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伦理的哲学透视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rain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市场经济伦理是对市场经济道德适应与道德超越的辩证统一,这构成了市场经济伦理价值、理性和人性的三个哲学维度,实现着市场经济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变。通过对市场经济适应与超越的辩证,市场经济伦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着伦理精神的支持。
   [关键词] 市场经济伦理; 和谐社会; 哲学透视
   [中图分类号] B8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1-0020-02
  
  市场经济伦理作为市场经济的道德理性精神,不仅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文精神的支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成败兴衰。因此,在市场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语境中,对市场经济伦理进行哲学思辨与透视,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伦理建设,进而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之基和实践之源,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一、适应与超越:市场经济伦理的辩证
  
  首先,市场经济伦理作为人的实践精神,是对市场经济的适应。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具体的制度文明,它不单是一种经济运行形态、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文化道德形态,包含着一种文化精神、价值品格和道德气质,从义理方面规定着人们谋利的路径、手段和方式,为人们的生产、经营和消费活动提供一种普遍有效的行为模式。因此,作为人类实践精神的市场经济伦理正是从市场经济的实际运作机制、内在运行逻辑中提炼、概括出的其内在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品质,它反映着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同时又反作用于市场经济,为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提供道德立法。正如市场等价交换的实践要求交换者的平等、自由、公正观念,进而塑造了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以平等、自由为核心的伦理精神,市场经济伦理以自身的形态反映着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并使之内化为市场主体的精神品格和行为准则,从而有效引导和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及其之间的关系。所以,市场经济伦理作为人的实践精神,它来自于市场经济的实践,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其次,市场经济伦理作为人的精神实践,是对市场经济的超越。
  从市场经济发展自身看,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伦理的进步,但市场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产生完善的道德。市场的趋利性、拜物教以及市场运行原则的泛化诱发了一系列的腐败现象,导致了人们道德精神的缺失。但是,市场经济这种内在的伦理局限性并没有否定伦理道德的力量,相反它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市场经济伦理对市场经济超越的必要。
  从市场经济伦理的性质和内在要求看,市场经济伦理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生成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围绕经济活动和人的物质需要而旋转的纯工具性存在,而且还表达着人们对现实状况的不满,对理想价值的崇尚和向往,蕴含着人们在一定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中对其存在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追求。伦理道德是人类的本质需要和价值期待,是使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和历史主体超越个人狭隘性和功利局限性,从而圣化世事、完善人性、提升人之境界、落实人性终极价值的人文精神。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伦理除了具有工具价值外,还具有终极价值,具有批判性、否定性、超越性和崇高性的特征。所以,市场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不只是被动适应、消极围绕市场经济旋转的关系,不只是停留在吻合经济人的行为特性和市场经济关系特性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建构的层次上,更应超越经济人狭隘的功利眼界和市场经济的自身局限性,达到由经济人到道德人、直至全面人的提升,从而为改善人们在市场交往中的关系,完善市场主体的人格,也为完善他人和社会提供一种特殊价值的实践精神。
  最后,市场经济伦理作为人的“实践——精神”,是对市场经济适应与超越的统一。
  市场经济伦理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意识到自己的市场主体地位的人才具有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人的实践精神与精神实践的统一。因此,作为市场主体的人能够能动地将自身的需要、情感和意志与市场的客观规律和现实状况融合在一起,构成其内在尺度,并从这一尺度出发来观察、评价、改造市场经济,将市场经济伦理对市场经济的适应与超越统一起来,使市场经济从现实的“现有”转变为理想的“应有”。
  
  二、市场经济伦理的哲学维度
  
  (一)市场经济伦理的价值维度。市场经济伦理既具有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功利价值,又具有对人的发展的目的价值,是功利价值与目的价值的统一。其功利价值主要体现在资本效益、成本效益和合作效益三个方面。在资本效益上,市场经济伦理通过内化为主体的勤奋、责任、诚信等能动意识和道德素质而成为具有人力资本的价值;通过弘扬共同的经济价值观、建立经济发展的伦理秩序,成为具有影响资源配置、经济效益和社会分配的社会资本价值。在成本效益上, 市场经济伦理通过道德约束机制,降低主体在经济交易中的复杂性、调节主体在交换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和摩擦,从而减少交易费用中的信息选择、合约执行和监督的成本,为降低经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在合作效益上,市场经济伦理旨在通过主体彼此的互利意识和权利尊重为达成有效的合作提供伦理前提,并以此促进合作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产生出较高的合作效益。在对市场经济功利适应的基础上,市场经济伦理把自己指向了人的发展的终极目的。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使人摆脱了任人摆布、无个性、无灵魂的历史,它强调个体本位,使人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从而促进了人的解放,开创了真正属于人的历史。市场经济伦理作为市场经济的内在精神,强调主体自我意识的确立,促进独立人格的生成,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彰显,使人性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自由、平等的观念催化着人性的发展、个性的丰富,从而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竞争、向上的观念激发着人的进取精神和自我发展的愿望,促成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人格的形成。市场经济伦理精神的确立与发展推动着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弘扬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伦理基础。这样,市场经济伦理在功利价值与目的价值的统一中将市场经济指向“应有”的理想状态。
  
  (二)市场经济伦理的理性维度。市场经济伦理体现着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的统一。从市场活动的过程看,市场主体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活动是按照工具理性的原则进行的。工具理性原则要求市场主体在活动中克服本能的利益驱动,以知识和智慧把握经济规律,适应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工具理性原则既是经济自身运行的原则,又是规定着主体经济行为的伦理观念。由于主体的利益只有通过市场交往才能实现,所以市场主体的活动不仅是一个遵循工具理性的自主活动,更是一个交往活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样需要一种交往理性的伦理表达和诉求,通过市场主体对平等、真实、真诚的交往理性的遵循,在主体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关系。这种交往理性要求主体在与他人的市场交往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推己及人,将他人看成与自己价值相当的平等主体,通过交往取得自己与他人在价值观念和利益愿望上的相互理解、相互认同,从而不仅达到利益的双赢,而且形成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彰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而,确立市场的交往理性、实现交往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对话、交流和统一,成为市场经济伦理超越市场经济“现有”的重要维度。
  
  (三)市场经济伦理的人性维度。市场经济伦理实现着人的主体性与社会交往性的统一。市场经济把人从人身依附关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人格独立,极大地推动了人的个性的发展,肯定和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市场经济伦理内含着市场经济为我性、主动性、自主性的主体性道德表达,同时将这种主体性放置在社会关系这一大背景中,来关照市场经济的“应有”状态。市场经济所赋予人的主体性只有在市场所形成的社会交往关系中才能得到体现和实现。因此,社会交往性同主体性一样成为市场经济伦理的人性之维,它体现为:把追求自身利益的愿望与他人的利益愿望结合起来的利他性;利益的追求与实现受到社会交往关系制约和影响的受动性;自身地位与权利的确立以对他人地位与权利的尊重为前提的遵从性。市场经济伦理将人的主体性和社会交往性统一起来,在发展主体性的同时,让社会交往性对主体性的片面发展所导致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进行批判和纠正,使主体在市场交往中既考虑自身的权利和利益,也考虑他者的权利和利益;既考虑个人的利益,也考虑社会整体的利益,从而实现市场经济利己与利他的辩证统一。
  市场经济伦理通过对市场经济的道德适应和道德超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人文动力,从而成为实现市场经济和谐、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和有效路径。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柳波
其他文献
首个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系统国际标准发布   2016年7月12日,南瑞集团牵头编制的IEC国际标准《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系统第1部分通用与导则》(IECTS62840-1)正式发布。
《中国财政》创刊六十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财经工作大局,深入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财经决策和工作部署,反映财政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和积极
期刊
期刊
2017年10月21日,由辽宁省法学会犯罪研究会主办、辽宁鼎泰律师事务所协办的辽宁省法学会犯罪学研究会2017年换届大会暨第11届学术研讨会在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隆重召开.
期刊
2016年7月14日,国家标准委在北京组织召开了2016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审委员会会议,由包括12位院士在内的共40名评审委员会委员对2016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候选项目奖、组织
期刊
期刊
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200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1月5日至8日在厦门大 学召开。本届年会与会代表共205人,分别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等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及政 府有关部门,
伴随新中国财政事业发展,《中国财政》已走过60个春秋。从创刊之初的《财政》月刊到如今的《中国财政》半月刊,60年来,刊物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和舆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党
期刊
2016年7月15日,全国社会信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及第一届信用标委会全体委员和部分专家、媒体代表近100人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