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人比“MAN”
胡力涛
网上已经有人嚷嚷“本届法网破天荒地出现了两场男单决赛”;斯齐亚沃尼也被中国球迷取了两个绰号:吕颂贤和卡莫拉内西——虽然不是那么友好,但也却有几分神似;而斯托瑟则让我想起了《异形》系列的女主演西格妮·韦弗,至于她的同性恋身份,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当然,对一场比赛价值的判断是与球员的外貌和性取向无关的。就决赛的精彩程度而言,我觉得本届法网的女单是要超过男单的。赛前被广泛渲染的纳达尔和索德林的“复仇之战”被演绎成了一场没什么血腥气的“闷战”,与之相比,斯齐亚沃尼和斯托瑟更富有激情的表现倒真的是“很MAN”。
从“最MAN”这一提法出发,我首先想到的是关于男女平等的问题。虽然由于生理结构的差异,在竞技体育的世界里,女运动员似乎天生就处于“第二性”的不利地位。但也不得不承认,在金夫人(碰巧她也是一位同性恋)的积极倡导和不懈努力下,作为职业女性的网球运动员已经在追求性别平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其他项目。同工同酬只是标志之一,在社会形象、商业开发、品牌价值等各方面,女子网球都取得了和男子网球差不多平起平坐的地位。这当然是得益于体制优势,网球是极少数由两个独立机构来分别经营管理男女职业赛事的项目之一。虽然一直也有人呼吁为了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将WTA和ATP两个机构合并,但从女权的角度看,没有经济上的独立也就谈不上什么平等。
女权主义的一个著名口号就是: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一样能做到。在技战术的某些方面,今年法网的女单决赛确实成为这一口号的体现。斯托瑟的KICK SERVE就是这样—件非常男性化的武器。这本来是澳洲男球员的传家宝,近年来已有失传的危险。但斯托瑟凭借出色的身体条件特别是极其发达的腰背肌群和小臂力量成功地将其移植过来,并在红土场上发扬光大,其高弹跳且不规则飞行的弹道轨迹令许多女球员根本无从捕捉击球点。更重要的是,一发如此,二发同样如此,这让斯托瑟的发球局在对手看来基本无解,除了斯齐亚沃尼。
斯齐亚沃尼虽然身高只有1米65,但却有着当今女球员中最好的单手反拍高点击球的能力,握拍和随挥方式与加斯奎特很接近,而且她还有很好的切削手法,这两点特长技术结合在一起就很好地化解了斯托瑟发球的威力。在战术层面,斯齐亚沃尼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以一种全面而富于变化性的打法来获取胜利。全场比赛她一直在运用各种旋转、速度、深度、弧度和策略的变换,特别是她15次上网拿下14分的勇敢而卓越的表现也许会令很多男同行汗颜。对击球力道更重但球技相对单一也存在明显技术短板(反拍)的斯托瑟来说,斯齐亚沃尼这种变化性打法的杀伤力是隐性的。它会使斯托瑟随着比赛深入不断失去击球节奏和手感。
运用变化性打法除了在技术上要有更多的储备外,对球员心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你交错使用各种击球方式时,你在心理上也必须做出各种适度的调试,这也许才是最大的难点所在。现今的新生代球员特别是女球员都过于迷信速度和力量了,看她们的比赛就像是击球机器在工作,如果这样也能赢球,那就太不尊重人性了。
但以斯齐亚沃尼的年龄看,我又很难断言她的打法会成为主流。她在罗兰·加洛斯的胜利让我更多地想起了1990年法网男单冠军戈麦斯,一个30岁的厄瓜多尔老男人。这唯一的大满贯只不过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最大褒奖,对国际网坛格局的影响不大,对自己祖国网球事业的推动也只是短暂的。
由两名没有任何相关经验的“处女”球员组成的大满贯决赛阵容,这在公开赛年代只出现过5次,上一次还要追溯到2004年法网的米斯金娜vs.德门蒂耶娃。那一年的法网拉开了俄罗斯红粉军团集体崛起的序幕,而今年的法网能证明些什么呢?俄罗斯风暴平息好像已经无需证明,而女子网坛的乱相依旧理不出头绪,看不清眉目。
也许对2008年澳网女单决赛念念不忘的也大有人在,那场“史上最美丽大满贯决赛”很容易成为一种对比,我就听到有些人以半开玩笑的口吻称今年的法网女单决赛是“丑陋的胜利”。但时过境迁,我现在宁愿称莎娃和伊万的终极对决是一场“美丽的误会”。抛开比赛场面不谈,即使在颁奖仪式上,斯齐亚沃尼的笑容和斯托瑟的落寞都由于发乎真心且毫不掩饰而显得格外动人。相形之下,莎娃和伊万的面部表情由于训练有素而过分地程序化和标准化了,好看是好看,看多了也不免审美疲劳。
拨乱反正的女子网坛
陈君乐
都说女人们的内心很复杂,但很多时候,人们看待女人的心情更复杂。2009年,克里斯特尔斯在法拉盛公同完成了一次神话般的“卫冕”,但在一片赞歌之中,偏偏夹杂着几声叹息:一个退役两年的妈妈球员能够在复出后的第一项大满贯上夺得冠军,这难道不是对女子网坛最好的讽刺吗?一年之后,另一张激动人心的大满贯“卫冕”蓝图在另一个比利时人的面前铺展开去。但海宁自2007年夺冠之后,在罗兰·加洛斯的首次亮相却没能让人重温她与小威的经典之战,更没能让自己重吻苏珊·朗格伦杯。好事者对此同然是遍地的惋惜声,但另一方面,这是否可以被看做女子网坛振兴的标志呢?
或许因为我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对于克里斯特尔斯的胜利也好,对于海宁的失败也罢,我在两个问号的挣扎之后,心情竟然都是积极向上的。倒不是厚此薄彼,只因为前者带来的是见证奇迹之后的激情,而后者则提供了激情过后理性思考的空间。所谓奇迹,所指的正是那些不可能一再发生的事情。于是乎,克里斯特尔斯式的“卫冕”一次足矣,海宁式的失败则应该被理解为常态。而恰恰是“常态”二字,在当今这个女子网坛,看起来比某些奇迹更加珍贵。
不觉得吗,过去两年间女子网坛已经出现了太多的反常?从伊万诺维奇到扬科维奇再到萨芬娜,新晋的水货第一一个比一个更水;从克里斯特尔斯到海宁再到伊达公子,复出的不老传奇一个比一个更老。当大满贯决赛一次次沦为丑陋的一边倒,当库兹涅佐娃的知名度还不如库尔尼科娃,这个女子网球的世界已经进入了错乱癫狂的无序时代,以至于如今的人们已经练就了见怪不怪的本领。当海宁宣称自己的复出目标是“夺得温网冠军”、“完成生涯全满贯”的时候,所有人都习惯性地为比利时人的“志存高远”而叫好,几乎没有人想到去质疑:一个在自己全盛时期尚且没能征服温布尔登的球员,凭什么在远离球场一年又半载之后,却仍能如此高调地保留着这份“非分之想”?
说来讽刺,刺破这个美丽的肥皂泡的,居然是原本最善于制造肥皂泡的梦工厂——罗兰·加洛斯,一个腼腆的澳大利亚姑娘用强壮的手臂挥舞出了现实的存在感。
早在一年之前,萨曼莎·斯托瑟充满男性化风格的侧上旋发球和底线上旋抽击就随着她在罗兰·加洛斯间进四强而名扬天下;一年之后,一套同样的打法又在红土世界里首屈一指的防线面前进一步得到了证明。比赛的结果被冠以了冷门的头衔,但究其过程,却更像是一场7号种子在 22号种子面前所应得的胜利。比赛的后两盘中,斯托瑟用凶猛而全面的攻势肆意蹂躏着对手的防御工事,全场26次主动得分的数据几乎是海宁的一倍。如果不是因为隐藏在斯托瑟墨镜之后的柔弱眼神。决胜盘的比分无疑会比6:4更加悬殊,但即便如此,也足以显示出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赛后,夺取温网冠军的话题不可避免的被重新提及,海宁的回答里却不再是当初斗志满满的憧憬,取而代之的变成了:“这很难说,我会试着在温网上玩得开心一点……”
开心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比利时双姝的另一半——克里斯特尔斯。退役的日子让本就心宽的克里斯特尔斯变成为了一个更加无欲无求的母亲,然后她带着眉间一字宽的平和,换来了史上最不平凡的一次大满贯夺冠经历。然而同样的公式放之于海宁,却未必能推导出同样的结果。在这个苦孩子的成长历程里堆满了勤奋、努力、奋斗这样的字眼,但却很少有快乐的成分。安逸的心态会让她失去前进的动力,当第一次发现这一点时,她选择了退役,而现在,她把自己第二段职业生涯的首要目标变成了追求快乐的所在。这样的海宁让人淡忘了那个曾经坚硬如铁的战斗家,想到的却是辛吉斯刚刚开始第二段职业生涯时处处语笑嫣然,享受网球的姿态。
肩负着复制克式奇迹的重托而来,海宁走向的却更可能只是一条辛吉斯式的复出道路。失望吗?其实大可不必。在她离开之后,斯托瑟和斯奇亚沃尼立刻联手奉献了一场多年未见的高观赏性的大满贯女单决赛。又一柄华丽丽的单臂反拍征服了罗兰·加洛斯,即便不是海宁,又有何妨?
人人都是醋坛子
葛晓倩
偶尔我会假装自己是文艺青年,去单向街、时尚廊、猜火车参加一些类似于对谈、读书会之类的活动。某一次碰上了萨苏,一个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写故事很好看,写博客很有名。说着说着,不知道为什么话题就聊到了“吃醋”上来。
房玄龄和夫人的典故就不赘述了,现代另外一个故事来自于冰心和林徽因。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前者写了篇讽刺文章,叫《太太的客厅》。那位太太天天在家里举办沙龙,和诗人、画家、闺蜜一起吟诵风月,周遭的男性宾客还对她明里暗里地表达仰慕之情。男主人因为木讷,躲起来不照面。
这“太太”似曾桐识,有人说写得正是林徽因和梁思成。林活泼大方,家里经常名流云集;梁沉默寡言,性格也和小说吻合。文章出来的时候林徽因正在山西考察,于是所有在北平的人都翘首西望,看看这位才女将如何应对冰心的“挑衅”。结果,林回来后只是嫣然一笑,派人送给冰心一坛山西老陈醋。
其实,网坛当中也有一些爱吃醋的人。他们之间的博弈有点像冰心和林徽因——不为感情,为的是面子、受欢迎程度和其他一些东西。
要是给网坛醋坛子排个序的话。那么辛吉斯一定能够挤进前三甲。这位被称作“瑞士公主”的姑娘向来有娇小姐的脾气,当年就曾因为法国观众支持格拉芙而一怒之下发出了一记下手球。后来她和库尔尼科娃组成“美女双打搭档”,走到哪里都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而她们自己也在人前人后一直以好姐妹的形象示人。可是,在2000年12月在智利举行的一场慈善赛时瑞士人的醋坛子本性再次爆发。
在当晚的比赛中,库娃的人缘显然比辛吉斯来得好,智利观众不断为她鼓掌和喝彩。辛吉斯不甘风头被抢,在第二盘第三局间歇时对后者出言不逊:“你以为你是谁?场上的皇后是我不是你!”库娃立刻回了一句脏话,随后眼泪就夺眶而出。
辛吉斯和库娃为了谁更受宠而吃醋,这种场面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小威和莎娃。
自从2004年温网一战成名之后,俄罗斯姑娘那标志性的金发和长腿就成了WTA的活招牌。无论走到哪里赛会组织者都会把她作为广告推出去,以吸引更多的球迷前来观战。这自然让霸气十足的小威感到不爽。尽管这位白认既有身材又有品位的美国姑娘基本上不屑于口水战,可一旦有机会和莎娃对阵。她都会比任何时候都斗志昂扬。
最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的澳网决赛,非种子身份的小威打得俄罗斯美女毫无招架之力,以1比6和2比6惨败。获胜后的美同人以一种舞蹈般的方式摇动着身体走上领奖台,似乎在向一旁默默流泪的莎娃炫耀:“瞧瞧,我才是一姐。”
不要以为只有女人会醋意十足,男球员有时候同样会“娇俏”地来一坛老醋,特松加就是其中之一。
在今年法网第一场比赛之后,“法国阿里”来到新闻发布厅大倒苦水。“我刚刚打完另一项赛事,还没缓过来,组委会就把我的比赛安排在第一天。我要求顺延一两天,可他们根本不同意。要是他们能够像温网组委会对穆雷那样对我就好了,他想哪天打就哪天打……”特松加吃穆雷的醋,除了羡慕还有嫉妒。作为最近几年的法国一哥,他没有像苏格兰人那样的知名度,受欢迎程度电不及后者。于是,他就只能趁着抱怨的时候把穆雷拖下水,顺便影射一下温网组委会过于护犊。
网球是一项高度个人化、商业化的运动,人人都梦想着成为独一无二的那一个,个人主义在这里大行其道。当一个球员吸引了所有镁光灯后,在他/她身后总是会有无数人希望站在最亮处的那个是自己。阴影中,醋意就来了……
请别挑剔我的初夜
谭志廷
我们都十八岁过,我肯定,当那个夜晚毫无征兆地突然来到时,我们无一例外地都很手足无措,即便我们无耻得像一堵三公尺厚的城墙。
手足无措的原因一是缺经验,二是缺名分。
当我以解说嘉宾的身份步入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法国网球公开赛的演播室时,导播问我,怎么介绍你啊?
还真不好介绍,论球技,我的技术动作就像一只因为过度思考力学原理而扭伤了腰肢的蚂蚱;论网球积淀,库尔尼科娃退役时我才刚刚注视着她的裙裾完成网球启蒙,谁都知道这样非专业性的启蒙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洒饱之后。我是网球世界里一名突然得宠的小三,不是因为姿色丰腴,而是因为一无所有而且无欲无求。
把我送进网球大满贯赛事直播的演播室,中国网球的勇气大得像死磕巴西队的朝鲜足球。所幸我同样不乏勇气,我阅读一场网球比赛就像阅读一条短消息那样从容不迫,这便是我的名分。
头顶的强光灯像是要烤焦我这只一直在思考的蚂蚱,两台摄像机直裁了当地构成了我视线的对立丽,我的目光稍有飘忽或者闪失,它们便奔走相告。但我确信,自始至终我没有太多紧张,我准备充分,为了解说第一天的比赛,我积累了十张纸的资料,除了费德勒的祖宗八代,他首轮对手卢扎克的职业生涯数据我也谙熟于心。
我甚至准备从美学的角度谈论一下大威廉姆斯的肉色内裤,顺便再聊一聊莎拉波娃这一次又在球场上穿着了哪种款式的睡衣,也许还可以再延伸阅读一下埃弗特那条率先变短的粉嫩裙子,如果导播还没有喊停的意思,那就让我们从苏珊·朗格伦所引领的女子网球服饰变革说起。
这一切都没有问题,在极为短暂的生涩之后,我开始侃侃而谈,进而滔滔不绝。
但我的普通话不合时宜地出卖了我。
球迷甲:解说嘉宾是湖北的吧。这是一次极为委婉的提醒,显然有长江北岸的父老乡亲听不惯巴蜀荆楚之地的声音。
球迷乙:哪里找来的解说嘉宾,n和1不分,前后鼻音不分。我发誓,赛前我专门找北京语言大学的专家指导过,不信你听,“来自俄罗斯的兹沃娜裂娃反手位的防守反击非常漂亮”。纯正的北京郊区音。
球迷丙:男嘉宾你能不能少说点,你的声音我听起来很难受。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球迷丁、戊、己、庚:闭嘴、闭嘴、闭嘴……
斯特凡基在评价罗迪克的时候曾经说过:“有漏洞就不会自信”,说这话之前,罗迪克的漏洞在于他的反手,而我的漏洞在于无法精准地读出“反手”的发音。那是在遥远的25年前,解说嘉宾到了上学的年龄,村儿里唯一的学校是一所只开设两个班的小学,小学里的唯一老师是一位旧社会的私塾先生,私塾先生压根儿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他的一名弟子会从事一项说话的工作,他把弟子们语文课本上的拼音部分撕了下来,放在茅棚里以作除秽之用。
挑剔我的普通话?要不我把早已故去的私塾先生叫醒和您谈谈?
其实抛开口音不谈,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地完成了这项工作,我对一场比赛的解说就是一篇阅读理解,谈背景、谈走势、谈成因败因、谈数据、谈花絮、谈奇闻轶事;从不报比分,很少描述场景,球迷们能从电视画面上看到的东西尽量少去重复,尽可能多地为球迷提供观看比赛的背景信息。加斯奎特首战单挑穆雷,我开场便直接下结论,如果加斯奎特三盘之内不能解决战斗,便会重蹈08温网覆辙;瓦林卡对费德勒,我和主持人唱和“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女单决赛我清晰地阅读了比赛的走势,喟叹斯奇亚沃尼“浓妖不如淡久,早秀不如晚成”,自认为是整个法网解说最到位的一次评述。
还真不是自我感觉良好,因为口音的问题,我的解说评论被严重地打了折扣。但说旬实在话,网球圈里还真没有太多普通话好、具备扎实的网球基础、对网球比赛理解到位、语言组织不落窠臼等这些条件都兼具的主持人和解说嘉宾。
此地无朱砂,黄土也为贵。您就凑合着听吧。多给点时间,这些人都会成长起来的。我没打算接受您的建议,绝不闭嘴。
胡力涛
网上已经有人嚷嚷“本届法网破天荒地出现了两场男单决赛”;斯齐亚沃尼也被中国球迷取了两个绰号:吕颂贤和卡莫拉内西——虽然不是那么友好,但也却有几分神似;而斯托瑟则让我想起了《异形》系列的女主演西格妮·韦弗,至于她的同性恋身份,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当然,对一场比赛价值的判断是与球员的外貌和性取向无关的。就决赛的精彩程度而言,我觉得本届法网的女单是要超过男单的。赛前被广泛渲染的纳达尔和索德林的“复仇之战”被演绎成了一场没什么血腥气的“闷战”,与之相比,斯齐亚沃尼和斯托瑟更富有激情的表现倒真的是“很MAN”。
从“最MAN”这一提法出发,我首先想到的是关于男女平等的问题。虽然由于生理结构的差异,在竞技体育的世界里,女运动员似乎天生就处于“第二性”的不利地位。但也不得不承认,在金夫人(碰巧她也是一位同性恋)的积极倡导和不懈努力下,作为职业女性的网球运动员已经在追求性别平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其他项目。同工同酬只是标志之一,在社会形象、商业开发、品牌价值等各方面,女子网球都取得了和男子网球差不多平起平坐的地位。这当然是得益于体制优势,网球是极少数由两个独立机构来分别经营管理男女职业赛事的项目之一。虽然一直也有人呼吁为了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将WTA和ATP两个机构合并,但从女权的角度看,没有经济上的独立也就谈不上什么平等。
女权主义的一个著名口号就是: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一样能做到。在技战术的某些方面,今年法网的女单决赛确实成为这一口号的体现。斯托瑟的KICK SERVE就是这样—件非常男性化的武器。这本来是澳洲男球员的传家宝,近年来已有失传的危险。但斯托瑟凭借出色的身体条件特别是极其发达的腰背肌群和小臂力量成功地将其移植过来,并在红土场上发扬光大,其高弹跳且不规则飞行的弹道轨迹令许多女球员根本无从捕捉击球点。更重要的是,一发如此,二发同样如此,这让斯托瑟的发球局在对手看来基本无解,除了斯齐亚沃尼。
斯齐亚沃尼虽然身高只有1米65,但却有着当今女球员中最好的单手反拍高点击球的能力,握拍和随挥方式与加斯奎特很接近,而且她还有很好的切削手法,这两点特长技术结合在一起就很好地化解了斯托瑟发球的威力。在战术层面,斯齐亚沃尼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以一种全面而富于变化性的打法来获取胜利。全场比赛她一直在运用各种旋转、速度、深度、弧度和策略的变换,特别是她15次上网拿下14分的勇敢而卓越的表现也许会令很多男同行汗颜。对击球力道更重但球技相对单一也存在明显技术短板(反拍)的斯托瑟来说,斯齐亚沃尼这种变化性打法的杀伤力是隐性的。它会使斯托瑟随着比赛深入不断失去击球节奏和手感。
运用变化性打法除了在技术上要有更多的储备外,对球员心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你交错使用各种击球方式时,你在心理上也必须做出各种适度的调试,这也许才是最大的难点所在。现今的新生代球员特别是女球员都过于迷信速度和力量了,看她们的比赛就像是击球机器在工作,如果这样也能赢球,那就太不尊重人性了。
但以斯齐亚沃尼的年龄看,我又很难断言她的打法会成为主流。她在罗兰·加洛斯的胜利让我更多地想起了1990年法网男单冠军戈麦斯,一个30岁的厄瓜多尔老男人。这唯一的大满贯只不过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最大褒奖,对国际网坛格局的影响不大,对自己祖国网球事业的推动也只是短暂的。
由两名没有任何相关经验的“处女”球员组成的大满贯决赛阵容,这在公开赛年代只出现过5次,上一次还要追溯到2004年法网的米斯金娜vs.德门蒂耶娃。那一年的法网拉开了俄罗斯红粉军团集体崛起的序幕,而今年的法网能证明些什么呢?俄罗斯风暴平息好像已经无需证明,而女子网坛的乱相依旧理不出头绪,看不清眉目。
也许对2008年澳网女单决赛念念不忘的也大有人在,那场“史上最美丽大满贯决赛”很容易成为一种对比,我就听到有些人以半开玩笑的口吻称今年的法网女单决赛是“丑陋的胜利”。但时过境迁,我现在宁愿称莎娃和伊万的终极对决是一场“美丽的误会”。抛开比赛场面不谈,即使在颁奖仪式上,斯齐亚沃尼的笑容和斯托瑟的落寞都由于发乎真心且毫不掩饰而显得格外动人。相形之下,莎娃和伊万的面部表情由于训练有素而过分地程序化和标准化了,好看是好看,看多了也不免审美疲劳。
拨乱反正的女子网坛
陈君乐
都说女人们的内心很复杂,但很多时候,人们看待女人的心情更复杂。2009年,克里斯特尔斯在法拉盛公同完成了一次神话般的“卫冕”,但在一片赞歌之中,偏偏夹杂着几声叹息:一个退役两年的妈妈球员能够在复出后的第一项大满贯上夺得冠军,这难道不是对女子网坛最好的讽刺吗?一年之后,另一张激动人心的大满贯“卫冕”蓝图在另一个比利时人的面前铺展开去。但海宁自2007年夺冠之后,在罗兰·加洛斯的首次亮相却没能让人重温她与小威的经典之战,更没能让自己重吻苏珊·朗格伦杯。好事者对此同然是遍地的惋惜声,但另一方面,这是否可以被看做女子网坛振兴的标志呢?
或许因为我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对于克里斯特尔斯的胜利也好,对于海宁的失败也罢,我在两个问号的挣扎之后,心情竟然都是积极向上的。倒不是厚此薄彼,只因为前者带来的是见证奇迹之后的激情,而后者则提供了激情过后理性思考的空间。所谓奇迹,所指的正是那些不可能一再发生的事情。于是乎,克里斯特尔斯式的“卫冕”一次足矣,海宁式的失败则应该被理解为常态。而恰恰是“常态”二字,在当今这个女子网坛,看起来比某些奇迹更加珍贵。
不觉得吗,过去两年间女子网坛已经出现了太多的反常?从伊万诺维奇到扬科维奇再到萨芬娜,新晋的水货第一一个比一个更水;从克里斯特尔斯到海宁再到伊达公子,复出的不老传奇一个比一个更老。当大满贯决赛一次次沦为丑陋的一边倒,当库兹涅佐娃的知名度还不如库尔尼科娃,这个女子网球的世界已经进入了错乱癫狂的无序时代,以至于如今的人们已经练就了见怪不怪的本领。当海宁宣称自己的复出目标是“夺得温网冠军”、“完成生涯全满贯”的时候,所有人都习惯性地为比利时人的“志存高远”而叫好,几乎没有人想到去质疑:一个在自己全盛时期尚且没能征服温布尔登的球员,凭什么在远离球场一年又半载之后,却仍能如此高调地保留着这份“非分之想”?
说来讽刺,刺破这个美丽的肥皂泡的,居然是原本最善于制造肥皂泡的梦工厂——罗兰·加洛斯,一个腼腆的澳大利亚姑娘用强壮的手臂挥舞出了现实的存在感。
早在一年之前,萨曼莎·斯托瑟充满男性化风格的侧上旋发球和底线上旋抽击就随着她在罗兰·加洛斯间进四强而名扬天下;一年之后,一套同样的打法又在红土世界里首屈一指的防线面前进一步得到了证明。比赛的结果被冠以了冷门的头衔,但究其过程,却更像是一场7号种子在 22号种子面前所应得的胜利。比赛的后两盘中,斯托瑟用凶猛而全面的攻势肆意蹂躏着对手的防御工事,全场26次主动得分的数据几乎是海宁的一倍。如果不是因为隐藏在斯托瑟墨镜之后的柔弱眼神。决胜盘的比分无疑会比6:4更加悬殊,但即便如此,也足以显示出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赛后,夺取温网冠军的话题不可避免的被重新提及,海宁的回答里却不再是当初斗志满满的憧憬,取而代之的变成了:“这很难说,我会试着在温网上玩得开心一点……”
开心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比利时双姝的另一半——克里斯特尔斯。退役的日子让本就心宽的克里斯特尔斯变成为了一个更加无欲无求的母亲,然后她带着眉间一字宽的平和,换来了史上最不平凡的一次大满贯夺冠经历。然而同样的公式放之于海宁,却未必能推导出同样的结果。在这个苦孩子的成长历程里堆满了勤奋、努力、奋斗这样的字眼,但却很少有快乐的成分。安逸的心态会让她失去前进的动力,当第一次发现这一点时,她选择了退役,而现在,她把自己第二段职业生涯的首要目标变成了追求快乐的所在。这样的海宁让人淡忘了那个曾经坚硬如铁的战斗家,想到的却是辛吉斯刚刚开始第二段职业生涯时处处语笑嫣然,享受网球的姿态。
肩负着复制克式奇迹的重托而来,海宁走向的却更可能只是一条辛吉斯式的复出道路。失望吗?其实大可不必。在她离开之后,斯托瑟和斯奇亚沃尼立刻联手奉献了一场多年未见的高观赏性的大满贯女单决赛。又一柄华丽丽的单臂反拍征服了罗兰·加洛斯,即便不是海宁,又有何妨?
人人都是醋坛子
葛晓倩
偶尔我会假装自己是文艺青年,去单向街、时尚廊、猜火车参加一些类似于对谈、读书会之类的活动。某一次碰上了萨苏,一个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写故事很好看,写博客很有名。说着说着,不知道为什么话题就聊到了“吃醋”上来。
房玄龄和夫人的典故就不赘述了,现代另外一个故事来自于冰心和林徽因。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前者写了篇讽刺文章,叫《太太的客厅》。那位太太天天在家里举办沙龙,和诗人、画家、闺蜜一起吟诵风月,周遭的男性宾客还对她明里暗里地表达仰慕之情。男主人因为木讷,躲起来不照面。
这“太太”似曾桐识,有人说写得正是林徽因和梁思成。林活泼大方,家里经常名流云集;梁沉默寡言,性格也和小说吻合。文章出来的时候林徽因正在山西考察,于是所有在北平的人都翘首西望,看看这位才女将如何应对冰心的“挑衅”。结果,林回来后只是嫣然一笑,派人送给冰心一坛山西老陈醋。
其实,网坛当中也有一些爱吃醋的人。他们之间的博弈有点像冰心和林徽因——不为感情,为的是面子、受欢迎程度和其他一些东西。
要是给网坛醋坛子排个序的话。那么辛吉斯一定能够挤进前三甲。这位被称作“瑞士公主”的姑娘向来有娇小姐的脾气,当年就曾因为法国观众支持格拉芙而一怒之下发出了一记下手球。后来她和库尔尼科娃组成“美女双打搭档”,走到哪里都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而她们自己也在人前人后一直以好姐妹的形象示人。可是,在2000年12月在智利举行的一场慈善赛时瑞士人的醋坛子本性再次爆发。
在当晚的比赛中,库娃的人缘显然比辛吉斯来得好,智利观众不断为她鼓掌和喝彩。辛吉斯不甘风头被抢,在第二盘第三局间歇时对后者出言不逊:“你以为你是谁?场上的皇后是我不是你!”库娃立刻回了一句脏话,随后眼泪就夺眶而出。
辛吉斯和库娃为了谁更受宠而吃醋,这种场面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小威和莎娃。
自从2004年温网一战成名之后,俄罗斯姑娘那标志性的金发和长腿就成了WTA的活招牌。无论走到哪里赛会组织者都会把她作为广告推出去,以吸引更多的球迷前来观战。这自然让霸气十足的小威感到不爽。尽管这位白认既有身材又有品位的美国姑娘基本上不屑于口水战,可一旦有机会和莎娃对阵。她都会比任何时候都斗志昂扬。
最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的澳网决赛,非种子身份的小威打得俄罗斯美女毫无招架之力,以1比6和2比6惨败。获胜后的美同人以一种舞蹈般的方式摇动着身体走上领奖台,似乎在向一旁默默流泪的莎娃炫耀:“瞧瞧,我才是一姐。”
不要以为只有女人会醋意十足,男球员有时候同样会“娇俏”地来一坛老醋,特松加就是其中之一。
在今年法网第一场比赛之后,“法国阿里”来到新闻发布厅大倒苦水。“我刚刚打完另一项赛事,还没缓过来,组委会就把我的比赛安排在第一天。我要求顺延一两天,可他们根本不同意。要是他们能够像温网组委会对穆雷那样对我就好了,他想哪天打就哪天打……”特松加吃穆雷的醋,除了羡慕还有嫉妒。作为最近几年的法国一哥,他没有像苏格兰人那样的知名度,受欢迎程度电不及后者。于是,他就只能趁着抱怨的时候把穆雷拖下水,顺便影射一下温网组委会过于护犊。
网球是一项高度个人化、商业化的运动,人人都梦想着成为独一无二的那一个,个人主义在这里大行其道。当一个球员吸引了所有镁光灯后,在他/她身后总是会有无数人希望站在最亮处的那个是自己。阴影中,醋意就来了……
请别挑剔我的初夜
谭志廷
我们都十八岁过,我肯定,当那个夜晚毫无征兆地突然来到时,我们无一例外地都很手足无措,即便我们无耻得像一堵三公尺厚的城墙。
手足无措的原因一是缺经验,二是缺名分。
当我以解说嘉宾的身份步入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法国网球公开赛的演播室时,导播问我,怎么介绍你啊?
还真不好介绍,论球技,我的技术动作就像一只因为过度思考力学原理而扭伤了腰肢的蚂蚱;论网球积淀,库尔尼科娃退役时我才刚刚注视着她的裙裾完成网球启蒙,谁都知道这样非专业性的启蒙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洒饱之后。我是网球世界里一名突然得宠的小三,不是因为姿色丰腴,而是因为一无所有而且无欲无求。
把我送进网球大满贯赛事直播的演播室,中国网球的勇气大得像死磕巴西队的朝鲜足球。所幸我同样不乏勇气,我阅读一场网球比赛就像阅读一条短消息那样从容不迫,这便是我的名分。
头顶的强光灯像是要烤焦我这只一直在思考的蚂蚱,两台摄像机直裁了当地构成了我视线的对立丽,我的目光稍有飘忽或者闪失,它们便奔走相告。但我确信,自始至终我没有太多紧张,我准备充分,为了解说第一天的比赛,我积累了十张纸的资料,除了费德勒的祖宗八代,他首轮对手卢扎克的职业生涯数据我也谙熟于心。
我甚至准备从美学的角度谈论一下大威廉姆斯的肉色内裤,顺便再聊一聊莎拉波娃这一次又在球场上穿着了哪种款式的睡衣,也许还可以再延伸阅读一下埃弗特那条率先变短的粉嫩裙子,如果导播还没有喊停的意思,那就让我们从苏珊·朗格伦所引领的女子网球服饰变革说起。
这一切都没有问题,在极为短暂的生涩之后,我开始侃侃而谈,进而滔滔不绝。
但我的普通话不合时宜地出卖了我。
球迷甲:解说嘉宾是湖北的吧。这是一次极为委婉的提醒,显然有长江北岸的父老乡亲听不惯巴蜀荆楚之地的声音。
球迷乙:哪里找来的解说嘉宾,n和1不分,前后鼻音不分。我发誓,赛前我专门找北京语言大学的专家指导过,不信你听,“来自俄罗斯的兹沃娜裂娃反手位的防守反击非常漂亮”。纯正的北京郊区音。
球迷丙:男嘉宾你能不能少说点,你的声音我听起来很难受。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球迷丁、戊、己、庚:闭嘴、闭嘴、闭嘴……
斯特凡基在评价罗迪克的时候曾经说过:“有漏洞就不会自信”,说这话之前,罗迪克的漏洞在于他的反手,而我的漏洞在于无法精准地读出“反手”的发音。那是在遥远的25年前,解说嘉宾到了上学的年龄,村儿里唯一的学校是一所只开设两个班的小学,小学里的唯一老师是一位旧社会的私塾先生,私塾先生压根儿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他的一名弟子会从事一项说话的工作,他把弟子们语文课本上的拼音部分撕了下来,放在茅棚里以作除秽之用。
挑剔我的普通话?要不我把早已故去的私塾先生叫醒和您谈谈?
其实抛开口音不谈,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地完成了这项工作,我对一场比赛的解说就是一篇阅读理解,谈背景、谈走势、谈成因败因、谈数据、谈花絮、谈奇闻轶事;从不报比分,很少描述场景,球迷们能从电视画面上看到的东西尽量少去重复,尽可能多地为球迷提供观看比赛的背景信息。加斯奎特首战单挑穆雷,我开场便直接下结论,如果加斯奎特三盘之内不能解决战斗,便会重蹈08温网覆辙;瓦林卡对费德勒,我和主持人唱和“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女单决赛我清晰地阅读了比赛的走势,喟叹斯奇亚沃尼“浓妖不如淡久,早秀不如晚成”,自认为是整个法网解说最到位的一次评述。
还真不是自我感觉良好,因为口音的问题,我的解说评论被严重地打了折扣。但说旬实在话,网球圈里还真没有太多普通话好、具备扎实的网球基础、对网球比赛理解到位、语言组织不落窠臼等这些条件都兼具的主持人和解说嘉宾。
此地无朱砂,黄土也为贵。您就凑合着听吧。多给点时间,这些人都会成长起来的。我没打算接受您的建议,绝不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