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土“尚食局”铭定瓷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ndrz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有一种阴刻“尚食局” “尚药局”“东宫”类铭文瓷器。学术上早有定论,大多归于北宋宫廷烧造的贡瓷。然而,有准确纪年和流传有绪的竟告阙如。因此,有些学者对此类铭文定瓷重新深入地加以研究。刘涛先生在《宋辽金纪年瓷器》一书中,经过大量考辨,实地调研,得出尚食局,铭定瓷为金代定窑产品”“‘尚药局’铭定瓷的断代上仍须审慎”的推论。而实际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呢?
  
  “鱼凤龙”名更能反映
  “尚食局”铭印花主纹的精髓
  
  北京自从2001年申奥成功后,城市基本建设就一派热火朝天。众多埋藏于地下的陶瓷文物残片纷纷撩开神秘面纱,露出真容,从而使我们得以见到更多的“尚食局”铭类定瓷的新面目,对此类定器也有了些许新认识。
  北京出土“尚食局”铭残片虽无法准确统计,但据笔者所藏、所闻、所见的大约应有30-50件左右。主要器物种类有印花盘碗、光素盘、刻花钵、执壶,其中90%以上为印花盘碗。
  “尚食局”铭印花定器的装饰方法有印花、刻划花等。不管质量优劣,最大特点是在器边有一圈朵云装饰的辅助纹,一器一纹,朵云没有一定之规,千变万化。朵云纹寓意为深邃的天空。而民用定瓷辅助纹装饰则多为回纹、卷草纹或以此为变体的曲线纹、水波纹等等。在金宫城遗址几乎极少发现有用民用辅助纹来装饰贡瓷的。
  印花“尚食局”铭定瓷纹样有一种纹样,多数学者沿用唐宋“摩羯”的叫法,在出土较多此类定器的燕川村,当地人戏称为“翅膀龙”飞龙,一些陶瓷爱好者也有喜欢称为“鱼龙变化”“鱼化龙”,当然,也有人仍习惯简称为“龙纹”。凡此种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唐宋摩羯为印度传说中的一种长鼻、利牙、鱼身的动物演变而来。像唐金银器、辽三彩、宋越窑都有摩羯纹,形象憨态可掬,整体看更像一条变异的鱼,保留着摩羯最初的形态。而“尚食局”铭印花器主纹,粗看也是龙首、凤翅、鱼尾,其与摩羯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有一条稍盘曲的龙颈。龙首则采用了与定窑印刻花龙首完全一样的形态。这一纹饰表现的是龙的天威、凤的美丽、鱼的灵动。由此演变出的中国化摩羯纹应有一个新名称,以区别与摩羯纹的不同。笔者以为, “鱼凤龙”名更能反映“尚食局”铭印花主纹的精髓。鱼凤龙纹在金代最流行。
  鱼风龙纹基本都与花卉为伴,俗称“穿花龙”。花卉多为北方常见的牡川、菊花、莲荷、桃花等。从碗来看,一般采川两条鱼风龙飞游于花海云间,器底多为花卉。亦有一种器型,器底也印有鱼风龙。盘大多为两条鱼风龙于器底飞游嬉戏,首尾相接,器壁为花卉。个别的盘也有只印一条略呈盘龙状的鱼风龙。除此之外,还发现一种盘,除器底印鱼风龙纹外,器壁则光素无纹,数量极少。如果我们单独观看·片残片是无法分清是龙、是鱼还是凤的。如果残片巾没有留下鱼凤龙纹,一般人都会认为是普通的印花定器。鱼凤龙纹加上朵云辅助纹,再饰以各种北方花卉,应是金代迁都之初特定的一种贡瓷官样。
  除鱼凤龙纹外,2002年在牛街曾见一印花龙纹残片,胎釉灰黄,纹饰模糊,底足左侧刻有“尚食局”铭。似燕川村一带烧造,只不过器底为龙纹。龙纹与鱼风龙纹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无龙爪。
  2005年在枣林前街市政工地曾见出土一钵残片,胎釉灰白。器身刻穿花龙,龙首前刻牡丹花与故宫所藏刻牡丹梅瓶风格一致,尤其叶片都是低垂卷曲状,使人疑为一人所刻。后听说有人拾到器底,底刻有“尚食局”铭,惜未见到,不能验证。
  除印花和刻花外,北京出土的“尚食局”铭定瓷中也发现有光素的。所见过的两件均为盘,一件出土于牛街,釉色洁白闪黄,为典型的牙白色;另一件出土于金宫城遗址,釉色偏灰一些。
  
  除常见的阴刻铭文外,
  还新发现有模印铭文
  
  上述器物“尚食局”阴刻字铭全部在足底。从占绝大部分的印花瓷器来看,多数刻于足底左侧,也有不少刻在中间部位,个别的刻于右侧。刻字风格五花八门,既有挥毫急就的,又有稚拙学写的,还有规矩工整的。2004年牛街曾出土一“尚食”铭印花盘残器,食字只刻写到第六画,不知何故没有刻完整。在金宫城遗址出土的一片盘残片刻铭似是“尚食食”,后一食字只残留上部分,似是没有文化之人学写,刻笔轻划,如履薄冰。
  除常见的阴刻铭文外,还新发现有模印铭文。以前,从未见公开资料有“尚食局”铭模印的,近年在金宫城遗址出土的八方执壶足底残片,足底模印“尚食局”铭文,文字凸起。从仅存的残片上可以看出此壶为印花器,它不同于用内模所印的盘碗等圆器,而是采用了我们极少见到的外模印制。花卉风格与金代六格折枝花卉纹相类。可以想象,满印花卉的八方执壶是何等的令人惊叹。它既让我们看到了模印“尚食局”铭的新奇,又让我们领略了外模精美印花的珍罕。
  
  北京出土的大部分“尚食
  局”铭定器来自燕川村
  
  笔者认为北京出土的大部分“尚食局”铭定器来自燕川村。上世纪80年代定窑涧磁村曾出土2件、燕川村出土23件“尚食局”铭器。与之相较,北京出者大都胎釉泛灰或灰黄,纹饰十分模糊,与燕川村的相似;也有少部分胎釉洁白莹润,全器纹饰都十分清晰,这部分定瓷则可能来自涧磁村。涧磁村为定窑中心窑场,北宋时即为宫廷烧造贡瓷,其中也包括南、北镇。中心窑场与燕川村相距十里远。通过到窑地实地调查,发现中心窑场烧造质量一般要好于燕川村。从一些纪年墓出土的金代高品质定器来看,也不存在一些学者所认为的燕川村在金代继中心窑场而兴盛,更不可能替代。金代当是两窑群共同发展,只是质量有别。当然,由于多种原因,中心窑场有些窑炉也会烧出与燕川村相类的定器。
  由于金代1153年迁都,需要大批定烧生活用瓷,仅仅依靠中心窑场显然是不够的,从未烧造过贡瓷的燕川村也加入了烧造贡瓷行列。从金宫城遗址出土的贡瓷残片判断,迁都之初,中心窑场似以烧造刻龙纹及光素的定器为主,印花器为辅,这样才能保证金宫廷用瓷急需,这是由于印花所用时间要大大高于刻花及光素的定器。而燕川村由于原料、工艺与中心窑场的差距,所以用大部分印花来弥补胎釉、刻花等方面的不足。尽管如此,我们仍能看到印花器底拍印技巧与中心窑场的差距。
  
  “尚食局”“尚药局”“东
  宫”等铭文瓷均应为金代烧造
  
  在北宋金宫城遗址未发现“尚药局”铭定器残片,但此类定器仍可能为金代烧造。“尚药局” “尚食局”同为金宣徽院下属,但是终归是分管不同职责的两个部门,瓷器烧造有可能各自进行。由于“尚药局”铭定器只作为皇帝御用盛药的盒子,用量很小,必然挑选最好的中心窑场烧造。上世纪80年代涧磁村曾出土lO件“尚药局”铭残器,而燕川村则没有发现。从“尚食局”铭定器中,我们也能发现少部分与“尚药局”铭定器在胎釉上基本相似。“尚药局”铭与“尚食局”铭属两种不同概念。“尚食局”铭大多数为记号类,有的刻写很随意,刻铭均在不明显的底足内。“尚药局”铭属标识类,是整个装饰的一部分,又在明处,所以刻铭很规整。两种铭文可比性不强。
  另考“东官”铭定瓷亦可能为金代烧造。“东宫”铭残片出土于涧磁村,现藏于扬州文物培训中心。《金史》载: “大安殿之东,为东宫。”东宫太子所居,金代置东宫官。1161年6月,金帝完颜亮将都城由中都迁往汴京(开封),中都事务统由太子管辖。虽只有短短数月,迁都便告夭折,但“东官”铭定瓷还是极可能在这一年由太子烧造。
  综上,“尚食局”“尚药局”“东宫”等铭文瓷均应为金代烧造。由于中心窑场与燕川村窑场烧造工艺及原料的不同,造成了金代定窑贡瓷质量参差不齐,尤其迁都之初更甚。即便是同一窑炉烧造的贡瓷,由于多种原因,也会存在差异,这从金宫城遗址出土的同一模具龙纹印花贡瓷的研究已看出端倪。如果仅从胎釉白度、印纹清晰与否、刻纹精粗之别、文字风格不同等方面来断代,显然有些欠妥。随着更多的考古发现,相信金代定窑贡瓷的本来面目会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其他文献
我国使用青铜兵器的历史可追溯至夏代晚期,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已有发现,但种类较少,主要有戈、戚、镞。商王朝建立后,军事成为了国家的一件大事。为了维护统治和进行征伐方国战争的需要,商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因此用大量珍贵的青铜铸造成兵器装备军队。虽然经过战争的消耗,但是在考古发掘出土和传世的商代青铜器中,除各种礼器外,青铜兵器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类。  商代前期的青铜兵器以戈为主。同时已出
期刊
新中国的收藏热,肇始于改革开放之初。民众从物质生活的满足发展为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有了闲情、闲时、闲钱,开始寻寻觅觅,到处寻宝。我所经营的正泰瓷社,就是在这样的形式下走上了经营当代艺术陶瓷的十年漫漫路。    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艺术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审美的体验,同时是作为一种投资获利方式。人们对当代艺术陶瓷的认识也是从无到有,从工艺品到艺术品,逐渐成
期刊
20世纪下半叶中同文人画传统因种种原因,尤其是政治的需要而遭冷落甚至否定,称之一度式微亦不为过。至少相当一部分老画家惘然不知所措,画了自己不很情愿的题材和不以为然的画法。在特殊时期老画家心里对传统对古人依然是敬畏、留恋的,他们想着法子曲折地表现自己喜爱的大自然,发挥中国画固有的特长,说是使命感也好,说是一种情结亦罢。如今作历史反省自然很有必要,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同时,我们也要了解作为艺术家有非常
期刊
景德镇生产的历代瓷器,特别是元、明、清三朝的彩瓷具有极高的价值,交易价格也极高,如伦敦佳士得2005年7月拍卖的元末明初青花“鬼谷出山”图罐约合人民币2.3亿元,香港苏富比2005年10月拍卖的清乾隆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约合人民币1.22亿元,香港佳士得2006年11月拍卖的清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约合人民币1.57亿元。这些“天价”古瓷,是普通收藏爱好者可望不可及的。而且,古陶瓷
期刊
7月中旬,北京匡时对外发布:12月初即将举办的五周年庆典拍卖会上,20座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旧藏的明清铜炉将重上拍场。这批铜炉藏品自2003年易手后沉寂至今,因而,立即引起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2003年11月26日,在中国嘉德“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酞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中,21座铜炉悉数成交,成交额1179.2万元,成交均价超过56万元,“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行楷款冲天耳金片三足炉以
期刊
所谓窑变,一般是指瓷器在高温烧成过程中釉色发生特殊变化的现象。由于最初非有意为之,人们对此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所以这类瓷器往往被视为“妖孽”而毁之。南宋周烽《清波杂志》记载:“饶州景德镇陶器所自出,于大观间窑变色,红如朱砂,谓荧惑缠度临照而然,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明清笔记中,也有一些对窑变(或曰“曜变”)传闻的记载。如提到官、哥二窑及吉州窑等窑变瓷器,“有同是质而遂成异质,有同是色而特为异色
期刊
在近年一次陈列布展中,笔者见到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清代雍乾时期翰林画家邹一桂的《楚黔山水册》册页,所绘内容为湖南和贵州风景名胜,以贵州景点为多。欣赏时,发现画中诗句有错别字,于是便作了一番查证。笔者对邹一桂的书画风格不甚了解,一时也找不到邹氏其他书画作品比对,只是通过册页的序、跋、印奄、题识并结合地方文献作辅助查考,却又发现了诸多疑点。冒昧撰写成文,以供收藏爱好者参考。    《楚黔山水册》    
期刊
2009年11月30日至12月10日,由中共江西景德镇市委、市政府主办的“辉煌60年——景德镇陶瓷成就成果展”亮相北京国家大剧院。展览汇集了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等陶瓷艺术家的精品,包括日用瓷、艺术瓷、建筑卫生陶瓷、高新技术陶瓷,代表了景德镇60年来陶瓷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专家指出,这次展览“代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艺术陶瓷最高水准。”展览结束后,12月22日景德镇与北京保利拍卖台作推出了“辉煌6
期刊
绘画、收藏、研究的  “三栖动物”    叶星生出生在四川,成长在西藏。他的继父是藏族,6岁时他就随继父吃糌粑、喝奶茶、说藏语。藏民族的文化生活熏陶了这位汉族少年的成长之路。13岁时,他随父母来到了被称为西藏文化摇篮的山南地区。1962年,他成为当时西藏的最高学府——拉萨中学的第一位汉族学生,并跟随原十世班禅的画师西洛老人学习藏画,成为他的首位汉族弟子。西藏的文化艺术就这样慢慢地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生
期刊
明清两朝铸炉风行。宣德炉是明宣宗年间的产物,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只有10年(1426-1435年),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洪熙皇帝长子。幼年深得祖父永乐皇帝的宠爱,永乐九年(1411),永乐皇帝立朱瞻基为皇长孙,巡幸北征皆令其相从,还选用翰林诸臣为其讲经史、习政务、增广见识。不受永乐皇帝信赖的朱高炽被册立为皇太子,也因朱瞻基受永乐帝宠爱之故。永乐二十二年(1424)永乐帝死,其子朱高炽即位,同年立朱瞻基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