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不当课堂“生成”剖析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s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设”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案环节和程序,“生成”则是在程序实施过程中引发出来的有关问题。有人说:“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能善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但是,一节课,45分钟,预设的任务要完成,生成的问题要解决,我们如何选择?在新课改中,我们很富创造性地迎合了两者。
  一
  1.表现一:钟表式教学——约定时间的生成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是评价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语文也不例外,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质”的同时,也受制于课堂教学“量”的要求。然而,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不确定的过程。“复杂”是因为,真正的语文课比其他的学科更增添了情感价值观的交汇,没有教师可以预料情起于何处,终归何处;“不确定”是因为,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师生碰撞的舞台,没有教师可以控制学生感性思维的强度、理性思维的宽度。这些随时可能的生成都会导致语文课堂进度的不可预知性。
  曾经听一位教师讲授《老王》,整堂课以问题串联的方式进行,甚至在课件上将每个问题的思考时间都明确标示出来,看似自主生成的答案,却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5分钟一个答案,3分钟一个感悟,45分钟的课堂变成了N个5分钟和3分钟的组合——只为看似生成一个表象,而不再是让学生体验探索过程中的快乐,在钟表的摆动过程中,学生机械地生成一些最终会在屏幕上呈现的内容。
  余文森教授认为:“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1]但是为了体现课堂的生成性而采取钟表式的教学过程,这种约定时间的强制性的生成,价值又在哪里呢?
  2.表现二:一键式课件操作——灌输式的生成
  长期以来,作为教师,我们已经习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我们已经习惯把课堂作为自己实施教案的阵地,我们也已经习惯把自己当成分析、讲解课文内容的容器。经常听到教师在上完一节课之后,无比遗憾地说:“这个内容本来准备了,却忘了说了。”或自怨自艾地讲:“我没有完成教案啊。”多媒体普及之后,给这类教师带来了福音,一键式的课件操作教学解决了所有的难题,而教师也逐渐沦为了没有创造性的点击“机械工”。
  当教师把讲完预设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时,课堂上便不再有学生,只有教案的变形——课件;课堂上便不再有智慧,只有现成的答案——投影。
  还是那节《老王》,在每一个问题讨论之后,教师总会在第一时间将所谓的参考答案呈现,有限的屏幕上,密密麻麻写满这位教师所谓的个性化解读。如此而来,不禁要问,之前学生讨论的价值何在?课堂到底是教师的灌输生成还是学生的自主生成?
  新课改的推进,多媒体的普及,课件铺天盖地走进课堂,没有课件似乎已经不能称之为高效,然而,这是不是意味着黑板应该黯然地退出教学的舞台?一键式的课件操作,变相灌输式的生成,到底是解放了教师,还是扼杀了学生?
  3.表现三:罗列式问题串联——教师式的生成
  真正的高效课堂是在师生的对话中水到渠成、潜移默化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创造性地将这种对话赋予了新的形式——问题探讨。课前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禁锢学生,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操纵文本,使学生在课堂上既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不至于偏离教师设定的航线。教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导演,指挥着学生依照“剧本”按部就班。
  把备课误解为谱写教案,把上课误解为就是照搬教案,虽然不符合新课程精神,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这种现象并不鲜见。
  《老王》这节课,语文教师就采用了这种罗列式的问题串联法,从整堂课来看,学生似乎都在顺着教师的思路一步步走向文本的深处,但是,生拉硬拽,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看似热闹的问题探讨背后,是学生思路的屈从,缺少了激情的碰撞。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2]这种罗列式的问题串联,直接阻碍了学生发现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的道路。这种“杞人忧天”式的问题串联,在突出教师生成的过程中,是不是已经扼杀了学生的生成。
  提倡学生自我生成的口号已经响彻语文教学的每一寸领土,但是语文教学的现实是,此“生成”已经非彼“生成”,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赋予了“生成”新的含义,语文课堂的“生成”,貌似却已神异。
  清其病状,明其病因,方可治其病痛。
  二
  1.受制于教学进度——钟表式教学之源
  高中语文教学受制于教学进度的束缚,为了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内容,教师不得不精确计算课时安排,机械的表现就是将课堂教学按分钟分配,甚至直接告诉学生每部分的用时。
  一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似乎掩盖了所有语文课堂的“新瓶装旧酒”。按时生成,定量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就这样消失在语文课堂上。
  叶澜教授曾经极其精辟地指出,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3]。教师满足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学生渐渐习惯于“团队旅游”式的时间拼凑。在教学进度的压制下,一篇篇美文被肢解,对语文的憧憬渐渐在钟表式的晃动中渐行渐远。我们可以把学生压制在课堂,但不能强迫他们“心随我动”。钟表式的教学过程最终会使语文失去语文味,失去语文特有的魅力。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加减法,未必要做到无微不至,有时要学会大气卓越。一篇文章只需抓住一个切入点,讲深讲透即可。语文知识具有循环性,此处不涉及,他处仍可见。
  2.致力于全面掌握——一键式课件操作之因
  一键式的课件操作教学,源自教师对学生潜能的错误估计。作为教师,总希望能在单位时间内给予学生最多的知识,总希望将自己的所有全盘塞给学生,总担心学生掌握的不全面,于是借助这种高科技的形式,呈现更多的东西,预设更丰富的内容。
  然而,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是在师生的互动中逐渐生成的。语文课堂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答案多样的、思路多维的过程,过于精细的一键式课件操作形式,特别是精细到标注答案都为学生准备好的课堂模式,本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极其不信任,是对学生思维的约束。
  不用过于精细的预设,不受复杂经验的影响,语文教师只需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学会捕捉学生的需要,没必要去考虑时间问题,更没必要去考虑下一个环节,语文的魅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呈现。语文教师不做开关机器的机械师,简化课件内容,语文才能真正回归原生态。
  3.焦虑于文本重点的偏离——罗列式问题串联之根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如果一节课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一步步上下来,最后学生也达到了教师所要求的,我们就会觉得很舒服,也就是平常说的上得很顺。但如果课堂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而教师又能巧妙地解决好,生成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达到甚至超出了教师所要求的,那么课后我们就会觉得很兴奋。前者仅是‘舒服’,后者却是‘兴奋’,你喜欢哪种感觉?”
  的确,作为教师,我们倾向于后者,但是如此的生成是有风险的,万一处理不好,不仅没有精彩,甚至会造成文本的偏离,反而生成了“乏味”“无效”“冷场”等等。面对两难,更多的教师选择舒服,于是舍弃对话式的教学而选择罗列式的问题串联教学。
  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从而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让学生的笔管汩汩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使其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跃然纸上。
  语文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好的预设与生成,犹如一次美丽的邂逅,教师则是这美丽邂逅的“策划者”。
  让语文课在预设,与生成中有机选择,在生成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103.
  [2][3]叶澜.新基础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7,77.
其他文献
对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28例行内科抗生素治疗,观察预后疗效.结果病例中治愈8例(28.57%);好转出院回当地继续治疗16例(57.14%);自动出院2例(7.14%);因脑出血、严重心衰及肾衰,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在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主要机制和护理措施.方法:将36例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实验组在机械通气时进行体位变
2003年3月~5月,我们对聊城城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780例,男342例,平均68.72±6.83岁,女438例,平均69.24&#17
期刊
本文研究了纯钛(Ti)、碱热处理多孔钛(Ti-OH)、硅烷化钛(Ti-OH-APTES)和凝胶涂层钛(Ti-OH-APTES-Gel MA)四种材料对牛血清蛋白(BSA)的吸附与释放。结果表明,四种材料浸泡1.5 mg/m L BSA
摘要:悠悠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不仅留下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不乏有着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吻合的经典素材,大学语文已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本文将从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进行辨析,寻找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契合点,浅析利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在大学语文中渗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期在无声的文化细雨中接受思想的洗涤。  关键词:大学
目的:探讨封闭式管理在肝胆外科监护病房实施的效果。方法:针对肝胆外科监护病房患者的特点,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封闭式管理知识的培训,制定肝胆外科患者封闭式管理的护理措施,应用
2005年10月-2006年10月,我们对260例孕妇行人工流产时应用芬太尼、丙泊酚进行镇痛,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2004年7月~2007年12月,对362例住院患儿进行了留置针静脉输液,通过对临床使用效果观察,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62例,男195例,女16
鲁迅先生的《故乡》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老课文.但老课文也不时会发现一些新问题。值得教者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