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自制读书节目创新研究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j74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以优酷自制文化类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出走季》作为主要研究文本,通过分析《一千零一夜·出走季》叙事文本、视角、空间及功能,“看理想”文化品牌的矩阵布局、跨界融合、延伸文化价值等方面,探讨在网络自制的市场环境下《一千零一夜》读书节目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  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1-0107-03
  近年来,电视平台上以《国家宝藏》《一本好书》为代表的文化节目获得不俗的收视率和点击量,并且赢得了受众广泛好评。文化类节目这一长时间被视为曲高和寡的精英化节目类型,如今深入到普通大众的文化生活中,成为社会大众在厌倦了重复干燥、机械重复的娱乐化节目时获取有价值知识的好选择。
  在文化类节目中稍显冷门的读书类节目,虽然出现时间较早、也曾掀起文化热潮,但在传统媒体平台上的表现始终差强人意。进入新媒体环境后,读书类节目表现出更有发展前景的生命力。就优酷看理想品牌下《一千零一夜》系列节目而言,其自2015年开播至今,无论是观众口碑还是播放量都在同类型节目中处于前列。本文以《一千零一夜》第三季《一千零一夜·出走季》(下文简称《出走季》)为微观分析案例,分析该节目中的叙事创新、传播策略,以此探究读书类节目在当下新媒体网络自制环境中的突围路径。
  1  人·书·景:《出走季》叙事创新
  2014年凤凰卫视知名读书节目《开卷八分钟》宣告“闭卷”后,主持人梁文道“转战”新媒体平台,2015年参与制作了户外加长版的《开卷八分钟》——《一千零一夜》。《出走季》作为《一千零一夜》的第三季,依旧架构于优酷视频这一新媒体平台,依旧保持“一人、一书、一街头”的艺术性叙事方式。但其叙事文本选择更具有系统性、叙事场景选择与叙事文本关联性更强。《出走季》以其充满“灵韵”的叙事方式带给受众更为享受的“收看/听-接受-思考”體验感。
  1.1  叙事文本:主题明确统一,贴合受众文化品味
  《出走季》共12期节目,分为北京篇、敦煌篇、京都篇,每篇由四期节目组成。节目对于叙事文本的选择贯穿古今中外,从国内古代、近现代文学到日本、英国的文学作品均有涉猎。从文本的编排标准来看,除了很明显的地域分类,在文本内部也达成了主题统一。
  北京篇从新文化运动著作到史铁生对生命的反思再到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科幻色彩,实际上在探讨人该如何活的主旨问题,即面对变革的社会,人应该做出何种反思与行动。
  敦煌篇涉及两种视角的矛盾思考:一种是由内向外看,用中国古代视角看当时的外国社会;另一种则是由外向内看,用西方现代视角,通过丝绸之路这一文化标志,看古代中国的社会。
  京都篇的文本主旨相对于前两篇较为明显,通过日本现代文学三大巨头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的经典作品体悟日本社会中一直以来的“物哀”文化。
  从整体的结构来看,《出走季》叙事文本贴合节目受众的文化背景,围绕着人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借由三个不同城市风格、东亚文化背景下三种文化基调色彩、12本经典严谨的社科著作,传递文化思考,分享文化感想。
  1.2  叙事视角:单一全知视角,说书人户外“一镜到底”
  不同于以往的读书节目分设了主持人和嘉宾两个叙事主体视角,《出走季》采用主持人梁文道的单一全知视角,开场介绍是他、讲解书籍文化是他、串场也是他。单一的全知视角要求主持人既要有深厚的阅读储备、文化修养,同时还要拥有严肃认真又不失风趣幽默的流畅表达能力。换言之,全知视角的主持人就是传统说书人的现代变体,同时还要拥有现代主持人的基本素养。
  除此之外,《出走季》延续了前两季对于长镜头的运用,力求“说书人”每一段落的讲演“一镜到底”。对于新媒体平台上的用户来说,观看的流畅体验感尤为重要,频繁的切换镜头视角会降低用户对于整个节目的观看体验。因此,《出走季》对于“一镜到底”的大量运用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整个节目的制作特色,另一方面也是从受众的体验度着想,保持流畅的镜头语言,增强用户在观看时的黏性。
  1.3  叙事空间:勾连三种空间,交错融合叙事场景
  《出走季》叙事空间有三种,一是叙事实景空间,即节目镜头拍摄的包括主持人、背景景物等在内的所有现实实景;二是文本话语空间,即每期所介绍的书籍中建构的话语空间,这一空间的建构主要是靠主持人在每期节目中所朗读的某一章节或小段;三是原型历史空间,即与文本内容背景相关、且在文本话语之外,通过主持人延伸建构的范围较广的历史空间背景。《出走季》力图在叙事实景空间、文本话语空间以及原型历史空间中建立起勾连,努力运用新媒体叙事手段将三者融合。空间融合的目的,是给受众带来贯穿当年今日的时空交错感,并在这种交错感中获得文化发展的沧桑感受。
  1.4  叙事功能:半体验式讲演,彰显“读书行路”宗旨
  从古至今,我国文化学习与传承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结合才能深化学习体验。《出走季》中通过“文化出走”这一行为,将旅游与读书跨界融合。《出走季》主角仍然是人文书籍和文本历史,作为背景的景物语言成功烘托了文本内容。第四期《丝绸之路新史》中,主持人叙述敦煌曾经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其文化、商贸乃至城市建筑都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较高标准,与此相配的画面是昏黄的沙漠中残存的建筑、主持人拄着登山棍、戴着防风镜,在两者强烈的对比下,烘托出从国际都市到如今荒芜的沧海桑田的伤感气氛。
  走出死板的演播室、抛开无意义的街景,拥抱真实的“外面的世界”。“出走”行为及时迎合了体验式节目制作风潮。当下综艺节目制作追求通过体验展现真实,尤其以近年来较为多见的真人秀节目中对于体验式使用较多。体验式元素贴近受众对于特定时间和地域的精神体验需求。《出走季》将“体验自然”融合在节目叙事中,对于体验元素的运用相较于其他节目也“克制”许多。   2  矩阵·跨界·延伸:《一千零一夜》传播策略
  2.1  依托品牌矩阵,提升传播影响
  《一千零一夜》节目作为优酷《看理想》文化类视频节目的子栏目,也是《看理想》系列的开篇之一。其与《圆桌派》《局外》《听说》《呼吸》《号外》等节目构成了优酷《看理想》文化节目矩阵。《看理想》是由传统出版媒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与优酷土豆集团共同策划的,被视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化品牌“理想国”的跨界创作。《看理想》品牌栏目作为传统出版界在全媒体时代的影像计划,以优秀的文本资源作为支撑,通过优秀媒体人出任策划、传统出版社与新媒体平台的跨界结合,以充分的市场调查为前提,避免了定位模糊、受众图像不清晰等计划时代节目制作的缺陷。
  在当下的媒介融合环境媒介矩阵已不再是陌生的概念,但以《一千零一夜》为代表的“看理想”文化节目矩阵在国内视频节目生产中仍不多见。换言之,从传统出版业延伸而来的文化品牌在媒介融合市场上还具有广阔的前景,在当下泛文化节目生产中值得深耕发掘。
  2.2  借助声音力量,提升传播效果
  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形式和路径也逐渐丰富多元。媒介在营造声色缤纷视觉享受过程中,单一音频形式的声音传播也获得了发展空间,构建出更胜于收音机时代的“声音景观”,《一千零一夜》节目借助“看理想”App这一品牌矩阵下的文化社群,将节目中的音频(说书声+背景乐)提取出来,以更适合“听”的方式重新剪辑上线。
  声音传播的魅力延伸节目的影响力,提高用户黏度。单纯的音视频节目动用的是用户的眼耳,这对观看时的空间条件有一定要求,并且束缚了用户在观看时的双手操控能力。而在线阅听能随时随地实现空间切换,给用户以陪伴之感。运动、乘车、入睡前等碎片化间隔都可视作阅听时间[1],这直接增强了用户的操控能力,开拓了用户接触节目内容的新时空场所。更方便快捷的接触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节目的用户黏度。
  2.3  联动线上线下,延伸文化内涵
  泛文化节目与泛娱乐节目的不同在于,文化类节目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于营造社会文化氛围,提升公众文化素养,本质上带有公益性、文化性的特质。而读书节目将其更为具体化,即通过展现书中的故事、精神内涵带动公众对书本和阅读的兴趣。因此文化类读书节目比起其他节目更注重节目播出后的转化程度,节目内涵的延伸工作,线下反馈做到充分关注。
  《一千零一夜》在节目播出后,举办了多场线下文化分享会,通过茶话、观影等不同形式向到场观众分享节目,由节目内容延伸出文化感想。除了这种小型室内的分享会,《一千零一夜》还通过节目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与受众进行交流,及時收集观看反馈,并根据反馈调整节目内容和形式。
  3  结语
  自读书节目诞生起,“节目本质与大众媒体特质是否存在不可调和冲突”这一问题就被提出[2],并且伴随其发展、衰落。可喜的是,新媒体环境下垂直化、分众化的传播样态,预示着读书节目——这一带有精英色彩、知识性强、文化氛围较浓厚的文化节目能得到针对性的开发。正如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开播之际所说“对于一个大众的文化节目,新媒体可能是更适合的平台”。
  在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大背景下,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从需求这一最为根源的制作角度来看,读书节目以至整个文化节目类型在新时期应得到更高的重视度和更深的开发度。
  参考文献
  [1]刘丹凌,傅梦婷.迁徙的声音:新传播革命语境下有声书发展的新模态[J].出版广角,2018(24):14-17.
  [2]徐之媚.新媒体环境下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的突破和创新[D].广州:暨南大学,2017.
其他文献
摘 要 央视新闻通过网上连线和淘宝直播进行的联合直播成为了媒体融合的典型案例。文章主要针对“央视新闻+淘宝直播”媒介融合下的共赢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媒介融合;央视新闻App新兴媒体;共赢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1-0065-02  4月6日8点15分,“带货一哥”李佳琦与央视主播朱广权隔空连麦通过淘宝直播平台共同开启了以主题为“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网红直播带货越来越成为流行现象,“网络红人”也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在这个狂热的带货现象背后,有着丰富的传播学知识。而李佳琦作为近几年新崛起的男性美妆博主,受到万千粉丝的热爱和追捧,李佳琦走红的背后有怎样的传播学和广告学原理,这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文章以“口红一哥”李佳琦为例,主要分析网红直播带货的现象及其发展趋势,并指出这种现象背后的问题。  关键词 网络直播;网红;李佳
期刊
摘 要 当下,我国新闻机构从单一媒体向融合媒体的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2018—2019年,我国媒体深度融合的重点是建设县级融媒体,标志着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构建融合体系的阶段。文章以山西省长子县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发展为例,着重探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县级融媒体中心;问题探究;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
期刊
摘 要 文章通过采用文献研究、逻辑能力分析的方法,对新媒体下中国冰雪赛事传播的情况进行探析,并以2019年上海超级杯与咪咕视频的结合为例,提出冰雪赛事的部分传播困境在于传播者的范围有待扩张、传播方式和内容的局限以及受传者黏性不高等方面。之后对冰雪赛事的进一步传播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冰雪赛事;文化传播;大众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短视频媒介的快速崛起与发展,使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与话语权面临着巨大挑战,主流媒体必须充分利用短视频媒介作为舆论宣传工作的新阵地。目前,主流媒体短视频平台建设主要面临传播思维滞缓、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人民日报抖音号的成功运营为各级主流媒体短视频平台建设与传播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主流媒体;短视频;建设;抖音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
期刊
摘 要 快手等平台一方面为农民群体提供了发声机会,另一方面在这些平台上所展现出的农民形象却是经历种种选择的结果,尤其是在泛娱乐化背景下,人们在海量信息中找寻的内容越来越偏向满足其浅层次的娱乐诉求。虽然有众多农民用户在快手上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分享着自己千姿百态的生活场景,但是能够获得更多关注的仍然是搞笑类、美食类短视频,而这些短视频大多缺乏创新,内容千篇一律,无法拥有深刻主题,其所呈现出的农民形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综艺蓬勃发展,《奇葩说》《爸爸去哪儿》《中国有嘻哈》等“现象级”节目在海峡两岸热播。网络综艺以其娱乐性、趣味性、启迪性等多种特性和包罗万象的艺术元素成为台湾同胞了解祖国大陆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结合网络综艺在我国的发展和创新,以《两岸青年派》为例,分析网络综艺在帮助台湾同胞了解祖国大陆,促进两岸青年交流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 网络综艺;两岸交流;《两岸青年派》  中图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移动医疗服务平台“春雨医生”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媒介平台上关于“鸿茅药酒事件”的报道及其网民评论为研究对象,探究“春雨医生”在该事件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与公众的互动关系,呈现并反思互联网时代新旧媒体健康传播的新样态和新问题:以重大公共事件的深度报道路径深耕内容生产;关涉健康和生命的线上书写延展理性的公共讨论空间;新老媒体话语的互动和角力促进文化碰撞与价值回归。这一实践拓展了互联
期刊
摘 要 近几年来,各大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平台用户数量的激增使得“短视频”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基于这一现象,电影也开始尝试借助短视频的力量进行影片的营销与宣传。文章主要通过分析短视频的用户生产、内容制作以及场景打造来探究目前短视频在电影行业的营销和宣传策略。  关键词 短视频;电影;用户生产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3-0042-02
期刊
摘 要 新时代重大对外主题报道是一项需精心策划、重点发力的国际传播任务,也是摆在对外传播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媒介融合背景下,重大对外主题报道有了更丰富多样的传播载体,呈现出了更具故事性、移动性、交互性的传播样态,达到了更佳的传播效果。文章基于对CGTN新媒体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报道的研究,分析融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重大对外主题报道,以提高我国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主题故事的能力。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