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有意味”的教学过程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azho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课改以来在各种所谓的“示范课”、“竞赛课”、“优质课”的观摩与评比上,总是要弄一些新“形式”。当然,这本身无可非议,也是必要的,问题是这种“形式”是否是“有意味”(对学生学习、理解对应课本内容有意义)的呢?即是否真对学习、理解本节课内容是有必要、有意义的呢?在此仅以特级教师夏茂林的一堂示范课为例浅谈如何创建“有意味”的教学过程。
  “伴性遗传”是人教版《生物》高二重点内容,特级教师夏茂林在教学时,每个教学步骤的设计都是精心策划的,即每个步骤都是“有意味”的。如教师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课堂;以人类男女性别比例的关系人手,引出人类性别决定因素,引导学生探究人的性别决定的过程;以学生不熟悉的“血友病”为素材,让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遗传特点。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后,总结得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纵观其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有意味”的探究过程。
  
  片段一:营造“有意味”的教学情境。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如下材料,以激发学生兴挥。
  她们为何轻生?
  在某山区,一个妇女接连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瞧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便自杀了。
  ——《中国年轻女性自杀报告》
  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观看、谈论这个社会现象。
  师:通过这个悲惨的实例引出来如下问题:生女孩是女人的过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观察男女体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
  学生为了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依据,认真对待课堂教学内容。
  赏析:“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教师通过《中国年轻女性的自杀报告》中的一个实例引人课题,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串,引导学生去思考、谈论和探究。完全符合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同时也渗透了人伦教育、生命教育等,使课堂更有生命力。
  
  片段二:创设“有意味”的合作学习。
  
  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染色体如何决定人的性别呢?请同学们从人生殖的过程去思考,并用遗传图解表示。
  学生在草稿本上进行演练并回答以上问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1。
  师:从图中可以发现生男、生女的比例大约是多少?
  生:1:1。
  师:为什么人类中男女的比例大约为1:17
  某些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正确答案(不用立即给出详细答案)。
  师:人的生殖过程中,性别在什么时间就确定了?生男生女是父母中哪一方决定的呢?
  
  
  师:(防止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会认为是由男方决定的,在此纠正学生的这一错误观念)。决定生男生女的因素非常复杂,并不是夫妻中的一方决定的,而是与夫妻双方都有关系。把责任简单地推向一方的观点是错误的。生男生女是维持人类性别比例平衡所决定的,是一种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尊重这个自然规律。
  赏析: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要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合理的分组是必要的。一般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人数不能过多,以4~5人为宜。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应有明确的分工,但是,却有着共同目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交流各自的思想;小组成员能够真正达到知识技能上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利于小组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养成。夏老师利用此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人类性别决定方式及特点。
  
  片段三:创设“有意味”的探究教学。
  
  教师展示“X、Y染色体的结构图”(图2)。
  师: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人的X、Y染色体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分析问题。
  师:X、Y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吗?
  生:是。
  师:X、Y染色体上有基因吗?有等位基因吗?
  生:有。
  师: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如何表示才能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表示方法区分开?假如一种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其后代患者的性别是什么?假如一种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其后代男女患病的概率相等吗?
  学生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和讨论,理解伴性遗传的定义——位于性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的基因在遺传时,后代男女的表现不同,这是种特殊的遗传现象。
  赏析:教材没有出现X、Y染色体结构图,也没有说明其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大胆引入了此内容,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探究伴性遗传的本质。教师精心设计了以渐进式问题为探究流程展开教学,启发学生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学会科学探究。探究性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也让学生理解了探究科学知识的一般过程。教学中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同时又发扬学生互相帮助、协同配合的团队精神。这样,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都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探究中发展能力,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
  
  片段四:创设“有意味”的自主学习。
  
  师:从刚才探究中发现血友病的遗传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为什么血友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生:因为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并且这种遗传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有一个致病基因就患病,而女性必须有两个致病基因才患病。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血友病系谱图(图3)。
  师:从上面的系谱中可以看出: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不能传给其儿子,只能传给其女儿;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其母亲,这就是伴性遗传的第二个遗传特点:交叉遗传。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血友病的遗传特点,现在思考两个问题。
  师:前面材料中提到的“小丽为什么婚后不宜生小孩”?
  学生认真思考问题(教师适当指点)。
  师:如果在人群中Xh的基因频率为7%,请你计算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是多少?
  生:7%.7%×7%≈0.5%。
  师:通过大家自主归纳得到了伴X遗传病的部分规律,那么伴Y遗传病又会有怎样的遗传规律呢?请大家课后调查常见遗传病及遗传规律。
  赏析:利用事例来自主检验探究的结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在让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确保体现自主学习的内涵: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同时在实践中教师应当处理好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因此,教师需要从“知识的提供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与学习者展开深入的对话,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学生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总结出各种伴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即在“授之以鱼”时“授之以渔”。
其他文献
“变式”原本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其含义为变换材料的出现方式。在教学中的变式,是指通过变换问题的形式或条件(不改变问题的实质,而只改变其形态),或者通过引入新条件、新关系,将所给的问题或条件变换成具有新形态、新性质的问题或条件,实现加强“双基”、训练思维和提高能力的训练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特别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变式训练根据实际教学要求,
摘 要 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学为例,阐述了通过“问题串”创设与应用进行抛锚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问题串 抛锚式教学 跨膜运输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抛锚式教学,亦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它是指通过教师创设类似真实事件或问题的情境,将所要学习的知识镶嵌其中,学生通过自主以及同伴间的互动合作学习,亲身体验目标从提出到达成的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抛锚式教
摘要 以“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为例,研究“作出假设”中的核心素养水平等级划分和应用。  关键词 作出假设 核心素养 等级  中图分类号 Q-33 文献标志码 B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方面,“作出假设”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假设是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作了一定预见性思考,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为收集信息、分析和解释信息提供了
摘 要 借助300多年的光合作用科学史研究文化,以生物学核心素养为支点,搭载光合作用的“过去-现在-未来”为主线,设计“资料提炼-科学家扮演-小组合作-模型构建-展望未来”的生物学核心素养载体主轴,利用40分钟的时间,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生物学核心素养 光合作用 科学史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
摘要:社会标签理论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初级越轨”的可能性,但真正进入越轨生涯的是在被贴上某种“标签”的情况下产生的。S校A班在“被标签化”的过程中体现出升学困境、心理困境和发展困境的特征。基于此,采用了多样化的方法帮助S校A班处理自身所面临的成长困境并试图“去标签化”,希望能对青少年的成长与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标签化 成长困境 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文件编号:1003-7586(2009)11-0038-02    下面是一节生物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的迎考复习课。课前,在黑板前面,几位学生正在绘制一幅自然生态系统的风景画,这里有森林、草地、小河、太阳,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随着上课铃响,班级里的学生安静了下来。一位学生主持站到了讲台前面,声情并茂地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讲述。接下来,学生节目接连不断,有关于生长曲
摘 要 围绕“种群的特征”这一节内容,以学生常犯的错误为主线,通过揭示这些错误的本质,对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实施错误资源化开展了实践探索。提出了错误资源化应用于高中生物学的教学策略:善于识错,自然生成;引导思错,深化理解;自主纠错,辨析提升;梳理记错,强化记忆。还探讨了教学中实施错误资源化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 高中生物学 错误资源化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在教
2014年3月,“核心素养”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教育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的理念开始被探索与挖掘,它指导着课程改革,成为制定课程标准和学科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公布。生命科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培养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通识教育。本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后,高中生命科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生命观念、科
生物核心素养是公民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之一,涵盖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这些素养主要依托在校期间的生物课程习得和巩固。常规的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基本分两步走:教师梳理基础知识,学生练习反馈应用,主要目标为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如何将高三复习课由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转变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笔者以一轮复习课“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及癌变”为例做了初步尝试。  1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  
摘要 主要从深挖核心概念,构建知识网络;研读教材插图,提高信息转化能力;立足教材实验,培养探究能力;延伸教材知识,开拓生物视野四方面阐述在高考生物复习中如何高效回归教材。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核心概念 教材插图 实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C633.91  文献标志码B  生物学教材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浙江学选考命题往往以教材核心概念或科学实验为背景,考查概念识记、理解应用、科学探究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