安排的,也是合情合理符合人物身份的。
  这一解释赢得了全班同学的赞同。我就势总结说:“这个儿媳妇的哭声,可能代表了安史之乱中广大妇女的共同的悲戚之声。她们不但生活贫困,衣食无着,而且经常饱受亲人离散或亡故之痛,战乱频繁之苦。由这位‘有孙母’的‘泣幽咽’,我们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安史之乱带给广大人民的切肤之痛,因而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作者通联:安徽濉溪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它是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来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高中音乐教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块硬骨头,说到“少、慢、差、费”,文言文教学恐怕是其中的代表。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呢?现今有一些人认为只有恢复旧式的文言学习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古人就是学文言文啊,古人的文言文水平高啊。怎么做呢?实施“无标点”教学,一切课文先断句标点;从小培养,小学生开始读背四书五经;写作促阅读,提倡中学生用文言文写作……如此等等,复古之风盛行。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
把写作教学作为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即通过写作以带动语文课程的学习(以写促学)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学,然后知不足”;写,然后知困矣。写作中的疑惑如何解决?从所学课文中寻找
在经典社会哲学框架内.道德批判及建构在马克思和涂尔干的比较研究中是一个重要问题.两人的道德理论都深受康德道德思想的影响.不过他们在对康德道德思想进行批判性阐释上呈
中医与西医由于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虽其研究对象同为人这一客体,但确由于不同的对疾病的认识角度,使两者在表述上大相径庭.现在,由于西医不断地将现代多学科、科学技
本文对新疆亚菊Ajania fastigiata(C.Winkl.)Poljak.的生药性状、显微结构、粉末特征、紫外光谱、薄层色谱进行了研究.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管理心理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由远古管理意识到近代管理理论,由超物管理、物化管理发展到了现代管理即人性管理.
地下室贮藏中药,由于气温较低,不直接受阳光照射,气候较干燥,对于那些怕光、怕热、怕风、怕冻的药物有着一定的贮藏作用.对那些易受虫蛀、霉变导致药性改变或药效改变的药材
创新办学思维,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进取式教育与消极式教育的竞争,是开放式创新文化与保守式沉沦文化的竞争,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学院只有通
曹丕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是把文章的撰写讲到极致的说法。我们今天不这样说了。但无论怎样,“作文”,对学生来讲。也还是大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