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底架框架自动焊系统研究

来源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a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基于典型机车底架框架的结构特点,结合自动焊工艺布局,从编程难度、设备整体刚性、设备故障率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了机车底架框架自动焊系统的工艺布局和设备配置,采用6台机械手同时焊接底架框架,并设计框架承载式底架升降转胎。采用离线仿真技术,对某型机车底架框架焊缝进行了焊接可达性分析,识别了焊接不可达位置,为底架框架自动焊的现场应用奠定了基础。该自动焊系统投产后,机车车体自动焊率将从57%提升至63%。
其他文献
为了明确安徽省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可利用潜力,基于安徽省20个气象站台1970—2020逐日日照时数数据,以亳州、合肥和黄山作为安徽的代表站点,分析安徽省太阳辐射能的时空变化及可利用潜力。结果表明:安徽省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太阳辐射量近51年来呈下降趋势。皖北地区太阳辐射量最大、波动也较大,皖中以及皖南太阳辐射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各代表站点太阳辐射量具有11年左右周期变化,与太阳活动
期刊
<正>国货复兴最基本的原因是国货制造业本身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实力。"例外"的基础是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占世界36%,"中兴"的背后是中国手机去年产量占世界81%,中兴、华为连续数年位居全世界企业国际专利数量前三名。从"例外"服装、百雀羚到蜀绣、中兴手机……每次国家领导人出访,"晒"出的国货都会在一夜之间风靡。大宝、回力、永久、海鸥……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不少沉寂多时的国货品牌正在市场上演绎着新时尚。
期刊
“双碳”目标下,随着新能源并网规模逐渐增大,新能源出力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将会进一步影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针对县域对外联络线断面负载率频繁波动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断面负载率的县域内部新能源电力自平衡交易调度策略,建立考虑断面负载率的日前-实时双层交易联合优化模型。仿真计算表明,该策略相比于仅运用储能技术的单纯物理方法来说,可以显著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率,减少联络线潮流波动,优化断面负载率,维护电网稳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为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丰富资源,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通过开设专题教学,指导学生预习方法;通过引导质疑问难,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通过检查预习成果,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通过设置奖励机制,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
<正>为深入推进现场管理和班组建设工作,激励和引导更多企业学习并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方法,提升现场和班组管理水平,《中国质量》杂志社在今年5月31日—6月2日启动了2021年全国现场管理改进暨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成果发表交流活动。经过组织申报、初评等环节,来自150多家企业的273个项目参与交流,其中14个现场管理课题,34个班组获得示范级成果。希望广大组织者、质量工作者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
期刊
VVER堆型风管弯头因工件较为复杂,组对偏差较大等原因,在车间现场一直采用手工焊接方式进行预制,施工效率低,自动化施工程度低。通过选用合适的焊接电源和焊接机器人,引入智能焊缝视觉识别系统并自主设计风管弯头专用工装,解决了风管弯头复杂工件的焊接路径规划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VVER堆型风管弯头自动焊工艺理论研究,得出焊缝双面成形好、质量优的焊接参数范围。最后通过风管弯头模拟件的焊接试验,验证了研发
随着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车辆出行的安全和效率愈发重要,车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智能汽车和智能交通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V2X(Vehicle to Everything),主要包含车与车(Vehicle to Vehicle,V2V)、车与路(Vehicleto infrastructure,V2I)、车与人(Vehicletopedestrian,V2P)和车与网络(Vehicle
特斯拉Model 3的推出促进了汽车由分布式架构向域集中式架构的转变,解决了传统汽车分布式架构智能化升级所面临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剧增、安全性降低以及算力不足等问题。域集中式架构的核心是车载网关。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对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车用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融合来提高车辆的感知能力,车载网关作为整车数据处理和交换的核心平台,其数据处理能力对汽车智能化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恩智浦新
基于临界距离法进行含表面缺陷车轴试样疲劳强度预测研究。使用轴向疲劳试验测试光滑试样、环状V型缺口试样、孔洞缺口试样的疲劳极限,同时也测试了材料在应力比R=-1下的裂纹扩展门槛值。借助有限元计算,基于临界距离法预测含表面缺陷车轴试样的疲劳极限,并采用试验结果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基于临界距离法预测含表面缺陷车轴试样的疲劳极限时,临界距离法中的点法误差较大,而线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能够满足工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