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笔者通过对周边县市中小学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作了一个详细的调查,意在探寻目前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有关部门、人员的重视,并力求提出一些可行的举措,以改进现状,全面提升我周边县市的学校体育业余训练质量。
作为曾经的运动员、今天的体育战线上的一名工作者,在连续反观了近两年的周边县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后,心中时常涌动出一股想要强烈呼吁的欲望:今天的中小学生田径运动水平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下跌,到底是什么原因,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
审视现今的县市运会,田赛参赛人数莫名地多了,可事实上许多队员在报名甚至比赛前都没接触过参赛项目,市运会的成绩公布下来甚至都找不到市比赛的影迹,许多项目的成绩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学校的校运会水平,再由田径运动水平折射到其他项目的运动水平,情况大体相同,这难道不反常吗?
课余体育训练是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为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组织有一定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在课余时间里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比赛的一种组织形式。《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有条件的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普通高等学校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开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
两年来,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及问卷调查发现,在目前的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中,领导不重视、教练员观念滞后,敬业精神、专业水平不高,运动员难选,训练经费得不到保障,学训矛盾突显等问题尤为突出。
一、领导、教师观念
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检阅、交流和互相学习,更好地促进普及和提高。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工作改进与提高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领导重视程度。然而,在我们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实践过程中,许多学校片面地理解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就是定位在能代表学校比赛,在比赛中能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因此,他们只看重能“为校争光”的选手,而忽视培养和选拔有体育专长的群众体育骨干的培养,结果往往出现或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或完全引进,冒名顶替,弄虚作假。
二、教练员队伍
目前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大多是体育老师承担,尽管在大学或是学生生涯接触过运动训练,但更多的体育教师还是以“教学型”为主,与以“训练型”为主的教练员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练员指导运动员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依据各种项目的规则,进行专门的技术、战术、心理训练,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竞技项目的规则也在不断的改变,教练员要主动跟上步伐,而体育教师参加运动训练的培训很少。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老师迫切要求进行课余训练方面的知识培训,以弥补工作中的知识含量不足。
三、运动员来源
学校运动队成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训学生的情况,受应试教育和升学竞争的影响,学生压力大、时间紧,上课期间,过长的训练时间安排确实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会遭到家长、班主任的反对。这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对参加体育业余训练会不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就有了疑惑,加上“应试教育”的片面最大化,教师和家长只追求文化分数,从而导致我市学校体育业余训练面临危机。分析显示中小学参训学生的来源主要是普通中学中一些体育运动基础好的学生,很少一部分来自小升初或中考体育特长生,只有极少数来自业余体校。在调查的16所学校中,大多数学校是在有比赛任务前临时组队训练,占78%,有校队且常年训练的只占13%,且大多数中小学运动队的类型以临时训练为主,有比赛时就组队训练。
四、训练经费
我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只有个别市体育基地学校可以从其它渠道获得经济资助,如此情况,严重影响了普通中小学的课余体育训练。另外,即便是学校行政拨款,一般学校用于体育方面的预算,仅占整个学校预算的1%,分摊到课余体育训练方面的资金就微乎其微了。从调查中得知,各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经费的差距较大。除省重点以外,大部分中小学体育业余训练经费严重匮乏,无法满足课余体育训练的需要。
1.参训学生补助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由于运动训练的身体能量极大消耗,这个时期,如果不给学生及时供给营养,不仅体能上得不到恢复,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发育,导致的后果不堪设想,通过调查,我市近20%的学校拿不出这笔训练补贴,19%的学校通过减免学杂费进行补助,13%的学校是以奖励的方式进行补助,48%的学校会对学生发放一定数目的训练补贴,但数额少,而且发展不等,现状令人寒心。
2.教练员待遇
运动训练要起早摸黑,对学生进行的是针对性训练、备课、训练准备、训练实施过程的难度不亚于体育教学。但很多学校在考核体育教师工作量时,往往低估运动训练这块工作量。体育教师劳动价值被低估,其实根源在于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教师的行为、观念和思想,尽管现在人们的认识、观念有了很大变化,但旧的思维定势,社会惯性仍影响着体育教师的地位、社会印象和社会报酬,它打击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迫使他们产生不满情绪,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敷衍、厌教等。我市教练员的训练补助是少的,即工作上得不到肯定,经济上得不到补助,精神上得不到激励,致使教练员对待课余训练的满意度不是很乐观,训练质量也大打折扣。
五、学训矛盾
课余体育训练对参训学生的学习影响是较为普遍和客观存在的。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处于人生黄金阶段的青少年时期,学生任务的紧张,训练时间的投入,都需要学生的全身心付出,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从调查的16所中小学情况来看,初中生流向较令人满意,但也有一些初、高中毕业生由于文化成绩的限制,即使是中学或大学在降分录取的情况下,也未能达线,结果只能走向社会,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家长的参训热情。
中学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不仅可发现、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满足青少年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有效地促进身体的发育,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还可振奋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引导学生对体育产生稳定的兴趣,提高学校体育水平,营造师生人人重视体育,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风气,而且还能促进群众性体育的开展,培养大批骨干力量,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广泛、持久地开展,促使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有助于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更好地完成学校的教育和体育工作目标。
可是现今我市的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已大多是空有虚名,有检查,补台帐,有比赛,拉队伍,东挪西凑,哪里还谈得上训练成绩、比赛成果,完全处于一种应付状态。那么我们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能在政策上加以辅佐、制度上加给予完善支持,运动员待遇上加以优待、经费上加以补助呢?
2008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无疑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对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应抓住契机,与时俱进,加快改革,促使其向更加规范完善的轨道发展,期待着我们周边县市的体育业余训练工作尽快走向另一片光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笔者通过对周边县市中小学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作了一个详细的调查,意在探寻目前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有关部门、人员的重视,并力求提出一些可行的举措,以改进现状,全面提升我周边县市的学校体育业余训练质量。
作为曾经的运动员、今天的体育战线上的一名工作者,在连续反观了近两年的周边县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后,心中时常涌动出一股想要强烈呼吁的欲望:今天的中小学生田径运动水平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下跌,到底是什么原因,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
审视现今的县市运会,田赛参赛人数莫名地多了,可事实上许多队员在报名甚至比赛前都没接触过参赛项目,市运会的成绩公布下来甚至都找不到市比赛的影迹,许多项目的成绩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学校的校运会水平,再由田径运动水平折射到其他项目的运动水平,情况大体相同,这难道不反常吗?
课余体育训练是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为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组织有一定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在课余时间里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比赛的一种组织形式。《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有条件的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普通高等学校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开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
两年来,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及问卷调查发现,在目前的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中,领导不重视、教练员观念滞后,敬业精神、专业水平不高,运动员难选,训练经费得不到保障,学训矛盾突显等问题尤为突出。
一、领导、教师观念
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检阅、交流和互相学习,更好地促进普及和提高。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工作改进与提高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领导重视程度。然而,在我们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实践过程中,许多学校片面地理解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就是定位在能代表学校比赛,在比赛中能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因此,他们只看重能“为校争光”的选手,而忽视培养和选拔有体育专长的群众体育骨干的培养,结果往往出现或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或完全引进,冒名顶替,弄虚作假。
二、教练员队伍
目前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大多是体育老师承担,尽管在大学或是学生生涯接触过运动训练,但更多的体育教师还是以“教学型”为主,与以“训练型”为主的教练员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练员指导运动员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依据各种项目的规则,进行专门的技术、战术、心理训练,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竞技项目的规则也在不断的改变,教练员要主动跟上步伐,而体育教师参加运动训练的培训很少。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老师迫切要求进行课余训练方面的知识培训,以弥补工作中的知识含量不足。
三、运动员来源
学校运动队成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训学生的情况,受应试教育和升学竞争的影响,学生压力大、时间紧,上课期间,过长的训练时间安排确实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会遭到家长、班主任的反对。这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对参加体育业余训练会不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就有了疑惑,加上“应试教育”的片面最大化,教师和家长只追求文化分数,从而导致我市学校体育业余训练面临危机。分析显示中小学参训学生的来源主要是普通中学中一些体育运动基础好的学生,很少一部分来自小升初或中考体育特长生,只有极少数来自业余体校。在调查的16所学校中,大多数学校是在有比赛任务前临时组队训练,占78%,有校队且常年训练的只占13%,且大多数中小学运动队的类型以临时训练为主,有比赛时就组队训练。
四、训练经费
我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只有个别市体育基地学校可以从其它渠道获得经济资助,如此情况,严重影响了普通中小学的课余体育训练。另外,即便是学校行政拨款,一般学校用于体育方面的预算,仅占整个学校预算的1%,分摊到课余体育训练方面的资金就微乎其微了。从调查中得知,各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经费的差距较大。除省重点以外,大部分中小学体育业余训练经费严重匮乏,无法满足课余体育训练的需要。
1.参训学生补助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由于运动训练的身体能量极大消耗,这个时期,如果不给学生及时供给营养,不仅体能上得不到恢复,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发育,导致的后果不堪设想,通过调查,我市近20%的学校拿不出这笔训练补贴,19%的学校通过减免学杂费进行补助,13%的学校是以奖励的方式进行补助,48%的学校会对学生发放一定数目的训练补贴,但数额少,而且发展不等,现状令人寒心。
2.教练员待遇
运动训练要起早摸黑,对学生进行的是针对性训练、备课、训练准备、训练实施过程的难度不亚于体育教学。但很多学校在考核体育教师工作量时,往往低估运动训练这块工作量。体育教师劳动价值被低估,其实根源在于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教师的行为、观念和思想,尽管现在人们的认识、观念有了很大变化,但旧的思维定势,社会惯性仍影响着体育教师的地位、社会印象和社会报酬,它打击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迫使他们产生不满情绪,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敷衍、厌教等。我市教练员的训练补助是少的,即工作上得不到肯定,经济上得不到补助,精神上得不到激励,致使教练员对待课余训练的满意度不是很乐观,训练质量也大打折扣。
五、学训矛盾
课余体育训练对参训学生的学习影响是较为普遍和客观存在的。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处于人生黄金阶段的青少年时期,学生任务的紧张,训练时间的投入,都需要学生的全身心付出,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从调查的16所中小学情况来看,初中生流向较令人满意,但也有一些初、高中毕业生由于文化成绩的限制,即使是中学或大学在降分录取的情况下,也未能达线,结果只能走向社会,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家长的参训热情。
中学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不仅可发现、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满足青少年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有效地促进身体的发育,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还可振奋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引导学生对体育产生稳定的兴趣,提高学校体育水平,营造师生人人重视体育,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风气,而且还能促进群众性体育的开展,培养大批骨干力量,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广泛、持久地开展,促使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有助于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更好地完成学校的教育和体育工作目标。
可是现今我市的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已大多是空有虚名,有检查,补台帐,有比赛,拉队伍,东挪西凑,哪里还谈得上训练成绩、比赛成果,完全处于一种应付状态。那么我们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能在政策上加以辅佐、制度上加给予完善支持,运动员待遇上加以优待、经费上加以补助呢?
2008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无疑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对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应抓住契机,与时俱进,加快改革,促使其向更加规范完善的轨道发展,期待着我们周边县市的体育业余训练工作尽快走向另一片光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华罗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