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传承应避免跟风和走形式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wojiaren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通知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随着通知的发出,中华大地上国学经典班、诗词朗诵会遍地开花。教育部门开始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从小学的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不少中小学甚至开始规定每学期必须背诵多少篇古诗文。高校也开始规划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少学者惊叹:优秀传统文化的春天来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传统文化好像一阵风一夜之间就在祖国大地各个角落普及了,细细一想,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也要避免跟风走形式。惟有持久,惟有创新,惟有生活化和教育化,惟有多部门联动、多方合力,才能走出另一番天地,打造出传统文化的传承新景象。
  首先传统文化的传承要理解文化,认识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需要具体分析。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优秀传统文化是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革故鼎新、吐纳调息思维方式的追求。文化更多的是以文化人,对人思想认识、价值观养成的积极促进作用。儒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要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其次,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在传承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这里,悠悠古韵与勃勃生机是有机结合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内在统一的。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活力。
  再次,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具有生活化和教育化。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从最基础的典籍着手,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和规范做起。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具有社会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要具有教育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小学、中学的重要课程。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更要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把優秀传统文化和思想落实在行动上。曾经的老人摔倒无人扶的事件折射出国民人性的冷漠;食品安全透露了商家唯利是图的贪欲;大小老虎的贪腐暴露了价值引领群体的短板。
  最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多部门联动,多方合力,才能达到好效果,成就好局面。是集教育部门、社会、家庭的合力才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之外,更要在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一是建立健全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礼节、礼貌规范,推动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二是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体现在社会规范中,弘扬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等,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和学雷锋志愿服务;三是倡导和鼓励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通过教育、社会、家庭的合力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以继承、吸收的客观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以恒久创新的方法对待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以多部门联动、多方合力形成齐抓共管,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生活化和教育化,必将形成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新局面。
  (湖北省宜城市朱市一中)
其他文献
喻旭初,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现执教于南京市金陵中学。  友人之子让我指导作文。除了详细点评了他的作文,我向他了解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他说,他的语文老师曾对大家说:“只要你多读书,即使没有人辅导,也一定能写好文章。”我问他对这句话怎么看,他不表态,也许他估计我对这句话有看法,但又不想否定他老师的话,所以他只好沉默。我笑着对他说:“古人有句很有名的话,前半句是‘读万卷书’,
期刊
近日,看江苏大家王栋生老师文章《青春之梦不能过于物质化》深有感触,共鸣强烈。转头再谈校园文化建设,想说的太多。  影视剧中的校园总是那么浪漫或刺激,《致青春》、《青春派》,那满天飞舞的梦想勾起了多少师长对往事的追忆。每次观影后,我总感叹:校园不应该只是学习,但事实却是只剩下学习。教育,是为了让人美好而和谐地生活的一项活动。它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终点。但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却跨越了过程,或者说
期刊
赵宪宇,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杂文作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数百篇文章发表,做过数百场教育教学讲座,主要著作有《教育的痛和痒》《教育的忏悔》《教育的错觉》《教育的觉醒》等。  一直想低调,可惜没有机会。一般人哪有低调的资格啊,所以,为了让人知道自己,只好放声高歌。  实际上,即使大人物也需要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是学生追逐梦想的地方,也是学生精神发育的家园。学校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功效,主要在于学校是文化的场域,是文化生长的土壤。在这里,学生的生命因文化的浸润和给养而变得晶莹剔透、熠熠生辉。可以说,学校是因文化而让学生如此眷恋,并成就学生生命的绚丽和精彩。但文化之于学校而言,不是静态和固化的,需要在坚守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这是优秀学校文化的特质,也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 
期刊
南京市江宁区的赵月蓉校长受命筹建一所新学校。她问我:你心中最美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告诉她:如在画图中。  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中有这样一段话: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把学校当作一个园林,让学校的每个老师、每一个学生以及学校的每一位家长走进校园里,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那这样的
期刊
“呵呵呵呵呵呵……”  一阵空灵的笑声把我从梦中吵醒,不知道这是第几次了。从朝内81号回来以后,这声音就一直在我梦中出现,似乎从远处传来,又像是从房间的某个角落传来,声音不大,但听得真真切切……  一个女人,一个头发过肩,身穿白色上衣的女人。似乎从那里回来以后就一直在我梦里表情诡异地笑着。在梦中,她的脸甚是清晰,但是醒来怎么也想不起模样,印象中她总是在眼角的余光中出现,带着呵呵的笑声。  一探:诡
期刊
可是,“好景”不长,不到一个月,祉就不断出现在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政教处和我这里状告班里这问题,那不是。“孝和娣在谈恋爱”“老师体罚学生了”“晟偷拿别人东西了”“踆午餐倒饭了”“玏乱扔纸屑了”“掼抄袭作业了”……  “祉又到我们教导处告状了,说老师老是不让他发言!”教务处主任摇摇头,有点无可奈何的告诉我。我一听到“又”字,脑袋轰的一声,这个不省心的“家伙”,总是不安分。  祉,是从外地小学毕业后刚
期刊
怪女人    如果不是最近接二连三的命案,苏琪还真的以为大学生活跟高三时候想象的一样美好,当时高考前就有个女人来学校演讲,被老师请来的,说是在高考前给大家打一针兴奋剂,据说是一个企业的高管人员。  苏琪现在还记得那女人的样子,白色的小跑车停在教学楼下,Burberry风衣里面的白色衬衣包裹得严严实实,贴身的长裤配着米色高跟鞋,黑色长发遮着眼睛,苍白的脸上涂抹着鲜艳的口红,像刚吃了个死孩子一样。一开
期刊
两个学生站在我身旁,高兴地笑了。解读孩子这本书,需要我们满怀爱心与热情去触摸他们的心灵,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理解。这支彩笔究竟是谁的已经不重要了,我想他们已经知道该怎样去处理这件事情,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又是一个周三下午,第二节课刚上,我向四年级教室走去,远远的,我又感觉到和平时一样的安静。  学校每周三下午是校本课,两节课连排,常规的安排是,第一节课看视频,学生跟着视频学习漫画。第二节课各自完
期刊
在校是天使,在家是“魔鬼”,是什么造就了双面的然然?寻找背后的原因,还要从然然的环境谈起。  寒假结束,开学的第一天,然然妈曾跟我诉苦:“孙老师,你要说说然然,老发脾气,还骂人、摔东西……,简直是不让人活了!”  然然是个轻度智障的孩子,从长相上根本看不出来,算是非常帅的一个小伙子了。在学校他可是个乖孩子,教室的卫生他打扫的最干净,最让我满意,从来不大声说话,不管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然然胆小的样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