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的抽象思维是人们通过概念、推理、判断等方式从而进行的思维类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帮助理解作品的重要方式。那么,要培养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类比和分类、联想和概括等各方面能力的训练与提升。初中阶段的古詩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达到训练学生抽象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抽象思维;培养策略
初中学生对抽象思维的认知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导致分析、归纳、分类等属于抽象思维的能力都偏低。对此,教师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改进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抽象思维。
一、教学目标注重思维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发重要。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抽象思维,自然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教学热点之一。由于古文、古诗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学生缺少这种学习语境,所以在翻译解读过程中必然需要逐字逐句地进行理解。而在这种解读过程中,对于常见实词、虚词的释义,教师需要对学生强调做好归纳笔记,以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确保他们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文言。其实,学生在对文言字词、文言现象乃至特殊句式进行分类、归纳工作时,就是在强化自己的抽象思维。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就需要特别注重学生对重点实词、虚词的分析和归纳,以形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例如,教师在教授《三峡》这一课时,就应当把课文中的重点文言现象,诸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等进行梳理,并让学生在课前就做好预习工作,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类并归纳这些文言现象。然后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分享,这样学生就对文章有了明确的划分,教师在后续的讲授中对学生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这样既能够使课文的翻译过程更加流畅,又能激发学生在抽象思维方面的意识,为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做铺垫。
二、教学方法善用比较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通过比较能分辨出事物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也是抽象思维训练的途径,学生在明确事物之间是对比关系还是类比关系之后,更能够明确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比较和分析过程在初中古诗文学习中也非常重要,不同篇目之间的相互比较会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之间的联系,也能进一步了解文章的独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联系学生已学的古诗文或课外诗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以达到培养抽象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引入与之情感特征类似的诗文,如白居易的《新制布裘》,并提出问题: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宏愿与白居易的“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之理想是否相同?
在感性的鉴赏之后引入理性的逻辑比较分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的层次,那么学生就会开始分析两篇文章之间的异同: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情境是温暖的,诗人在生活中没有像杜甫那样困苦不堪,因此白居易就如同站在阳光底下盼望太阳能够普照世间;而杜甫则是自己身处冰窟,却愿意牺牲自己来为天下寒士祈福。虽然二人的理想是相近的,但两者之间的思想境界却是不同的。这样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文章的理解,深入解读诗人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其被称为“诗圣”的原因,同时也会对古诗文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比较意识,将抽象思维的运用进一步深化。
三、培养学生的多元思考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可能直接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也无法让学生完全感同身受地体会教师所要倡导的价值观,正处于叛逆期的学生也不会愿意去接受这种被强加的价值观。所以,教师要教授的不是思想和价值观,而是思考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探索应该形成怎样的人格。提倡多元思考是提升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作品解读,尽管可能会造成错误的认识,但只要教师及时加以纠正,这种经历了多角度思考的解读反而更能够深入学生的思想。
例如,在教授《小石潭记》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换元法”。通常一个结论的产生来源于三个因素:对象、角度和过程。“换元法”就是通过换掉思考的对象,或是学生思考的角度,但不改变思考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对思考过程的熟练使用,强化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可以发起课堂讨论:《小石潭记》中柳宗元为什么很喜欢小石潭,却又说它“不可久居”?学生就会自发地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小石潭的环境特征、诗人的心理境况等多个角度出发,具体分析柳宗元眼中的小石潭。这样一来,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文章的内涵,同时也明白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同时学会合理推断,对抽象思维的形成颇有助益。
抽象思维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需要在古诗文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和比较、推理能力。只有将抽象思维的理念落实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中,才能发挥古诗文学习对学生抽象思维形成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春明.核心素养观照下部编版初中古诗文教材的使用[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5):66-69.
[2]冯铁山.小学古诗文演绎教学:内涵、价值与课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105-110.
[3]张毓嵩.古诗文教学“三法”[J].江西教育,2014(12):33.
编辑 赵飞飞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抽象思维;培养策略
初中学生对抽象思维的认知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导致分析、归纳、分类等属于抽象思维的能力都偏低。对此,教师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改进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抽象思维。
一、教学目标注重思维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发重要。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抽象思维,自然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教学热点之一。由于古文、古诗的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学生缺少这种学习语境,所以在翻译解读过程中必然需要逐字逐句地进行理解。而在这种解读过程中,对于常见实词、虚词的释义,教师需要对学生强调做好归纳笔记,以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确保他们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文言。其实,学生在对文言字词、文言现象乃至特殊句式进行分类、归纳工作时,就是在强化自己的抽象思维。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就需要特别注重学生对重点实词、虚词的分析和归纳,以形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例如,教师在教授《三峡》这一课时,就应当把课文中的重点文言现象,诸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等进行梳理,并让学生在课前就做好预习工作,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类并归纳这些文言现象。然后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分享,这样学生就对文章有了明确的划分,教师在后续的讲授中对学生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这样既能够使课文的翻译过程更加流畅,又能激发学生在抽象思维方面的意识,为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做铺垫。
二、教学方法善用比较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通过比较能分辨出事物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也是抽象思维训练的途径,学生在明确事物之间是对比关系还是类比关系之后,更能够明确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比较和分析过程在初中古诗文学习中也非常重要,不同篇目之间的相互比较会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之间的联系,也能进一步了解文章的独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联系学生已学的古诗文或课外诗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以达到培养抽象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引入与之情感特征类似的诗文,如白居易的《新制布裘》,并提出问题: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宏愿与白居易的“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之理想是否相同?
在感性的鉴赏之后引入理性的逻辑比较分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的层次,那么学生就会开始分析两篇文章之间的异同: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情境是温暖的,诗人在生活中没有像杜甫那样困苦不堪,因此白居易就如同站在阳光底下盼望太阳能够普照世间;而杜甫则是自己身处冰窟,却愿意牺牲自己来为天下寒士祈福。虽然二人的理想是相近的,但两者之间的思想境界却是不同的。这样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文章的理解,深入解读诗人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其被称为“诗圣”的原因,同时也会对古诗文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比较意识,将抽象思维的运用进一步深化。
三、培养学生的多元思考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可能直接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也无法让学生完全感同身受地体会教师所要倡导的价值观,正处于叛逆期的学生也不会愿意去接受这种被强加的价值观。所以,教师要教授的不是思想和价值观,而是思考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探索应该形成怎样的人格。提倡多元思考是提升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作品解读,尽管可能会造成错误的认识,但只要教师及时加以纠正,这种经历了多角度思考的解读反而更能够深入学生的思想。
例如,在教授《小石潭记》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换元法”。通常一个结论的产生来源于三个因素:对象、角度和过程。“换元法”就是通过换掉思考的对象,或是学生思考的角度,但不改变思考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对思考过程的熟练使用,强化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可以发起课堂讨论:《小石潭记》中柳宗元为什么很喜欢小石潭,却又说它“不可久居”?学生就会自发地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小石潭的环境特征、诗人的心理境况等多个角度出发,具体分析柳宗元眼中的小石潭。这样一来,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文章的内涵,同时也明白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同时学会合理推断,对抽象思维的形成颇有助益。
抽象思维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需要在古诗文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和比较、推理能力。只有将抽象思维的理念落实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中,才能发挥古诗文学习对学生抽象思维形成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春明.核心素养观照下部编版初中古诗文教材的使用[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5):66-69.
[2]冯铁山.小学古诗文演绎教学:内涵、价值与课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105-110.
[3]张毓嵩.古诗文教学“三法”[J].江西教育,2014(12):33.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