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300年沧桑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19508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明园修建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自豪与荣耀,也目睹了中华民族的灾难与耻辱,更是近代列强残暴掠夺中国留下的不能抵赖的罪证。在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圆明园的300年沧桑。
  
  圆明园兴建始末
  
  追溯圆明园的历史,明代这里是一处私家园林。
  圆明园的命名始自康熙帝。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把这里赐给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胤禛依据这里“林皋清淑,波淀泓”的自然条件,因山泉水势,布置了一座取法自然,以水面为主体的园林,康熙帝亲题园额为圆明园。“圆明”二字,“圆”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则意味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无缺。这时的康熙帝已削除三藩,平定台湾,可谓志得意满。
  1723年,雍正帝即位,将圆明园扩建为离宫。次年,制订扩建规划。再次年,扩建工程全面展开。扩建后的圆明园面积达200公顷。
  圆明园全盛时期在乾隆年间。早在乾隆帝做皇太子时,曾被赐居圆明园内长春仙馆,桃花坞是其读书的地方。乾隆帝即位后,调整了圆明园景观,增建建筑群,使园景更加丰富,其亲题园景达40处。1744年(乾隆九年)以后,乾隆帝除对圆明园屡有增修外,又在圆明园附近先后增建长春园、熙春园、绮春园和春熙院,统由管理圆明园事务的内务府大臣管辖。到乾隆后期,圆明园已成为五园贯联一体的宏大宫苑。
  1802年(嘉庆七年),春熙院被嘉庆帝赐予庄静固伦公主,1822年(道光二年),熙春园又被道光帝赐予淳亲王绵恺。至此,圆明五园变成圆明三园。其总面积约350公顷,三分之二是水面。福海最大,宽600余米;中等的如后湖,宽200米左右;众多小型水面,也有40~50米宽。河道回环曲折,把大小水面联成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其间有叠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岛、堤,约占全园三分之一。园中大小建筑群120余处,约15万平方米。三园殿宇内部装饰堂皇考究,收藏有难以数计的古籍珍宝、文物字画和各种工艺品。
  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对圆明园都有增建。至圆明园罹难前,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已有150年历史。
  
  圆明园罹难经过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抢掠和焚毁。1860年10月6日(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二日),英法联军抵达德胜门、安定门,清军败退到圆明园附近,联军尾随而来,至傍晚攻入圆明园。10月7日,联军涌向圆明园各角落,贪婪疯狂地开始抢劫,直至10月9日,经过三天洗劫,无数珍宝和文物荡然无存。10月18日,在英国公使额尔金的主使下,以“文明人”自居的英法侵略者,出动了3000余人,开始了有计划的焚园。大火一连三天,遮天蔽日,所有宫殿、庙宇等古老建筑化为劫灰。在侵略军撤出圆明园时,将最后仅存的“正大光明”殿及大宫门区一并焚毁。短短的几天内,圆明园的“数百载之精华,亿万金之积贮,以及宗器、裳衣、书画、珍宝、玩好等物,有用者载入夷营,不要者变为瓦砾。万间宫殿荡为墟矣”。(《庚申英夷入寇大变纪略》)目睹毁园的这一惨象,连当时积极执行毁园的英国远征军司令格兰特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所干的“是一件不文明的行为”。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对此也有记述。咸丰十年十月初四,总管内务府大臣明善关于“圆明园内外被抢被焚情形”的奏折说“圆明、长春、绮春三园内仅有蓬岛瑶台、慎修思永、双鹤斋等座及庙宇、亭座、宫门、值房等处,虽房座尚存,但殿内陈设、几案均被抢掠……”
  
  同光两代对圆明园遗址的修复
  
  圆明园罹难后,同治、光绪两代曾进行大规模修整。
  首次修整在1873年(同治十二年),时值慈禧40整寿,以奉养两宫太后为借口,由同治帝特谕:择要兴修圆明园。同年十月初五日,恭亲王筹银二万两,为捐助圆明园工程之用。随即起运各处渣土。十二月十六日,安佑宫、正大光明殿等27座殿宇,择吉日安供正梁。1874年(同治十三年)正月十四日,按去岁呈准烫样各处应修殿宇房间约3000间。行文两广、两湖、川、闽、浙等省,各采办大林木3000件。以后在一个月内修齐双鹤斋殿宇、游廊;并拟修同乐园、恒春堂等戏台。
  圆明园兴工期间,同治帝曾于1874年(同治十三年)五次亲巡。圆明三园经粘修、揭瓦、补盖、添修基本成型之殿宇,约100座,600间。计有圆明园大宫门、出入贤良门、勤政殿、圆明园殿、同顺堂等。1874年(同治十三年)九月,因经费无法筹集降旨停工。
  第二次大的修整是在1878~1898年(光绪四年至光绪二十四年)间,内务府奉懿旨对圆明园内九州清晏、奉三无私、福寿仁恩及长春园内殿宇不断进行粘补修理。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慈禧五次、光绪帝四次阅视,并在圆明园进膳、赏食、观解马。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又遭当地驻军、宫监以及附近的地痞恶霸洗劫。致使同治、光绪两朝修复的少数建筑,荡然无存。至宣统末年,圆明园已麦陇相望,如同田野。
  革命先导李大钊曾于1913年凭吊圆明园遗址,感慨万千,赋七绝一首,记述圆明园被毁后的悲惨景象。诗序写到:“夕阳影里,笳鼓声中,同友人陟高岗,望圆明园故址,只余破壁颓垣,残峙于荒烟蔓草间,唏嘘凭吊感慨系之。”赋诗写道:“玉宇琼楼委碧埃,兽蹄鸟迹走荒台。残碑没尽宫人老,空向蒿莱拨劫灰。”
  
  民国时期圆明园遗物的流失
  
  民国伊始,圆明园尚属皇室私产,园中残存建筑遗物陆续被盗拆、变卖或移置他处。
  盗拆、变卖,军人首当其冲:陆军十三师自1919年9月~1922年9月拆毁藻园门至饽饽门砖墙及园内山石,虽经溥仪内务府致函步军统领衙门查禁,但仍拉运砖石出售。驻西苑边防军炮三营于1919年12月派军人10余名,大车3辆,直入圆明园拉运砖块。陆军十六师于1921年9月~1922年11月,多次派车辆、人员,强行拆运饽饽门大墙、北大墙、舍卫城墙。
  以权谋私,高官显贵有过之而无不及:军阀王怀庆1919年由圆明园拉走大批砖石,修建私宅达园,历时数载。步军统领聂宪藩拉走长春园太湖石352车。京师宪兵司令车庆云拉走圆明园太湖石数车。京兆尹刘梦庚1922年9月19日~10月13日,派大车60余辆,杠夫数十人,拉走长春园太湖石623车、绮春园云片石104车。公府秘书长王兰亭于1924年1月拉走石料百余车。
  此外,西山天平沟教堂于1923年5月派人拆毁西大墙、偷运砖块。1922年11月、1923年3月有数十人昼夜偷拆北大墙、西大墙。6月有数十人夜入长春园偷运太湖石。
  移置他处的圆明园遗物有:中南海开辟新华门,门前石狮因缺座,袁世凯准由圆明园挪移。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初创,1915年2月至1927年,3次由圆明园运走太湖石150多块,青云片石百车。燕京大学建校,于1922年12月底拉运圆明园内石块,1925年2月运走安佑宫华表3根。香山慈幼院1927年拟在成府街东建香山中学,低价购得绮春园新宫门一组幸存建筑,拆运木料砖石,砍伐树木,绮春园宫门区被夷为平地。贝勒载涛将圆明园大批石雕运往其赐园朗润园。
  此后,民国政府不但不想法维护圆明园遗址,还出台批卖办法,进一步加剧了圆明园遗物的流失。1928年,北平特别市政府核准圆明园残废砖石变价批卖办法:大宫门外影壁,可招商投标承购;园内所有虎皮石可一律出售;西洋楼故址之大理石、青条石,凡雕花粗镂者,亦可出售。办法一出,社会各界纷纷打起圆明园遗物的主意。拆东墙补西墙,圆明园遗物屡被挪做他用。
  1929年3月,西洋楼前石门之左右石柱上节连顶,按每方丈15万元变卖,供绥远省修造阵亡将士碑用。1930年,翻修海淀至玉泉山石渣公路,拆除圆明园南边虎皮石围墙,砸碎石块以补石渣之缺。1931年5月,翻修高梁桥至海淀石渣公路,拆除圆明园东墙,补足石渣400方丈。同年8月,永大石厂为工务局代购圆明园墙砖3万块,供修筑御河桥暗沟。1934年,颐和园奉行政院令将圆明园遗址交清华大学办农业试验场,移交清单明确该园古物只有南太湖石、石柱两项。经双方协议,园内砖石,市政府有公共建筑必要时,得随时商明校方酌量提用。1937年6月,颐和园事务所呈准北平特别市政府,将圆明园文源阁等处太湖石4座连同二宫门铜麒麟1只,运置颐和园仁寿殿前(运太湖石时,福园门门楼被拆毁);用圆明园砖石,将颐和园玉澜堂至文昌阁灰路改成砖路;颐和园东宫门内外石斜坡改为石阶,移用了圆明园雕龙云路石。
  
  营造学社举办“圆明园遗物与文献展览”
  
  就在圆明园遗物不断流失之际,1931年3月21日,在北平中山公园,“圆明园遗物与文献展览”开幕。展览引来各界人士的关注,不少政府官员、文化名流、收藏家、考古家纷纷到场。《大公报》等主流报刊在当日显著版面进行报道,“圆明园”、“遗物”一时成为北平百姓最感兴趣的话题。
  早在这次展出前数月,主办者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就开始了艰难的筹备。他们清楚,这种遗物展览在中国具有开创意义。梁思成等人在讲述举办展览的旨趣时,再次为圆明园的焚毁痛惜。“万园之园,毁于一朝,可胜慨哉!咸丰十年至今,倏忽七十有一年,圆明园遗迹之残毁,与日俱甚。光宣之际,尚可窥见梗概,鼎革以后,即此劫后残余,而亦荡为灰烬。”他们认为,圆明园毁于西方野蛮的破坏,是中国文化一大损失,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当永远铭记这一惨痛时刻。而满怀新奇的游人步入中山公园水榭时,也为眼前的展品所吸引。他们简直不敢相信一二百年前中国存在如此之高的建筑工艺,更对列强的野蛮焚掠无比愤慨。展览仿佛是对民众记忆的一次唤醒,就在圆明园文物展过后的半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营造社的这一展览为唤醒中华民族的救亡意识做了开创性的贡献。1937年,当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大量关于圆明园的文章和传单被印发给公众,号召人们奋起反抗侵略。
  
  新中国对圆明园遗址的保护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对保护圆明园遗址十分重视。周恩来总理指示要保留圆明园用地,待以后有条件时加以恢复。1951年,北京市政府两次指令公园管理委员会,严肃查处砸运圆明园太湖石、墙石的事件,确保了遗址的完整。
  从1956年起,北京市园林部门在遗址内进行植树绿化。1959年底,市规划部门将圆明园遗址划定为公园用地,规划范围约423公顷,为遗址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到1961年秋季,圆明园遗址已栽种树木72万株,绿化面积达87公顷,遗址荒芜的景象初步改善。
  “文革”中,圆明园遗址遭到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圆明园管理处连续4年在遗址内植树绿化,每年植树6000株以上,还在大水法一带栽花植草,种了近千米绿篱,提高了绿化美化效果。先后清理和整理了西洋楼的方外观、观水法、远瀛观、大水法和线法山等5处园林建筑基址,并将长期弃置在朗润园湖滨的7块巨石(石屏、石鼎)吊运回原位。
  1979年,市建委投资在圆明园遗址修筑了3.6公里长的园林道路和几座桥涵,改善了长春园和万春园的交通条件。8月,圆明园遗址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月,“圆明园史展览”在西洋楼遗址展出,社会各方给予强烈关注,5年中接待观众120万人次,圆明园遗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1980年,时值圆明园罹难120周年,据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市大事记》记载,1980年10月12日:“截至本日,宋庆龄、习仲勋等领导人及各界专家、学者及群众1360多人签名,倡议保护、整修和利用圆明园遗址。”此举推动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研究工作,对圆明园遗址在新时期的发展意义重大。次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视察圆明园遗址,提出迅速采取措施,开辟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议。后经多方论证,市政府作出将圆明园遗址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列入《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决定。1983年7月,北京市成立圆明园遗址公园筹建委员会,8月,在长春园举行整修奠基仪式。这一年,电影《火烧圆明园》在全国放映引起强烈反响。1988年圆明园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6月29日,整修后的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开放。1997年,圆明园在西洋楼景区建成了一面“国耻墙”,墙的一端写着“毋忘国耻”四个大字,正反两面是金属板蚀刻的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全文。1996年和1998年圆明园先后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北京市国防教育基地”。在沉寂了130多年后,圆明园的遗骸担负起教育民众的历史重任,成为重要的仪式地:小学生在这里举行入队仪式,中学生举行退队入团仪式,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于“五四”青年节,在圆明园向18岁学子表示祝贺。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前后,国耻墙前面总会有不同年龄、团体的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今年10月是圆明园罹难150年。圆明园正在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就包括回归文物展,首次集中展示了流散在北京地区现已回归的圆明园珍贵石刻文物。
其他文献
美丽而神奇的妙峰山,如果说获得了“中国民俗学研究发祥地”的美誉而享誉中外的话,那么,傲立于仰山顶上的栖隐寺,因其具有着金代皇家寺院的恢弘气势,成为了金源名胜地。金章宗完颜璟曾专门赋诗赞其美景。  仰山  [金]完颜璟  参差云影几千重,  高出云鬟迥不同。  金色界中兜率景,  碧莲花里梵王宫。  鹤惊清露三更月,  虎啸疏林万壑风。  试拂花笺为摹写,  诗成任适自非工。  诗摘自(明)《永乐大
春节前夕,据在香港的多家传媒报道,有近八十年历史的香港湾仔警署(建筑物)将会“活化”为酒店,成为特色旅游景点。
期刊
开场白:关于“阴盛阳衰”的辩论.原来始自档案演讲比赛的狭小范围,谁知竞扩展到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尽管历时半年,尽管远未得出结论,却也有所共识,那就是“阴盛”不可骄.“阳衰”不
对于“听力学习策略能否对听力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个问题,许多西方学者已经用实验教学的方法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Rubin和Thompson(Rubin & Thompson,1993)曾对听力策略
在2007年中,“医德档案”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一个十分抢眼的词汇:年初,由号称中国改革开放桥头堡的上海市的卫生局发布文件,宣布在上海市医疗卫生系统建立医德档案制度^①,并对建
新课标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做“学生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在“导”上下功夫,研究“导”的艺术,运用“导”的技巧,“诱导”、“引导”、“指导”、
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明确工作目标、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绩效评估涉及电子资源的使用、图书流通率、计算机终端使用率等多个方面的指标,网络
博客的英文名是Blog。该词来源于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它被认为是继Email、BBS、Q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张贴文章构成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事业,在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以后,形成以雕版印刷术为主流的模式。经过长时期的应用普及,逐渐形成坊刻本、官刻本、家刻本三足鼎立之势,一直持续到清末。有清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