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医患交流在我国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多数医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未设置医患交流课程。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以及实习过程中,多数也没有进行这方面能力的专门培训,这就直接造成医学生在实习以及作为一名注册医师后会出现的医患交流问题。
[关键词] 医学院校大学生 医患交流 问题
医患交流能力被认为是医生的一项核心临床技能,是医学教育和一个称职医生不可或缺的。交流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学习和培训。然而,医患交流在我国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多数医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未设置医患交流课程。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以及实习过程中,多数也没有进行这方面能力的专门培训,这就直接造成医学生在实习以及作为一名注册医师后会出现的医患交流问题。
通过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实习学生以及带教老师进行座谈以及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医学院校大学生在临床实践与患者交流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医患交流的能力培养不重视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医学模式观念的影响,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主要停留在医学知识的传授和运用上,医学教育只重视生物医学知识而忽视社会医学等相关学科的教育,培养的学生常常只注重疾病本身的治疗,而忽视社会、心理等其他方面的认识,对医患沟通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很多医学生在实习前可能进行过医学伦理学和医德医风的培养,但针对医患交流能力的培养就没有得到重视。
医学生踏上临床之路,首先就要和各种各样的患者打交道,他们从患者那里搜集病史,了解病情,进行治疗,但对于采用何种方式交流,大多数学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走。有些学生刚刚接触患者时会紧张,担心患者敷衍怠慢,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做什么。本来患者对实习生就不甚尊重,加上没有医患交流的技巧,使自己和患者间产生隔阂,这样就容易出现医患矛盾。
二、服务观念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其他服务性行业得到到优质服务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我们很多医学生的服务理念与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以医为尊”、“重病轻人”、“患者求医”等水平上,服务言行就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不愿多倾听,态度轻慢,敷衍了事,缺乏深层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交往中也不太注重沟通技巧。
三、不注意尊重患者的就医权利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患者的法律意识增强,非常重视自己的就医权利(如隐私权、知情权、治疗方案同意权、诉讼权、求偿权等),这是社会的进步,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病人及家属有这个要求,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很多同学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诊断治疗的本身,而忽视患者的心理变化和隐私的保护,没能针对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及时和患者沟通。还有些同学没能很好地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甚者拿患者的隐私取笑宣扬。这些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加重医患矛盾。
四、看病不看人
以往的医学模式是以医生为中心,医生占主导地位,往往造成在诊疗过程中只注重疾病本身,而忽视患病的人;只关注引起疾病的生物学原因,而忽视社会心理因素与疾病关系;而现代医学模式认为,患者作为一个人,不仅是由各种器官组织构成的生物实体,而且是具有各种复杂心理活动的社会成员,每个患者都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背景,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会有不同的反应,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痛苦;不同的文化素质使得不同的患者对疾病本身和治疗方案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对治疗的依从性也就有很大差异,如果不能体会到这一点,针对不同的病人“一视同仁”,机械死板僵化地按照“治疗指南和方案”处理病情,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疾苦。
英国学者弗列克斯在医学教育的著名报告中指出,把医学作为一种技术来掌握是非人道的,因为医疗服务的对象是生了病的人,其核心是为人服务。既要面对躯体疾病,又要面对病人的情感需求。单纯依靠医疗技术无法有效地为病人服务。这就使医学需要人文理念的支持。
因此作为临床医生在对病人进行诊断时应了解病人的文化素质、社会背景和心理特征,主动按照新的医患模式处理病情,既要开出医学处方,又要开出社会处方,做到心身兼治,心身同治。
五、不注意非语言的沟通
医患沟通中非言语沟通形式具有特殊意义。和蔼的态度、关切的眼神、恰当的举止,在和患者沟通中永远都是减少医患矛盾的“润滑剂”,良好的第一印象会使得患者对医生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另外,有些患者在疾病状态下言语交往可能受到限制,此时的非言沟通是唯一重要的表达方式。
有些同学在和患者交流时,没有时常和患者有目光的交流,目光接触既能显示一个人某些个性特征,又能表达和传递情感。医患沟通中双方都能通过面部表情表达情绪状态,人们的喜怒哀乐首先在面部表现出来,医护人员观察病人时首先看到的是病人面部表情,认真观察面部表情可以了解病人内心的复杂活动,而医护人员也是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表示对病人的热情、关爱、体谅等态度。肢体动作则是语言交流的重要补充,例如:接待患者时用手势请患者坐下,病人痛苦时亲切地帮扶,病人情绪激动时的握手安抚等关怀动作,能起到语言无法起到的沟通效果。
六、没有很好地学习处理好敏感问题的技巧
在医疗工作过程中,我们常遇到一些会引起交谈障碍或比较敏感的问题,例如,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交谈,如何谈性病患者的冶游史,如何催缴住院费用,如何谈病情恶化或死亡等。对这些问题处理好坏,直接影响到医患之间的交流。虽然医学生在实习期间,这些问题可能由带教老师去解决处理而不会直接面对,但他们毕业出来工作后必然会面临这些问题的处理。
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面临向患者告知诸如“恶性肿瘤”、“难治性疾病”等不良信息的问题,患者本人是非常想知道自己真正的病情,而家属则善意地主张对患者隐瞒病情。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认为,患者患了恶性疾病,医生应采取绝对的保护性措施,仅将病情告知其亲属而对其本人保守病情秘密,以减少患者的心理痛苦和压力。的确,有些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会精神崩溃,茶饭不思,拒绝治疗甚至出现自杀等极端的反应。但若对患者隐瞒病情真相,就剥夺了患者的疾病知情权,侵犯患者的基本权利。究竟如何向患者传达不良信息,才能做到既维护了患者的知情权,又能减轻不良信息对患者的心理刺激,是医患关系中迫切希望解决的难题。
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其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因此,医学教育应该把医患交流能力的培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只有找到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教学中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许峰,卢仲毅等.从医患关系看医患沟通在医学教育中的必要性[J].西部医学,2004,16(2).
[2]杨雷霆.浅谈如何学习医患交流[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9).
[关键词] 医学院校大学生 医患交流 问题
医患交流能力被认为是医生的一项核心临床技能,是医学教育和一个称职医生不可或缺的。交流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学习和培训。然而,医患交流在我国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多数医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未设置医患交流课程。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以及实习过程中,多数也没有进行这方面能力的专门培训,这就直接造成医学生在实习以及作为一名注册医师后会出现的医患交流问题。
通过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实习学生以及带教老师进行座谈以及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医学院校大学生在临床实践与患者交流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医患交流的能力培养不重视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医学模式观念的影响,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主要停留在医学知识的传授和运用上,医学教育只重视生物医学知识而忽视社会医学等相关学科的教育,培养的学生常常只注重疾病本身的治疗,而忽视社会、心理等其他方面的认识,对医患沟通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很多医学生在实习前可能进行过医学伦理学和医德医风的培养,但针对医患交流能力的培养就没有得到重视。
医学生踏上临床之路,首先就要和各种各样的患者打交道,他们从患者那里搜集病史,了解病情,进行治疗,但对于采用何种方式交流,大多数学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走。有些学生刚刚接触患者时会紧张,担心患者敷衍怠慢,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做什么。本来患者对实习生就不甚尊重,加上没有医患交流的技巧,使自己和患者间产生隔阂,这样就容易出现医患矛盾。
二、服务观念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其他服务性行业得到到优质服务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我们很多医学生的服务理念与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以医为尊”、“重病轻人”、“患者求医”等水平上,服务言行就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不愿多倾听,态度轻慢,敷衍了事,缺乏深层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交往中也不太注重沟通技巧。
三、不注意尊重患者的就医权利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患者的法律意识增强,非常重视自己的就医权利(如隐私权、知情权、治疗方案同意权、诉讼权、求偿权等),这是社会的进步,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病人及家属有这个要求,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很多同学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诊断治疗的本身,而忽视患者的心理变化和隐私的保护,没能针对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及时和患者沟通。还有些同学没能很好地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甚者拿患者的隐私取笑宣扬。这些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加重医患矛盾。
四、看病不看人
以往的医学模式是以医生为中心,医生占主导地位,往往造成在诊疗过程中只注重疾病本身,而忽视患病的人;只关注引起疾病的生物学原因,而忽视社会心理因素与疾病关系;而现代医学模式认为,患者作为一个人,不仅是由各种器官组织构成的生物实体,而且是具有各种复杂心理活动的社会成员,每个患者都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背景,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会有不同的反应,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痛苦;不同的文化素质使得不同的患者对疾病本身和治疗方案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对治疗的依从性也就有很大差异,如果不能体会到这一点,针对不同的病人“一视同仁”,机械死板僵化地按照“治疗指南和方案”处理病情,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疾苦。
英国学者弗列克斯在医学教育的著名报告中指出,把医学作为一种技术来掌握是非人道的,因为医疗服务的对象是生了病的人,其核心是为人服务。既要面对躯体疾病,又要面对病人的情感需求。单纯依靠医疗技术无法有效地为病人服务。这就使医学需要人文理念的支持。
因此作为临床医生在对病人进行诊断时应了解病人的文化素质、社会背景和心理特征,主动按照新的医患模式处理病情,既要开出医学处方,又要开出社会处方,做到心身兼治,心身同治。
五、不注意非语言的沟通
医患沟通中非言语沟通形式具有特殊意义。和蔼的态度、关切的眼神、恰当的举止,在和患者沟通中永远都是减少医患矛盾的“润滑剂”,良好的第一印象会使得患者对医生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另外,有些患者在疾病状态下言语交往可能受到限制,此时的非言沟通是唯一重要的表达方式。
有些同学在和患者交流时,没有时常和患者有目光的交流,目光接触既能显示一个人某些个性特征,又能表达和传递情感。医患沟通中双方都能通过面部表情表达情绪状态,人们的喜怒哀乐首先在面部表现出来,医护人员观察病人时首先看到的是病人面部表情,认真观察面部表情可以了解病人内心的复杂活动,而医护人员也是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表示对病人的热情、关爱、体谅等态度。肢体动作则是语言交流的重要补充,例如:接待患者时用手势请患者坐下,病人痛苦时亲切地帮扶,病人情绪激动时的握手安抚等关怀动作,能起到语言无法起到的沟通效果。
六、没有很好地学习处理好敏感问题的技巧
在医疗工作过程中,我们常遇到一些会引起交谈障碍或比较敏感的问题,例如,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交谈,如何谈性病患者的冶游史,如何催缴住院费用,如何谈病情恶化或死亡等。对这些问题处理好坏,直接影响到医患之间的交流。虽然医学生在实习期间,这些问题可能由带教老师去解决处理而不会直接面对,但他们毕业出来工作后必然会面临这些问题的处理。
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面临向患者告知诸如“恶性肿瘤”、“难治性疾病”等不良信息的问题,患者本人是非常想知道自己真正的病情,而家属则善意地主张对患者隐瞒病情。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认为,患者患了恶性疾病,医生应采取绝对的保护性措施,仅将病情告知其亲属而对其本人保守病情秘密,以减少患者的心理痛苦和压力。的确,有些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会精神崩溃,茶饭不思,拒绝治疗甚至出现自杀等极端的反应。但若对患者隐瞒病情真相,就剥夺了患者的疾病知情权,侵犯患者的基本权利。究竟如何向患者传达不良信息,才能做到既维护了患者的知情权,又能减轻不良信息对患者的心理刺激,是医患关系中迫切希望解决的难题。
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其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因此,医学教育应该把医患交流能力的培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只有找到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教学中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许峰,卢仲毅等.从医患关系看医患沟通在医学教育中的必要性[J].西部医学,2004,16(2).
[2]杨雷霆.浅谈如何学习医患交流[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