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wen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富盛名的作家之一。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在成为作家之前,几乎未受过正规教育。他是带着个人的直觉进行创作的。他既未系统地学习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又未系统地接受西方美学、文艺学的教育,故而不受任何传统和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自由自在地发挥与发展,这正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他的作品和他的出生地有着紧密的联系。他出生于荒僻而风景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对民间的、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
  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始终如一的审美理想。他谈到自己创作时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由此我们可以了解沈从文的创作理想。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理想,贯穿于他20多年文学创作的始终。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地主、绅士,还是农民、士兵、小业主等各类劳动者,都着力表现他们真、善、美的人性。他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并讴歌“人性美”。沈从文的小说,写的都是一些极普通的人、极普通的事,也没有特别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然而,就是这样一些普通人物的遭遇,一些生活的片断,却让人感动,让人觉得他的小说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美。原来,真正让人感动的是小说中人物的人性,让人觉得美的是人性之美。人性之美就是人性中闪光的部分。沈从文就是善于捕捉人性中的闪光部分,将人性中的闪光部分注入人物的躯壳里边,塑造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来。本文就以他的代表作《边城》为例,浅论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中是如何展现“人性美”的。
  正如他在《边城》题记中所说的:“对于农人与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暖,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随处皆可看出。我从不隐晦这点感情……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支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笔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地写下去。”沈从文以美好的人性反观“常”与“变”的湘西社会,构成了他特殊的文化思辨定势。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在他看来,“人性”是支撑这种“宗教”的基石,有了“爱”,才会发现“美”、发现“神”——人性的至极,发现它们与人性的和谐共存。
  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沈从文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物命运、人物形象三者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界。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让读者低徊沉醉,流连忘返。
  沈从文在《边城》里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大自然养育出的子民更令人赞叹。沈从文在渲染大自然的美的同时,更赞美了生活在这儿的纯朴的人们。人性美在《边城》中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小说的一大魅力所在。这儿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图财害命的金钱交易,没有尔虞我诈、逢场作戏的官场交易,有的只是纯真的友情、真挚的关爱。
  主人公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一副古道热肠。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以给人方便为乐。真诚的老船夫同时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关爱。卖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钱,水手们送红枣给他,小商贩们送粽子给他。这种超越阶级关系、金钱关系的乡邻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的,但沈从文却通过这种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美好的人性。船总顺顺尽管有财却不吝财,他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平和,老船夫死后,不计前嫌,依然一片盛情邀请那分明与他的两个儿子不幸遭遇有密切干系的孤女翠翠到家里安住。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都“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情,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傩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天保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他们是情敌,却没有反目成仇,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竞争,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他们都胸怀宽广,光明磊落。人性美在这里更进一步得到张显。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她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的纯朴、天真的歌谣。通过翠翠的形象,通过作者所营构的古朴的意境,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建构出一座健康、活泼而又不悖于人性的“小庙”。
  翠翠是《边城》魂之所在。她成长于重义轻利、安信自约的淳朴风气中,又得山川灵秀,秀外慧中,自然分外绰约动人。作者没有着意地描写她的外貌,而是用“小兽物”、“山头黄麂”几个简单的比喻烘托出翠翠惊人的生动与活泼,展现出她身上弃绝了世俗尘埃的纯真与清新。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当她逐渐长大成熟遭遇爱情时,她也表现出一种完全顺乎其自然的状态。翠翠的爱情故事,没有激荡人心的情节,只有情窦初开时的少女的若断若续的情绪,若有若无的心境,似梦似幻的氛围,这是自然和生命诗化的表现。翠翠犹如山间流淌的一缕清泉,从未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通过这一系列人物,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人间美好、善良和友爱的愿望。自然美与人性美将读者带人一个美好的世界,让读者在领略湘西风土民情的同时,接受美的洗礼与熏陶。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从文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边城》中,自然环境的秀丽与人物洒脱豪放、勤劳、纯朴、善良、热情、纯真、健康、自主自为的性格特征高度一致。湘西的自然美景如天堂一般,山水、星月无不明丽可爱,呈现出一种原始状态而没有被污染过的美丽。而湘西的人们也如这大自然一样,有自由创造精神,不拘小节、无拘无束,能返璞归真、自生自灭,求得了人性的和谐。人性美在这里的人们身上得到完美的诠释。
其他文献
“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强大动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和战斗力,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以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创新基层党务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为此,我个人认为,应该着重在“力”和“新”两个字上狠下功夫。    一、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为切入点,探索工作
语文阅读教学是按照预设目标和程序,在规定时空里进行的对话活动,它要求师生进行多种视界的互动交往,共同拓展文本视界,挖掘其潜在意义和价值,丰富作品内涵。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阅读内容的趣味性和有用性原则  从阅读材料角度看,应该注意趣味性和有用性。趣味性和有用性,是相互依赖或相互转化的。阅读过程中,人们也许先是因为内容有用而读,之后发现兴趣,于是爱不释手。还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内部出现的家庭成员间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暴力行为.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他人人身、精神、性方面的强暴行为.本文所说的家庭暴力
1 多向交流教学方式的内涵简单地说 ,交流就是互相沟通 .所谓数学交流 ,就是人们自觉地运用数学语言 (包括数学的符号、公式、法则、方法、思想等 ) ,去传递信息、表情达意
本来计划9月份访问北欧,由于签证等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拖延到11月中旬才成行.飞机一落地,接待人员就告诉我们,来得不是时候,因为初冬的北欧是最不美丽的季节.一方面夏秋之季那
作为“初唐的顶峰”(李泽厚),已被读者和评论家从各个方面将它的美和意义指向阐释得清晰明白,但它作为“孤篇盖全唐”的顶级之作,永远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竞争上岗,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布实行竞争上岗的职位和任职条件,通过公开报名、考试答辩、群众评议、组织考素等程序,产生竞争职位人选,然后按有关规定和干部管理权限择优任用干部
期刊
依法治国重在依法行政,行政机关是法律实施的重要机关,行政权力的特点决定了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公民要守法,政府更要首先守法,从而树立法律的权威。由于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难点,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