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历史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觹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skldafk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心理历史学是现代西方史学的一个流派或分支学科,是由历史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它主要分为两大派别:即美国的心理史学和法国的心态史学。心理史学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最先把精神分析学运用到历史人物研究中,并取得成功,成为心理史学的创始人。1910年弗洛伊德发表的论文《列奥那多·达·芬奇一个童年的回忆》被认为是心理史学诞生的标志。1958年美国历史学家出版的《青年路德:对精神分析与历史学的研究》一书,标志着心理史学的真正形成。心理史学在奥地利诞生,在美国得到长足进展,法国受此影响产生了心态史学。心态史学的概念比较模糊,它主要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群众所共有的观念和意识,这是一些在民间世代相传的东西,是人类精神文化乃至历史中较为稳定的东西。法国历史学家勒华·拉杜里的著作《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是心态史学的一部代表作。
  
  一、当代中国心理历史学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心理历史学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初始阶段后,自80年代以来,逐步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许多学者从心理学和历史学交叉的角度,撰写了一批颇具学术价值的论著,掀起了心理历史学研究的高潮,主要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研究个别问题开始,尝试对某些历史问题进行社会心理的解释。如莫世雄发表的《护国运动时期商人心理研究》(《历史研究》1986年4期)、马敏发表的《中国近代商人心理结构初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5期),这两篇探讨近代商人心理的文章,没有更多地借助于国内外的心理学理论,但却是从严谨的历史材料出发,实实在在地研究历史上的心理问题。又如齐卫平的《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江淮论坛》1994年第3期)。学者们考察了五四运动,从中探索影响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机制。
  其次,开始研究中国心理历史学的理论框架。1992年彭卫出版了《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这是国内第一部力图揭示历史深层奥秘的心理学著作。他以大量的文献材料为依据,较好地把中国历史的资料与心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联系起来。胡波在其专著《历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提出了自己的历史心理学体系,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为人们进一步思考有关心理历史学的问题开辟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再次,探讨个别历史人物的心理特征。长期以来,历史人物的研究存在一种脸谱化的趋势,即总是从政治、文化、阶级或道德的角度去论述、评价历史人物,而不能透过人物表面的言行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状况在当今的史学研究中已开始有了一定的改变。如青年学者胡波先后发表了一些研究有关孙中山的个性心理问题的文章,并完成了《岭南文化与孙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这部专著。该书联系岭南文化的大背景,剖析了孙中山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情感世界、行为方式等几个方面,不仅使孙中山的内心世界得以展示,也开创了历史人物研究的一种新模式。
  最后,探讨各个时期、各个不同范围的群体社会心理。如陈桐生的《战国时期的价值观和士林文化心态》(《江汉论坛》1992年第7期),李红梅的《清末志士仁人的思维方式》(《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3年第3期);《民众反蒋心理与解放战争的胜利》(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论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众反蒋心理。这些都可以说是真正的心理历史学的研究。
  另外还有一些史学工作者对历史上的社会心理、民族心理、文化心理进行研究。这些都可以
  说是广义的心理历史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历史研究。
  
  二、心理历史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必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课程目标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如下的要求:“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又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其人格的可塑性很强,但也很容易造成心理偏差。他们的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他们对人对事充满热情,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染。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人为镜、以史为鉴,那么这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将有重大意义。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心理历史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成果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去。
  2.具体操作
  (1)借助心理历史学研究成果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历史意识
  教师将心理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历史意识,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增加一个心理的视角,同时又可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如历代帝王是历史人物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心理历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例如赵良撰写的《天子的隐秘——七位中国帝王的心理传记》一书对秦始皇、汉高祖、武则天、李后主、明太祖、光绪、溥仪七位历史人物进行了分析。这不是一部严格的历史著作,但作者表明“借鉴了心理历史学的某些方法”,“为心理历史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在讲述历代帝王时,可参阅此书,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变动着的心理、生理因素对人物行为的影响。由于人在不同生理体质发展阶段或病变阶段,心理都会有所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影响人物的行为。由于这些历史人物通常处于位高权重的领导阶层,因此完全可能进一步影响到历史的进退。
  教师在历史人物教学中介绍心理历史学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懂得以性格为切入点来评价历史人物,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历史视角,使学生能多角度的思索历史和人生。
  (2)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分析
  历史心理分析法,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但这是方法、手段、途径,而非目的。历史心理学的终极目的,是通过对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的精神分析,一方面了解当时的社会特点、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另一方面了解个体对群体、对社会,乃至于对文化的影响,寻找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个人是时代的产儿,思想是现实的反映”,只有了解社会个体,了解个体的心理,才能全面了解社会,对历史作出科学的解释。中学历史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有100多个。这些历史人物如果只是简单地介绍其生平事迹,有肉而无血,学生不免难以感兴趣。倘若能剖析其内心世界,则使遥远的历史人物有了灵性,学生不仅感到亲切,且易于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甚至将历史人物的优良品格内化到自己的人格当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来关注历史人物的人格与历史发展的关联。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历史人物个体心理的材料,如日记、书信、家谱、著作甚至同时代人的口碑材料等加以整理发掘,从中找出有用之物,以追踪和探索历史人物的心理轨迹,并对该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心理分析。
  教师也可展示一些资料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心理进行对比,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又如对二战中的两位重要历史人物希特勒与罗斯福,针对个别学生对希特勒有一种盲目崇拜的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相关史料对他们进行心理剖析,使学生明白希特勒的乖戾、恶魔般的性格不仅使德国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也使自己走向毁灭。而罗斯福却以他良好的性格、优美的气质不仅三次蝉联总统,并且还领导美国人民度过经济危机和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相对比,学生不但能看出性格对人生的影响,也易于将罗斯福作为自己的榜样,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进行心理分析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个人之间的差异。历史实践表明,面临同样情况,不同经历的个体表现出的情况不会一样,甚至有相同经历的个体表现出的状态也不一样,但不同经历的个体也有可能表现出相同的情况。如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个性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当然,也正由于他们个性很大的差异,二者在西安事变中的作用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对具体人物作具体分析。
  心理历史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将心理历史学这门崭新的学科与刚刚开始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很好地结合起来,尚处于探索之中。但笔者深信,心理历史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责任编辑 白文军)
其他文献
走进今天的中小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整个教学过程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教师教得多,学生学得多而思得少,学生没有喘息的余地、思考的空间,教师讲得神采飞扬,津津有味,学生却“茫茫然”,“不知其所以然”,满脸的困惑,满脑子的疑问。一些学生的独特见解、另类思维和创造性观点往往受到压制和歧视,造成了课堂的单调、枯燥和乏味,课堂没有了活力,学生对学习也失去了应有的兴趣。试问,这样的课堂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
汉文化属于人文文化,重人论,轻器物,讲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主观色彩浓郁,故主语的取向多为人,这样的主语称为有灵主语;英文化是科学文化,重物质,轻人伦。以功利为本位。重分析,轻综合,重概念,忌笼统,强调客观至上,主语的取向多为物,这样的主语叫做无灵主语。汉译英时,由于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并非所有的原文句子中的主语都能被转换成译文句子中的主语,选择主语从客观的视角,从汉语的有灵主语到英语的无灵主
悠悠千载马文化驿使图画像砖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出土  面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当我们审视人的力量时,也许会忽视一个重要因素——一个给国人以巨大辅助的物种:马。  當我们用这一视角审视历史,就会发现:马与我们的先民、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军事力量的博弈、与历史的兴衰和进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不禁让人心生感慨:马,伴随着前人,参与了几千年波澜壮阔的时代嬗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建课程资源体系是实现新一轮课改目标的重要任务。笔者试从孔子的课程资源思想中探寻课程资源体系构建之路。孔子虽未提出“课程资源”这一概念,但当时他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是有案可稽的,他的课程资源思想对我们是富有启发性的。    一、构建课程资源体系的教育哲学    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内圣外王之道,具有天人合一、政教统一
在数学宫里,住着“数”和“形”两大家族。一天,大正方形带着几个小正方形到“数”家去玩。  一进门,便发现“数”家几个小兄弟闷闷不乐。  大正方形很有禮貌地问:“怎么啦?”“数”小3抢着回答:“人家正愁着呢!形哥,你看1 3 5 7 …… 19 =?一个一个地加,太麻烦了。”“数”小5说:“这还算好,如果很多个连续奇数求和怎么办呢?”  大正方形摸摸脑瓜略加思索,说:“有妙法!有妙法了
一、2007年新加坡修订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背景    1991年,新加坡的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将语言学习当成获取信息、社会交往的工具以及表达思想的工具的目标。随着社会生活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新加坡对初中英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某些领域还比较欠缺。比如培养的学生的标准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不均衡,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技巧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新加坡教育部又在2001年、2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基于乡村旅游地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调查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秸秆还田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行为态度变量中农户对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知、农户秸秆还田的意愿和了解程度对秸秆还田采纳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主观规范中农户与周边村民和亲戚之间的交流频率、将绿色农产品卖给
如果说教育是一座大厦的话,师生关系就是它得以建立的基石,而其中理想的师生关系则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当然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全部意蕴包含在师生关系中,教育过程可以看作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建立的动态过程。因为师生关系的展开和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学生获得人际体验技能和终生交往品质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价值系统的现实基础。从文化生态的观点来看,师生关系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私人关系,它具有公共领域中人际关系的特
一、对教学反思的内涵理解    1.反思的不同界定  要理解教学反思,必须先从反思说起。反思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形式,古已有之,但人们对反思的内涵理解不尽相同。刘加霞、申继亮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将反思理解为内省,是一种元认知过程。在中国有孔子、朱熹等人,在西方有洛克和斯宾诺莎等人;二是将反思看作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问题解决,以杜威在1933年发表的《我们怎样思维》为代表。我国学者于90年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愈来愈感受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与改革相抵触。从很大意义上来说,此种阻力来自于我们教育中的种种传统文化。学校文化就是其中的重要力量之一。为使课改能顺利推进,我们必须倡导并重建新的学校文化。而学校文化的转型,其根本在于其亚文化之一的教师文化的革新。这是因为,不论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新课程的最终实施,教师都是关键性的角色,如果教师自身的观念都难以更新,新课程的崭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