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 体验 感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u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诗人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本课教学以“读诗句,想画面,悟诗情”为教学重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学生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诗人对话,在师生互动的品味中体会一份浓浓的送别情。与此同时,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通过学法的归纳,让学生自主学习《谢亭送别》,真正使学生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学以致用”。
  [关键词]探究;体验;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7-0073-0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
  2.借助注解,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4.归纳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谢亭送别》。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送别》,确立基调


  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送别》,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预设: 忧伤、忧愁、难过。)
  师:是啊!离别总是让人忧伤,不管是与朋友还是亲人相离别,离别之际总是有那么一丝忧愁萦绕在心头。
  设计意图:欣赏《送别》,感受离别时的忧愁,为本诗的学习打下感情基调。

二、初读解题,略知大意


  1.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诗题)
  2.你从诗题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使:出使。
  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元二:人名,名元常,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
  3.指名说说诗题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准、读懂诗题,为后面的理解诗意、品悟诗情奠定基础。
  4.走进诗人,感受诗人。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苏轼对他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王维的这首诗,走进这流传千古的画。
  设计意图:通过王维的简介和苏轼对他的评价,学生对王维有了进一步地了解,促使他们真正地走进诗文,体验其人、其情,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初读古诗,感受平仄


  1.自由朗读
  第一轮,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
  第二轮,大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
  第三轮,边读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
  2.读准字音
  汇报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朝、舍。
  师:这句诗中的两个多音字你读得特别准确,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这两个多音字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呢? (朝:早晨 舍:旅舍)
  师:看来大家已经把这两个字牢牢记在心里了。让我们把这两个字带回到诗中去,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3.读出诗的韵律
  师:会读了还不行,我们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律来。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而且读出诗的韵律。

四、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师:读着读着,你从诗中看出画来了吗?请拿起笔,在前两句诗句中圈一圈,这幅画都有哪些景物?
  渭城朝雨浥輕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1.交流:有哪些景物? (预设:渭城、雨、轻尘、客舍、柳)
  2.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师根据学生的描述适时给予点评,引导理解:朝雨、浥轻尘、柳色新。
  3.指名读,师随机点评,如:空气一定很清新;柳树真绿啊;早晨的小雨让客舍旁的柳树更绿了;真是风光如画啊!
  师: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把这么美的画读到你的心里去。
  这美丽的画中还有谁呢,他们正在干什么呢?诗中怎么写的?指名读三、四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4.朗读,交流:你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指名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引导理解:君、故人。
  5.想象,理解情谊:
  此时此刻,离别在即,王维是怎么劝酒的呢?假设我是元二,你是怎样劝我的?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空间,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感情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

五、一唱三叹,体会深情


  1.你们都只劝了一杯酒,王维劝元二呢?从哪里知道?(体会:更尽,更,再;尽,完。)
  为什么王维劝了又劝呢?为什么元二喝了又喝?猜想一下。(预设:他们感情深,不舍,以后恐怕见不到面了。)
  2.根据学生回答引导:王维为什么会如此不舍呢?再次出示地图,标明两地距离,师适当补充:安西距离渭城3000公里,就算是坐马车,元二也要走上大半年才能到达,更何况这一路去都是茫茫戈壁,人烟荒芜。现在你觉得,王维对老朋友出使安西仅仅只有不舍吗?还有什么?(预设:还有担忧、祝愿。)
  离别在即,因此他饱含深情地对元二说——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总结:是啊,在美好的春天雨后的早晨,这对好朋友即将分别,纵有万千不舍,但终须一别,只留下这传唱千年的诗句。再次深情地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六、归纳总结,巩固延伸


  1.师:诗人在分别之际写下的诗,我们叫它送别诗。除了我们今天学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2.总结学习方法。读诗句→想画面→悟诗情。
  3.老师也带来了一首送别诗。请大家根据今天学习诗歌的方法,小组学习这首诗。
  课件出示:读诗句→想画面→悟诗情
  谢亭①送别
  唐 许浑②
  劳歌③一曲解行舟④,
  红叶青山水急流⑤。
  日暮酒醒⑥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⑦。
  ①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②许浑:唐代诗人。这是诗人在宣城谢亭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③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④解行舟:解缆开船。
  ⑤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
  ⑥日暮:指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
  ⑦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
  作业:
  1.请用斜线划出停顿,并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小组成员交流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可以说一说或画一画。
  3.说说《谢亭送别》与《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有哪些相似之处?
  4.小组合作完成,并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所掌握的方法自学这首诗,既达到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又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一个检测和巩固。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读诗句→想画面→悟诗情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 要]现在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根植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的课文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无缝链接,即通过定格生活画面——化静为动,替换生活素材——化虚为实,引导生活实践——化整为零的策略,使教材更富张力,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  [关键词]用教材教 链接生活 张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36  
几乎所有的班主任都特别注重对学生高考前的心理调试辅导,对高考严阵以待,极尽自己所能,给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盛夏,高考结束了,毕业典礼举行了,学生跨出校园了……一切都“完事”了。实际上,高考过后至跨入大学门槛之前,学生既有离开高中生活的怅然,又有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的希冀和前途未卜的茫然,种种复杂的情感夹杂在一起,决定了这是一段非常特殊的心理转型时期。这时往往因为家长和教师的放松,教育成了“一片真空
每个人都有对美的定义和标准,而东方人多年来一直追求的便是精致的五官和面容,无论是亭亭玉立还是婀娜多姿,都能通过美丽的面部所展现。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在爱关的路上不断奋进着,她们既想拥有个性,又希望能追求潮流趋势做一位时尚关达人。那么变美从哪里开始做起呢?本期华美为大家介绍——网红眼。  如今,网络红人吸粉无数,一双看起来善良可爱的眼睛引得许多爱关女性的羡慕和跟随。但单纯通过浓重的眼妆和双眼皮贴
“破窗效应”理论,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认为假如某个建筑物的一扇窗子或一块玻璃被人打碎,却得不到及时维修或补上,会造成更多的窗户玻璃被破坏,甚至整个建筑物都将被摧毁。这指出,环境会对我们产生强烈的暗示和诱导作用。同样,在班级管理中,常常会有“破窗效应”,受环境的暗示和诱导后,学生开始滋生、增长违反纪律的行为,进而导致不正之风蔓延到整个班级,对班级建设造成不良后果。因此,作为一名新
[摘要]小学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倡导多个角度、富有新意的阅读方式,不断拓宽思维的空间,提升阅读的质量。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牛郎织女》这类民间故事具备了多类型的教育功能。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知识,发挥出阅读教学的最大效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牛郎织女》;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作文心理品质,发展语言意识性,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从名师课堂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作文评价要讲究艺术,要注重激励性、启发性、即时性和
[摘 要]情境教学运用于语文课堂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教学品质。在《咕咚》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有效情境,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把识字与理解、感悟课文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深度沟通,给课堂注入了不一样的活力与生机。  [关键词]情境教学;对话;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语文教学就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使用语言的过程。成为师生一起享受生命成长的过程。但是,如果考察一下语文教学的实际状态,我们就不难发现,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颁发后,许多教师对人文性的解读犹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某些课堂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的感悟”。    案例一    这是一堂三年级的语文课,老师执教的是古诗《山行》,他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古诗,接着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
[摘 要]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删繁就简,选准侧重点,开展相关的训练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目标,把握重难点;重导轻教,找准侧重点;引入资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延伸拓展,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这样,“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学生的语文素养会逐步获得发展与提高。  [关键词]略读课文;删繁就简;侧重点;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语言运用试题在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典型任务的要求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情境角度分析,2019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试题主要包括基于具体语境,基于社会生活情境,融合个人体验、社会生活与学科认知三类情境的试题。未来,高考语文语言运用试题将呈现出现实性、应用性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情境 任务 高考 语言运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标标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