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abc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米雷斯的油画作品《奥菲利亚之死》为基础,在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是文中一个微小的角色,她的可怜代表着当时社会女性的可怜,她只能听从男性服从男性,没有自己的自由,没有为自己争取权利,又在多重打击下失去了自我,这是多么的可悲。现代是不一样的社会了,但是如果依旧出现像奥菲利亚的情况,那就是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了。
  关键词:奥菲利亚 女性 社会角色 心理感情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2-0023-03
  莎士比亚笔下的角色总是这么深入人心,在小学笔者就看过《哈姆雷特》却对是配角的奥菲利亚并不是很注意,而欧仁·德拉克罗瓦却以一个配角为主角,创作了《奥菲利亚之死》,每一幅作品都是有它背后的故事。作者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女性从属于男权,服从于王权、父权、夫权这三权,女性要在行为上复兴男权,意识上内化男权,在这样一个时代,女性是没有抒发感情的自由,只能默默地成为捍卫男权的工具。奥菲利亚自己都感叹道:“一切妇女中最伤心而不幸的”(第三幕第一场),可在这男权至上的文化中,女性的悲剧一直在延续,就连美狄亚也说:“在一切有智慧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人算是最不幸的”。
  一、《沉浮》的思路
  (一)分析问题
  莎士比亚出生于伊丽莎白时代,那个时代的女性是被压迫的,他笔下的奥菲利亚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哈姆雷特》这个故事中,奥菲利亚仅仅是个配角,台词少的没几句,在大家的目光都注意在哈姆雷特身上时,奥菲利亚起到了侧面烘托这个时代的悲剧的作用。哈姆雷特的疯癫是他伪装和复仇的手段,而奥菲利亚的疯癫则是男权压迫所造成的。男性在精神上约束女性贞洁,远离欲望,同时在身体上束缚女性包括束腰、束胸,从来都没有考虑过女性的感受,奥菲利亚自己也没有为自己努力过,只是木讷的遵循着父亲说话的话,兄长说的话,单纯的相信着哈姆雷特,殊不知她一直是他们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二)本设计对象
  以当下女性感情心理为主,以奥菲利亚为原型描绘出女性感情心理的状态。原文中她最爱的人误杀了自己的父亲这一巨大的打击让她变得柔弱不堪,就在同时自己最爱的人还发了疯(虽然这是假的),在双重的精神打击下,她被逼疯了。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她的疯背后说明了太多事实,她也就成了表现这一主题的最好代言人。
  (三)解决方法和路径
  米莱斯的《奥菲利亚之死》是讲奥菲利亚描绘的负载小溪的水面上,眼睛微张,身边散落着她采来的鲜花,脸上没有半点痛苦,就这样随着河水渐渐飘走,因为这对她来说是个解脱。难道在那样的环境中唯一的解脱方法就是死路一条吗?放在哪个时代是可能的,但是在现代这个社会下就行不通的,那么女性的感情心理就需要得到跟多人的重视,笔者的作品就是想表现出现在女性的感情心理。
  二、《沉浮》设计过程说明
  (一)初期方案
  笔者想同样描绘出奥菲利亚在水面上的场景,于是采用了米莱斯同样的构图:
  重点描绘奥菲利亚在水中的衣服、头发和花朵,姿态是躺在水中,眼睛未开。然后笔者发现了和米莱斯有太多想通点,畏怯并没有表达出想表达的意思。
  (二)修改过程
  将姿态加以调整,头发四散,手捧鲜花,一群在水面下轻柔的漂浮着,整个画面很安静去却依旧很难表现出女性在男权的压迫下那种纠结、愤怒、无助的心理,于是这个构图需要斟酌。(如图2)在《奥利菲利之死》作品中,手僵硬的向上翻着,像是在托举这什么物体一般,笔者觉得这个动作太过死板,于是在动作上稍加了修改,把文中她采的野花抱在身边,衣裙在水中轻轻飘荡,重点描绘的就是水面下的头发和衣裙,于是有了这样的草稿。
  当笔者将这个动作的草稿用色彩(如图3)做出后发现,水面的水纹和水的折射以及和衣裙头发的和谐度很难表现,笔者想表现的衣裙和头发在要照顾水纹变化的同时就很难做到细致的刻画。而且最重要的一点,这样看来整个画面只是一个女性躺在水面,感觉不到背后凄惨的故事,这个构图的重点放在了她死的画面很美丽,并不能更多的表现背后的故事。
  首先从构图上说,这个构图能看出的只是一个漂浮起来的少女手拿鲜花,而且在姿态上说,她的脖子那部分略硬,一个正常的人是无法这样漂浮起来的。联系文中,奥菲利亚不是自己想跳的河,而是被双重打击逼疯了,失去了理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掉进了河里,这样的姿态表现不出那种精神崩溃的折磨,没有视觉的冲击力,更无法明确的说出内心的想法,也无法表现出她的痛苦,就更不能表达笔者想表达的感情了。
  (三)定稿方案
  在请教了导师后发现,一个负载水面上的姿态不足以表达出那么多的压抑感。奥菲利亚之死的奥菲利亚是在水面上被河水推走的,说明她还有个最终的去处,而在现在,是没有人推着走的,没有人关心,没有人在乎,仿佛置身于黑暗的深渊,那么在水面上是不能标出来的。于是笔者将场景换成了一个空间(如图4),主角浮在画面的中下,以纠结的姿态表现她内心的难过和压抑。
  在这种没上没下的环境中最能表现出她的无助,整個背景为深色调,肢体的部分被背景吞噬,营造一种让人窒息的环境(如图6)。就这样淹没在黑暗中,她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所以只有在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配上深色的背景,更能表现压抑的气氛,比起之前负载水面上的造型,这个构图更加直击内心深处,删去了一开始花花绿绿的世界,单纯的用暗色来表现整个人体、衣裙和头发,越是简单的构图越能引人深思(如图7)。
  三、《沉浮》作品说明
  (一)作品概述
  以《哈姆雷特》故事中的奥菲利亚为原型,参考米莱斯的《奥菲利亚之死》,作出一幅现代版的奥菲利亚。当她得知他的父亲普罗尼尔斯被爱人杀死了之后,这时疯了,当时她非常年轻、悲伤,但已经疯癫了。米莱斯画的内容和无爱上不同的。在舞台上,那是由皇后向奥菲丽娅的哥哥提及,皇后描述了奥菲丽娅是如何在采花时掉进河里,如何一边唱着歌,慢慢沉入水中(见《哈姆雷特》第一幕,第11场)。   (二)作品主体内容详细阐述
  当下社会的女性论心理承受力还是比男性要弱很多,她们更重与感性心理,更容易被情所困,并不是女性本身软弱,而是她们想的要多很多,她们感性着,善良着,美丽着,也正是她们有如此心理,她们更容易被现实压垮,精神崩溃,然后跟奥菲利亚一样被忽视变成故事的配角。在整个故事中,我们只听到了男性的哀嚎、咒骂,却从没听到奥菲利亚为自己辩解,我们注意到的是哈姆雷特的生存与毁灭,却没人懂得奥菲利亚疯癫后的歌曲。当现在的女性沦落到奥菲利亚的处境时,就太可悲了。
  正如李·德瓦兹(Lee Dewards)总结的“没有了奥菲利娅,我们仍可以想象哈姆雷特的故事,但是若没有了哈姆雷特,那么奥菲利娅就真的没有故事了”①,奥菲利娅在《哈姆雷特》中并非主角,总共二十场的剧本中她只在五场里出现,在几乎所有男性角色面前的失语以及被一笔带过的与哈姆雷特的感情渊源都反映了奥菲利娅在剧中无足轻重的事实。
  而奥菲利亚失语是因为那个时代和家庭的原因造成,不是她不想说,而是当时那个时代不允许她说,不管是什么,她只能憋在心里。
  奥菲利娅成长于一个没有母亲的父权制家庭之中,她的行动和思维长期受到父亲和哥哥的控制,这使她逐渐习惯于服从他们的命令,进而导致她在所有男性角色面前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从“天使”到“疯女人”——《奥菲利娅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方毅慧著。
  现在又是个不同的时代了,社会在进步,从以前的那个绝对的男权时代变成了现在的男女平等。时代的进步意味着奥菲利亚悲剧的减少,但社会节奏这么快,也难免会有奥菲利亚的悲剧发生,因为相比起男性,女性更加的感性,男性则是理性居多,在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面前,女性的选择也是感性的,这是千百年来就在女性骨髓里的,改变不了。如同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那个时候也是父母定婚姻,女人没有发言的机会,祝英台没有同意,宁愿死去化为蝴蝶,也有说是梁山伯先死,祝英台也选择了投入坟中。由此可见,女性的选择是不计后果的,敢爱敢恨。但是现在社会的节奏之快,给了感性的女性更少的选择,她们没有帮助,孤立无援,没有奥菲利亚摔入的河流,至少河水能推着她离开这个伤心之地。现在的女性一旦沦落成奥菲利亚就没有谁来帮助她们了,她们只能在黑暗的空间独自难过着、压抑着。
  笔者将主角放置在画面的中下,沉浮不定的位置,在一开始笔者选择的是将人物放于水面之上,着重描绘人物衣服、头发和花朵,但是衣服、头发和花朵不足以表达女性的感性心理,笔者设想的是一个现代版的奥菲利亚,那么她一定是独立无援的,只有在一个巨大的空间里才能表现出这一点。人物的姿态上需要表现出她内心的纠结和痛苦,是在一个上不见光下不见底的空间中,这跟一开始的水面上的构图在气氛上有很大的差别。在人物的身上有穿着一件沙一般的裙子,跟人物纠结的姿态和内心起对比作用,人物的动作是僵硬的,衣服在空间里却是轻柔飘渺的。还有在人物和环境的处理中有虚实对比,在人物的身体中间的肢体和衣服着重表现,在手和脚的处理上想虚化走,表现出被黑暗的环境所吞噬的样子,进一步表现环境的压抑感。整个背景是空洞的,用于烘托气氛,同时侧面描写出冷漠的气氛。
  在刚刚开始创作时,笔者是单纯的只觉得奥菲利亚死的这一幕让人心疼又很美,只是想再现当时的那个场景的,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笔者找了很多有关于《哈姆雷特》的资料,才深刻地发现,她的死并不是那么简单,她算是整个剧中最纯洁又美丽的人了,最后却落个这样的死法。她本身有错,更有错的是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无视女性的心理,在男权统治下她们只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偷生,她们是可悲的,他们是可悲的,时代是可悲的。所以笔者不再仅仅想表现她的死,而是需要更深刻地表现她的内心。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们自己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着,死去活来的爱着一个不该爱的人,爱的那个人还只是利用这份爱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多么的可悲,就更别说自己的父亲还被误杀,爱人还装疯,这样的条件只有疯狂,只有迷失自我,而没有了奥菲利亚,哈姆雷特依旧是哈姆雷特,没了哈姆雷特,奥菲利亚也将一起消失。所以笔者放弃了之前那个幼稚的想法,将奥菲利亚搬到了现代,希望把那种痛苦表现出来,让人们看到,那种痛苦是无以言表却痛彻心扉的。笔者之前有说,现在这个时代是冷漠的,这就需要自己能注意到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感情心理只有自己知道的最清楚,别人是无法替代的,不要让自己在将来的一天也陷入这样的情景中。正视自己的内心,关系爱护自己,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四、结语
  用一个故事中的人物来说明一个事实笔者还是第一次尝试,从一开始的单纯的想法到后来越来越深的理解,就像是把故事拿出来读了一次又一次,才慢慢体会到了一点点故事表面以下的内容。作画和写文章一样,需要大把的时间去琢磨故事本身才能更好的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同时作画和写文章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作画需要把作者自己感受到的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更需要在作画前有充分的準备。希望杯子的作品能表现出那一点点微不足道又发人深省的那么一丁点,这不是单纯的想表现内心的痛苦,她的痛苦太明显,稍稍的多读几遍原文就能感觉出来。笔者不是要把她感受原滋原味的表现,而是要更深的描述,看画的人能通过画面正视自己的内心,反问自己是否也和她一样,在无人过问的时候已经陷入绝望的深渊。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爱护女性的感情心理,女人是脆弱的,再坚强的女性都有柔弱的软肋,世界也因女性变得更加美好,所以希望这微不足道的一点能被大家看到。
  参考文献:
  [1]于敏.被疯癫的奥菲利亚[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9).
  [2]陈为艳.爱情·理想·疯狂与死亡[J].语文学刊,2009,(04).
  [3]刘萍.论奥菲利亚的悲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03).
其他文献
李永宏,1968年生,四川仁寿县人,13岁开始拜师学艺,本科学历。曾在西藏军区、成都军区部队机关从事美术工作15年,早年求学于多所美术学校,后就读于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批评班、四川省诗书画院研修班、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临摹与创作研修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临帖班、《国画家》写生与创作研修班。国画启蒙于曾建民、廖作东,后又师从韩书力、余友心、朱常棣、罗其鑫、刘怀勇、管苠棡、施秉偉、吉
期刊
摘要:通过对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析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本文对在教学中如何对再现单三部曲式作品进行分析进行梳理,从曲式、和声、旋律特点等方面对贺绿汀《摇篮曲》作音乐分析,进一步认识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特和贺绿汀的创作思想及其作曲技法。  关键词:单三部曲式 再现单三部曲式 教学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0
期刊
摘要:歌剧《卡门》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四幕歌剧《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
期刊
摘要:沈洽教授著作《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是基于民族音乐形态学而展开的系统建立、剖析和多维论证,提出了综合音乐和文化二元视角进行民族音乐形态学分析的独特理论与方法,以全面了解音乐作品。整个理论体系综合了音乐、物理、数理、文化等相结合的认识方法,以数字音频技术的定量分析为依据,科学论证了音乐构成的形态与规律。这是一本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术著作,被评为为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项目,这不仅对民族音乐理论的
期刊
颜瑞景,男,1973年10月出生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福建仙游,现任仙游县大济木艺阁仿古家具厂厂长兼设计总监。自1989年从艺至今,受到多位工艺名师的指导。1989年至1996年跟随仙游民间艺人张福金学习木雕雕刻技艺,之后又进修学习古典家具制作技艺,刻苦习艺;1996年创办仙游县大济木艺阁工艺厂;2013年创办仙游县大济木藝阁仿古家具厂;2014年,正式皈依浙江宁波慧日寺的上传下喜法师门下,被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以嵇康《琴赋》为主体,对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与发散,最终进行归纳与总结。首先,简述嵇康的生平与音乐成就及《琴赋》的创作特点、历史地位与历代评价;然后结合时代背景与思想潮流,分别以音乐本质、音乐观点及审美境界三方面论述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嵇康 《琴赋》 音乐美学思想 审美 境界 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2
期刊
摘要:当代生活中,人们在兴致勃勃的谈论着自己的新手机、新衣服,看到的新剧,网络流行的新词语和各种新鲜事物时,往往没有发觉,自己和他人接受的、讨论的都是同一类的内容,彼此所认同和接受的都是类似的感觉。映射到审美和艺术,都有着这样的同质化现象,在同一时期被人们认可的、作为潮流追捧的,也都是有着相似模样的现象和面貌。是什么造成了人们的盲从和独自思考能力的缺失?这样的现象有哪些危害?如何解决这种生产出来的
期刊
摘要:丝弦五重奏是一种有着中国传统音乐组合血统,兼具西方音乐文化特点的新型中国乐器组合形式,其在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丝弦五重奏的创始人,胡登跳先生秉持着民族性、创新性的原则,为民族音乐的创作,尤其是民族室内乐创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胡登跳 丝弦五重奏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016-03  一、胡登
期刊
摘要:西方绘画艺术自文艺复兴来渐趋稳定,从人的角度出发看世界,所传达的是一种人内心的感情,依凭的方式是光与色,写实的途径,属于一种视觉上的艺术。中国绘画自魏晋以降,除却“成教化,助人伦”的传统意义外,所展现得更多的是站在了与造物平等的高度上,工夺造化的姿态。所谓“穷神变,测幽微”用来传达的途径是气与韵,写万象之真而不写其实,且称之为感应的艺术。中西文化之思维不同,其绘画理念亦是不同,今就以绘画中的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基于以云技术为新型的传播渠道,建立音乐传播平台,已是音乐传播的发展方向,基于云技术之上的“网易云音乐”以“共享”特质为源,通过云技术构建音乐虚拟社交平台,以云音乐的共享推动了音乐互动式传播,是音乐传播实践的革命。  关键词:云技术 网易云 音乐传播 利于弊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2-0160-0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