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 MIS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 从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教学改革的效果等方面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242-02
管理信息系统( MIS ,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 ) 作为一门综合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新兴边缘学科,正是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课程。近几年来,于支持管理信息系统的诸学科,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进了信息系统的理念,其内容、技术以及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管理类学生的《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被动以及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一方面是社会急需掌握信息技术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则是《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效果不佳。这种矛盾,成为我们《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 MIS课程的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陈旧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我国 MIS的许多理论都是早期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一些 MIS的著作和教科书中移植过来的,其中很多内容早已过时,一些新的信息技术没有被融合进来,比如我国 MIS的方法论严重滞后。目前,国外发达国家MIS的方法论的研究主要以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为主流,而我国大多数教科书仍以传统的生命周期法作为主线,对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介绍较少。这就导致教材内容与现实中丰富的信息系统实践相脱节,使学生觉得学习用处不大。
1.2 教学侧重点不突出
著名的教育家侯炳辉教授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学习MIS应当有所侧重,例如偏工、偏商、偏管等”。而我国高等院校MIS的教学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差,尽管也有不少学者或教师认识到这一点.但纵观我国大多数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并没有体现出各专业特色。不管是经管类专业还是工科、计算机专业所用的教科书内容都相差无几,基本都围绕着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以及系统实施与维护等几个方面来安排。
1.3 案例教学与实践环节较弱
MIS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MIS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属于隐性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领会.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注重实践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MIS的教学过程中,对实践环节并不是十分重视,具体体现在:其一,很多MIS的教学过程根本就没有安排上机实践和业务流程调查等环节;其二,有些 MIS的教学过程有实践环节,但时间安排太短,内容不合理。
1.4 优秀师资的缺乏
管理信息系统本身的组成结构以及MIS交叉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的双重属性。因此要求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复合型的知识背景。但现实当中,往往是管理学背景的教师对计算机科学、运筹学等方面知识掌握不够透彻,因而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忽视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属性;而计算机背景的教师又往往对MIS课程中的管理内容不够熟悉.从而将该课程变成了一门纯粹的计算机课。另外,我国高校的体制原因,大部分教师都一直做理论研究而缺乏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而对于MIS背后所蕴涵的管理思想、具体运作缺乏感性的认识和深层次的理解 。
2 MIS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建立合理的MIS课程结构
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相比,交流和讨论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认知能力。当代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于创新精神,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教学相长”,也增进了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的质量的保证。在MIS课程教学中80%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系统演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便于学生对系统开发过程的有较好深入了解和掌握。
2.2 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
2.2.1 教学大纲和培育目标的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培养的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现代企业应用信息管理企业的理论和方法,重点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驾驭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让学生明白企业内外部的信息究竟是如何流动、如何发挥作用,信息技术在其中可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而不是总要跟踪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这样才能把学生从掌握系统开发技术的陷阱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之问的逻辑关系,为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2 教材内容的改革和创新
《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应当具备以下特点:
(1) 内容选择上不应当追求知识量大、新、高,而是应恰当的覆盖相关的知识点,能够使学生对企业如何选择、实施、应用、维护好信息系统打下一个基础。克服目前国内的教材中过分强调面广、点深的要求,导致这门课程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库、通信、网络等高技术知识,而没有反映出现代管理究竟如何更好的使用信息技术,即教材将更多的关注“如何应用”信息技术。
(2) 体现时代特色、中国特色,即应当体现出怡当的与时俱进。如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维护、升级等都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在内容中将增加系统外包、IT项目管理等更符合企业应用现实需要的内容,而不是把将宝贵教学资源去教导学生“如何开发、设计信息系统”等。
2.2.3 配套实验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这就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除了在教学大纲、教材等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同时,也需要对实践和实验等环节进行改革。比如,配备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师资、提供学生在专业软件平台上进行亲身实验的条件,使其身临其境,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能。
2.2.4 案例教学的改革建议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意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出于资源的有限和教师自身水平的限制,现在的“案例教学”实际上还只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没有能够有效的利用好案例。一般来说,案例的选择既可以在一章选择一个或几个小案例,也可以利用一个大的案例贯穿全部讲授课程,把各章节的内容串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两种案例结合。在讲授各个章时,可以准备好小的案例,用以解释说明理论,而一个大的案例作为主线贯穿全篇也是十分必要的。小的案例可以从教材或课外资源中选择;大的案例最好能是教师实际参与过的项目,能够接近现实,教师从实际开发经验出发,也更容易从开发的各个阶段出发,将各章节知识点的前后关系串联起来。
3 MIS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3.1 重视教学方法的变革
MIS课程内容难度大,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显著特点,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根据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人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见到的向题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对学生的意义学习造成很大的损失。为此,要使学生成为真正自由和负责的个体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真实的问题情境,即使用案例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决策的能力,使学生所学知识能直接用于实践。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2 促进了课程结构的完善
当前,国内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开设了MIS课程。高校大多采相同的方法,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只是在技术内容的深浅程进行调整。正是这种定位的模糊,学生自然也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显然也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按照教育部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总目标的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应该成为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具有宽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优秀经济管理专门人才。根据总目标,促进了MIS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结构的完善。
3.3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根据社会需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信息社会要求大批能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因此要求在MIS 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管理业务的处理流程以及如何操作、运用MIS于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克服当前实践教学中过分强调技术实现、忽略信息系统的管理特征,过分偏重于系统设计过程等缺陷,笔者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实地观摩。通过组织学生到一个已建立MIS 的企事业单位的参观和交流,实地了解该单位的管理如何在MIS中实现了解MIS的实际构成、运行特点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管理维护。
(2)具体调研。要求学生应用系统分析中讲授的理论和方法,对观摩的企业进行用户需求分析、组织结构调查、 管理功能调查、业务流程调查以及数据流程调查等,并要求学生将调研的结果运用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来建立相关的业务抽象模型使他们深刻理解这些建模工具对于业务信息化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现有的业务如何改变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系统的特点,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启发学生去发现和理解现有业务的问题所在,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3)课程设计。以前面调研的企业为背景,让学生按照MIS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在已有的数据流程图模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信息系统的模块结构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模块结构图,完成整个文档的编制工作。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引导其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编程知识,实现信息系统的模块框架。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实践,使得教学实践环节具备了全局性和协调性,突出信息系统的管理特征,并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 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改革,是当前高校管理类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教师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重视。笔者从教学现状、教材内容、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方面,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以期能够开拓出一条真正有益于教与学的道路 。
参考文献
[1]吕新民,张金诚.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2):88-90.
[2]葛怀东.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人文教学[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4-86.
[3]黄承慧.关于非计算机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9):135.
[4]杨有,尚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实践[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93-96.
[5]龙朝阳,成博.从社会需求看专业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6):26-28.
[6]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27;54-168.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242-02
管理信息系统( MIS ,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 ) 作为一门综合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新兴边缘学科,正是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课程。近几年来,于支持管理信息系统的诸学科,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进了信息系统的理念,其内容、技术以及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管理类学生的《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被动以及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一方面是社会急需掌握信息技术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则是《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效果不佳。这种矛盾,成为我们《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 MIS课程的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陈旧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我国 MIS的许多理论都是早期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一些 MIS的著作和教科书中移植过来的,其中很多内容早已过时,一些新的信息技术没有被融合进来,比如我国 MIS的方法论严重滞后。目前,国外发达国家MIS的方法论的研究主要以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为主流,而我国大多数教科书仍以传统的生命周期法作为主线,对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介绍较少。这就导致教材内容与现实中丰富的信息系统实践相脱节,使学生觉得学习用处不大。
1.2 教学侧重点不突出
著名的教育家侯炳辉教授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学习MIS应当有所侧重,例如偏工、偏商、偏管等”。而我国高等院校MIS的教学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差,尽管也有不少学者或教师认识到这一点.但纵观我国大多数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并没有体现出各专业特色。不管是经管类专业还是工科、计算机专业所用的教科书内容都相差无几,基本都围绕着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以及系统实施与维护等几个方面来安排。
1.3 案例教学与实践环节较弱
MIS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MIS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属于隐性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领会.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注重实践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MIS的教学过程中,对实践环节并不是十分重视,具体体现在:其一,很多MIS的教学过程根本就没有安排上机实践和业务流程调查等环节;其二,有些 MIS的教学过程有实践环节,但时间安排太短,内容不合理。
1.4 优秀师资的缺乏
管理信息系统本身的组成结构以及MIS交叉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的双重属性。因此要求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复合型的知识背景。但现实当中,往往是管理学背景的教师对计算机科学、运筹学等方面知识掌握不够透彻,因而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忽视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属性;而计算机背景的教师又往往对MIS课程中的管理内容不够熟悉.从而将该课程变成了一门纯粹的计算机课。另外,我国高校的体制原因,大部分教师都一直做理论研究而缺乏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而对于MIS背后所蕴涵的管理思想、具体运作缺乏感性的认识和深层次的理解 。
2 MIS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建立合理的MIS课程结构
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相比,交流和讨论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认知能力。当代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于创新精神,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教学相长”,也增进了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的质量的保证。在MIS课程教学中80%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系统演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便于学生对系统开发过程的有较好深入了解和掌握。
2.2 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
2.2.1 教学大纲和培育目标的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培养的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现代企业应用信息管理企业的理论和方法,重点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驾驭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让学生明白企业内外部的信息究竟是如何流动、如何发挥作用,信息技术在其中可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而不是总要跟踪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这样才能把学生从掌握系统开发技术的陷阱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之问的逻辑关系,为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2 教材内容的改革和创新
《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应当具备以下特点:
(1) 内容选择上不应当追求知识量大、新、高,而是应恰当的覆盖相关的知识点,能够使学生对企业如何选择、实施、应用、维护好信息系统打下一个基础。克服目前国内的教材中过分强调面广、点深的要求,导致这门课程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库、通信、网络等高技术知识,而没有反映出现代管理究竟如何更好的使用信息技术,即教材将更多的关注“如何应用”信息技术。
(2) 体现时代特色、中国特色,即应当体现出怡当的与时俱进。如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维护、升级等都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在内容中将增加系统外包、IT项目管理等更符合企业应用现实需要的内容,而不是把将宝贵教学资源去教导学生“如何开发、设计信息系统”等。
2.2.3 配套实验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这就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除了在教学大纲、教材等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同时,也需要对实践和实验等环节进行改革。比如,配备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师资、提供学生在专业软件平台上进行亲身实验的条件,使其身临其境,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能。
2.2.4 案例教学的改革建议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意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出于资源的有限和教师自身水平的限制,现在的“案例教学”实际上还只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没有能够有效的利用好案例。一般来说,案例的选择既可以在一章选择一个或几个小案例,也可以利用一个大的案例贯穿全部讲授课程,把各章节的内容串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两种案例结合。在讲授各个章时,可以准备好小的案例,用以解释说明理论,而一个大的案例作为主线贯穿全篇也是十分必要的。小的案例可以从教材或课外资源中选择;大的案例最好能是教师实际参与过的项目,能够接近现实,教师从实际开发经验出发,也更容易从开发的各个阶段出发,将各章节知识点的前后关系串联起来。
3 MIS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3.1 重视教学方法的变革
MIS课程内容难度大,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显著特点,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根据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人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见到的向题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对学生的意义学习造成很大的损失。为此,要使学生成为真正自由和负责的个体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真实的问题情境,即使用案例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决策的能力,使学生所学知识能直接用于实践。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2 促进了课程结构的完善
当前,国内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开设了MIS课程。高校大多采相同的方法,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只是在技术内容的深浅程进行调整。正是这种定位的模糊,学生自然也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显然也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按照教育部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总目标的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应该成为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具有宽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优秀经济管理专门人才。根据总目标,促进了MIS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结构的完善。
3.3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根据社会需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信息社会要求大批能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因此要求在MIS 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管理业务的处理流程以及如何操作、运用MIS于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克服当前实践教学中过分强调技术实现、忽略信息系统的管理特征,过分偏重于系统设计过程等缺陷,笔者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实地观摩。通过组织学生到一个已建立MIS 的企事业单位的参观和交流,实地了解该单位的管理如何在MIS中实现了解MIS的实际构成、运行特点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管理维护。
(2)具体调研。要求学生应用系统分析中讲授的理论和方法,对观摩的企业进行用户需求分析、组织结构调查、 管理功能调查、业务流程调查以及数据流程调查等,并要求学生将调研的结果运用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来建立相关的业务抽象模型使他们深刻理解这些建模工具对于业务信息化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现有的业务如何改变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系统的特点,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启发学生去发现和理解现有业务的问题所在,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3)课程设计。以前面调研的企业为背景,让学生按照MIS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在已有的数据流程图模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信息系统的模块结构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模块结构图,完成整个文档的编制工作。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引导其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编程知识,实现信息系统的模块框架。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实践,使得教学实践环节具备了全局性和协调性,突出信息系统的管理特征,并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 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改革,是当前高校管理类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教师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重视。笔者从教学现状、教材内容、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方面,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以期能够开拓出一条真正有益于教与学的道路 。
参考文献
[1]吕新民,张金诚.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2):88-90.
[2]葛怀东.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人文教学[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4-86.
[3]黄承慧.关于非计算机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9):135.
[4]杨有,尚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实践[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93-96.
[5]龙朝阳,成博.从社会需求看专业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6):26-28.
[6]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27;5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