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碳排放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增温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碳排放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低碳城市遂成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首要选择。文章论述了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的关系,从理论研究、实施计划两方面对发展低碳城市提出可行性方案与对策。
一、国外提出低碳经济的背景与特征
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其二,发达国家已经跨越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重化工产业的能源强度是服务业的三倍多。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二十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
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在现有技术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石油可以用4O多年。我们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
在上述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消费等新概念应运而生。近年来,美国和欧盟国家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扶持重点,相应的产业成为快速增长的产业。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其一、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仍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O%。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消费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丧失了廉价利用国际“低碳”能源的条件。
其二,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来自煤炭、石油等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我国人口基数大,消费强劲,这就大大增加了碳排放强度。因此,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方式,降低其碳强度,成为我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其三,我国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新材料方面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
总之,从能源资源现状、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以及可能面临的国际减排压力等角度考虑,我国都应该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低碳城市之路,必须从高碳化城市发展模式向低碳化城市的发展模式转型。
三、我国实现低碳城市化的途径
(一)低碳化城市规划
低碳化的城市用地结构。城市用地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向外辐射;二是轴向扩展;三是郊区城市化。向外辐射和郊区城市化的用地方式容易造成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聚集,因此,科学规划城市各功能区及交通运输系统,避免因出行距离长远而造成出行小汽车数量的增长,进而造成城市交通拥堵,城市生活环境恶化。轴向扩展的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交通系统的作用,通过交通干线将城市各个功能区联系起来,有利于公共交通工具的推广应用,减少家用汽车的使用,从而减少城市汽车尾气排放量,改善城市环境。
(二)低碳化的城市产业布局
由于不同行业碳排放量不同,合理规划城市产业是实现低碳城市化的重要途径。此外,由于城市产业布局通常与城市的空间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合理规划城市的产业,能够引导人流和车流,改变人们出行的方式,降低城市小汽车的使用量,促进城市低碳化。因而,我们需要根据城市的规模、形态等特征,合理规划城市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无污染、低排放,既能促进就业,又能促进低碳化城市的发展的第三产业,如金融服务业、现代文化媒体产业,以及其他商务及中介服务业(会计、审计、法律等)。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促进城市产业的集聚。例如在工业区大力发展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在高新科技园区则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等。在卫星城和主城的空间,大力发展为城市消费、旅游需求服务的“郊区农业”。
四、当前发展低碳城市化的举措
文章提出我国发展低碳城市的一些建议,以资参考。
(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我国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零排放、低能耗、无污染的绿色产业。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这些我们传统的产业,对于gdp降低起了作用。
(二)发展加强循环经济,抓好工业排放的减少
加强经济循环行建设,工业排放减少化放在第一位。要从生产环节开始,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进行工业减小排放量得措施。而工业也就是我们要抓的重点,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减少高消耗产业,提高设备技术加强资源的利用;完善优化体系,完成国家约束指标。
(三)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
面对气候变暖的现实,各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研发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也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利用技术提高资源使用率,解决用电问题;进行高技术设备的研制,进行核能利用的产业结构化;加强资源的再生利用,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以此减少温室效应和工业废物的排放问题、维护我国资源的安全利用。
(四)加强宣传教育,厉行节约,转变消费观念
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计划生育政策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人口增长,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人口众多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及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提高生产中资源能源效率的同时,坚决反对消费中的浪费,做到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五)进行国家互相合作,共同治理。
对于国际谈判会议上,我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也要达成国家精神要求,要有持续发展、但是也要有自己的原则,我国要积极而不冒失,行动要坚决但是不要莽撞。我们要建议,强国要减少排放,发展中国国家要背负历史使命进行持续发展适当排放。
参考文献:
[1]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2005.
[2]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车春鹂,高汝熹.东京产业布局实证研究及对我国城市产业规划启示[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9(2).
(作者简介:朱晓峰(1980-),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市城乡规划技术服务中心助理工程师;代峰源(1985-),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市城乡规划技术服务中心助理工程师。)
一、国外提出低碳经济的背景与特征
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其二,发达国家已经跨越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重化工产业的能源强度是服务业的三倍多。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二十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
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在现有技术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石油可以用4O多年。我们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
在上述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消费等新概念应运而生。近年来,美国和欧盟国家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扶持重点,相应的产业成为快速增长的产业。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其一、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仍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O%。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消费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丧失了廉价利用国际“低碳”能源的条件。
其二,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来自煤炭、石油等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我国人口基数大,消费强劲,这就大大增加了碳排放强度。因此,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方式,降低其碳强度,成为我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其三,我国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新材料方面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
总之,从能源资源现状、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以及可能面临的国际减排压力等角度考虑,我国都应该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低碳城市之路,必须从高碳化城市发展模式向低碳化城市的发展模式转型。
三、我国实现低碳城市化的途径
(一)低碳化城市规划
低碳化的城市用地结构。城市用地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向外辐射;二是轴向扩展;三是郊区城市化。向外辐射和郊区城市化的用地方式容易造成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聚集,因此,科学规划城市各功能区及交通运输系统,避免因出行距离长远而造成出行小汽车数量的增长,进而造成城市交通拥堵,城市生活环境恶化。轴向扩展的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交通系统的作用,通过交通干线将城市各个功能区联系起来,有利于公共交通工具的推广应用,减少家用汽车的使用,从而减少城市汽车尾气排放量,改善城市环境。
(二)低碳化的城市产业布局
由于不同行业碳排放量不同,合理规划城市产业是实现低碳城市化的重要途径。此外,由于城市产业布局通常与城市的空间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合理规划城市的产业,能够引导人流和车流,改变人们出行的方式,降低城市小汽车的使用量,促进城市低碳化。因而,我们需要根据城市的规模、形态等特征,合理规划城市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无污染、低排放,既能促进就业,又能促进低碳化城市的发展的第三产业,如金融服务业、现代文化媒体产业,以及其他商务及中介服务业(会计、审计、法律等)。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促进城市产业的集聚。例如在工业区大力发展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在高新科技园区则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等。在卫星城和主城的空间,大力发展为城市消费、旅游需求服务的“郊区农业”。
四、当前发展低碳城市化的举措
文章提出我国发展低碳城市的一些建议,以资参考。
(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我国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零排放、低能耗、无污染的绿色产业。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这些我们传统的产业,对于gdp降低起了作用。
(二)发展加强循环经济,抓好工业排放的减少
加强经济循环行建设,工业排放减少化放在第一位。要从生产环节开始,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进行工业减小排放量得措施。而工业也就是我们要抓的重点,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减少高消耗产业,提高设备技术加强资源的利用;完善优化体系,完成国家约束指标。
(三)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
面对气候变暖的现实,各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研发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也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利用技术提高资源使用率,解决用电问题;进行高技术设备的研制,进行核能利用的产业结构化;加强资源的再生利用,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以此减少温室效应和工业废物的排放问题、维护我国资源的安全利用。
(四)加强宣传教育,厉行节约,转变消费观念
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计划生育政策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人口增长,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人口众多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及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提高生产中资源能源效率的同时,坚决反对消费中的浪费,做到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五)进行国家互相合作,共同治理。
对于国际谈判会议上,我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也要达成国家精神要求,要有持续发展、但是也要有自己的原则,我国要积极而不冒失,行动要坚决但是不要莽撞。我们要建议,强国要减少排放,发展中国国家要背负历史使命进行持续发展适当排放。
参考文献:
[1]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2005.
[2]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车春鹂,高汝熹.东京产业布局实证研究及对我国城市产业规划启示[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9(2).
(作者简介:朱晓峰(1980-),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市城乡规划技术服务中心助理工程师;代峰源(1985-),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市城乡规划技术服务中心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