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nan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陜西面条家族里有两个独特的成员:烙面、踅面。说其独特,是因为他俩不像别的面条那样生擀熟下,现场加工,相反都是提前制作好、可贮存,在吃的时候用热汤“泖”“泡”“浇”,像极了现今的方便面。
  其中的“烙面”,用的是小麦面粉,做法类似于摊煎饼,当地人谓之“摊烙面”。但这个“摊烙面”可比一般的摊煎饼工程宏大得多,一是量大,即便家庭制作,也要一次做几十斤面粉的,所谓做一次、吃一向;二是要“洗面”,所谓“洗面”,是陕西面食制作的特色和细法之处,也即将面中的面筋洗出、另用,洗去面筋的“面水”没有了筋骨,质地细腻绵软,用其做面皮、熬面糊等,成品口感舒适。“烙面”也用洗去面筋的“面水”做面糊,之后上“鏊子”摊制;三是“摊烙面”的鏊子很大,大到可以尺把长宽,也可以一米宽两米长的样子,虽然原理和手法都和街头摊煎饼的类似,但面积的巨大会大大增加劳作强度,当然也十分考验功力。
   为了摊好这巨大的“煎饼”,一定要用“文火”,陕西人认可的最好的“文火”就是麦秸火,火性温和是其一,其二是“煮豆燃豆萁”,麦秸火烤麦面,也算是原汁原味、相得益彰。这巨大的“煎饼”要摊得不焦不糊、略带金黄,待两面皆有脆干的星星点点的焦黄色,便表明内外皆熟。此时要用长杆挑起,晾晒在绷好的绳索铁丝之上,所谓“晾烙面”,一是冷却,二是再进一步风干水分。晾晒一阵之后,将这或尺把大小或长宽赢米的巨大的煎饼折叠,用纱布包裹、用青石压“瓷实”,让面片的结构更紧致。再之后刀切成丝,这“烙面”的前期制作工作就算完成了。这样的“烙面”可以贮存一阵,时间依季节气候而定,现如今有了冰箱,就可以大大延长贮存时间了。
   摊烙面费时费力,好不容易做好了,吃的时候岂能马虎?必须要烹制好五香四溢的“烙面汤”。这汤一般用肉汤、骨头汤等,佐以五香大料以及油盐酱醋等调味料烹制,提味的是精心泼制的油泼辣子,再放入炒好的大肉臊子、豆腐丁等素臊子,这一锅色泽艳红、香辣诱人的烙面红汤就准备就绪了。来吧,烙面开吃了!往碗里放一小撮烙面,浇一大勺臊子汤,再放入韭菜香菜蒜苗葱,稍作翻搅,即可大快朵颐。这样的面条,既能吃出一般面条的面香,更能感觉到类似于烩饼的一丝感觉,口感更筋韧,烙出的面条更筋道。要温馨提醒一句的是,这面条不能煮、不耐久泡,它毕竟是用摊煎饼的手法做出的面条,而不是揉好的面团擀制的,况且已经是洗去“筋骨”之后的面,所以,热汤浇上,稍微冷却得不烫嘴了,赶紧吃,吃的就是这个煎活和新鲜。
   “烙面”流行于陕西咸阳一带,以礼泉县制作的最为有名,以至于说起烙面,一般会说“礼泉烙面”。礼泉置县已久,因县境内有醴泉,泉水如醴而名醴泉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简化易读,许多县名中有生僻字的都改为简化易读的,醴泉遂易名礼泉。唐太宗李世民长眠于此,他的陵园“昭陵”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著名的“昭陵六骏”石刻即在此。这个地方的人制作“烙面”的历史悠久、技艺娴熟,近年来,这个原本的家庭美味已广为市肆而售,不唯当地人享用,其他地方的人们也可以品尝到了。渐渐地,“烙面”也已制作成包装商品销售,买了回家,简单加工而食,既有“方便面”的便捷,又比一般的方便面绿色营养健康得多,从这个层面上看,它的“方便面”的特征就显露出来了。
   比较起“烙面”,要说“踅面”,就得多费点口舌。先说这个“踅”字,不独难读、更是难懂。按照词典释意,所谓“踅”,本义是“一足行走”“单腿转动”;基本解释是折回,旋转,所谓踅来踅去、踅摸等。那么,这样的意思,用在一种面食的定义上,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是先来看看“踅面”的制作方法,也许才能更好地理解。
   “踅面”是用七成荞麦面与三成小麦面混合制作的一种面食。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须选上等荞麦与上等小麦,磨成上等面粉。制作踅面的和面程序叫做“盘面”,将面盘硬后加水,用木棒搅和,逐步搅成稀糊状,然后用鏊锅烙烤。这两道工序既有单根木棒的搅和、又有摊煎饼用的刮子的旋转,其动作都接近于“踅”的本意,那么,“踅面”的名称是否来源于此?关于“踅面”的名称由来或含义,查阅了许多资料并询问了行家,基本说法大致如此。笔者浅陋,也许有更靠谱的说法没有掌握,但大意应该如此吧!好在不是科学研究,基本说明情况,让人能有个大致了解就可以吧,重要的是它的美味,那才是精华。
   要说“踅面”的制作,与“烙面”异曲同工,都可以归之为“摊煎饼”的总体范围。但“踅面”的食材主要是荞面,荞面是“杂粮”,面粉的筋度低,这就决定了它肯定要烙得厚一些、质地也会软一些。摊成“大煎饼”之后,也要经历晾晒和切制的程序,之后就可以加工食用。踅面制作好后可以贮存,据说冬天可保存十天半月,夏天可保存两三天左右。
   “踅面”的吃法不同于“烙面”,它不是浇汤,而是“浸泡”,这一点更接近于一般意义上的方便面。要吃踅面时,取适量在开水锅浸泡两分钟左右,之后捞出盛碗装盘,加盐、醋、葱花、花椒面等,再淋上清油泼制的辣椒以及熟猪油,再加上猪油泼制的辣椒。这里要划重点了,最特色、最提味的是那一勺猪油辣椒,这是点睛之笔,也是“踅面”的不二特色。
   猪油油腻荤腥,现在的人谈之色变,但其实热热的猪油在菜肴饭食制作中相当提味,能大大增加饭食的肉荤特质。不但食之窜香,而且能给稍微粗糙的食材增加油润,也能滋润肺腑,甚至能利于代谢呢。在过去,这一勺猪油可是求之不得的美味,现在生活好了,猪油似乎被厌弃。其实不然,任何“可以吃”的东西都“可以”吃,呵呵,只是适可而止即可。就如猪油,完全不用畏惧,偶一为之、少量食之,相信既是美味又能促进健康呢,无害。
   加了辣椒油和猪油的“踅面”,面条绵润,滋味油辣,窜香充盈,真真是粗粮细作的一道美味。只是这离不开猪油辣子的“踅面”,曾被认为是乡村坊间的平民甚至贫民打牙祭的食物,许多人要么觉得其颜色褐黄青黑,要么畏惧于那猪油的腻味,轻易不想、不敢尝试。但,只要你端起碗来,估计就放不下来,谁吃谁知道、一吃忘不掉。许多食物就是这样,因其“出身”偏僻,因其外观怪异,起先总会被“阳春白雪”们所抗拒,但只要尝试过,许多人便成了忠实拥趸,甚至会狂热不已,比如“油炸臭豆腐”,看看现在有多少光鲜亮丽的“小姐姐”会围在摊子边呢。从这一点来看,“踅面”也是被一定程度上误解了的“黑暗料理”,实则是健康营养的一样美味,单那荞面,现在不是很被推崇么?
   “踅面”流行于渭北一带,比较起“烙面”来,它的地域似乎更狭窄,准确点讲,基本集中在合阳县。合阳,原名郃阳,与上述礼泉县同样的原因改为合阳。境内的洽川湿地极为悠久著名,《诗经》中著名的“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出自于此。另外,合阳还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即“提线木偶”戏,也称为合阳线腔。当地谚语“不吃踅面不看线,不算到过合阳县”,其中的“线”即指“合阳线腔”。
   “烙面”“踅面”都是历史悠久的面食,也都有许多美好的历史传说。
   “烙面”据说起源于商末周初,因其存贮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即成面食的独特优点,被周武王选定为伐纣途中的军用伙食。久居关中平原的数万军士,背负着烙面开进河南,打败了商纣王,开辟了周朝的天下。
   “踅面”据说是汉高祖时,韩信在合阳黄河边的夏阳渡,用木罂渡军活捉河东魏王豹时,为解决 10 万军士吃饭问题而发明的。
   有了这样的传说,两地人都称自己的面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敝帚自珍,完全可以理解,也支持这样宣传,无伤大雅,能藉此推广宣传原本是小众的面条,是大好事。
   只是这两种比“方便面”好吃一万倍的面条,反而要借助于问世不过几十年的现代方便面之名宣传,实在是可待思索:几千年历史的传统食物,流传至今就说明了一切。如果缺乏知名度,没有广为人知,一定是我们的推广宣传有欠缺。当然,也可能还是那句话,陕西的面条太丰富了,这两个独特的品类被“陕面”的汪洋大海淹没了。
其他文献
舟中曲  舱外观海,舱内读书抚琴。船上的日子也可以有滋有味地打发。  命运诡谲,摊派不识水性的我,去过水陆两栖的生活。十来层楼高的“黑鹰”号货轮,竟成了我的半个家。  唐的船长办公室和卧室相连。日间人来人往,我闭门在内,仍阻挡不住谈话声、说笑声、电话铃声,和复印机之类的种种声波,从细密的门缝侵袭过来。  学音乐之人,大多有声癖——畏惧嘈杂声。  唐有间个人储藏室,位于同一楼层的尽头。里面存放着他的
期刊
在这个年代,没有大的视野,没有现代主义的意识,小说已难以写下去。这道理每个作家都懂,并且在很长时间里,我们都在让自己由土变洋,变得更现实主义。可越是了解着现实主义就越了解着超现实主义,越是了解着超现实主义也越是了解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的长河,在这条长河上有上游中游下游,以及湾、滩、潭、峡谷和渡口。超现实主义是生活迷茫、怀疑、叛逆、挣脱的文学表现,这种迷茫、怀疑、叛逆、挣脱是身处时代的社会的环
期刊
按语(刘艳):最近看到严歌苓200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寄居者》1改编成的同名电影,已开机,在上海影视乐园(上海车敦影视基地)紧张拍摄中。感慨多多。  《寄居者》是我很早就读过,但是在研究中写到并不很多的一部严歌苓的作品。迄今所作关于这部长篇小说的论述,也仅仅是在谈及“女性视阈中的历史与人性书写”这样一个话题(关及严歌苓多个长篇小说)时,曾经一笔带过:《寄居者》也是对抗战时期一段历史的还原。小说以抗
期刊
“遍江北底野色都綠了。”  ——《和平的春里》康白情  “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我们总是听到这样的话作为某种议论的开篇。每每听到这句话,我就想起《和平的春里》这首诗。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对于和平安宁的环境的赞美,更因为这首诗后面部分作者向春天里的“格格不入”投去的悲悯的眼神,让我不禁想到当下好似涌动着暗流的平静湖面的世界。  “柳也绿了。麦子也绿了。水也绿了。鸭尾巴也绿了。茅屋盖上也绿了。”当下的
期刊
戏里戏外真难辨,春秋皆在弹指间。休说曲中怨,对镜昨日现。  衔杯玉酒问君安,屈身一拜尽婉转。胭红醉步颠,笑看世中仙。  ——题记  自长安城内一年一度的诗会结束,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常提到鱼幼薇这个名字。此女年方九岁,善诗文,于诗会中崭露头角,一时声名鹊起。  温家公子慕名而来,经多方打听来到长安城一处偏僻的院落中,正迟疑着,“吱呀”一声木门被人打开。“敢问公子有何贵干,此处只我一户人家,莫不是寻错
期刊
“讀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摩挲书页,捧卷而读,书中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总会叩击我跃动的心灵。而在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有两位在我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们是孙少安和关羽。  “平凡的世界,演绎着不平凡的故事”,感谢你告诉我:青年立世,当胸怀凌云志。  孙少安,一个坚信奋斗改变命运的热血青年,用满腔的激情和不懈的开拓,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了陕北那片曾经贫瘠不堪却涌动着
期刊
“睡觉啦,晚安。”妈妈熟悉的声音穿过我的房门,在卧室里回荡着……夜,静悄悄的,一米皎洁的月光胆怯地躲在窗边,知了们还在尽情地聊着天……枕头像许久没见的老朋友一樣,紧紧地拥抱着我的头。我礼貌地闭上了眼睛,沉浸在熟悉的故事之中……  “嘀嗒!嘀嗒!”小闹钟又来跟我打招呼了。今天和往常一样,妈妈依旧让我早早躺下,总说疫情期间充足的睡眠对身体最有帮助,哎,可是我是想睡又睡不着啊……昨天数羊就没奏效,今天几
期刊
散文重视人生体验,主题的虚构性与语言的抽象性都受到一定的制约,作者的身份与思想在最真诚的状态下向读者敞开。女性散文作为散文的一种,从“五四”始,便在“人的发现”与“个性的解放”之下聚焦女性生命的書写,将女性独有的感悟与审察诉诸笔端,经过新时期后的发展演变,女性散文中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增强,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审思品质有对外部世界的审察,进入到对女性“内宇宙”,也即情感世界的凝视。现代散文中的抒情传统在
期刊
大约六七岁的时候,我遭受了人生的第一次冤屈。我家居住的那个大院比邻着农田,盛夏里,我和小伙伴们越墙而过,深入到一片长势喜人的豆角地里。豆角分行,我大约说了句“一人一行”,便一头扎进了祸患。  那条汉子端的是从天而降,我是被他提溜着拎出植物丛林的。他愤怒地呵斥着,半天我才回过神儿来,原来,他将我们视为了偷豆角的团伙。天太热,汉子太激动,糟糕的是,当时的孩子们衣着普遍敝旧,我在惊恐与委屈之中,竟第一次
期刊
这条查理大道是皮埃尔城里最热闹的地方,车水马龙,行人络绎不绝。在查理大道的尽头,有一家小小的商店,没有别家闪烁的霓虹灯招牌,也没有卖力的吆喝声,只有大门上挂着一块写着“奇妙店铺”的朴素木牌,木牌上缀着几个铃铛,微风吹过,发出悦耳的铃声。很多新客人都是不经意地错过,再寻着风铃声找了回来。  我依旧像往常一样,身穿黑色灯芯绒魔法袍,头戴尖顶魔法帽,手拿一根金色魔法棒,笔直地站在商店里等待着我的客人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