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增强人口就业能力研究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wang_w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县域经济对内蒙古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制约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不高等,这一问题解决不好,不但会影响县域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而且会直接影响县域人口的就业能力。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内蒙古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对县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进行了详细论述,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方法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都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并给予高度重视。县域经济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体,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已成为内蒙古统筹城乡发展,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目前,制约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县域产业发展过于依赖资源优势,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同时,随着内蒙古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生态移民和矿区移民从农村牧区走出来,投身到县域经济的发展建设中,这对县域的人口就业能力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要发展县域经济,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增强人口的就业能力。
  二、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内蒙古是一个农牧业大区,现有101个旗县市区,除21个市辖区和11个县级市外,有69个旗县属于本次研究的县域范畴。截至2012年底,县域土地面积104.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88.4%,总人口1556.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2.5%。近几年来,在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持续稳居全国前几位的大好形势下,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也在逐年攀升,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不断增强。2012年,全区69个旗县共完成生产总值8846.38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 55.7%,平均每县128亿元;县域共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4.97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9.3%,有65个旗县的财政收入都突破了亿元大关,县域经济对自治区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07.1亿元,占全区的2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8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占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3.7%。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全区各个旗县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吸引了一些重点工业项目到旗县落户,从而保障了旗县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内蒙古县域经济的发展较为粗放,传统产业所占比例较高,就业能力不足,从而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内蒙古县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仔细分析,找出其不合理的方面加以改善,为县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内蒙古县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
  (一)产业结构的演进
  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县域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从2000-2012年,内蒙古县域经济总量增长了近10倍,同时产业结构的分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0年,内蒙古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41.2:31.1:27.7;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调整为12.8:61.1:26.1。13年间,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28.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30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没有太大变化,反而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见图1)。从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2000-2002年,内蒙古县域的经济结构还保持着传统的“一、二、三”格局,农牧业占据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2002-2004年,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代替了传统的农牧业,产业结构变为“二、一、三”,这是典型的工业化前期的产业结构,农牧业比重还比较大;2004年以后,产业结构演变为工业化后期的“二、三、一”结构。具体来看,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形成“二产”独大的趋势,一产的比重继续下降,虽然三产的比重已经超过一产,但是增长的速度过于缓慢,发展动力明显不足。综上所述,内蒙古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基本符合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但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三产发展明显受阻,产业结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甚至会阻碍旗县区对就业人员的吸纳。因此,内蒙古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
  (二)就业结构的演进
  长期以来,县域内大多数就业人员主要还是从事传统的农林牧渔业,即第一产业,县域的就业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伴随着内蒙古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也在县域三次产业之间发生了相应转移。2012年,内蒙古县域内全社会就业人员达到845.3万人,占全区的67.7%,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484.7万人,第二产业为130.2万人,第三产业为229.7万人。县域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2000年的67.7:10.3:22调整为2012年的56.6:16:23.4(见图2)。虽然内蒙古县域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2.8%,但就业比重仍然高达50%以上,并且下降的速率很慢,这说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过低,大量农牧业转移人口仍然滞留在第一产业领域就业,造成了县域第一产业就业能力过于饱和,增加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由图2可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正在逐年增加,但是增长的速度过于缓慢。作为县域主导地位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已经达到61.1%,但就业比重仅为16%,这表明,第二产业的就业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有效吸收第一产业向外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与就业比重较为接近,但作为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蓄水池”,第三产业并没有起到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作用,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7%,严重阻碍了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与相应的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能够衡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否达到均衡状态,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
  据此,可以计算出内蒙古县域历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度(见图3)。
  由图3可以得出结论:首先,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负值,表明该产业存在隐性失业,有大量劳动力剩余。2000-2012年,内蒙古县域产业结构偏离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在2005年以后,结构偏离度一直在-0.8左右徘徊,说明近几年虽然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但是其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并没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实现转移,使得第一产业劳动力严重过剩,造成该产业效率低下。其次,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值,并且产值比重远大于就业比重,表明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失衡,并未实现充分就业,也没有对第一产业转移出的劳动力进行有效吸收。因此,第二产业的就业能力仍然存在较大的潜力。最后,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变化较为平稳,其绝对值基本趋于均衡状态,这反映了第三产业的产值与就业之间协调度较好,但是由于县域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其所占的GDP比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达到的均衡状态是低水平的均衡,第三产业作为县域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四、促进内蒙古县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增强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增强第一产业内部的就业吸收能力
  由前文分析可知,内蒙古县域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隐性失业情况较为严重。随着农牧业向现代化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离开土地,外出打工。他们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素质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区别,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土地特别熟悉,对土地上的农作物和牲畜特别熟悉。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农牧民这种先天优势,结合本地区农牧业的发展情况,对农牧民进行教育技能培训,使其由传统农牧民转变为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新型农牧民,并引导其进行自主的就业及创业。同时,根据各个地方县域经济的特点,积极培育县域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培育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及深加工业,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就业的能力,让更多的农牧民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更多的领域就业。
  (二)调整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针对内蒙古县域经济二产产值“独大”,就业比重却严重偏低的现象,应该合理调整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消除那些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的产业,尤其是针对区域内的产业趋同现象,应及时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从而达到提升就业效应的目的。同时,按照王君书记提出的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的要求,应大力发展汽车基地、有色金属加工业、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化工业等,以产业园区的形式积极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集群,发挥规模效应,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另外,要兼顾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有机结合,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配送、运输、销售等环节设置大量的就业岗位,这样既能发挥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又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还能扩大就业,实现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
  (三)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其吸纳转移就业人口的主导作用
  我区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仍以传统服务业(餐饮业、娱乐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为主,而新兴服务业(金融、科技、信息、保险等)发展严重滞后,造成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就业范围窄、就业吸纳能力弱等问题。因此,各旗县今后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和出台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发展,鼓励制定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战略,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此来拉动就业量的增大。此外,还应加强对劳动者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其适应就业的能力。
  内蒙古地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今,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尤其是内蒙古的各个旗县,是传承和发扬草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因此,要充分发挥旗县靠近旅游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其配套产业,努力打造一条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集旅游、餐饮、娱乐、信息、保险等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不仅能够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对增强当地的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搭建人才信息化平台,为县域就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为提高我区县域就业人口的分配效率,应以旗县为单位,建立统一的人才信息采集平台,对旗县内需要就业的人员进行信息录入,包括求职意向,工作地点,是否需要技能培训等,并与县域内重点企业实行双向联系,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向其推荐适合的就业人员,同时加强就业人员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提高就业的成功率。还要加强与周边城市或旗县的联系,实现就业信息共享,扩大就业人员的就业范围,以拉动就业的增长。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杨再梅
其他文献
扎兰屯市是内蒙古人口最多的县级林业资源城市,建国以来,为国家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东北、华北生态环境做出过很大的贡献,造就了一批森工企业,形成森工加工业产业链,曾创造过自治区森工发展的历史辉煌。但是随着林业资源的阶段性枯竭,特别是国家“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地区的支柱产业缺失,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城市发展面临林业资源枯竭情况下的经济转型。  一、扎兰屯市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一、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在繁荣城乡经济、保障就业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截至2011年底,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符类中小微企业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贫穷落后的弱国变成了世界经济强国。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某些地区还没有走出贫困落后的困境。这些地域大多集中于黄土高原、沙漠边缘、南方的红土丘陵地带等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这些欠发达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常常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却往往事与愿违。    一、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在欠发达地区也有着悠久传统
平日里出现在人前的水果俨然是一副典型的都市丽人形像,一身质地优良剪裁精致的职业套装穿在身,让她显得更为出类拔萃,风姿绰约,在快节奏忙碌的办公室里,她总是有条不紊游刃
期刊
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了旧金山,这座被19世纪50年代淘金热带动发展到如今的大城市,具有一种很强的包容性,它的宽容使它不断发展,并且永远走在美国文化的前端。它目睹了20世纪50
期刊
预防和控制口腔诊疗过程中医院感染的发生,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均非常重要。现将我院开展的工作报告如下。
<正> 西德的居民储蓄每年都有增加,而且储蓄额较高。1960年国民储蓄额172.21亿马克,1970年为649亿马克,1976年达1,058.4亿马克。这是银行提供投资贷款的基础。1964——1968年国内总积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6.7%,其中个人纯储蓄占37%。1969——1973年总积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4%,个人纯储蓄占总积累的33%。西德各商业银行把个人储蓄的社会资金全部转化为借贷资本,大部分用于固定资
<正> 试用体会1:时髦亮眼 T68ie更多地具备了SONY设计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风格,一种简约流畅的曲线与科技时尚的结合,它把握全球的流行色彩及造型元素,引领更加个性超群的潮流。
<正> ~~
<正> 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3月18日至22日在天津召开了中短期设备贷款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会上,天津市分行介绍了发放中短期设备贷款,积极支持增产日用消费品的情况和经验,上海、北京、山东、江苏、湖北、浙江、四川、陕西、广东、辽宁和重庆、丹东、蚌埠及荆州地区等省市分行、支行也介绍了经验。各地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