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风险的预防。方法:选取收治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64例,按干预方案不同分为普通组和观察组,各32例。普通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方式。结果:观察组的血栓发生率为6.24%,低于普通组的15.62%(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现阶段血栓风险控制具有一定效果,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关键词:護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
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下肢骨折中一种常见并发症[1]。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对于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发生概率为30%左右,对于恶性肿瘤患者中说其发生概率为25%左右[2]。本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风险的预防。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64例,按干预方案不同分为普通组和观察组,各32例。普通组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6±3.6)岁;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8±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2.1 普通组
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
(1)分析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通过进行相关文献探究,并对其进行有效预防。
(2)根据文献中资料进行整体护理对策的制定。通过分析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并采用流行病学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估资料方式收集的真实性,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对策进行制定。
(3)对当前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评估,包括受伤程度、生活习惯及自身疾病特征,随后针对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措施。物理措施主要是通过进行弹力袜等相关加压装置的制定,1天2次。药物主要包含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液等多种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低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易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临床特征为下肢水肿,同时发生色素沉着,严重时还可能导致郁滞性溃疡等后遗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由于血液出现异常凝结,治疗不及时将会导致下肢回流受阻从而发生肿胀。由于下肢骨折患者骨折后长期卧床,因此,易引起相关并发症发生,如果出现深静脉血栓时要及早进行溶栓治疗,避免相关综合征发生风险。
目前,对溶栓的最佳适应症为非闭塞性血栓,由于深静脉血栓早期患者无典型临床表现,因此,在筛查时容易出现漏诊。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早期相关症状进行观察,看其是否出现皮肤颜色的改变,以及温度异常等情况,并观察患者下肢是否出现肿胀等不良情况。通过定期监测下肢周长并做相关记录:取平卧位,并保证患者小腿肌肉放松,并在胫骨粗隆下进行小腿周长的测量,根据评估量表进行标准判断。患者如果出现单侧下肢肿胀,以及相关疼痛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D-二聚体检测,从而能够及时溶栓。
对于术后患者,床上运动优势相对安全,但术后患者由于身体虚弱且大多为中老年人,依从性不高,需要持续鼓励和指导,以保证运动时间,确保血液循环。术后应观察患者心理,及时发现不良情绪,并充分沟通帮助其进行健康理念的树立,可以适当镇痛,减轻患者疼痛。应结合患者体能,并制定相关运动量,还可采用视频宣讲形式,通过运动时间频率、强度、评估,确保整体依从性。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作为现阶段一种新型护理理念,通过进行临床实践,此种方式能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方式的正确应用,在明确了解患者的需求及实际情况基础上增加整体护理方式的科学性,同时整体护理效果更优良。
参考文献
[1]刘红.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6):167-168.
[2]党慧莲,李晓慧.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体会[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2):326-327.
关键词:護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
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下肢骨折中一种常见并发症[1]。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对于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发生概率为30%左右,对于恶性肿瘤患者中说其发生概率为25%左右[2]。本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风险的预防。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64例,按干预方案不同分为普通组和观察组,各32例。普通组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6±3.6)岁;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8±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2.1 普通组
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
(1)分析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通过进行相关文献探究,并对其进行有效预防。
(2)根据文献中资料进行整体护理对策的制定。通过分析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并采用流行病学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估资料方式收集的真实性,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对策进行制定。
(3)对当前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评估,包括受伤程度、生活习惯及自身疾病特征,随后针对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措施。物理措施主要是通过进行弹力袜等相关加压装置的制定,1天2次。药物主要包含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液等多种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低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易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临床特征为下肢水肿,同时发生色素沉着,严重时还可能导致郁滞性溃疡等后遗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由于血液出现异常凝结,治疗不及时将会导致下肢回流受阻从而发生肿胀。由于下肢骨折患者骨折后长期卧床,因此,易引起相关并发症发生,如果出现深静脉血栓时要及早进行溶栓治疗,避免相关综合征发生风险。
目前,对溶栓的最佳适应症为非闭塞性血栓,由于深静脉血栓早期患者无典型临床表现,因此,在筛查时容易出现漏诊。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早期相关症状进行观察,看其是否出现皮肤颜色的改变,以及温度异常等情况,并观察患者下肢是否出现肿胀等不良情况。通过定期监测下肢周长并做相关记录:取平卧位,并保证患者小腿肌肉放松,并在胫骨粗隆下进行小腿周长的测量,根据评估量表进行标准判断。患者如果出现单侧下肢肿胀,以及相关疼痛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D-二聚体检测,从而能够及时溶栓。
对于术后患者,床上运动优势相对安全,但术后患者由于身体虚弱且大多为中老年人,依从性不高,需要持续鼓励和指导,以保证运动时间,确保血液循环。术后应观察患者心理,及时发现不良情绪,并充分沟通帮助其进行健康理念的树立,可以适当镇痛,减轻患者疼痛。应结合患者体能,并制定相关运动量,还可采用视频宣讲形式,通过运动时间频率、强度、评估,确保整体依从性。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作为现阶段一种新型护理理念,通过进行临床实践,此种方式能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方式的正确应用,在明确了解患者的需求及实际情况基础上增加整体护理方式的科学性,同时整体护理效果更优良。
参考文献
[1]刘红.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6):167-168.
[2]党慧莲,李晓慧.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体会[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2):32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