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例血清学弱D表型献血者RhCcEe表型与RHD基因型检测情况分析

来源 :临床输血与检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op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血清学弱D表型献血者RhCcEe表型与RHD基因型特点。方法收集38例献血者血液样本,抗-D抗体(IgM/IgG)检测RhD抗原。采用IgM抗-C、抗-c、抗-E、抗-e抗体检测RhCcEe抗原。利用PCR-SSP方法分析RHD基因10个外显子,必要时对RHD基因的所有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统计学方法分析RhCcEe表型与RHD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8例血清学弱D表型献血者中发现8种已报道的等位基因,RHD*weak partial 15(15/38)、RHD
其他文献
血站作为公益机构也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适时地建立有效的新媒体平台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招募与保留。由于成分献血者的献血频次和人群相对固定的特性,决定了多次献血者较多。在保留多次献血者的同时,向不熟悉成分献血的普通大众宣传成分献血知识,吸引更多的大众加入成分献血者队伍。本文详述了互联网新媒体应用的发展历程,从首都成分献血所在行业属性、新媒体平台属性、目标用户属性三个角度分析,确定了首都成分献血采用以“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小程序”为主的新媒体宣传阵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下,找准目标用户的聚集阵地,洞悉
目的 分析乳腺癌超声造影征象与高尔基磷酸化蛋白3(golgi phosphoprotein 3,GOLPH3)表达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乳腺癌病人的超声造影征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GOLPH3的表达,分析GOLPH3阳性与阴性乳腺癌与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加速时间、始增速度及增强速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GOLPH3不同表达强度病人间年龄、肿瘤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0.238),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GO
目的通过建立兔肝脏出血模型,研究负载PRP壳聚糖-明胶复合敷料(CMC/GMs/PRP敷料)的止血和促愈合效果。方法将2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4组,每组5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实验组(B组)、阴性对照组(C组,创口敷普通纱布)、阳性对照组(D组,创口敷术益纱敷料)。建立兔肝脏出血模型后,记录每只兔的止血时间和出血量,并于术后第1、2、3、4周时进行主要血液学指标检测及组织学评价。结果CMC/GMs/PRP复合敷料的止血时间和出血量均少于其它三个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
Duffy抗原是位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5000~50000,是一种趋化因子受体[1],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该血型系统主要包含Fya、Fyb、Fy3、Fy4、Fy5、Fy6,这6种抗原。在人群中产生的表现型主要有Fy(a+b+)、Fy(a+b-)、Fy(a-b+)、Fy(a-b-),在我国Fya属于高频抗原,因此Fya(a-b+)属于稀有血型。
目的对标准话术在献血者沟通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为规范、温馨、精准献血者沟通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采供血工作的需求,制订合理的沟通目标,及时更新常见问题知识库,分析献血者个人或群体的期望、需求、动机等心理特征,运用有效的心理策略,设计标准话术,并在应用中不断总结完善。结果新进、转岗人员沟通培养周期由3个月缩短为1个月,2017~2020年分别成功招募单采献血者3593、4131、4440、4375人次,与2014~2016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0,P<0.05),献血者服务满意度提升到99
目的本文通过分析肺移植患者围术期的实验室检查、手术和出凝血情况,找出肺移植患者围术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预测用血和合理备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2020年7月完成的260例肺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围术期是否输注异体血,将患者分为无输血组(n=46)和输血组(n=214),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情况进行比较。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情况、术前和术后实验指标及体外膜肺氧合相关信息,进行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输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NAITP)是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在初生婴儿中发病率约为1/800~1/1000[1]。NAITP的发病机制与新生儿溶血类似,胎儿遗传自父亲的血小板抗原能够刺激母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该I gG型抗体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与相应的血小板结合,致敏血小板被巨噬细胞吞噬而导致血小板减少[2]。
目的研究捐献20次且间隔14~16天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和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共42例,均为男性,年龄25~54岁,捐献间隔时间为14~16天。分为三组:第1次捐献前留取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组,第10次和第20次作为观察组1和观察组2。生化检测项目包括:ALT、Alb、TP、Ca、P、Fe和SF。结果观察组1与观察组2样本ALT、Alb、TP、Ca、P和Fe检测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病毒(HCV)血清及其纯化核酸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方法使用血站HCV阴性献血者血清作为稀释液,将从临床收集的107IU/mL HCV血清稀释成105IU/mL、103IU/mL,提取并纯化核酸,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稀释后三种血清核酸浓度即为实验初始浓度,剩余血清及其核酸分装成45份分别储存在25℃、4℃、-20℃条件下。按储存1天、3天、6天、9天、12天、15天、18天、21天、28天、35天、42天、49天、5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献血者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做好献血不良反应管理,保障献血者健康,不同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献血者安全监测体系,系统性地开展献血不良反应监测,提升献血者安全。英国的严重献血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和美国AABB献血者安全监测体系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体系。本文通过系统性地研究英美两国献血者安全监测报告的内容,比较两个体系的差异,为我国建立国家层面的献血者安全监测体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