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特别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则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对此,我深受启发。以下就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点滴经验谈几点看法。
1 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学生参加的校内、校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往往不会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形象,其根本原因是不注意观察,没有有意识地去记住形象特征。所以要解决造型难点,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影视资料、实物观察、摄影或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积累创作资料。在其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观察方法,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这样,活动的开展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为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2 相关学科间知识渗透,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美术教学不是孤立的,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同一事物,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比如面对美丽的大自然,文学家用优美的诗篇赞美山河之秀,音乐家用乐曲抒发情怀,而画家则用画笔描绘大自然的风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学生配画,要求学生先分析诗的意境,然后再动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加深知识的理解,而且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3 不同课型相互联系,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美术课基本上分为欣赏课、绘画课及工艺课三种课型,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结的。欣赏课侧重于欣赏美、评价美的教育;绘画课偏重于对绘画基础知识及技法的把握;工艺课则要求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制作材料的认识,采取不同的制作方法进行不同程度的创作。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不同课型是交替进行,相互联系的,教师应以此来诱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在欣赏课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欣赏中外画家作品及同龄人的作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欣赏名家作品的时候,教师通过分析,把作品与现实进行比较,让学生理解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力得以升华。通过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来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减少学生心理上的差距,加强了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在绘画课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规律来激发其创作兴趣,逐步培养创造思维。比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创作意识比小学生更主动、更直接,且创作题材较广泛,他们能够运用初步的造型知识和审美规律进行创作,这时应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同一创作题材,有的用色彩画,有的用剪纸的方式来刻画,有的用水墨画形式来表现,还有的同学创作了工艺品等等。学生的创作方式各异,激励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同一个内容,不仅使其形象思维能力不断加强,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创作能力的提高。
在工艺课中利用各种材料,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创作,注重欣赏、绘画与工艺有机结合,既具有审美情趣,又培养了创新思维。
4 发挥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
美术课中的示范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示范规范、得法,往往事半功倍,对学生的绘画习惯及创作思路都要给予引导和启发。例如在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时,有关执笔方法,调墨知识,动笔方法(中锋、侧锋、逆锋)等基本国画知识都需教师详细示范、讲解,然后让学生模仿各种动作。再让学生体会“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以及利用写意的方法概括各种物象的特征,达到“形神兼备”之目的,让学生真正领悟写意画的表现形式,使其创作的作品更富情趣。
5 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一个班有几十名学生,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千差万别,对生活、自然的感受也不同,然而这些个性的各个方面都是在发展中形成的,也能因发展而转变。学生能否成才关键在于能否尊重他们的个性。创造型的学生往往思维敏捷、活跃,喜欢独出心裁,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且自信、好强、勇于出新。鼓励和保护他们的这些积极因素,就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美术教学中发展个性必须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最主要的是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认识上,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其个性优势,推动他们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而不是以个人的好恶去硬性地改造或命令学生服从。一个好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解学生,能热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且本身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优势才能发挥到极致。
6 创设创新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手工课上要鼓励学生在外形设计、材料使用上进行创新。为了改变传统手工课教学中教师教一步学生跟着学一步的单调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我们用“想——做——玩——赏”的手工课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教学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思维,引导学生互助、共同进步,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教《纸折鸟》一课,我们先发给全班学生每人一只纸折鸟,要求他们拆开,边拆边记,然后再按纸上的折痕叠成原样,在学生学折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对大部分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师做重点示范。学生掌握了折纸鸟方法后,教师启发学生想办法使小鸟外形更美。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让他们对小鸟外形进行装饰,有些学生用彩色笔画上羽毛涂上颜色,有的用彩色纸剪、贴羽毛。当学生完成自己的得意之作后,让学生飞一飞、玩一玩,同学间相互欣赏作品,评一评谁的小鸟最美,这样的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小鸟也折得更精致漂亮。
7 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训练,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想象力,培养学生接受和运用知识的敏捷性、变通性、创造性,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新。也只有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学生的作品。
总之,在美术课中应通过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1 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学生参加的校内、校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往往不会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形象,其根本原因是不注意观察,没有有意识地去记住形象特征。所以要解决造型难点,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影视资料、实物观察、摄影或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积累创作资料。在其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观察方法,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这样,活动的开展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为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2 相关学科间知识渗透,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美术教学不是孤立的,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同一事物,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比如面对美丽的大自然,文学家用优美的诗篇赞美山河之秀,音乐家用乐曲抒发情怀,而画家则用画笔描绘大自然的风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学生配画,要求学生先分析诗的意境,然后再动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加深知识的理解,而且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3 不同课型相互联系,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美术课基本上分为欣赏课、绘画课及工艺课三种课型,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结的。欣赏课侧重于欣赏美、评价美的教育;绘画课偏重于对绘画基础知识及技法的把握;工艺课则要求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制作材料的认识,采取不同的制作方法进行不同程度的创作。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不同课型是交替进行,相互联系的,教师应以此来诱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在欣赏课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欣赏中外画家作品及同龄人的作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欣赏名家作品的时候,教师通过分析,把作品与现实进行比较,让学生理解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力得以升华。通过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来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减少学生心理上的差距,加强了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在绘画课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规律来激发其创作兴趣,逐步培养创造思维。比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创作意识比小学生更主动、更直接,且创作题材较广泛,他们能够运用初步的造型知识和审美规律进行创作,这时应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同一创作题材,有的用色彩画,有的用剪纸的方式来刻画,有的用水墨画形式来表现,还有的同学创作了工艺品等等。学生的创作方式各异,激励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同一个内容,不仅使其形象思维能力不断加强,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创作能力的提高。
在工艺课中利用各种材料,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创作,注重欣赏、绘画与工艺有机结合,既具有审美情趣,又培养了创新思维。
4 发挥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
美术课中的示范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示范规范、得法,往往事半功倍,对学生的绘画习惯及创作思路都要给予引导和启发。例如在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时,有关执笔方法,调墨知识,动笔方法(中锋、侧锋、逆锋)等基本国画知识都需教师详细示范、讲解,然后让学生模仿各种动作。再让学生体会“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以及利用写意的方法概括各种物象的特征,达到“形神兼备”之目的,让学生真正领悟写意画的表现形式,使其创作的作品更富情趣。
5 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一个班有几十名学生,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千差万别,对生活、自然的感受也不同,然而这些个性的各个方面都是在发展中形成的,也能因发展而转变。学生能否成才关键在于能否尊重他们的个性。创造型的学生往往思维敏捷、活跃,喜欢独出心裁,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且自信、好强、勇于出新。鼓励和保护他们的这些积极因素,就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美术教学中发展个性必须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最主要的是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认识上,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其个性优势,推动他们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而不是以个人的好恶去硬性地改造或命令学生服从。一个好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解学生,能热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且本身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优势才能发挥到极致。
6 创设创新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手工课上要鼓励学生在外形设计、材料使用上进行创新。为了改变传统手工课教学中教师教一步学生跟着学一步的单调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我们用“想——做——玩——赏”的手工课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教学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思维,引导学生互助、共同进步,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教《纸折鸟》一课,我们先发给全班学生每人一只纸折鸟,要求他们拆开,边拆边记,然后再按纸上的折痕叠成原样,在学生学折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对大部分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师做重点示范。学生掌握了折纸鸟方法后,教师启发学生想办法使小鸟外形更美。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让他们对小鸟外形进行装饰,有些学生用彩色笔画上羽毛涂上颜色,有的用彩色纸剪、贴羽毛。当学生完成自己的得意之作后,让学生飞一飞、玩一玩,同学间相互欣赏作品,评一评谁的小鸟最美,这样的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小鸟也折得更精致漂亮。
7 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训练,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想象力,培养学生接受和运用知识的敏捷性、变通性、创造性,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新。也只有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学生的作品。
总之,在美术课中应通过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