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分析与反思。教材注重启发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构建一个崭新的平台。关注问题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局部内容时体会到学习有关内容的必要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探究的过程。创设丰富情境,激发兴趣,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典型习题,解放题海。
【关键词】中学数学;新教材;实际教学;分析;思考
课改多年了,新课改的实施,使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同时带来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主讲,“满堂灌”的现象少了,教学不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探讨的互动过程。
新课程、新教材给我们的基础教育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在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比如,有的教师认为,现在所使用的新教材采用混编的方式,将完整的知识体系割裂后重新组合,使知识结构变得凌乱松散,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对一些内容采取螺旋上升的处理方式,使学生每学期都学习不到完整的知识,反而每个学期学习的都是各领域中的一小部分知识,形成不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些内容没有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安排,使教师教得不顺,学生学得不顺,如此等等。在使用这本新教材(北师大版)的这段时间,我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们共勉。
一、教材注重启发性
过去教材着眼于知识的呈现和灌输,因而它是按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呈现的,并且大都是一种“权威性”的陈述。它仿佛就是一个讲解者,把学生所有需要知道的东西都告诉学生,常用的关键词有“我们知道……”,“我们还知道……”。而新教材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而它强调自主思考、活动与交流,尽量减少“权威性”的表述。它更像一个启发者,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积累基本的经验,常用的关键词是“你能……吗?”,“你还能……吗?”“与同伴进行交流”。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以往教材那种大段的叙述不见了,对各个学段的学生提出要求,其最显著的特点是:
(1)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这些素材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教堂探索;教材中的数据、图片真实,而且富有情趣。
(2)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材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包括每章节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及复习等,都是在学习素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为学生提供了能充分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去形成新的知识。
(3)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教材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对新知识的学习设立相应的情境,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使学生真正“做数学”。
(4)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材中的“读一读”、“试一试”等栏目提供了包括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介绍、有趣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与有关数学知识的延伸等,为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
这种呈现方式旨在体现师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多做,以避免以往“一言堂”的倾向。这种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构建一个崭新的平台。
二、教材创设丰富情境,激发兴趣
新教材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实践应用,时代感更强,无论是作为教学引入,还是作为背景介绍,都引用了大量的社会生活素材,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以天上的星星比作“点”,以夜空中的流星划过留下的光线比作“线”,以太阳比作圆,以太阳从海平面上升起说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非常形象;新教材介绍了大量的数学文明史:以中国古代算经《九章算术》记数法──算筹来介绍有理数的运算;以世界最精确的钟──原子钟的误差来介绍正负数;以尼罗河的泛滥谈几何学的起源;新教材关注社会生活:以“建筑工人砌砖拉线”、“木工师傅锯木板弹墨线”来介绍直线,非常生动;“从算式到方程”中的“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说明字母表示数,非常有趣;“概率与中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买彩票与中奖”的关系。
在代数方面,新教材引入了市场营销、通信收费、银行贷款、出租车费、统筹运输等问题,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社会生活服务,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几何方面,新教材通过图形的观察、展开、折叠、平移、旋转、相似、对称、翻折等动手实践活动,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知识,容易为学生理解、接受,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生活,学会合情推理,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学困生理性思维差,感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他们喜欢形象、直观,习惯于听、看,不喜欢想,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开小差、搞小动作。日常生活中精美的图片展示,图形的观察、展开、折叠、对称等动手实践活动,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典型习题,解放题海
新教材在例题、习题的配置上,一改过去“数学课就是习题课”的老套子,编制的例题、习题不多,且非常典型,把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新教材留给了教师很大的发展空间,是一个广阔的舞台。这对于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来说,有利于教师延伸、拓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对于年轻教师,由于工作时间有限、经验不足、处理教材的能力有待提高,促使年青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寻找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但是,面对课程资源呈多元化的形态,一些教师也感到困惑。教师的时间、精力、能力是有限的,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从这些信息中归纳出对解决问题有用东西,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需要经费、设备的支持,困难很大。
此外新教材有些地方例题难度太大,又没有相应的习题加以巩固,习题题量不足,且难以模仿例题,学生往往是上课听懂了,课后还是不会做作业,造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不到位。倒是旧教材在这个方面做得好,例题、习题都有梯度,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练习题、习题大都可以模仿例题,学生容易消化、巩固,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内化自己的知识。事实上,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足够的练习量和必要的模仿练习是保证学生掌握“双基”而学好数学的前提。
实施新课程,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现在,教师们普遍感到以往的知识不够用了。学生们思想空前活跃,敢想、敢说、敢问,特别是在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是我们事先难以设想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探究知识,更好地适应新教材、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在新课改实验中,我们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课堂教学的改革,做到课堂教学朴实生动,既遵循其内在的条理和规则,又注意人与人的情感、兴趣、价值观的交流和作用,体现课堂教学本身的神韵。愿我们老师能与新课程同成长,与新教材共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世红.数学新旧课程教学策略的差异研究[J].广州教研,2011(05).
[2]汪立民.课外的数学应用与数学建模活动设计实例[J].中学数学研究,2001(08).
【关键词】中学数学;新教材;实际教学;分析;思考
课改多年了,新课改的实施,使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同时带来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主讲,“满堂灌”的现象少了,教学不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探讨的互动过程。
新课程、新教材给我们的基础教育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在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比如,有的教师认为,现在所使用的新教材采用混编的方式,将完整的知识体系割裂后重新组合,使知识结构变得凌乱松散,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对一些内容采取螺旋上升的处理方式,使学生每学期都学习不到完整的知识,反而每个学期学习的都是各领域中的一小部分知识,形成不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些内容没有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安排,使教师教得不顺,学生学得不顺,如此等等。在使用这本新教材(北师大版)的这段时间,我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们共勉。
一、教材注重启发性
过去教材着眼于知识的呈现和灌输,因而它是按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呈现的,并且大都是一种“权威性”的陈述。它仿佛就是一个讲解者,把学生所有需要知道的东西都告诉学生,常用的关键词有“我们知道……”,“我们还知道……”。而新教材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而它强调自主思考、活动与交流,尽量减少“权威性”的表述。它更像一个启发者,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积累基本的经验,常用的关键词是“你能……吗?”,“你还能……吗?”“与同伴进行交流”。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以往教材那种大段的叙述不见了,对各个学段的学生提出要求,其最显著的特点是:
(1)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这些素材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教堂探索;教材中的数据、图片真实,而且富有情趣。
(2)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材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包括每章节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及复习等,都是在学习素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为学生提供了能充分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去形成新的知识。
(3)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教材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对新知识的学习设立相应的情境,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使学生真正“做数学”。
(4)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材中的“读一读”、“试一试”等栏目提供了包括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介绍、有趣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与有关数学知识的延伸等,为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
这种呈现方式旨在体现师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多做,以避免以往“一言堂”的倾向。这种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构建一个崭新的平台。
二、教材创设丰富情境,激发兴趣
新教材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实践应用,时代感更强,无论是作为教学引入,还是作为背景介绍,都引用了大量的社会生活素材,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以天上的星星比作“点”,以夜空中的流星划过留下的光线比作“线”,以太阳比作圆,以太阳从海平面上升起说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非常形象;新教材介绍了大量的数学文明史:以中国古代算经《九章算术》记数法──算筹来介绍有理数的运算;以世界最精确的钟──原子钟的误差来介绍正负数;以尼罗河的泛滥谈几何学的起源;新教材关注社会生活:以“建筑工人砌砖拉线”、“木工师傅锯木板弹墨线”来介绍直线,非常生动;“从算式到方程”中的“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说明字母表示数,非常有趣;“概率与中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买彩票与中奖”的关系。
在代数方面,新教材引入了市场营销、通信收费、银行贷款、出租车费、统筹运输等问题,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社会生活服务,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几何方面,新教材通过图形的观察、展开、折叠、平移、旋转、相似、对称、翻折等动手实践活动,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知识,容易为学生理解、接受,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生活,学会合情推理,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学困生理性思维差,感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他们喜欢形象、直观,习惯于听、看,不喜欢想,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开小差、搞小动作。日常生活中精美的图片展示,图形的观察、展开、折叠、对称等动手实践活动,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典型习题,解放题海
新教材在例题、习题的配置上,一改过去“数学课就是习题课”的老套子,编制的例题、习题不多,且非常典型,把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新教材留给了教师很大的发展空间,是一个广阔的舞台。这对于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来说,有利于教师延伸、拓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对于年轻教师,由于工作时间有限、经验不足、处理教材的能力有待提高,促使年青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寻找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但是,面对课程资源呈多元化的形态,一些教师也感到困惑。教师的时间、精力、能力是有限的,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从这些信息中归纳出对解决问题有用东西,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需要经费、设备的支持,困难很大。
此外新教材有些地方例题难度太大,又没有相应的习题加以巩固,习题题量不足,且难以模仿例题,学生往往是上课听懂了,课后还是不会做作业,造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不到位。倒是旧教材在这个方面做得好,例题、习题都有梯度,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练习题、习题大都可以模仿例题,学生容易消化、巩固,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内化自己的知识。事实上,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足够的练习量和必要的模仿练习是保证学生掌握“双基”而学好数学的前提。
实施新课程,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现在,教师们普遍感到以往的知识不够用了。学生们思想空前活跃,敢想、敢说、敢问,特别是在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是我们事先难以设想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探究知识,更好地适应新教材、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在新课改实验中,我们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课堂教学的改革,做到课堂教学朴实生动,既遵循其内在的条理和规则,又注意人与人的情感、兴趣、价值观的交流和作用,体现课堂教学本身的神韵。愿我们老师能与新课程同成长,与新教材共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世红.数学新旧课程教学策略的差异研究[J].广州教研,2011(05).
[2]汪立民.课外的数学应用与数学建模活动设计实例[J].中学数学研究,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