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我国全面素质教育日益改革,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早已跟不上教育体制改革要求,暴露了种种弊端。为此,如何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效率,以及强化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早已成为众多数学教师迫切思考的焦点问题。本文立足小学数学教育,致力探寻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路径,以供相关数学教育者借鉴。
【关键词】数学教育;独立思考;养成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次系统性接触数学教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学习习惯、状态,会直接影响其日后数学学习成效。在小学基础教育学科中,数学是必修學科,也是极其重要的学科。然而,由于数学内容相对枯燥,学生逻辑能力、思维能力有限,导致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不到成就感,最终丧失数学学习能动性。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列上日程,增强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
1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现状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多为教师走上讲台,以“填鸭式”方法讲授数学知识,借助海量习题训练,指出学生的针对性错误。这种方式虽然能达到应试教育需求,但却不利于真正诱发学生数学学习能动性与潜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没有机会独立思考,只是机械性的记忆公式及解题步骤等。长时间下来,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极其薄弱,越来越依赖教师[1]。关于数学习题的研究,也止步于表面形式,一旦遇到稍有难度的题,便想着从网上搜索答案或者直接请教老师。在这种状况下,就导致一个班级内,仅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对数学保持兴趣,可以真正进行独立思考,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真正跟上教师的数学教学进度,无法了解教师所讲授的数学内容。
2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具体举措
2.1转变教学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
相信每一名数学教师都清楚,学生始终是数学课上的“主人”,教师仅仅只能发挥促进作用。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这种教学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认,仍然会有一部分教师常常忽略学生主体性,依旧采取“教师兴高采烈地讲、学生鸦雀无声地听”这种模式。事实上,这种授课方式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认真对待教学工作。相反,他会在课堂上将所有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都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要将这些内容听懂,并牢牢记住就可以了,在短期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提高学习成绩。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与当代小学数学教育本质相背离,不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完全将学生视为被动接收数学知识的“机器人” [2]。为此,教师应从课堂入手,将每一节课堂都还给学生。换言之,只有令学生真正展现自身主体性,才能增强其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热情,从而加强与同学、教师的交流频率,在合作、互动过程中逐步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2.2联系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多思考
不得不承认,小学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理论色彩,存在很多抽象知识。于小学生而言,在他们面对这些抽象类知识时,常常会感觉茫然所措,极易造成理解障碍。为了突破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障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联系现实生活,力争将抽象的知识变成更具体、更形象的知识,以便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营造生活化情景,在生活化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其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米和厘米”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采用“口头授课”方法一味地描述相关内容,则无法留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二者差别。虽然教材中的图片相对直观,但图片毕竟是静态的、平面的,很难为学生带来良好的感官体验。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邀请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用尺子量一量自己数学教材的长度,以及课桌长度、铅笔长度。接着,引导学生推测一下教室长度与宽度,指引学生试想一下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能不能像测量教材那样去测量教室的长宽数值,以此促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内进一步感受“米”与“厘米”。再如,当小学生年级逐步升高,他们会面临很多应用题,在教学应用题解题技巧时,教师就可以将“甲地”“乙地”这种略微抽象的名词换成学生熟悉的地点,如将“某学校”换成“红星小学”,将“某班级”换成学生自己的班级[3]。由此一来,更容易令学生产生代入感,从而使其意识到这不仅是在解答数学题,更是在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密自己的生活,,从而令其更有思考的动力与兴趣。
2.3实施游戏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
尽管数学知识抽象、难懂且枯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会变得有趣。为了切实改善数学课堂“低效”教学现状,教师应善于营造趣味十足的课堂,用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促进学生思考。纵观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就在这一方面为教师做出了良好的提示。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中添加了“数学好玩”模块,目的在于通过带有游戏特点的数学教学活动为数学课堂赋予趣味性。例如,在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数学好玩”模块中,就要求学生“认识图形的规律”。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便可围绕教学材教学目标设计“我来摆木棒”小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实践中,通过操作、观察、验证等数学活动探索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从而掌握图形性质。在这个游戏中,不仅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同样还能促使其思考精神、探究精神更上一层楼。然而,游戏教学并非在数学好玩模块中才受用。例如,在学习“认识长方体”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先向学生展示模型及实物,带领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基础知识,趁机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都有哪些物品是长方体,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DIY长方体,以此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3结束语
综上所诉,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想切实发挥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作用,传统教学手段不可取。鉴于此,要善于融入游戏教学法,并通过现实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数学探究兴趣与信心,以此促使学生在欢乐的数学学习氛围下接受知识,形成良好的思考意识与习惯。
参考文献:
[1]王英.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方法分析[J].智力,2020(32):72-73.
[2]刘韦强.探究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办法[J].科普童话,2020(02):37.
[3]牛谦海.浅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J].试题与研究,2019(22):162.
【关键词】数学教育;独立思考;养成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次系统性接触数学教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学习习惯、状态,会直接影响其日后数学学习成效。在小学基础教育学科中,数学是必修學科,也是极其重要的学科。然而,由于数学内容相对枯燥,学生逻辑能力、思维能力有限,导致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不到成就感,最终丧失数学学习能动性。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列上日程,增强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
1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现状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多为教师走上讲台,以“填鸭式”方法讲授数学知识,借助海量习题训练,指出学生的针对性错误。这种方式虽然能达到应试教育需求,但却不利于真正诱发学生数学学习能动性与潜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没有机会独立思考,只是机械性的记忆公式及解题步骤等。长时间下来,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极其薄弱,越来越依赖教师[1]。关于数学习题的研究,也止步于表面形式,一旦遇到稍有难度的题,便想着从网上搜索答案或者直接请教老师。在这种状况下,就导致一个班级内,仅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对数学保持兴趣,可以真正进行独立思考,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真正跟上教师的数学教学进度,无法了解教师所讲授的数学内容。
2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具体举措
2.1转变教学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
相信每一名数学教师都清楚,学生始终是数学课上的“主人”,教师仅仅只能发挥促进作用。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这种教学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认,仍然会有一部分教师常常忽略学生主体性,依旧采取“教师兴高采烈地讲、学生鸦雀无声地听”这种模式。事实上,这种授课方式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认真对待教学工作。相反,他会在课堂上将所有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都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要将这些内容听懂,并牢牢记住就可以了,在短期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提高学习成绩。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与当代小学数学教育本质相背离,不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完全将学生视为被动接收数学知识的“机器人” [2]。为此,教师应从课堂入手,将每一节课堂都还给学生。换言之,只有令学生真正展现自身主体性,才能增强其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热情,从而加强与同学、教师的交流频率,在合作、互动过程中逐步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2.2联系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多思考
不得不承认,小学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理论色彩,存在很多抽象知识。于小学生而言,在他们面对这些抽象类知识时,常常会感觉茫然所措,极易造成理解障碍。为了突破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障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联系现实生活,力争将抽象的知识变成更具体、更形象的知识,以便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营造生活化情景,在生活化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其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米和厘米”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采用“口头授课”方法一味地描述相关内容,则无法留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二者差别。虽然教材中的图片相对直观,但图片毕竟是静态的、平面的,很难为学生带来良好的感官体验。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邀请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用尺子量一量自己数学教材的长度,以及课桌长度、铅笔长度。接着,引导学生推测一下教室长度与宽度,指引学生试想一下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能不能像测量教材那样去测量教室的长宽数值,以此促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内进一步感受“米”与“厘米”。再如,当小学生年级逐步升高,他们会面临很多应用题,在教学应用题解题技巧时,教师就可以将“甲地”“乙地”这种略微抽象的名词换成学生熟悉的地点,如将“某学校”换成“红星小学”,将“某班级”换成学生自己的班级[3]。由此一来,更容易令学生产生代入感,从而使其意识到这不仅是在解答数学题,更是在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密自己的生活,,从而令其更有思考的动力与兴趣。
2.3实施游戏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
尽管数学知识抽象、难懂且枯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会变得有趣。为了切实改善数学课堂“低效”教学现状,教师应善于营造趣味十足的课堂,用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促进学生思考。纵观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就在这一方面为教师做出了良好的提示。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中添加了“数学好玩”模块,目的在于通过带有游戏特点的数学教学活动为数学课堂赋予趣味性。例如,在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数学好玩”模块中,就要求学生“认识图形的规律”。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便可围绕教学材教学目标设计“我来摆木棒”小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实践中,通过操作、观察、验证等数学活动探索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从而掌握图形性质。在这个游戏中,不仅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同样还能促使其思考精神、探究精神更上一层楼。然而,游戏教学并非在数学好玩模块中才受用。例如,在学习“认识长方体”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先向学生展示模型及实物,带领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基础知识,趁机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都有哪些物品是长方体,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DIY长方体,以此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3结束语
综上所诉,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想切实发挥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作用,传统教学手段不可取。鉴于此,要善于融入游戏教学法,并通过现实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数学探究兴趣与信心,以此促使学生在欢乐的数学学习氛围下接受知识,形成良好的思考意识与习惯。
参考文献:
[1]王英.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方法分析[J].智力,2020(32):72-73.
[2]刘韦强.探究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办法[J].科普童话,2020(02):37.
[3]牛谦海.浅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J].试题与研究,2019(2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