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正退出你的朋友圈

来源 :幸福·婚姻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国东想逃离微信朋友圈,他在想各种办法退出一些无聊的微信群。
  “大多被好友拉入,直接退也伤面子。”曹国东上网找各种“攻略”,最后将自己的群昵称改成了“有人”,“退群显示‘有人退出群聊’,谁知道‘有人’是谁呢,就这样蒙混过关!”
  “真像嫁给朋友圈了”
  当了6年老师,做了5年班主任,曹国东是学院的青年教学骨干。他的微信好友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在朋友圈,曹国东可以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动态,可他也觉得出现了视觉疲劳。
  “学生微信朋友圈发的东西多,可和自己有关联的很少。”他发现,在平常日子,学生发在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大都是校园生活中的日常,“下场雪,雪景能发好几天”。
  在曹国东看来,偶尔发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可以接受,但校园生活基本是模式化的,经常会出现整屏都是相似的信息,“这是对微信朋友圈这个多元信息平台的浪费”。
  即便如此,经常有学生申请加他好友,曹国东一般来者不拒。
  “学生愿意加你为微信好友,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你的认可。”他明白,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加老師的微信,若拒绝学生,就会影响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一边不停地加学生入微信朋友圈,一边沉浸在各种“不痛不痒”的琐碎信息中,曹国东一时也很纠结。
  在银川一家国有企业工作的青年职工广军也有相似的烦恼。平时工作繁忙,回家还要做饭、带娃,但广军还是要抽时间浏览微信朋友圈。在他看来,身在职场,微信朋友圈的互动交流必不可少。
  孩子上学中的问题,工作生活中各种离奇的遭遇……诸如此类,往往在工作之余的微信朋友圈交流和分享比较充分。“如今互联网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经常不参与微信圈交流,感觉被孤立了。”广军说。
  “工作之余的微信交流更有利于同事间互相了解,对工作也有帮助。”广军说,在微信的交流中,观察了解一个人的待人处事方式、表达习惯,对工作中提高协作水平会有帮助。他作为项目小组的牵头人,也经常用微信和小组成员探讨问题,“既节省时间,又能敞开说,效果还不错”。
  “确实也累人,感觉和工作无法切割。”在广军看来,最好的状态是工作、生活互相分割,下班后“两耳不闻工作事”,能彻底放松下来,“但显然办不到,微信朋友圈加剧了两者的融合”。
  “真像嫁给朋友圈了。”董敏是兰州一家媒体的编委,对于如今“无孔不入”的朋友圈,她坦言有点发怵。
  “以前上班就是上班,办公室一坐,就进入上班状态,如今,可真是24小时在朋友圈工作。”互联网时代媒体转型压力大,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抢时间成了日常状态,为了上稿快,自2016年来,董敏所在的媒体普通稿件传稿、审稿都在微信解决,这让她有些吃不消。
  “没办法,吃了这碗饭,就得去适应。”董敏有些无奈。
  “有选择地屏蔽”
  面对微信朋友圈的滚滚信息流,一些人选择屏蔽朋友圈信息,以此作为调适生活的一种方式。在大学校园,如今很多学生和老师都加了微信朋友,方便在课余进行交流,可也频频出现互相屏蔽的现象。
  “熬个夜,周末出去狂欢一下总觉得有人在盯着,会有老师说这说那。”兰州理工大学大三学生马文斌发现,大一时同学都会加老师为微信好友,也会经常交流,后来就少多了,甚至会屏蔽一些老师,或者分个组,“就防发朋友圈信息让老师看到”。
  “24小时都在老师眼皮下,像回到了中学时代,没一点儿意思。”在马文斌看来,身边同学们将微信好友分组或直接屏蔽老师的做法也属正常,“毕竟都成年了,都得有私人空间”。
  自去年以来,曹国东也会选择性地屏蔽学生。他平时会屏蔽大部分学生,若有需要就在群里交流。与此同时,他也会在学生实习、就业集中的时期取消屏蔽,以便适时掌握学生的出行动态、情绪变化和人身安全等信息。
  “有选择地屏蔽是理想的办法。”在他看来,既然加了微信好友,直接拉黑太伤人,屏蔽既减少了圈里不想关注的信息,同时,若有事情可以随时私聊,“对一般的弱关系,这种距离最好”。
  曹国东会主动加一些学界翘楚的微信,并交流专业信息,可他发现有些人也屏蔽了他。“人家觉得被打搅了,谁让我是个无名小‘青椒(青年教师)’呢!”他理解,这就是典型的社会分层,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
  “虽然网络让信息传播更加扁平化,但核心和专业信息的交流还是在不同层面进行,具有排他性。”曹国东逐渐意识到,“微信朋友圈就是社交圈,是社会关系的窗口,社会上怎么样,朋友圈还是怎么样”。
  “逃离”微信朋友圈
  2017年以来,马文斌觉得自己玩微信少多了,“人人见面都要加,就像QQ一样,这样就不好玩了”。
  马文斌希望看到一些社情民意的多元表达,了解更多社会生活中的多维信息,但他发现,随着微信朋友圈熟人越来越多,人们的话语方式逐渐“鸡汤”化,评论也四平八稳,信息量在减少。
  在兰州,小静和阿芦原本并不认识,因为热爱插花,互相交流渐多,成了闺蜜,她们会把各种精致的插花发在微信朋友圈,也会发一些参加插花发烧友的活动信息。
  小静自认为发朋友圈信息是比较把握分寸的,她会选择发一些美好、向善的内容。一段时间来,她将自己参加各种插花活动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收到很多朋友的点赞和询问,还发现了一些有相同爱好的人,这令她心情很愉快。
  也有不愉快的事情出现,单位周末加班,加班后大家提议聚餐,小静因为要给孩子做饭就婉言拒绝,可单位同事们却调侃说:“算了吧,人家要去参加高雅的聚会!”领导也面露不悦,小静顿时觉得自己被隔离在同事的圈外。
  阿芦遇到了同样的尴尬,她发出很多参加插花活动的照片,“不在乎赢得朋友圈点赞,只希望给自己留下一些记忆”。可时间久了,不断有同事悄悄问她:“是不是在开辟第二职业?”领导也旁敲侧击地说:“业余生活很丰富,8小时以内更要有热情呀!”
  小静和阿芦不想因微信朋友圈引发是非,她们想逃离微信朋友圈。“凡是工作内容以外的信息,就要屏蔽所有的同事,建另一个可见的微信朋友圈。”如今,逃离了同事的关注,小静和阿芦自称是桃花源人,悠然享受插花之美。
  曹国东用“有人”这个群昵称,成功从若干微信群逃出。如今,他改变玩法,每天早上或临睡前会集中浏览微信朋友圈信息,白天基本不看,“挤出更多时间读书、写作、带娃,靠谱!”
  摘自《时代邮刊》
其他文献
当我被面前这个已婚男人目光灼灼地盯视,听着他压低嗓音急切地向我诉说着他对我的相思、渴望时,我居然有了片刻的走神:在面前这张因为压抑欲望而显扭曲变形的脸上,我看到了某张远去的似曾相识的面孔……  二十三年前,十七岁的我第一次一个人离家坐火车去省城上学。那时还是慢吞吞的绿皮火车,头天傍晚上车得坐到第二天的早上才能到。我找到自己的座位,将行李放好坐定后,便好奇地打量起周遭来。  车厢里人声嘈杂,直到火车
期刊
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不写作业时母慈子孝,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呜嗷喊叫、连骂带教,让邻居不能睡觉。闺蜜赵文雯经常说,要能赶上一个爱学习的孩子,简直就是修来的福。天生爱学习,这人得多怪啊?因为我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家里鸡飞狗跳的时候并不多,赵文雯家可不这样。  孩子放学到家,人刚跳进沙发里,这位妈妈就把切好的水果端到孩子面前了,另一边温水倒上,含情脉脉嘘寒问暖。问十句,孩子最多搭理两句,其中还是用“嗯
期刊
我十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后院的烧烤派对上,和妹妹无意中听到爸爸與别人的对话。“我觉得,如果她们是男孩的话,我可能让她们到离家更远的地方去玩。”我那一向自诩为有女权主义头脑的爸爸,竟然在与别人坦诚相交的一刻说了这种话。我和妹妹被激怒了,回到家后,我们向他发泄了不满——他竟敢暗示:如果我们是男孩的话,他会用不同的方式对待我们?  与许多中产阶级的“千禧一代”女儿一样,我和妹妹都是典型的“好女孩”:我们彬
期刊
老张听说孙子今天要回来,老早回家,在水池边发狠地搓洗双手。  老伴看见了,笑着说:“怎么今天洗手洗得这么干净,又是肥皂又是洗手液的。”老张听着乐呵呵,尽管知道老伴是在笑话他,他不在乎,还是用刷子将手掌的裂缝和指甲细细刷了一遍,洗好后还抹了老伴的润肤膏。  老伴知道他的意思。  不一会儿,儿子媳妇回来了,孙子也娇嫩可爱地出现在他们面前。老张赶紧上前,但走到媳妇面前,还是接下了媳妇手中的袋子,而没有接
期刊
我的女儿优优在德国进入三年级没几天,就给我们带回了一封致家长的信,大意是希望家长让孩子培养一个特长,到学期末时,学校的老师会到家里来现场进行考试,这门课非常重要,希望家长重视。  这可难住我了,因为信上有这么一句话——请尽量选择学校开设课程之外的特长。这么一来,优优让我引以为豪的绘画、舞蹈以及小提琴全都被否决了。我实在想不出优优还能发掘出什么特长迎接考试。  无奈之下,我跑去隔壁的佐登太太家取经,
期刊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这種找不到自我的情况,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见识不足,不知道人生可以有多少种选择。  同事杨小旦在小县城长大,上大学时去了广州。大二时,她是他们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有一次跟大一的干事聊天,两个女孩一个说要去国外念服装心理学,另一个说要去法国学时尚与奢侈品管理,以后想当买手。于是两个学妹就叽叽喳喳聊了起来,作为部长,她完全搭不上话。不仅她们说的专业她从
期刊
快乐、悲伤、爱等很多人都住在一个孤零零的小岛上,小岛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海水。  一天传来一个坏消息:厄运即将来临,小岛就要沉没!于是大家都寻找船只纷纷撤离小岛。  只有爱留了下来,他来回穿梭,搀扶老人和小孩,帮人回去寻找遗忘的物品。爱坚持到最后时刻、坚持到所有人离开之后他才准备离开。  除了爱,所有人已经离开,小岛开始下沉,即将陷入水中,这时爱才发现原先自己拴在岸边树上的小船已不翼而飞。无奈之下,爱
期刊
隔壁王大姐能说会道,人缘极好。可近日来她跟我抱怨,就因为太能说,经常吃亏。  比如有一次,王大姐瞧着菜市场里一个熟食摊的酱花生不错,就买了半斤回去。在购买过程中,王大姐又是试吃,又是询问酱花生的制作工艺,还聊到自家早餐常常很单调,只有稀饭配咸蛋。热情的摊老板小高就顺势给王大姐出各种主意,帮她解决难题。  一来二去,王大姐和小高就混熟了。那之后,只要王大姐再想买酱花生或其他熟食,基本都在小高的摊位买
期刊
正当他在单位忙得不可开交时,一位警察找到了他的跟前,“你这不是好好的吗,你妈怎么报案说你失踪了?”警察有些哭笑不得地对他说,“老太太还哭着嚷着非要我们立即找你,说你被人贩子拐卖了。”  他知道母亲的病又犯了,忙向警察道歉,然后匆匆朝家里赶。  一进门,母亲便一下扑了过来,将他紧紧抱住,哭道:“儿子,是谁把你给拐卖了?可把妈给吓死了。”  “妈,我一直在单位工作呀,我都三十多岁的人了,谁还要拐卖我。
期刊
13岁的坎贝尔·瑞米斯兴趣很特别。他不喜欢社交活动和电子游戏,每天放学回家,就一头扎进“缝纫室”待上一两个小时。在这间卧室改成的工作室里,坎贝尔4年间制作了1000多个玩具熊,送给需要帮助的人。  工作室里立着两个16格的大柜子,塞满了各种布料、绒毛、图纸。躺在小床上,他能看到那些粉色、黃色、黑色的小家伙们,被棉花填得满满的。它们胖胖的四肢互相挤挨着,瞪着大大的眼睛,“就像一个个亲热的拥抱。”制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