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在高校的活态传承与实践探索——以布依族蓝染工艺为例

来源 :纺织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18582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布依族蓝染工艺在高校中的传承和实践为例,从师资、环境、现代技术等方面来分析在高校传承中的现状与优劣势,并探索符合当前社会的新型传承模式,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在高校中的发展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音乐和服饰是舞蹈必不可少的两部分,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服饰可以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两者相辅相成且息息相关。对于舞蹈服饰设计而言,需要以音乐语言为出发点,即结合音乐的整体风格来合理选择舞蹈服饰的材质和造型,科学设计舞蹈服饰的视觉效果,并合理把握舞蹈的节奏,最终为观众呈现一场完美的舞蹈表演。
“一块布”的设计理念是三宅一生设计理念的根源,三宅一生主张服装只是覆盖在人体上的一块布料,打破了西方服装的固有思维和制作方法。文章首先解析了“一块布”的设计理念,其次分析其中所表达的审美观点—“物哀美”和“禅意美”,最后指出“一块布”的设计理念与三宅一生所处环境的关系受到了日本政治、社会与文化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及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服饰的色彩、纹样及材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章通过调查孔雀石特征、纹样绘图、举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将孔雀石元素进行创新并应
服装从生产加工到零售,再到最后被人丢弃,其间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小觑。因此,服装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也是当下服装行业和设计师面临的一个挑战。人们不仅要着眼于全球新科技和新技术,也要探索传统手工艺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隆林壮族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民族,其民族服饰以自织自染自制为主。文章对隆林壮族亮布的制作流程进行分析,探索民族传统手工艺在可持续性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服装风格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服装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价值取向、内在品格和艺术特色。文章以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基础,对拜占庭时期与唐代服装风格的形成进行分析,包括服装形制、面料、纹样和风格特色,并针对服饰的传承性阐释对现代服装风格的影响。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轻化工程专业通过研究工程认证的特点,整合实验内容和设计,进行实验课程改革,增强学生对轻化工程的认同感,改善教学效果。文章以“染整工艺学实验”为例,对课程内容进行`挖掘,旨在探索“染整工艺学实验”课程内容的可行性,主要从前处理、染色和后整理三大部分实验内容入手进行初探。
中国画中的色彩具有浓厚的特色与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承与审美价值,是传统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着重研究中国画色彩的创作方法,通过将中国画传统色彩应用于服饰设计创新中的案例分析,探析中国画色彩在现代服装上的表现形式,以期为服饰的色彩设计提供可行性方案。
文章以田野考察为基本调研方法来分析大理白族扎染手工艺。在跨文化传播中,大理白族扎染手工艺作为文化产业链中的一环,在满足当代审美需求的同时作出改变,即符号的原生意义发生了改变。通过分析大理白族扎染手工艺在传播过程中随着生产方式、市场需求、手工艺的变化而产生的符号意义的改变,针对大理白族扎染的技艺与文化进行分析,更加全面地了解白族扎染手工艺的传承和构建,并立足于现当代文化经济背景,展现新的生命力,通过个案分析,探索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唐代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其古文明是其他朝代不可比拟的。通过对初唐前期(公元618—662年)敦煌藻井图案中兴起的以植物为主题的装饰纹样进行研究,分析其艺术表现形式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思考其创作理念,意在从构成元素、构图以及色彩3个方面挖掘藻井图案给现代服装设计带来的新思考,给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一个新的创作方向。
清代补子作为封建等级社会区别官阶大小的符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是中华服饰史中的瑰宝。对于补子传统图案纹样的应用与创新,最重要的是打破与重组纹样形式。对清代文官补子图案元素进行提炼,研究清代文官补子图案的文化内涵、创新运用与总结,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清代不同时期的文官补子图案及在当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