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现固网运行商转变为全业务运营后,与日俱增的网络发展为互联网络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框架推进的需要。本文基于方法论基础上对各项业务需求和设备功能测算的方式方法,分析软交换架构综合关口局(IGW)不同的模式,并结合相关因素来实现方案对比,实现互联互通框架。
关键词:移动网络;软交换;综合关口局
现在社会中对于网络市场的争夺越来越激烈,电信网络中,重组方案已经落下帷幕,该集团也实现了中国联通CDMA网络的收购,逐渐将企业发展推进了全业务发展大潮。目前,越来越多的移动用户网间互通业务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当下使用的TDM设备固网关口也明显不能达到需求标准,必须建立在软件换架构基础上的综合关口局来辅助用戶联通的需要,并避免现代已有的关口局出现弱化割接的情况。
1、互联互通现状
1.1互联互通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关口局使用的交换机是TDM设备,其特性为较高的中级端口占用率,普遍情况会超过90%[1]。其自身问题表现为如下几项:
(1)需要较大的设备容量比例占用,而且有些电路需要承载过大的负荷;
(2)设备使用年限过久,其厂家已经停止生产,没有所需的相关零件,厂家没有厚实的支持力量;
(3)TDM自身功能性不足,关于支持MAP、WIN相关协议方面仍有不足,不能提供3G业务,例如双向视频或其他相关需求。
(4)存在兼用设备,关口局设备还应用在长途局上。
不但发展的移动网络,使其规模持续扩大,这就需要承担运营商彼此联系任务的固网关口节点具备更高的能力,应科学设计互联互通构建方式。
1.2移动网电路域现状
目前,已经建立起了三大主区结构,即选出三大主要城市作为全省中心,进而实现对其他城市的覆盖,都选择2+1备份方案。在选出的城市中制定MSCE,都是两主用一备用的方式。结合当地用户情况来进行本地网MGW的确定[2]。
2、互联互通网络发展
2.1初建阶段
在这一阶段,应选择驱动为网络架构的建立,从而更新互联互通框架。整体预测未来业务发展及网络演进的各项内容,从而提高整体业务水平。IGW其任务是为新增的C网用户实现其话务需求,并用于处理固网网间对华。通过负荷分担的形势来实现网间对话,全面分析工程的可执行性,尽可能降低与运营商间需要的协调,具体实施时,遵循对内多节点、对外运营商两个互联点,确保网络能够顺利实现。
2.2发展阶段
设备在长期使用后必然进入老化阶段,因此TDM长途交换机的使用时间上,也应作出安排,将网间话务在各个年度上向IGW过渡[3]。移动网间业务量的提高在与固网GW的转移中造成了软交换机与IGW设备容量值为门限值,这一情况下应提供新设备,还需以降低与相关运营商协调工作量及可行性着手,改善互联框架系统,科学设计前向互联点和网络路由,达到固网GW退网,而所有的网间业务量的互联互通框架则都由软交换关口局来实现。
3、网元方案设计
目前使用的网元设计方式包括POOL和双归属。借助软交换控制和承载分离框架的基础上,综合关口局参照SS及IGW的相关归属实现区别,可获得两项基本设置方式,极为上文中提到的POOL和双归属。
归属方案也可下分为两类,分别为1+1和N+1。其中,前者主要是对工作中的相关两台交换机进行设置,使其成为互备工作组,如果有一个出现故障,IGW就会进行注册,备份SS接收,使其可直接对出现问题的SS管辖内的IGW及相关业务进行接管。后者则不再是两台,而是N台,一旦其中某一SS出现问题,可有备份对问题SS数据进行加载,接替其进行其他工作。
池组方式是根据3GPP TS 23.236关于MSCPOOL的相关标准,同时控制多项综合关口局的软交换机,将其置于同一池,其中的SS都同时工作,从而出现大的服务区域。每一项SS都可控制IGW,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算法来确定路由[4]。在SS出现问题后,IGW放弃之前的算法,选择一种新算法来明确到备份路径所使用的路由。
全覆盖及分区制。这两种方案均属于1+1双归属备份。其主要作用是用以惩戒和媒体介入的IGW,由于业务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分本地网设置。
省内共使用两对SS,参考地理位置选择覆盖城市。两对SS均实施互备工作,由两套同时运行,一旦其中一套出现问题则由另外的进行接管,但无需考虑容量冗余。SS和地区IGW是在CN2双归属基础上实现覆盖,以“心跳”来对SS节点和语气关联的网络路由进行检测。由网管系统和IT支撑系统来共同完成SS的管理,确保一对SS处于相同的静态配置和动态配置;借助SIP-I实现二者之间的联系。
按照IGW设置标准以及年度技能评价,需要在本地网内设置IGW。门限根据中继容器1000E1来确定,初见阶段每个地区只要一套即可[5]。等到需求量超过这一门限后,可根据实际再行设置。
4、结束语
现代社会对于互联互通网络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不断增长,而其自身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笔者开展本次研究是针对互联互通网络现状以及其中尚存的主要问题,分析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并寻运营商互联互通网络的有效运营策略。基于此,展开细致、严谨的测算,编制科学、有效的设计方案和框架结构,从而为促进这一行业快速有效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推动其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为我们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静雯,瞿娟.移动网络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3(7):36-37.
[2]潘芳芳.适应移动网络发展的软交换综合关口局系统[J].广东通信技术,2010(4):69-74.
[3]吕亮,潘军宝,林博.我国移动网络发展演进的下一步方向[J].中国多媒体通信,2012(4):34-35.
[4]刘富春.移动网络发展趋势分析[J].移动通信,2008(2):27-30.
[5]张志强.话务网与数据网的一体优化是移动网络发展的必然要求[J].移动通信,2007(10):54.
关键词:移动网络;软交换;综合关口局
现在社会中对于网络市场的争夺越来越激烈,电信网络中,重组方案已经落下帷幕,该集团也实现了中国联通CDMA网络的收购,逐渐将企业发展推进了全业务发展大潮。目前,越来越多的移动用户网间互通业务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当下使用的TDM设备固网关口也明显不能达到需求标准,必须建立在软件换架构基础上的综合关口局来辅助用戶联通的需要,并避免现代已有的关口局出现弱化割接的情况。
1、互联互通现状
1.1互联互通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关口局使用的交换机是TDM设备,其特性为较高的中级端口占用率,普遍情况会超过90%[1]。其自身问题表现为如下几项:
(1)需要较大的设备容量比例占用,而且有些电路需要承载过大的负荷;
(2)设备使用年限过久,其厂家已经停止生产,没有所需的相关零件,厂家没有厚实的支持力量;
(3)TDM自身功能性不足,关于支持MAP、WIN相关协议方面仍有不足,不能提供3G业务,例如双向视频或其他相关需求。
(4)存在兼用设备,关口局设备还应用在长途局上。
不但发展的移动网络,使其规模持续扩大,这就需要承担运营商彼此联系任务的固网关口节点具备更高的能力,应科学设计互联互通构建方式。
1.2移动网电路域现状
目前,已经建立起了三大主区结构,即选出三大主要城市作为全省中心,进而实现对其他城市的覆盖,都选择2+1备份方案。在选出的城市中制定MSCE,都是两主用一备用的方式。结合当地用户情况来进行本地网MGW的确定[2]。
2、互联互通网络发展
2.1初建阶段
在这一阶段,应选择驱动为网络架构的建立,从而更新互联互通框架。整体预测未来业务发展及网络演进的各项内容,从而提高整体业务水平。IGW其任务是为新增的C网用户实现其话务需求,并用于处理固网网间对华。通过负荷分担的形势来实现网间对话,全面分析工程的可执行性,尽可能降低与运营商间需要的协调,具体实施时,遵循对内多节点、对外运营商两个互联点,确保网络能够顺利实现。
2.2发展阶段
设备在长期使用后必然进入老化阶段,因此TDM长途交换机的使用时间上,也应作出安排,将网间话务在各个年度上向IGW过渡[3]。移动网间业务量的提高在与固网GW的转移中造成了软交换机与IGW设备容量值为门限值,这一情况下应提供新设备,还需以降低与相关运营商协调工作量及可行性着手,改善互联框架系统,科学设计前向互联点和网络路由,达到固网GW退网,而所有的网间业务量的互联互通框架则都由软交换关口局来实现。
3、网元方案设计
目前使用的网元设计方式包括POOL和双归属。借助软交换控制和承载分离框架的基础上,综合关口局参照SS及IGW的相关归属实现区别,可获得两项基本设置方式,极为上文中提到的POOL和双归属。
归属方案也可下分为两类,分别为1+1和N+1。其中,前者主要是对工作中的相关两台交换机进行设置,使其成为互备工作组,如果有一个出现故障,IGW就会进行注册,备份SS接收,使其可直接对出现问题的SS管辖内的IGW及相关业务进行接管。后者则不再是两台,而是N台,一旦其中某一SS出现问题,可有备份对问题SS数据进行加载,接替其进行其他工作。
池组方式是根据3GPP TS 23.236关于MSCPOOL的相关标准,同时控制多项综合关口局的软交换机,将其置于同一池,其中的SS都同时工作,从而出现大的服务区域。每一项SS都可控制IGW,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算法来确定路由[4]。在SS出现问题后,IGW放弃之前的算法,选择一种新算法来明确到备份路径所使用的路由。
全覆盖及分区制。这两种方案均属于1+1双归属备份。其主要作用是用以惩戒和媒体介入的IGW,由于业务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分本地网设置。
省内共使用两对SS,参考地理位置选择覆盖城市。两对SS均实施互备工作,由两套同时运行,一旦其中一套出现问题则由另外的进行接管,但无需考虑容量冗余。SS和地区IGW是在CN2双归属基础上实现覆盖,以“心跳”来对SS节点和语气关联的网络路由进行检测。由网管系统和IT支撑系统来共同完成SS的管理,确保一对SS处于相同的静态配置和动态配置;借助SIP-I实现二者之间的联系。
按照IGW设置标准以及年度技能评价,需要在本地网内设置IGW。门限根据中继容器1000E1来确定,初见阶段每个地区只要一套即可[5]。等到需求量超过这一门限后,可根据实际再行设置。
4、结束语
现代社会对于互联互通网络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不断增长,而其自身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笔者开展本次研究是针对互联互通网络现状以及其中尚存的主要问题,分析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并寻运营商互联互通网络的有效运营策略。基于此,展开细致、严谨的测算,编制科学、有效的设计方案和框架结构,从而为促进这一行业快速有效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推动其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为我们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静雯,瞿娟.移动网络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3(7):36-37.
[2]潘芳芳.适应移动网络发展的软交换综合关口局系统[J].广东通信技术,2010(4):69-74.
[3]吕亮,潘军宝,林博.我国移动网络发展演进的下一步方向[J].中国多媒体通信,2012(4):34-35.
[4]刘富春.移动网络发展趋势分析[J].移动通信,2008(2):27-30.
[5]张志强.话务网与数据网的一体优化是移动网络发展的必然要求[J].移动通信,2007(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