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基督教的关系存在论及其哲学意义

来源 :世界宗教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x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基督教三一神学复兴中,来自不同教派的学者都尝试在三一论的基础上探讨“关系”这一主题,并由此出发去探究存在问题,形成了关系存在论的理路.虽然目前这一关系存在论仍内嵌于三一论神学的讨论中,但它在理论方面的探索对哲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因此,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视角出发,审视关系存在论的背景,简单勾勒关系存在论的要点,并指出关系存在论的哲学意义以及潜能.关系存在论从存在论意义上的关系出发,对哲学上“一与多”的问题给出了新的思路.基于共融的关系及运动,一与多不再是互相化约和互相消解的关系,而是互为基础、彼此滋养、共同生长.并且,基于自由的爱(free love)的关系,作为特殊身份的位格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由爱成就其独特性,并由爱获得自由.关系存在论不仅在西方哲学领域兴起了一场存在论革命,还为当代中西思想对话提供了新的可能.
其他文献
“本土化”(localization)是世界宗教史研究中常用的一个普遍概念.通过深析“佛教中国化”概念的主要涵义,进而援引“中国化佛教”在海外“本土化”的典型例证,可以推出这样一个“双向印证的认知结论”:“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在海内外的传播发展,皆是合乎世界宗教史所揭示的“本土化共相及其生存发展规律”的.这一专题考察结论之于拓展与深化我国“政、教、学”三界的“宗教中国化”研究及其实践,显然是有学理启迪的.
消经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也是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元明之际,回回人母语从波斯语等转为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只用于宗教经典诵读,形成了有别于原语言且完全符合汉语特点的经堂发音.同时,他们用阿拉伯/波斯字母并新创字母记录汉语,形成了很具有中国特色的消经文字体系.消经作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实践,产生大量的消经宗教文献,推动经堂教育与时俱的改革.以消经为中心考察伊斯兰教中国化,展现了宗教中国化在伊斯兰教领域多元取径共进的历史.开展消经的保护与研究对当前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
早期佛典保留了论议规则的最初模型,即论议双方在辩论过程中应守的行为准则.可概括如下:一、在论议的内容上,必须是与佛法“有饶益者”;二、论议要讲究逻辑;三、论议不得妄语;四、在佛教论议双方礼仪及风度规范方面,推重善论,倡导“柔濡言”,强调在论议时应具备“无诤”品质,讲究次序,尊崇长者,以旧为先,以客为先;五、在判别论议胜负方面,有默然堕负与默然成论之说.此外,佛教在六斋日也制定了面对外道扰乱论场时的法规.早期佛教论议的这些简易仪轨,为此后大乘佛教论议的日臻完善奠定了基础.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提出以来,党政部门、宗教界、学术界围绕推进宗教中国化在法治、思想、制度、文化、人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和深入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在基层实践中还存在认识偏差、力量薄弱、缺乏统筹谋划、人才短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宗教中国化的健康发展.本文在梳理基层实践做法、总结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从党政部门、宗教界、学术界以及信众等角度探讨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基层实践的有效路径.
阿罗频多之《伊莎奥义书.疏释与评论》为其巨著《神圣人生论》先行版,其“分析篇”浓缩吠檀多思想菁华,被徐梵澄评价为吠檀多学最佳注疏.阿氏认为伊莎奥义书密接吠陀之根本,反映了远古见士的“心理学体系”,可谓“精神实用之学”.此书揭示知觉性四重运动,其对知觉性、神我与现象关系的探讨,正是他折衷与会通数论、瑜伽和吠檀多的结果.早期吠檀多学与吠陀有着神秘主义的亲缘关系,此神秘主义是精神的启明与遍涵,属于“光明的神秘道”.
在宗教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式,心理学为探究人们的宗教信仰提供了一种“科学”的阐释路径.在西方宗教心理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文化”维度一直贯穿始终但也经历了的不同的流变,研究方法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在宗教心理学研究中一定要正视“文化”维度.西方宗教心理学的发展对于中国宗教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要戒除其发展过程中曾经存在的唯实证的方法论中心主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对“环境决定论”是基于其东正教立场.环境决定论与他主张的道德至善论相抵牾,他认为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自我完善势必会导致集体和社会的改善乃至社会制度的改良.因此,如果把问题完全归罪于环境和除自身之外的其他事物、过分认同环境的决定性作用,就有容易忽视人的责任、导致道德败坏的危险.鉴于“环境决定论”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存在一定的契合,故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人不单靠面包而活着”的观点予以驳斥.“环境决定论”也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观相左,不应无视艺术自己的生命和特殊的规律.从宗教本体论角度来研究陀思
游吉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位有意识地系统探讨人性问题的人物,其人性论思想及其主要贡献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细致、全面、深入地探索了天地之性及其与人性的关系,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以气为性、气禀自天的思路,为后来郭店简《性自命出》的“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之论张本.其二,在中国人性论史上首次将作为情的“性”分为内在、外在或未生、已生两种状态或两个阶段,并分别以“六气”“六志”表达之,其中“六志”为六情.从此,情开始从成为一个独立的范畴,这对《中庸》和《性自命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三,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
斯里兰卡梵文佛典《画业论》是目前所见的梵文、巴利文、汉文佛典中唯一一部介绍造像工序、工艺和仪式最全面的工巧经,所记载的佛教木质造像泥塑基本步骤包括在像骨上粘胶、结脉线、塑粘土、塑泥浆、绘色,是一个高度拟人化的过程.跨宗教文本比较研究反映出,从造像泥塑流程和技法的篇章结构与内容来看,《画业论》是一部融合多部南印度教湿婆派经典而择其精要编辑而成的佛典,成书年代晚于12世纪,深受湿婆派工巧传统的影响.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和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文章从理论基础、现实需求、社会历史、批判路径四个维度阐述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到商品拜物教批判的内在统一性,指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和商品拜物教批判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和“商品拜物教”是无法消除的,但是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限制其消极影响的范围,化解其产生的矛盾,防范其潜在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