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媒体合作传播的现实基础与未来图景

来源 :国际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作为国际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合作传播已经成为提升国际传播力的重要手段。中俄两国媒体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创新合作方式、完善合作机制,力图通过提高国际合作传播水平促进两国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等。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中俄媒体合作传播具有深厚基础,形成了共建合作媒体、共享新闻内容、共创媒介产品和共推媒体活动等合作形式,在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后疫情时代的中俄媒体合作传播拥有巨大潜力。两国媒体深化合作,不仅有利于增进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有利于构建多元发展的国际传播格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 键 词】中俄媒体;合作传播;国际传播;新媒体
  合作传播是国际传播的一种途径,媒体采用与对象国当地媒体合作的方式开展国际传播,可以有效促进信息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助力合作国家在传媒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共同发展。①面向媒体智能化的未来,新兴国家的媒体要获得更强的议题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国际合作传播将是最好的实现方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传媒技术的发展,中俄两国媒体以合作传播的方式介入国际关系的程度越来越深,对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又一波“逆全球化”趋势,美西方国家媒体接连制造出各种泛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议题,脸书、推特等美国社交媒体平台甚至对中俄主流媒体账号添加“政府账号”“国家附属媒体”等标签以限制内容传播,严重破坏了国际传播秩序和国际舆论氛围,这给中俄媒体合作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中俄媒体合作传播的基础
  近年来,中俄两国不断提升和深化全面战略协作,建立了高水平的政治和战略互信,两国关系进入了平等、互信、协作的历史最好时期,健全了各层级、各部门、各地方的交往和磋商机制,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民间交往络绎不绝,媒体报道量也随之增多。中俄媒体合作传播是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的客观需要。
  (一)坚实的战略协作关系
  中俄关系源远流长,历久弥坚。自1991年俄罗斯正式继承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从1992年宣布“互相视为友好国家”,到2011年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到2014年宣布“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再到2019年“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2018年6月,《消息报》报道中引用普京总统的观点指出,当前俄中两国关系处于极高水平,两国之间高水平合作不仅有利于俄中关系发展,对整个世界来说也具有重大意义。①2019年6月4日,习近平主席接受俄罗斯主流媒体采访时表示,中俄经过70年的发展,政治互信牢固,民意基础坚实,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推动中俄关系进入更高水平、更大发展的新时代。②
  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发展,两国媒体对彼此的关注逐步升温,报道不断增多,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尤其是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使其报道的角度、内容、方式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的内政外交表现受到俄媒好评,同样,俄罗斯的形象也被中国民众所接受。③在中俄关系友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两国媒体合作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市场。
  (二)广泛的人文交流合作
  中俄积极举办“国家年”“语言年”“媒体交流年”“旅游年”“地方合作交流年”等活动,为两国人文交流构建了长效化机制、搭建了常态化平台,推动两国的人文交流水平持续提升,为两国媒体对外传播与合作传播吹来了强劲东风。
  2000年,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形成的年度会晤机制奠定中俄人文交流深化发展的组织基础,分别设立9个分委会组织开展人文交流工作,形成层次清晰的组织架构和完善的制度体系。
  中俄人文交流启动了一大批合作项目,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2001年中俄两国举办“文化节”,2004年确定为“中俄青年友谊年”,2005年双方互派艺术团体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庆祝活动,2006~2007年中俄互办“国家年”,2009~2010年两国互办“语言年”,2012~2013年互办“旅游年”,2014年在俄罗斯举办了“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2016~2017年两国举办“中俄媒体交流年”,2018~2019年两国互办“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2020~2021年两国将互办“科技创新年”。
  中俄两国广泛的人文交流合作,提升了两国在彼此国家人民中的影响力、亲和力和感召力。2017年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一大游客来源国,俄罗斯是中国第五大游客来源国。此外,俄罗斯在中国设立俄语中心、大学生交流基地,中国在俄罗斯设立孔子学院等,两国在人才联合培养、科研联合攻关、影视联合制作、文学作品互译、艺术及体育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绩。不断深化拓展的中俄人文交流合作,为两国媒体合作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三)良好的媒体合作机制
  2002年,“媒体合作”首次出现在中俄两国元首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中,两国共同提出扩大在媒体、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①随后,中俄成立了媒体合作工作小组,通过了《中俄媒体合作工作小组条例》,首批将《人民日报》与俄新社新闻互换等合作事宜纳入两国媒体合作框架,标志着中俄媒体合作进入常态化。
  2008年,中俄人文合作委員会媒体合作分委会成立,2015年创办中俄媒体论坛,2016年启动第一届中俄网络媒体论坛、中俄新媒体青年领袖峰会等媒体合作机构和交流论坛,发展成为两国媒体合作的重要机制化平台。
  2014年,中俄媒体理事会宣布成立。2015年,两国决定互办“媒体交流年”,将媒体合作纳入外交战略层面予以推动。同年,《中俄关于在保障国际信息安全领域的合作协定》签署, 将中俄媒体合作传播提高到国际信息安全的新水平。
  2017年7月,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在俄罗斯签署包括媒体领域在内的多项合作文件,将中俄两国媒体合作纳入国家合作战略之中,将两国媒体合作上升至一个新高度,为两国媒体未来合作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中俄两国媒体合作领域广泛、成果丰硕。2016~2017年“中俄媒体交流年”期间,中俄两国在合作交流、出版发行、互译互播、媒体产业等领域规划了250多个合作项目,举办了200余场交流活动。①中俄媒体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为两国媒体构建了长效化的合作机制,产生了长期性的传播效果,为中俄媒体合作积累了丰富经验,积蓄了合作发展的强大动能。
  二、中俄媒体合作传播的模式
  中俄媒体着眼两国关系发展大局,开展了全方位国际合作传播,努力提升中俄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为中俄关系发展、地区和平稳定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近年来,中俄两国以主流媒体为主力军,深化互信,互相借力,在深厚的合作基础上形成了顺应时代发展、成熟有效的合作模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合作传播。
  (一)共建合作媒体
  中俄媒体合作传播从互播节目、互相借力到互建媒体、互为发声再到合作共建、联合发声,共建合作媒体已经成为中俄媒体合作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1999年12月,中俄合办的第一份报纸《商务指南报》正式创刊。2001年,中俄第一个合作网站——俄罗斯中国网(ruschina.net)在莫斯科开通,使用中俄双语向两国推送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方面的信息。2006年6月,东北网创办了中国首家综合性俄文网站“伙伴网”(Сайт “Партнеры”),打造覆盖中俄及东北亚的新聞生产平台,被俄罗斯传播界誉为互联网上的“中东铁路”。2007年5月,《伙伴》杂志社与俄罗斯圣彼得堡政府合作出版了《圣彼得堡经贸信息专刊》,为中俄经贸文化合作和企业互动搭建了平台。
  2012年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分别与《俄罗斯报》合作在俄罗斯发行《中国风(俄文)》杂志、《中国观察》俄文专刊,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俄罗斯报》通过与《环球时报》合作的形式,在中国发行的《透视俄罗斯》专刊,已成为中国人民了解俄罗斯的一扇窗户。
  2017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联合推出中俄首个双语传播双边信息平台——“中俄头条”客户端,打造融合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的新媒体平台;俄罗斯第一频道和中视卫星电视节目有限责任公司开通了配有中文字幕的俄语电视频道“喀秋莎”;中国《经济日报》与俄罗斯《消息报》合作出版了特刊——《新对话·中国经济》。
  2019年6月,由新华社、塔斯社和中国搜狗公司共同研发的人工智能主播“丽莎”,使用俄语播报新闻亮相第六届世界通讯社大会。2019年6月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俄罗斯报》正式推出“中俄锐评”联合评论工作室,2020年2月相继推出《中国政府发布疫情和防控信息及时透明》《疫情催生俄中经贸合作新机遇》等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文章,引起了强烈反响。①
  (二)共享新闻内容
  内容合作是国际合作传播的基础,是合作传播中最基本、最直接的形式。中俄媒体加强媒体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力度,就一些重大国际议题及两国关心的议题展开协同报道或相互展示,实现信息的跨地域传播,有效增强了国际传播的效果。
  2002年10月,《人民日报》与俄新社签署了关于互换新闻及合作的协定。2006年3月21日,俄新社中文网站“俄新网”正式启动,首批中国合作媒体有《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可以免费使用“俄新网”除图片以外的各种新闻。2013年,《人民日报》与“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签署了包含相互转载网络新闻资源、开展联合采访、提供专家约稿等内容的合作协议。2015年6月25日,中新社与“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签署了关于稿件互换的合作协议,加强对彼此国家的报道。2015年,“今日俄罗斯”与人民网、新华社开展合作,签署了关于“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新闻信息交换的协议,拓展了两国媒体合作的领域和方式。
  2016年6月,由《人民日报》和塔斯社共同组织的联合采访团,在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进行采访。东北网在《俄罗斯报》网站上开设了“龙江丝路之窗”专栏,在俄远东网开辟了“龙江之窗”专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互为发布;东北网与《俄罗斯报》在中俄博览会、东方经济论坛和“中俄媒体交流年”“俄语风采大赛”等中俄重大事件、主题活动中,多次联合采访中俄重要嘉宾,共同讲好中俄故事;东北网与国际文传电讯社、普利马新闻网络台在信息互换、联合采访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
  2018年9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就交换新闻稿件、开展联合报道和合作传播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三)共创媒体产品
  产品是传播的核心,中俄两国媒体从国际形势、两国国情出发,联合制作了大量高质量媒介产品。
  1999 年,中俄合作拍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005年,中俄合作拍摄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10年,俄罗斯第一频道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跨国公益寻亲节目《等着我》。2014年,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中俄媒体联合拍摄了《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黄鸭小天使漂流记》等电影。2015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语广播与“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合作拍摄献礼“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闭幕式特别纪录片——《中国创客》,在俄罗斯创下了单集收看人次破1亿的纪录;中国海外发行规模最大的民营影视企业华策集团与俄罗斯CTC传媒集团合拍的《战斗民族养成记》,在中国播出后获得豆瓣9.1的高评分数,被誉为“俄罗斯神剧”。
  2016年,“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联袂打造大型系列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创新故事。
  2017年“5·9”胜利日和“9·3”纪念日前夕,中俄两国播出了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纪录片《胜利的回忆》《欧亚之心》。
  2019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联合发起的、庆祝中俄建交70周年全媒体网络活动“乐动中俄”,基于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制作了三维虚拟场景,讲述两国人民的友谊与合作历史,点阅互动量突破了10亿次。   2020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俄罗斯报》推出关于中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和评论40多篇,广泛传播了中国防控疫情的进展和做法,对世界合作抗疫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共推媒体活动
  中俄两国积极推动两国媒体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媒体合作的层次和形式。
  2009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举办“情动俄罗斯——中国人唱俄语歌大型选拔活动”,用音乐连通两国人民的思想和心灵。
  在2016~2017年“中俄媒體交流年”框架下,中俄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俄媒体论坛;塔斯社与新华社合作举办“庆祝建立合作60周年”摄影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联合开展“丝路中俄”全媒体采访中国行;《俄罗斯报》多次制作中国专版,与中方合作在各自网站制作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纪念性网页;俄《劳动报》和新华社签署合作协议,在网站主页开设了“中国之窗”专栏;《中国日报》与《俄罗斯报》共同开展“中俄百名摄影师聚焦中国”活动等。2017年,在第三届中俄媒体论坛期间,中国华策集团与俄罗斯CTC传媒集团、国家媒体集团(NMG)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影视合拍、影视模式片库IP改编、版权发行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合作。
  2018年,《光明日报》和塔斯社共同举办了“中俄互评人文交流领域十大杰出人物”活动,为两国友好合作凝聚了更多力量。
  2019年,东北网与《俄罗斯报》签署“共建中俄地方合作新闻联盟”协议,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升两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俄媒体开展了广泛的考察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活动,《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俄罗斯报》“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等媒体之间互派人员学习调研,交流提高。自2005年起, 由两国轮流举办的“中俄大众传媒发展学术研讨会”已成为中俄媒体合作交流的重要学术品牌。
  三、中俄媒体合作传播的着力点
  中俄两国媒体合作拥有悠久历史、坚实基础和成熟模式,且两国均为国际传播领域新兴大国,在众多国际问题上持有相同的观点和立场,共同面临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舆论压力。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舆论战,中俄媒体加强合作,不仅拓宽了两国媒体合作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增进了中俄人民间的认识和友谊,而且扩大了两国媒体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空间,提升了两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中俄两国媒体合作交流,应抓住媒体融合发展的机遇,推动合作传播精细化、平台化、长效化,在智能化时代锻造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两国主流媒体的全球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一)新媒体领域的中俄媒体合作传播
  俄罗斯著名媒体人格罗舍夫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是唯一的、并且很可能是最后的克服数字鸿沟的机会。①国际传播的平台建设重点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移已成为全球传媒界的共识,新媒体的发展客观上削弱了发达国家强势媒体的传统优势。2020年,美国企图封杀TikTok和微信等中国新媒体的举动,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国际传播竞争范围,多位俄罗斯专家认为这是破坏市场经济规则的政治行为。② 美国如此大动干戈,足以说明中国以新媒体技术为驱动的国际传播显现出了强大的传播力。所以,牢固树立技术优势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加强新媒体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中俄两国面向未来抢抓国际合作传播新机遇的重要支点。
  中俄两国在新媒体建设方面均有成功案例,且在国际合作传播中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国应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第一,实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当前全球媒体融合发展方兴未艾,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将产生巨大影响力,中俄两国媒体应充分利用彼此的媒体资源和技术优势,在传播平台共建、传播内容共享、5G技术应用、新媒体产业化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不断拓展信息传播的新通道、新空间,建设一批世界领先的新媒体产业集群,掌握媒体融合发展的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第二,构建新媒体合作传播格局。中俄新媒体合作传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种合作传播的平台数量还不够多、专业性还不够强、辐射面还不够广,还没有形成完善健全的新媒体合作传播机制。两国媒体应积极构建全方位、全天候的沟通合作机制,充分整合新媒体的报道资源,创新合作新媒体的议题设置、内容生产、信息发布、用户反馈等环节工作方式,通过新型新闻产品形态展示原创内容,有效提升报道能力,扩大覆盖范围,打造符合中俄关系发展的新媒体传播格局。第三,掌控新媒体信息主导权。社交网络、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成为各国媒体抢先发声的主阵地,中俄媒体业已形成的快速反应机制,成功应对了许多国际重大和突发事件。面向全媒体发展的新时代,中俄媒体合作传播在争取国际舆论主导权上仍面临巨大挑战。两国媒体应通过新途径与受众互动,深入拓展关系网络,在品牌媒体上巩固“朋友圈”,在新建媒体上扩大关系圈,在外国媒体上开发信息传播圈,提升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引导力和公信力,增强中俄新媒体合作的传播效果。
  (二)中俄战略合作项目的合作传播
  中俄媒体合作传播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两国的战略合作项目,例如“一带一盟”①“中蒙俄经济走廊”等重大战略合作项目,中俄两国能源、交通、农业、航空航天等领域重大项目都拥有巨大的合作潜力。中俄媒体围绕战略合作项目的合作传播,是展示两国友好、推动两国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两国国际传播力的重要突破点。
  自2011年开始,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中俄两国良好的发展态势及俄罗斯“向东看”战略,为深化中俄两国各领域的合作提供了难得机遇,为中俄两国媒体合作传播提供了新选题、新内容和新方向。首先,经贸合作相关的新闻报道成为两国媒体合作传播的重要内容。中俄媒体应联合构建基于战略合作项目的媒体常态化交流平台,破除“一事一议”的旧体制,保持交流合作的长期性和连贯性,合力阐释“一带一盟”等重大战略合作的重大意义和广阔前景,深入挖掘合作项目给两国发展带来的市场优势、产业优势,给两国人民带来的实惠和福利,共同讲好中俄合作新故事。其次,增进媒体交流创新合作方式,不断扩大合作项目的传播效果。中俄媒体对战略项目的合作传播要争取主动,超前谋划,精心设计,共同设立积极的新闻议程,选取正面的报道框架,消除经贸合作的文化隔阂,采取信息互换、联合采访、共同制作节目等方式,架起经贸合作沟通的信息桥梁,实现任务、对象和内容的精准传播,以此促进国相交、民相亲、心相通。最后,积极融入国际舆论场构建命运与共的国际话语体系。中俄媒体的合作传播既要坚持中俄立场,围绕中俄战略合作项目的中心,服务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又要以开阔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观察世界,合理应对来自各方的不同声音,有效化解中俄“扩张论”“威胁论”等言论,为中俄以及欧亚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三)中俄两国地方媒体的合作传播
  中俄两国政府积极主张加强两国地方媒体的合作,开拓国际合作传播的渠道,两国地方媒体合作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积极拓展与俄罗斯主流媒体的合作,逐步建立起了固定的活动、内容和产业合作机制,有效提升了国际合作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总体来看,中俄媒体合作主要是在两国主流媒体间展开,地方媒体合作相对薄弱。虽然地方媒体在资源方面无法与国家媒体相比拟,但合作传播中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地方媒体可以打破传统程式化报道框架,摆脱典型的外宣工作的宣传型话语,进而转向两国民众易于接受的新闻型话语。地方媒体便于在国际报道中以公共媒体的身份出现,有利于融入国际传播体系,还可以借助地缘优势,充分发挥民间外交的桥梁作用,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合作传播。
  中俄双方进一步规划、落实媒体合作项目,两国地方媒体合作打造了一批品牌媒体,开展了“电视周”推广活动,实现了联合采访报道,建立了合作交流机制等,在提升两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外宣工作实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①
  中俄两国地方媒体合作传播具备一定的基础,未来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建立友好媒体合作机制,以中俄国际友好城市为切入口,互设记者站或办事机构,联合出资建设一批报纸、电视台、电台、杂志及互联网、新闻客户端等友媒平台,共同运营维护和经营管理,推动两国地方媒体合作的提质升级。二是建立产品联合生产机制,中俄地方媒体应加强资源统筹,以联合制作新闻节目、合作报道主题活动、共同制播纪录片、联合拍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等方式,生产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质量媒介产品。三是建立议程联合设置机制,两国地方媒体应加强沟通交流,统筹考量中俄关系发展大势、两国媒体国际影响力、两国地域政治文化等综合因素,从不同的价值理念中寻找共同话题,广泛传播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理念。四是建立合作传播交流机制,搭建更为广阔的媒体专项合作平台,建立起中俄地方媒体全方位合作的长效机制和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报道协商机制,最大限度地将媒体合作成果辐射到两国人民。五是建立服务中俄战略机制,地方媒体应聚焦两国重大战略合作,加强研判分析、政策解读和国际传播,主动服务周边外交,为区域交流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四)共同构建多元平衡的国际传播格局
  中俄是世界大国,面向新时代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深化两国发展、维护全球稳定的重要基石,两国的话语协作同样具有重要的全球影响。中俄两国媒体已分别成为世界国际传播格局中的重要角色,增进两国媒体的交流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家形象,也有利于推动世界国际传播格局向多元平衡的方向发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频现“甩锅”舆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引起了国际传播形势任务的新变化,中俄媒体合作传播面临着崭新的课题。
  中俄互为重要战略伙伴国,合作领域、合作共识日益增多,两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但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话语,中俄同样存在巨大的“信息逆差”,依然面临被渗透“霍布斯式”世界观的风险。西方媒体极力渲染中俄在国际事务中不守规则、不讲秩序,中俄媒体肩负着在西方主导国际话语权的环境下进行舆论突围的重要使命。
  一方面,中俄作为支持建立多极世界、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广泛的舆论基础。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国家媒体大肆传播虚假信息,将疫情政治化、病毒标签化,限制打压其他国家媒体,严重毒化了国际舆论氛围,阻碍了正常的国际抗疫合作。中俄媒体合作传播应巩固基础、发挥优势,牢牢把握全媒体时代为新兴国家赢得话语权提供的机遇,树立宽广的国际视野,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特征,构建科学完善的国际合作传播体系,并促进与其他俄语传播区域国家间的信息交流和媒体合作,积极拓展国际舆论新版图。
  另一方面,中俄同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世界主要大国,双方共同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合作机制,有力维护了地区及世界和平、安全、稳定。金砖国家媒体高端论坛等多边媒体机制愈加稳定,2020年7月上合组织传统医学论坛视频会议推进上合国家抗疫合作,为携手打造卫生健康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①中俄媒体合作传播应借助多边合作体系持续扩大影响范围,建立更加稳定完善的地区性国际合作传播机制,开展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传播项目,打破全球信息空间失衡状态,推动构建后疫情时代多元平衡的国际传播格局。
  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中俄两国合作发展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中俄媒体加强合作是大势所趋,两国媒体应把握时代机遇,顺势而为,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新渠道、新领域, 从多维度、多层面寻求合作新契机,开展更多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深入合作,为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维护两国在国际社会的正当利益、塑造中俄当代大国形象发挥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张颖)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社交媒体的发展,改变了恐怖主义和反恐行动的传播方式。社交媒体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提供者、“围观者”的聚集地:一方面,它随时可能成为恐怖主义扩散的温床;另一方面,它也发挥了安抚社会情绪、开展反恐斗争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官方而言,社交媒体为其提供了一个直接和民众对话交流的空间。基于此,本研究以“巴黎教师被杀案”为案例,以框架理论为指导,分析法国政府利用社交网络开展反恐斗争的内容建构和传播策略。 
期刊
【内容摘要】 美国CNBC和彭博财经频道是全球领先的两大财经电视媒体,以精准定位、专业分析、特色报道、高效传播和多元渠道领跑全球财经新闻,得到商业精英的认可和信赖。同为专业财经电视频道,CNBC和彭博财经在频道定位、节目制播和发展战略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注重发挥优势、凸显特色,着力打造独具一格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二者的品牌建设路径,探寻可供中国财经媒体借鉴之处。  【关
期刊
【内容摘要】 当下,数据新闻在全球新闻媒体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数据新闻的发展也伴随出现各式各样的伦理风险,如算法错误、个人隐私泄露、算法歧视、商业利益驱使下的不良诱导、新闻原有的人文关怀缺失等。解决这些伦理风险问题的关键是处理好新闻媒体人与智能算法间的关系,应从坚守新闻理念、风险预防、完善立法、行业监管等多个角度规范数据新闻的发展路径,尽可能减少数据新闻所带来的伦理风险。  【关 键 词】数据新闻;
期刊
【内容摘要】 俄罗斯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近年来,俄罗斯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呈上升之势。以“打破美国人对英语媒介的垄断”为宗旨的“今日俄罗斯”在英语世界有一定影响力。本研究通过分析2013年9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今日俄罗斯”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英文报道数量、篇幅、文本呈现方式、主题、话语特征、报道倾向,为中国媒体开展“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传播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期刊
【内容摘要】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近邻之一,印度的战略立场对中国周边外交乃至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很重要。印度英文媒体涉华报道既反映该国政府对华政策的现状和走向,又对其国内舆论影响深远。在美国对华敌意升级、特朗普政府拉拢印度推动“印太战略”之际,研究印度媒体涉华报道态度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选取2020年5月5日~7月6日中印边境冲突期间印度英文媒体的涉华报道,采取量化分析法,解构印媒涉华叙事框架,探析印度舆论
期刊
【内容摘要】新闻发布会是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平台,也是国家形象呈现的窗口。本研究聚焦2020年6月11日~7月10日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的国际传播策略和影响,发现海外媒体对该发布会的报道热度持续走高,报道倾向持续向好,报道中高频引用中国官方和专家观点。可以说,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持续引领了国际舆论,成为海外媒体报道的重要信源,在议程设置、塑造共情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期刊
【内容摘要】 评论漫画不是新兴事物,从现代报刊事业起步之时,评论漫画就始终与报刊共生共荣。随着传播技术的更新迭代,传播方式发生颠覆性变化,在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主流传播渠道的新媒体时代,评论漫画显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和鲜活的生命力,在新媒体平台上广为传播。CGTN新冠肺炎题材漫画的传播实践也表明,评论漫画在观点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国际传播效果显著,值得大力发展。  【关 键 词】 CGTN;评论漫画;新
期刊
【内容摘要】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走势变化,新闻舆论工作特别是对外传播战线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在这一过程中,科技日报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以硬科技资讯“精准投喂”国际抗疫需求,以科学理性的专业报道策应“反污名化”舆论斗争,借助自身发起成立的“国际科技传播联盟”等对外传播平台,让中国抗疫行动和真实经验传播得更远。  【关 键 词】科技抗疫;对外传播;舆论斗争;“国际科技传播联盟”  随着新冠肺炎疫
期刊
【内容摘要】 摆脱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CGTN出品、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团队参与制作的短视频系列节目《新乡土中国》,2019年9月17日起在全球范围陆续上线。节目一经播出,引发了国际社会关于中国脱贫攻坚经验的热烈讨论。本文以《新乡土中国》为例,分析其国际传播效果,归纳总结中国扶贫故事的国际传播路径,以期为相关议题的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关 键 词】《新乡土中国》;精准扶贫
期刊
伊里尼·斯塔马图底(Irini Stamatoudi)现任希腊版权组织(Hellenic Copyright Organization)干事。她于希腊雅典大学(University of Athens)获得法律学士学位,并于英国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获得法律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她曾任希腊文化部法律顾问,研究非法文物交易问题,自1999年起,在帕台农神庙雕刻品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