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历史课堂中的假对话现象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ve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历史课堂,假对话现象,辛亥革命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1-0044-03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话理念作为一种教学追求,强调“民主、平等”“互动、交往”“创造、生成”和“以人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对改变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与此同时,对话理念所描述的教学理想,与课堂教学现实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种种形式的假对话现象。那么如何把握对话理念?如何结合历史学科特点真正展开“对话”’本文试结合“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案例,略作分析与探讨。
  案例描述:这是一节公开课。教师在处理完“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等知识点后,展开了一段师生对话:
  师:“辛亥革命的结局是什么?”
  (学生一怔)
  师(重复):“结局是什么?”
  生(不屑地):“失败呗!”
  师:“怎样能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了呢?”
  (学生沉默)
  生1:“袁世凯当了总统。”
  生2:“对!袁世凯当了总统怎么能说是成功?”
  师:“但是,谁规定中华民国的总统必须是孙中山而不是袁世凯呢?”
  生:“因为袁世凯是个大坏蛋!”
  学生哄堂大笑:“哈哈……”
  师(笑):“从哪些方面说袁世凯是大坏蛋呢?”
  学生七嘴八舌:“他出卖维新派!”
  “他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他两面三刀,阴险狡诈!”
  “他会玩弄权术!”
  师:“对!袁世凯的行为说明了他怎样的立场?”
  生:“代表帝国主义!”
  “代表封建主义!”
  师:“对!袁世凯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代理人!所以,他当总统,说明该政权代表谁的利益?”
  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师:“辛亥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所以袁世凯在台上,说明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有没有完成?”
  生(齐答):“没有!”
  师(总结):“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所以最后失败了。”
  这是一则热热闹闹的师生对话。表面看来,师生之间你来我往,师问生答,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圆满完成了预定教学任务。但冷静分析却发现,学生没有证据意识,评价历史人物乱贴标签;学生想教师所想,说教材所说,师生对话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轨道进行。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抓住师生对话内容中所包含的真问题。所谓真问题,是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进而能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的问题。在上述师生对话中,至少含有两点:一是关于辛亥革命的成败。史学界认为,辛亥革命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成功之处在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失败之处在于,尽管辛亥革命具有共和思想的光环,但由于中国社会的落后,实质上它并未达到资产阶级革命的水平,中国社会仍然走上了传统的王朝解体后军阀割据的道路。成功、失败之说是讨论辛亥革命成败问题的焦点。二是关于对袁世凯的评价。袁世凯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其一生经历跌宕起伏。小站练兵起家,历任清廷要员,清末新政中,积极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辛亥革命时期,虽然有出卖戊戌变法的恶名,但总起来说,在当时的清朝官僚中,袁世凯是较为开明、较有革新思想的一位,特别是在对军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倡导上,连他的政敌也没有加以否认。所有这些,都为袁世凯在清末民初政治上赢得了一定声誉。在授予袁世凯以临时大总统权力的问题上,当时的绝大部分政治势力都表示了赞成的态度。就连革命派黄兴也认为“项城雄才英略,素负全国重望,能顾全大局,与民军为一致之行动,迅速推翻满清政府,令全国大势早定,外人早日承认,此全国人人所仰望。中华民国大统领一位,断推举项城无疑”。至于袁世凯称帝,是其一生由盛至衰的转折点,也是如何评价袁世凯的关键所在。中国实行专制政体两千多年,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国,但实行君主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还在,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不是短时期内能够消除的。袁世凯由临时大总统到正式大总统,进而成为终身总统,不能将其简单归结为袁世凯的阴险狡诈、政治权术,它是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在中国扎根的表现。有学者指出,“袁世凯,他不是一个人,而是生活在被制度环境浸染的一大群人之中。风气,即是由这些人造成的。搞洋务、新学吃香,就作秀不止;共和之名吃香,就打共和旗号;一旦共和而人心不齐,有人假造民意,‘君主立宪’,也就正中下怀”。因此,若抛开上述问题,说什么进步与反动、爱国与卖国、好人与坏蛋,恐怕既不能理解袁世凯其人,也不能理解那个时代。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选择的改进方法如下,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面增加史料,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受历史教材编制体例、篇幅、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历史教材对特定历史史实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分析视角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多方面增加史料,通过分析史料来提出问题。例如,关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一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供:反映袁世凯运用权术逼清帝退位的史料;反映袁世凯对革命派威逼利诱的史料;反映当时有关革命派的行为、心理方面的史料;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甚至是民众心理方面的史料。通过对各种史料的分析,提炼出能够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的问题。二是让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有“同情的理解”。专业史学研究强调研究者要有“了解之同情”。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研究历史要如同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和雕刻一样,去理解对象。其次,要和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去神游冥想,以期达到真了解。”钱钟书先生提出:“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两位大师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与古人精神的相通。专业史学研究蕴含的“了解之同情”给予历史教学的启示是: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要有“理解的同情”。换言之,评价历史人物要尽量把其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加以研究,对历史人物的行为,必须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作具体的理解。历史课堂教学中,对于特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教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历史图画展示、历史故事描述等手段,向学生明确其所处的具体历史背景。以“袁世凯称帝”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揭示出,那个历史时代的背景是: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共和国,但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不是短期内能够消除的,实行君主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还牢牢存在。只有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袁世凯称帝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反过来对袁世凯称帝这一历史闹剧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时也不会简单化、脸谱化,对历史人物最终能有一个人性化的理解。三是加强历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最好注释。从古今关系的视角看,人类对过去曾经存在过的客观历史的一切思考都是建立在对当代现实的认识之上。对学生而言,学习历史、体验历史,主要依托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这意味着加强历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成为学生与历史展开对话的有效途径。上述案例中,师生对话所涉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帝反封建等内容,学生未必真正理解,这也是导致学生想教师所想、说教材所说的主要原因。解决的办法,一方面可以依靠教师讲解作铺垫,另一方面可以从现实生活人手,化解抽象、复杂的历史知识内容。例如,通过对现代服饰、发型与辛亥革命前后服饰、发型变化的比较,使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对民主、现代化思想传播的影响;通过对现代民主政治与封建帝制的比较,把握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意义等等。总之,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使学生真正理解对话内容,产生内心体验,进而有话可说。
  
  [作者简介]王德民,男,1969年生,山东泰安人。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在读博士生,从事历史学科教学论研究。
  
  [责任编辑:豆艳荣]
其他文献
摘 要 村庄共同体是中世纪英国乡村社会重要的基层组织,它的形成与发展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的村庄共同体是在古代村落的基础上,既保留了古代社会中农牧混合的经济模式,同时又融入了中世纪敞田制下的条田制等新元素发展起来的;随着敞田制村庄的形成,以王权为代表的国家又赋予了村庄一定的社会职责,从而使得中世纪的村庄成为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共同体组织。村庄共同体的形成不仅奠定了英国地方自治的基础,而且
[关键词]困惑,解惑,人生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5-0059-03    2008年北京中学历史教学年会教学片段比赛,第6号选手、一位小巧的女教师走到前台。她是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的历史教师,叫彭博;讲课内容是选修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圣雄甘地”一课。她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初识甘地和走进甘地”两个子目,简单介绍了教学流程。按
摘 要:中国与意大利的历史,有秦汉和古罗马的强盛,也有近代衰颓。晚清一批知识分子研读罗马史,追思古罗马,反思19世纪意大利之积贫积弱,从气雄万夫的古罗马到衰老不堪的意大利,晚清士人以人的生老病死比附民族兴衰,从“王者兴”到气数已尽,这与德国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暗合。本文审视晚清国人记录意大利古今的文本,分析晚清文本中对罗马帝国巅峰的表述、对罗马帝国衰亡原因的探讨、古罗
机器学习正在被证明非常有用,认为它们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以及能够应用到所有环境中的想法十分具有吸引力。然而,与其他任何工具一样,机器学习只在特定的领域有用,特别是对于那些一直困扰我们但我们又清楚无法通过雇用充足人员加以解决的问题,或是有着明确目标但又无明确方法得以解决的问题。  每一家企业可能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利用机器学习的优点。在管理咨询公司Accenture近期的调查中,42%的企业主管表示,他们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国近代史,陈旭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1—0067—03    有一本历史著作,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在作者逝世20年后依旧热销不已,被称为“力透近代社会风云的精湛之作”。这部书,就是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陈先生晚年精心编撰的一部哲理性历史著作,全书共2
[关键词]科学精神,历史教学,科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23—0030—04    不久前,钱学森先生的去世又引起科学精神培养的话题。先生生前对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有关当今学校教育的疑问,发人深省。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赛先生”作为一种价值符号已广泛而深刻地植入国民心里,正如胡适所言:“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
[关键词]整合,课程资源,课标要求  [中图分类号] C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25—03    对课程与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在教学实践中,尽管大家都很重视这个问题,但有的教师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整合,尤其是面对新教材的专题体例和不同版本的差别,有的教师不知所措。本文以人民版《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为例
[关键词]新材料,常识立场,经济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08-0070-03    史学大师陈寅恪曾言,“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故此,新材料、新问题成为治学者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然而,时至今日,无论是新材料还是新问
申报企业:大连市世纪鲲鹏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CIO智选会务应用卓越奖  鲸会务是一款依托企业微信及微信平台,以小程序为载体,连接大小屏幕的会务活动组织工具,可提供一站式会务解决方案,支持企业内外各类会务活动场景,如年会、培训沙龙、论坛峰会、发布会庆典、展会等等。可解决传统会务面临的会前邀约困难、纸质流程签到困难、会议期间气氛不够、会议途中参会人员离场、会后缺乏数据收集渠道和管理工具等一系列难
[摘 要]在“体育救国”思潮高涨的20世纪30年代,华北地区逐渐形成了国产体育用品业集群,其中尤以天津春合体育用品厂最负盛名。作为一个企业文本的记忆,春合的经营理念与营销网络颇契合于“体育救国”之时代主流,同时又附丽于国运维度之图景,折射出中国近代体育用品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面相。  [关键词]春合,体育救国,体育用品,关系网络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