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nnn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比较针刺联合超短波与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8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针刺联合超短波治疗)和对照组34例(单纯针刺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评定。
  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1.2%,对照组治愈率为73.5%,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愈者平均疗程数统计,观察组为1.78个,对照组为2.44个,差异显著(P<0.05)。
  结论:针刺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 针刺 超短波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66-01
  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规单纯针刺疗法疗程较长,后遗症较多。近年来,笔者应用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本病68例,取得显著疗效,现予总结分析。
  1 一般资料
  参照《神经病学》[1]确诊为周围性面瘫,除外下列原因者列入观察:①创伤、手术后、肿瘤、脑炎而致者;②有严重的心、脑、肾合并症及精神病患者;③不能按时针刺者。最终入选68例,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16~72岁;病程4~56d。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患病部位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 方法
  2.1 观察组治疗。
  2.1.1 针刺治疗。患侧阳白、攒竹、四白、下关、迎香、地仓、颊车、双侧合谷,耳后痛加翳风,人中歪斜加水沟。常规消毒后,诸穴均采用0.30mm×40mm毫针直刺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在阳白、四白、地仓、颊车穴接6805电针仪,选用连续波的疏波,以患者感到患部肌肉轻度收缩为度,每次留针30min。
  2.1.2 超短波治疗。应用WCH-B超短波电疗机,功率40W,频率50Hz,波长6m,将两个直径8cm圆电极斜置于患侧耳后乳突处或面部不适区,无热量~微热量,每次20min。
  2.2 对照组治疗。针刺取穴、操作均同治疗组,但不进行超短波治疗。
  2.3 疗程。以上两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d。两组病例分别按确定的治疗方案进行,不再采用其他方法治疗。痊愈患者统计疗程数。
  2.4 疗效评定方法及标准。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面肌运动时左右对称;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面部静态对称,仅笑时面口微歪,鼓腮、皱眉患侧稍差;无效:经治疗4个疗程后,仍未达到上述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治疗前后疗效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①治愈率:观察组(91.2%)明显高于对照组(73.5%)(P<0.05);②总有效率:观察组(97.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③痊愈患者的平均疗程数:观察组是1.78个,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44个(P<0.05)。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由于茎突孔内的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而入,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现代医学则认为本病是因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病毒侵袭面部神经和面神经经过部位,使面部神经产生水肿、受压,导致面神经支配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碍而产生面瘫[1]。尽早促使面部表情肌肌力恢复是我们治疗的目的。
  针刺是周围性面瘫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针刺处方重点在麻痹部位取穴,配合远部选穴,目的在于疏通阳明、太阳经脉,祛风散寒清热,调和气血,使筋肉得到濡润温煦,以调畅面部经气,疏通经络,活血祛风止痛和促进神经炎性水肿的吸收[2]。我们采用的电针断续波的刺激可以加强针感,调整面部经气运行。但观察结果显示,单纯针刺治疗对近1/4的病人无效或留下明显后遗症。
  针刺治疗的时机选择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急性期(发病1~7d)神经水肿明显,不宜局部针刺刺激;也有人觉得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应为急性期,以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3]。我们在治疗中发现,就诊时间越早,治疗的效果越好,疗程也越短,故本病宜早诊断、及时采用针刺治疗,但在针刺手法上,急性期应避免过强、过多刺激。
  超短波利用电场作用和热效应,改善面神经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使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防止面神经变性[4]。我们将超短波与针刺治疗联合使用,起到良好协同效用,明显提高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和减少面瘫后遗症的发生,并且能显著缩短治疗所需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高洁,李家康.针刺配合艾灸与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比较观察[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2):47
  [3] 张冲,万军.周围性面瘫针刺时机临床循证分析[J].中国针灸,2011,31(1):93
  [4] 代玉华.超短波治疗面神经麻痹[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6,5:51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晚期癌症病人中实施临终关怀的作用。  方法:统计2010年1月-2013年5月,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临终关54例,减轻了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维护了他们最后的尊严。从心理护理,病房设置,饮食指导,疼痛护理,家属安抚等方面实施护理。  结论:社区服务中心是开展临终关怀较理想的机构,能够解决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费用据高不下、降低医疗成本、减轻家庭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耳鼻喉急性感染的情况及术后疼痛的临床护理方法,为临床治疗耳鼻喉急性感染及术后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耳鼻喉急性感染患者60例,随机把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钠栓治疗,术后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扶他林进行治疗并在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护理干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观察组疗效及术后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共88例,随入院时间先后及患者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两组治疗6个月后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同时观察部分心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  结果:6个月治疗后,研究组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积极监测并治疗基础病变。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发作
期刊
摘要:现代临床对于失眠症治疗有易引发依赖性等局限性,中医治疗失眠症有其辨病与辩证结合的优势。笔者通过近现代中医名家医案的统计分析,从辩证分型、治法、用药等方面对中医治疗失眠症的规律进行探讨,发现从气血上对失眠症进行辩证、论治有利于系统理解、诊治该病。  关键词:失眠症 中药治法 用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50-01  失眠
期刊
摘要:目的:为了有效观察偏头痛,了解使用中医内科疗法的有效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12月治疗的偏头痛病患60例,采取中药治疗方法,其结果为通过2-3个疗程的中药治疗,该组60例病患中,得到控制的有31例,治疗效果明显的有13例,有效治疗的有9例,无效治疗的有7例,总的有效率是88.3%。此后在对该组病患的半年追踪中,并未发现复发者。由此可见,中医内科疗法对偏头痛的治疗具有稳定、理想的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期间,就诊的7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并随机的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患者。观察组的治疗方案是柳氮磺吡啶+中药灌肠治疗方法;对照组的是治疗方案是柳氮磺吡啶治疗方法,两组的治疗时间都为8周。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和统计。  结果: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组同对照组相比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当前中药在贮藏保管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以及对应的防范措施。  方法:对我院的中药贮藏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据此有针对性的进行对应的方法改革。  结果:中药的贮藏过程需要更加的小心细致,避免因为任何的危险因素导致中药出现变质甚至变得毫无价值。  结论:中药的贮藏不但需要根据中药本身的特性来决定贮藏的方法,另一方面工作人员也要增加自己的责任感,全方位的保证中药本身的质量。  
期刊
摘要:患儿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患儿出现发热、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及吸气性喉鸣,部分患儿突然发病,失音或嘶哑严重;重症会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治疗上在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同时,服用中药汤剂,具有清肺热、泻肺气平喘、润肺化痰、开音润燥之疗效。加之地塞米松注射液与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雾化,使患儿缓解症状,改善缺氧,增强疗效,控制复发,提高免疫的效果。  关键词:小儿喉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疗效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目的:对中医综合治疗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方法:本次研究收集了48例临床患者,本组所有患者均采取颈椎牵引,中医手法,中药热敷和内服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实施治疗。  结果:经治疗,本组患者33例痊愈,13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8%。  结论: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选用中医综合疗法不仅能够达到整体和局部的兼顾,还可以实现内治和外治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的效果,这类优势相结合
期刊
摘要: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共收治阑尾周围脓肿120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阑尾周围脓肿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63-01  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共收治阑尾周围脓肿120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