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 激起互动涟漪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wang8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优化教学方法不仅能促进课堂的有效互动,激起思维的涟漪,更能撞击出创新的火花,提高课堂效率。为了实现课堂互动,促进其有效性,不同的语文互动课型,应根据不同的重点来优化课堂教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首先,在启发性互动中注重触发和点拨,关注“触发”的课堂生成和设疑析疑的追问点拨;其次,在合作性互动中注重开放与规范,开放是思维的“放飞”,规范是能力的提升;再次,在体验性互动中注重学生语言的内化,创设体验活动,融合传统文化,组织情境写作,实现积极有效的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优化 课堂教学 互动 实效
  
  班图拉“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人、环境和行为三种因素的相对影响力在不同的条件下对不同的人来说是大不相同的。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教学才能发挥三者的最佳影响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学中要打破“题解、释词、朗读、分段、分析、归纳”的传统模式,设计有新意、有实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实施不同的“互动”课型,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一、在启发性互动中注重“触发”和“点拨”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文本中精粹语句的互动交流。好的语句或有着细腻淳美的辞采,或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单凭教师传统的讲授很难深入“生”心,因此应加强课堂上師生的互动启发以促进理解。
  在启发性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激起学生感悟已知、探索未知的欲望,可循序渐进地设计连环递进问题,使学生能从具体的、有亲身感受的特殊事例中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与此同时,课堂生成本身又能激发教师新的灵感,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巧妙地加以利用,使学生达到闻一知百、触类旁通。
  (一)师生“触发”关注“生成”
  课堂是思维碰撞、智慧生成的场所,所以我们要关注课堂生成的合理触发。
  如在上《谈生命》一课时,我与学生探讨:“为什么江河入海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呢?”在得出预期的答案之后,有一位学生“节外生枝”地答道:“江水能随雨对流重生,这是下一次生命的起点,它能生生不息,也就不必悲伤,反而要欣喜才是。”另一学生反驳道:“文中‘江河’是生命的喻体,‘入海’比喻‘生命消亡’,从这一点看生命是不会重生的。”我适时引导:“不能重生是生命的必然规律,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达成共识:要珍惜今生且为之奋斗。一个学生接着提出“异议”:“江河入海对于它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结局,因为它在圆满中平静,所以不觉得悲伤了。”我听后反问:“因为‘圆满’所以平静,反之就会悲伤吗?”然后,我再顺着该生的思路提问:“什么才是正确的成功观呢?”其他学生思考后表示:生命的成功在于尽自己所能超越自己,不限于结局是否圆满。这样的“节外生枝”和“异议”随堂产生,给了教师和其他学生有益的触发和感悟。当然,师生的随堂触发与教师的质疑点拨是分不开的。
  (二)设疑析疑巧妙“点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提问题”的教学环节,把“愤”“悱”的机会给予学生。然后筛选、找准“关键问题”,在探讨、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读文本。接着要鼓励“质疑”,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住时机,进行“追问”“析疑”,深化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读课文”和设疑析疑“巧点拨”必须落到实处。
  如《谈生命》文末有一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教师提问:“这里的‘云翳’仅仅是大自然的景色吗?”学生一致认为它有深层含义。朗读后,有学生提出“黄昏”指人的晚年时期,“云翳”可以指晚年积累的丰富的经历。这时,学生的思维凝固了。于是,教师设计追问:“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作者表达的‘黄昏’‘云翳’的含义与刚才的理解是否一致呢?”学生的思路放开了,认为这“云翳”就是人生众多经历中的一种,所以“黄昏”并不一定特指“晚年”。教师又补充点拨:“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她的经历非平常人能比。但如果‘云翳’对于同学们而言是某一次特殊的经历,那此后的时期就可以说是‘美丽的黄昏’。”
  在教师的追问、启发、析疑和点拨下,学生豁然开朗。在互动设疑、析疑、追问、点拨中启发学生,将作者“精妙的感悟”深入浅出地转化为“自己的感悟”,课堂思维被有效激活,这样的课堂不能不说是美丽的。
  二、在合作性互动中注重开放与规范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启发与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运用”相结合,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收到互相激励、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课堂真正的“开放”是思维的“放飞”
  开放,并非毫无限制。虽然大语文观和语文的模糊定性往往使语文的课堂定位含糊,但一节课合作互动的设定,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堂重难点”确定“主问题”或合作的“大范围”。比如《谈生命》一课,我设置的主问题是:“说说生命像什么?”对于这个“主问题”,学生最好有独立的思维实践。我鼓励学生先深入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学习的体会。然后,我再触发、点拨,就会提高学生合作、互动学习的质量。
  教师还应让学生全员参与到课堂交流中来。好文章中的精辟的语言,除了师生交流外,合作中还应鼓励学生相互对话,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臣服于“标准答案”的权威。如教学《谈生命》时,教师预设了对“主问题”的深入提问:“文中生命的本体和喻体间有何相似点?”“你认为生命还像什么?”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能得到彼此的肯定和鼓励,生命不一定非要像“春水”“小树”。在全员互动中,学生能多听到一种声音,多寻得一种阐释,多找到一点选择。我们甚至可以打破座位空间的束缚,允许学生与喜爱的同伴一起合作,与自己帮扶的同伴一起交流,使优等生相互充分汲取,学困生得到更多的关爱。师生双方的课堂互动就有更多的趣味性和灵动性。
  《谈生命》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形象性思维理解“生命的本质和规律”。“生命像什么”是这篇课文的“主问题”,而次问题的拓展、延伸,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让学生有话可说,使合作互动促进语文形象思维的“飞扬”。 此时,一定要注意在合作的关键处体现“收”的原则。
  (二)适度“规范”的合作是能力的提升
  合作性互动“放”要彻底,“收”更要有力度,适度的“规范”能起到举一反三的能力提升的效果。虽然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人文精神、生命的内涵那是很难用“规范”来约束的,但适度的规范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必需的,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必要的规律总结和应用。
  结束拓展延伸环节后,师生可以共同评说以上各项答案,并总结出抽象事物形象化的思维规律,应用于以后的创作实践。如上文例句①是细节再现型,②是巧用比拟型,③是化用诗句型,④是直接抒情型,⑤是具体事例型……适度的规范同样能让学生充分感知生命的特征和规律,从课堂中汲取对人生有用的精神瑰宝,而且对语言的创造性表达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评说后可以依据课堂总结的规律开展实践活动和课堂写作活动。陈力勇同学的区改革开放征文获奖作文《夜谈》就是课堂讨论、规范、综合后的灵感体现。
  课堂中这些看似非规范性的言语和行动背后都富含语文的共性,“开放”升华了语文课堂的“趣味”和“魅力”,而“规范”更是让语文变得有章可循。
  三、在体验性互动中注重语言的内化
  小学和初中,学生学习了较多优美的文章,但反映在习作中,文句却平淡、苍白。那是因为学生没有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没有把文本中的精妙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体验式互动,强调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丰富了体验才能优化语言。
  (一)“创设”体验活动,提高语言的积累与活用
  教师应精心设置既丰富又有创造性的课堂体验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走入文本,与作品中的语言进行直接对话。
  以图《繁花》为例:背景是“骄奢”的春天,怎么理解“骄奢”的含义呢?文中景象是枝繁叶茂,百花盛开,蝶飞莺舞,百鸟争鸣……一切都显得雄健而有生命力,文中的“骄奢”应该与“蓬勃”同义。
  复述结束后引导学生跳出课文,联系自己的语言实际想一想、用一用,在换位体验中讨论、分析、欣赏、评价文中的词句。结果学生发现,现在“骄奢”的含义大都指“放纵的行为”(含贬义)。在课堂体验中学生积累了“骄奢”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二)“融合”传统文化,促成语言的理解和迁移
  一节课中教师如能利用五分钟时间,把古诗词句与现代文中的经典语句“融合”起来,也是丰富学生体验、增强语言能力的好方法。
  讲到《谈生命》中“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一句时,学生联想到了体现生命没有往复的诗句,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乐府·长歌行》),教师补充了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的句子,并以此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白驹过隙”的含义,启发学生珍惜时间、珍惜今生。
  此外,还可以在课堂外进行传统经典阅读。传统文化的融合,课堂上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能力,课余可以锻练学生查找、筛选信息的能力,长期坚持,能使学生学会赏析诗词名句,达到“内”“外”相长、灵活迁移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组织”情境写作,提高语言的“创新”和“运用”
  “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因此,教师就需要在学生感知、感悟课文之后,把情境写作“挪到”课堂上来,“读”“写”结合地体验文章中富有代表性、创造性的句子,提高语言的创新和运用能力。
  如教学《谈生命》时,总结了“生命像(就是)什么”拓展延伸的规律后,我让学生针对规律当堂写一组排比句。当堂创作的佳句很多,细节再现型:“生命就像春天发芽的绿草,夏天鸣叫的蝉儿,秋天飘去的落叶,冬天漫舞的雪花。”直接抒情型:“生命就是健康和進取同在的快乐;生命就是微笑与豁达相伴的从容;生命就是理智和尊严并存的高贵。”混合型:“生命就是飘飞的雨的自由;生命就是‘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的孤单;生命就是品味香茗,苦涩中有芬芳。”这些句子,不仅增强了可看性,主题也更新颖深刻。
  四、结束语
  有效的课堂互动是对情感的激发,是心灵的呼唤,是智慧的启迪,可使学生思维活跃,激情飞扬。有效的课堂互动使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凸显,个性解放,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敢对话,能对话,爱对话。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在互动中关注个人、环境和行为三种因素,做到切合实际地设疑,恰到好处地点拨,全面深入地开放,适度严谨地规范。同时,教师还应精心设置体验活动,巧妙融合传统文化,穿插情境写作,把读的自主权让给学生,把释疑的时机还给学生,把练的时间挤给学生,这样才能确保每一项教学活动落到实处,而不再是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 王德勋,《当代教育科学·论语文课堂教学互动质量的提升》,2005年12期
  [2] 杨鑫辉主编,《心理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3]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4] 李海林,《李海林讲语文·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与语感教学》,语文出版社,2008年
  (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正>~~
期刊
一、人物的语言描写技法举例1、根据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语言来描写。例如在《鞠躬尽瘁》这篇文章中,为了表现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人人都喜欢被别人赞美,因为这是一种精神享受,尊重和荣誉是人的第二生命。中学生更喜欢得到老师的赞美,或者说就是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能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使他们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自尊是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缺乏自尊心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面对困难极易退缩,人际交往中产生不合群等性格特点;相反自尊强的孩子是富有朝气的,是机智的,是善于与人交往的。中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就表现出强烈的“自我
我很喜欢看《人与自然》这个电视节目,每逢从报上的电视节目预告中发现《人与自然》,我就坐在电视机前早早地恭候了。那晚,赵忠祥以他那固有的稳重委婉的风格,向观众诉说着我
由国务院签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了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学校,作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更应发挥其在教育上的主导性。那么,如何依托校园这个主渠道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呢?笔者认为,合理利用校园资源,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一个好方法。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个学校的文化氛
近期前往上海、杭州两地,对泰晤士小镇、绿城&#183;春江花月等10个精品楼盘进行了考察,主要目的是借鉴上海、杭州两地精品住宅小区建设和环境配套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高我去
背诵是我国语文教学十分强调的重要手苜段。但,遗德的是,现在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在强调能力培养、重视思维训练的同时,忽视了知识的传授,放松了识记教学,不抓或很少抓语文背诵
大自然警号长鸣一、语感分析(一)、把握思路文章的前半部分,由小到大、从个别到一般、从关于东北虎的一则消息到大自然已到处发出紧急警告,层层推进地介绍了我国自然生态环境
目前,高考的方向主要转向综合能力测试,其最大特点是在同一时间内,要求学生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综合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运用知识的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且已在福建省全面推行。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并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下面我就针对高三文综历史学科复习提出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单科综合复习时要突出对知
假如我是经理有一次上课,语文老师布里了一篇课堂作文:《假如我是经理》。堂下部分学生都理头写起来,唯独一个学生坐在位呈上没有动笔。老师很奇怪,走了过去,问: "你为什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