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结婚时代 美好的爱情 该死的房子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htning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婚房,有个通俗的比喻,说两只鸟在一起,要先搭起个窝儿。遥想当年,青年男女只要两情相悦,在公家的一间小屋内,两床新被褥就可以欢天喜地把婚结。现在,昂贵的房子成为婚姻的入场券。
  
  “有房男”,众里寻他千百度
  
  “爱她,就送她一套房子”,当商品房广告打得越来越火;“宁做小三,也要做有房人”,当年轻女孩子想要拥有房子的叫嚣越来越露骨……房子已然成为现代人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者之一,确切地说是现代男人不可承受之重。
  男人是行走动物,女人是留守动物,就像汽车之于男人的驾驭感,房子对于女人来讲,不仅仅是四面都是墙的盒子,更多的是一种比男人更可靠的安全感,因为它永远不会长脚自己跑掉。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布置温馨的、能够肆意撒欢儿的房子几乎是每一个女人的梦想。而当自己没有能力将这一梦想付诸实现时,钓个有房子的金龟婿无疑是最便捷的途径。于是谈婚论嫁时,有没有房子成为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近日某网站所做的“单身男女大调查”显示:有住房、本科学历、月薪5000元……以上几个“硬件”成为如今“剩女”找老公的普遍标准,而房子在几个条件中所占权重颇大,超过七成女网友要求未来老公至少拥有一套住房,但实际上拥有住房的剩男却不足一半,“有房男”成为真正的“稀缺资源”。正如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里那句狠话,“现代女性择偶标准:有车有房,父母双亡”。不提后半句,就这前半句“有车有房”不知愁煞了多少堂堂七尺男儿,眼瞅着结婚的“大限”愈来愈近,周围的哥们儿孩子都能打酱油了,这边却依然“孤单地唱情歌”。
  常言道“买房安家”。的确,现如今,要想顺顺当当地赢得美人归,必备的大件就是房子。而回顾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人们一腔热血干革命,结婚的行头极其简单,两个铺盖卷到一块儿,就算完事了;60年代,结婚开始有点讲究了,但充其量也仅仅是“凑够36条腿或72条腿”,即大床、衣柜、书桌、椅子几大件木头做的家具;70年代的人结婚更高级,要会“转”,得购齐“三转一响”(自行车、电风扇、缝纫机加收音机)才倍儿有面子;80年代,电视、冰箱、洗衣机,三大件凑齐,家就算成了。如今中国人结婚,必备的大件“奢侈”得吓人,一套房子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一些年轻人无奈地被挡在“围墙”外“婚不得”,于是乎,结婚一拖再拖,光棍儿越来越多。
  看来,女人的择偶取向似乎也总是“与时俱进”,愈来愈注重“物质文明”。
  20世纪50年代,“工人是通行证”。当时全国大力搞建设,工人最“吃香”,只要听说对方是工人,那无疑是揽到了一张“长期饭票”。管你有房没房,先把嘴里的搞定最英明!
  20世纪60年代,“就爱根红苗正”。这个年代结婚,就讲究家庭成分,将房子做为附属条件那简直是听都没有听说过,跟下一代上学、工作相比,房子——靠边站!
  20世纪70年代,“要嫁就嫁解放军”。从7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将物质条件列入了择偶条件的范围。兵哥哥、有海外关系的男士成了争相追逐的抢手货。
  20世纪80年代,“文凭成为首选条件”。1977年恢复高考后,当代第一批天之骄子涌出,姑娘们对大学生格外另眼相看,简直到了非大学生不找的地步。政府机关、国营单位工作更是有了国家给的“铁饭碗”,成为众多女青年找对象的标准。
  不同时期,人们的婚恋观念和择偶标准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发展至今,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房子,都是一个男人结婚的底气。只要有房子,在相亲对象面前,瞬时硬气许多,再也不怕找不到媳妇。在这方面,20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夫简直是先知先觉,她的一句“女人需要自己的一间屋”已经被众多单身待嫁女子奉为经典。然而伍尔夫可能怎么也不会料到,这句名言坑苦了不少大龄未婚男青年,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大男人,常常在房子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难以抗拒的“恋房”情结
  
  《天下无贼》中黎叔有句名言: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放到今天,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改成——房子。高昂的房价让男人们落荒而逃,当越来越多待字闺中的姑娘寻寻觅觅依然难以遇到有缘的“有房男”时,她们毅然加入了买房大军的行列,决心自己为昂贵的安全感买单。早在2001年,国内有网站通过调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八个大房地产代理商得出结论:早在2001年,国内有网站通过调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8个大房地产代理商得出结论,2001年上半年以个人名义购买房子的女人,比2000年同期平均增加了52%;此外,有63.2%的女人表达了“如果我有钱,第一件事是买房子”的愿望。而到了2005年,以个人名义购房的女性比2004年同期平均增加52%,女性开始成为购房主力,单身女性的买房意识明显强过单身男士。
  房子对一个女人到底有多重要?为何女人对房子始终有如此大的热情?难道男人的肩膀再厚实也比不上一个钢筋水泥构建的“壳儿”吗?
  心理学家对此现象分析,从心理学角度讲,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安全感,需要平稳丰富的生活,因此女性也比男性更渴望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来细心地经营生活。尤其在现代社会独自打拼的女人,更需要一处安全所在,可以肆无忌惮地释放泪水,可以随心所欲地独享甜蜜,可以结束居无定所的漂泊……对于女人来讲,房子像一件华丽、妥帖的外衣,它不仅是独立于世的信心和勇气之源,更是流浪时光的终结者。
  这个时代,这个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女人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寻求安全感,与其找一个男人,不如求一处写着自己名字的房产,虽然只有70年的所有权,但是哪个女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对男人的所有权能长达70年呢?在很多女人的眼里,房子之所以好过男人,有太多不得不说的理由。正像网友的戏言所说——“房子比男人单纯——它就是一套房子,不会自命不凡地证明和别的房子有什么不同;房子比男人诚实——他从来不会花言巧语,不会伪装。对它不用像对男人,必须从其言行中分析他究竟是头狼还是头羊;房子比男人忠心——打开门的一刹那,他永远是你早上离开时的样子,不会像男人早上对你情意绵绵,到了晚上就盯上别的漂亮美眉;房子比男人坚强——你爱上别人,丢了工作,亏了股票,倒了霉,房子照旧淡定,男人难保不暴跳如雷,他们会嫉妒,会猜疑,会恐惧,会溜走;房子比男人痴情,它就是你的,不必担心背叛;房子比男人安全——只要你愿意,他就永远属于你一个人,任何人也抢不走,他永远会像你等待男人那样深情地等待着你……”总之一句话,一所房子比一个男人的臂弯更靠谱!
  女人对安全感和独立空间的渴求愈加强烈,她们执著的“恋房”情结男人无从体会和想象。一件物质的房子,在心理层面等同于自尊、体面、独立、安全感;在现实层面,则等同于投资意向、经济收益。只要拥有一所房子,生活似乎永远不会落到底端,永远拥有最坚挺的本钱。时下越来越多的单身女性选择先买房而不是先找老公,或许正是如此吧!
  
  


  陷入尴尬的“有房女”
  
  房子有了,女人的心里算是有底了。即使找不到合适的男人,大不了守着房子过快乐女人的小日子。然而,作家苏青说过:“我自己看看,房间里每一样东西,连一粒钉也是我自己买的。可是,这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的确,女人有了房子,以为那是家,但没有男人的房子也不算是家。归根结底,再能干、强势的女人,骨子里还是希望有个知冷知热的男人爱着、宠着、依靠着。事实上,有房的女人遭遇了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房子在男人手里是爱情胜算的筹码,到女人这,却成为“烫手的山芋”。《欲望城市》里的夏洛特坚决认为买了房的女人嫁不出去,果然,拥有房子的女人常常会吓跑很多男人。虽然能够独立购房的女人能帮助男人减轻不小的经济压力,但是真正将“有房女”娶进家门那需要的可不是一般的信心和勇气。在很多男人看来,单身女人买房,大多是比较优秀的,有能力支付首付,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有实力不在乎那模棱两可的但是不得不认可的比房价多出来的几万甚至更多的银行房贷利息。或许,买房的单身女人的确称得上新时代女性的标杆,男人也不吝于奉上几句赞美之词。然而,“想说爱你不容易”,估计这是很多男人的心声。
  


  男人到底在寻找什么样的女人?网易网络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男人择偶,首选25岁以下传统女性。超过半数的男人希望女友是本科学历,硕士学历以上的只得到1%的选票;30%的男人在偏爱的职业里兴冲冲地选择了教师这个神圣的、充满爱心的职业,他们大多希望另一半在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稳定,有较高的职业声望;91%的男人不要求女友有车或有房,愿意独担经济压力,压倒性地取得了统一意见;49%的男人希望女友的月薪在0-3000元,还有38%希望在3000-5000元,男人们对女友的经济条件要求并不高。
  由于中国男性传统的择偶观念影响,男人一定要找一个能力、社会地位、学历、收入等不如自己的,而不愿意找一个比自己强的女人来挫伤自己的自尊。所以他们往往不愿意考虑“学历高、收入高、要求高”这类的“三高”女性。独自买房的女人,就是“三高”女性的代表。单身女性成为“有房族”或多或少地会给男人带来压力。对于男人而言,事业成功,统一了他们个人追求和爱情婚姻的双重梦想,而对女人而言,个人的成功,不仅不能在婚恋上加分,反而有可能减分。
  其实有房的女人并不见得有多么强大,她们只是更渴望独立、安全,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遇不到合适的男人时,房子就好比一个“保护壳”,她们站得不稳,希望背着自己的保护壳。可是男人们还没探个究竟就被这保护壳吓跑了。于是,女人再好,也在壳里,男人看不见;于是,有房的女人嫁不出;于是,有房的女人继续在单身;于是,有房的女人不得不在相亲时藏着捂着,生怕对方知道自己有套房。
  女人结婚,一定得有套房;找不到“有房男”结婚,自己先买套房;自己成为“有房女”,想觅“有房男”难上加难!如此恶性循环,这世上,不知要有多少剩男剩女苦苦等候?当爱情遭遇房子,原本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却演变成“男婚不成,女嫁不得”!
  现在的社会如此现实,总是听到有人说:“没有房子,怎么结婚?”不知道何时开始,房子开始主导婚姻。中国人结婚,最看重的莫过于房子。房子可以二手、可以不大、可以简装,但是,一定得是自己的。租房,绝对NO!
  当女孩说没有房子就不结婚时,爱情在房子面前止步,何必怨叹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我们造就的。很多人用各种方式在探讨婚姻的意义所在,这是一个太滥俗的话题。说到底,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都是为了追求一种幸福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一个房子。只要两个人相爱,拿着存款共同奋斗,只要有家的感觉就好了。爱情要是不保鲜了,住在别墅又怎样呢?如果空有一套房,而没有真情真爱,即便是一座黄金镶嵌的象牙塔,塔内有的只是一种浮华的虚荣,只能刺激视觉,这样的房子要来何用?
  当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问问你自己的心,看看它倾向的是钟爱的那个人,还是让人艳羡的房子?
其他文献
消费决策 以女人的逻辑挥霍  “一家之主”,向来是支撑中国男人脆弱神经的光荣名分和精神底线。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名分依然是名分,底线早已不见底。对于消费的决策,男人已渐渐成为旁观者,而女人则成为真正的主导者,并以她们的天性和逻辑支付账单、引领消费。    从某种角度讲,家庭就是一个城市的后花园,在这个后花园里,女性的身影是最突出的,这不仅因为女性的“色彩斑斓”,更因为女性是这个花园的打理者。  在都
期刊
说起女性消费主导的趋势,总有人会联想到关于女权的话题。的确,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但和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由于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200年前欧洲的殖民主义带来的丰厚社会财富,女性逐渐远离社会分工的角色,他们眼下所强调的恰恰是这种在社会上重新自我认知的过程。但在中国不同,我们没有那么多可供挥霍的资本,建设工业化国家的第一步,就是要将国民批量制造成适合工业化分工的合格零件。在这种背景下,大寨的铁姑
期刊
这是一个虚幻的城市,我们且称它为金城。这是一个充满着阳光和雨露的夏天的星期天,这一天的清晨,大气层格外开恩地显露出了耀眼的金黄色,斑斓的晨熙映衬着朵朵卷层云,那些云彩幻化成了一个大大“$”符号,暗示着这个星期日对于许多人来说,的确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日历表上,这一天是某男和某女的结婚纪念日;在行程表上,这是某男和某女即将旅行结婚的倒数第N天;在支出预算表上,这一天的花销将以万元终结;在人际关系联
期刊
真的,对房子,我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这些年来,我从来不敢有一分钟的懈怠,有时候,奔波得太累了,太苦了,也想停下来歇一歇,可是一想到房子,一点儿不夸张,我立刻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为了房子再怎么折腾也值得。甭管是二手的也好,小户型的也好,只要能拥有一套写着自己名字的房子,心里觉得特踏实,这一辈子活得也值了。  我始终觉得,一个男子汉必须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关于这点,我深信不疑。或许,这个观点有些
期刊
以前看过一个古代笑话:“一个差人押解一个和尚,夜里和尚挣脱枷锁,悄悄地将正在熟睡的差人锁住,恶作剧似的给差人剃了大光头之后逃之夭夭。清早差人迷迷糊糊一睁眼,发现和尚没了,自己却套着枷锁,挺纳闷,一搔脑袋瓜乐了:还好,和尚还在,我上哪去了?!”  如果把这两个主人公指代点什么,例如把差人换成“先锋”,把和尚换成“经典”,这就有点意思了。曾经离经叛道的充当主流文化终结者的东东一转眼发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
期刊
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当你背着行囊,踏上云南这块土地时,定会被她神秘、美丽、纯洁的“外貌”所吸引。      来到云南,不能不去省内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松赞林寺。它是康衢有名的大寺院之一,又称归化寺,有点小布达拉宫的感觉。从中甸县向北望去,在宽阔的草原尽头,群山之间,有一座集镇规模的建筑群,极高处的屋顶上鎏金铜瓦熠熠放光,夺人眼目。这片近乎古堡群似的建筑,就是松赞林寺。  清晨的阳光洒
期刊
看着男人心满意足的样子,她也是心花怒放。世界上有一种生意叫做双赢,女人购物男人结账,就属于这种双赢生意。有一种动物叫做燕鸥,雄性可以为雌性无条件付出一切,所以有人说动物也有爱情。  用海边的燕鸥来比喻男人也并无半点不妥,这也是一种奉献。记得冯巩在一段相声里有这样两句话:男人喜欢女人撒娇的样子,女人喜欢男人掏钱的样子。不能说这句调侃十分贴切,但它的普遍性是毋庸置疑的,至少在中国具有普遍性。我们中国的
期刊
“国庆”加“中秋”又要放8天长假,女人们免不了再度“蠢蠢欲动”,秋日似酒极浪漫,太适合缱绻私语,但在动身之前,谁掌控话语权呢?当然是知情达意的爱妻(女友)了,这是不争的现实状况,要知道,甄选理想的旅游线路和沿途酒店最能彰显出女人的审美趣味和财商头脑。  讲究情趣的知识女性大抵该清楚,威尔士有处人间仙境叫斯旺西,也译成“天鹅海”,最早踏上那地方的中国人恰恰是浪漫到极致了——声名显赫的诗人北岛。近半个
期刊
1  国家开放给人带来的变化之一是人的见识多了。  卅年前,北京人没去过河北的人多了,沈阳人没去过辽阳,杭州人没去过苏州,都不是新鲜事。封闭的社会,先封闭人的流动性。对改革开放前的北京人来说,所谓广东广西,只是地图上的四个字,上地理课或许用得上。两广人对北京也只是神往,一般人一辈子去不了。这是卅年前的事。那时候,我老家一位农民说过的话流传甚广,成了名言。  农民先生说,全中国北京第一大,乌丹第二大
期刊
鸠山家族,源自日本美作胜山藩的世袭武士。到鸠山由纪夫,已有四代家族成员担任首相、外交大臣或议员。而这四代人都与中国颇有渊源,他们的“中国故事”,已然反映出中日关系史的一个侧面。    鸠山和夫  调停与北洋水兵的冲突  在鸠山家族中,出任日本政府高官的第一人,是1896年任众议院议长的鸠山和夫。他1877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日本第一批文部省公派赴美留学生。回国后,鸠山和夫被视为熟悉外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