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鹦鹉

来源 :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ne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晴川阁上有一副楹联“洪水龙蛇循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所有的资料无一例外介绍说,光绪年间晴川阁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重建,竣工之时湖广总督张之洞亲自题写了这副联。光绪年间从1871年或1875年算起,到1908年,有三十多年的跨度,晴川阁到底哪一年竣工的呢?张之洞题联究竟是哪一年呢?我一直想弄明白,但寻来找去,阅读了张之洞上晴川阁、为汉阳铁厂选址以及他在晴川阁接待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亚历山德洛维奇等许多资料,都没发现写作楹联的时间。幸运的是,最后在一篇介绍张之洞在湖北的楹联创作的文章中,找到了这副楹联的创作时间。
  张之洞题写这副楹联的时间是1902年。
  其时,一个新世纪刚刚开始。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倡导者、践行者,张之洞孜孜以求的“湖北新政”在工业、商业、教育诸领域都有了令人兴奋的气象。因此,借用司空图的“青春鹦鹉”表达他内心对“中兴”景象的无比向往和憧憬。一百年过去了,汉阳这个张之洞当年用“青春鹦鹉”形容的地方已经面目全非了。龟山的背后,张之洞当年雄心规划的铁厂、兵工厂,绵延十里的洋务事业都已无踪迹,依旧的只是汉江的流水和晴川阁的风姿。
  离张之洞题写这副楹联一百一十年后,西安铁路局一位见习路线工在四川达州的一座铁路桥上巡查线路时,发现一条钢轨上铸有一行繁体字“1902年汉阳铁厂造”。年轻的线路工为这一个世纪的穿越和遭遇,感到无比神奇。当然,当年武汉近代工业的辉煌还遗留在很多地方。这些是张之洞不可能知道的。他当年选址龟山北麓建设他倚重的铁厂和枪炮厂,很大一个原因是考虑水上运输和他监督的方便,纯粹从工业和经营的角度看,张之洞当年的决策带有太多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他认为只要把人选对了,加之帝国的权威和强有力的政府监管,所谓的大冶铁矿与武汉的距离、运费、贪污、腐败等等,都是小事一桩。对张之洞的理想、热情,李鸿章等一贯采取批评立场或者干脆不理,但张之洞固执地在龟山北麓实施起他的民族工业之梦,尽管从后来的生产和经营证明,他的决策并没有达到预料的效益和成果,但客观上却将中国近代工业化向前推进了几十年。武汉也因他奠定的基础,成为少数几个具有完备工业体系的大都市之一。
  这样想来,“青春鹦鹉起楼台”真的就淋漓地再现了张之洞内心满怀的理想和近乎狂热的激情。写这句话的时候,张之洞六十五岁,已经不再年轻了。今天再读他一百多年前写下的文字,不由得被一个没落皇朝捍卫者的家国情怀所感染。
  张之洞在龟山挥洒的浪漫和激情让我想到一个熟悉的朋友胡君。
  他是我青年时代的朋友,也是一个充满浪漫情怀和理想的朋友。那些年他就住在与汉阳铁厂一路之隔的月湖街。胡君只年长我一岁,但因为聪明,十五岁就上了大学,学的是流体力学专业,八十年代初就分配到江汉路附近的一个厅级机关。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常常不辞辛苦,从学校坐车到武昌江边,坐轮渡过江,穿过江汉路,沿着中山大道去他那里见面。那个时候,他的办公室有一台电脑,是早期的初级的电脑。我对这个电脑感到很神秘,每次就带着自己写好的诗歌,让他帮我打印,然后对着打印出来的那张纸胡思乱想半天,觉得这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胡君很快调到王家巷附近的一个航务部门,并住到了江汉桥下面月湖街上的航务局宿舍。从此,月湖街成了我熟悉的一个地方。那时去他的宿舍,下长江大桥后,在鹦鹉磁带厂这边下车,再从一个涵洞穿过江汉桥到月湖那边。涵洞狭窄,来来往往的三轮车、自行车、行人,你挤我、我撞你,跌跌撞撞出涵洞后,沿老街走几百米,便是航务局宿舍。
  那些年,我们几乎每周都见面。他狂热地写诗、写电影剧本,参加我们这些在读大学生的诗歌活动。巧合的是,我的妻子也分配到了航运系统代管的一所中专,这样胡君便经常来到我们居住的学校做客,并与我妻子的同事谈起恋爱来。很长时间,不是他到长江边我的住处,便是我们到汉江与月湖之间他的住处。他对政治、经济、文学都充满兴趣,兴奋地议论当时经济管理的落后、弊病,解释自己的各种改革方案,他研究《资本论》和经济学,告诉我们他正在思考的课题,反复说自己要考经济学研究生,决心改写人们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误区,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学体系……这样的聊天常常从上午见面开始,持续到下午我们分手。那个时代,我们年轻,没有焦虑,没有紧张,没有压抑,没有彷徨,有的就是梦想、激情。
  这样愉快的闲聊和经常性的见面很快被打断。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时代的波澜突然壮阔地席卷了我们。巨大的生存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让我们彼此很难保持密切的往来了,当年的激情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再也没有心情聊天和畅谈理想了。
  现代化进程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面貌,有的是剧烈的动荡,有的是轻微的波动,有的是表象上一目了然的曲折、颠沛、多变,有的是隐秘的内心世界的不安、焦虑、压抑。胡君先是承包了单位的一个公司,接着离了婚,又结了婚,后来自己又成立公司,开发关于教学质量管理的软件。我去过东湖开发区他的写字间,他向我解释他的软件如何操作,如何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介绍完毕,就鼓动我为他介绍中小学教育界的熟人。那个时代没有大众创业的说法,而且我对“做生意”从来就没有兴趣。多年来,我习惯了个体式的劳动,对这种需要组织一个团体去实现价值的方式,我是本能拒斥和恐惧的。尽管如此,我还是听完了他的介绍,并把他介绍给一个地市州的教科院,那个教科院组织了一次培训活动,发下去了一些软件。后来我听说,软件的货款并没有全部收回来。我把胡君介绍给当地人就回到了武汉,我觉得我只能做这么多了,后面收回货款的事应该由胡君自己去办。
  我们又都各忙各的了。我也渐渐淡忘了这件事,中间似乎胡君来过电话,问能否催催回款,我大约觉得这不是我中间人的事,加上这些年自己东奔西跑都不知道方向了,便没有认真去对待。其间,我们也偶尔见面,跟过去相比,他少言了,憔悴了。他说老婆去深圳工作了,他要去深圳给老婆装修房子。我婉言劝阻,但他对老婆离开武汉、去深圳定居不但没有意见,反而宽容得很。不久后的一天,突然听说他病了,在同济医院做了化疗。我赶到同济时,他在老家来的一个小伙子的搀扶下,刚刚走到医院的门口,准备回家休养。一个曾经满腔豪情要研究中国经济、要拍电影、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企业家的胡君,在万物生长的初夏似乎已经枯萎。他在家休息期间,我去过两次,一次是晚上,在月湖他的宿舍,他说已经恢复了,我有一点不敢相信,但依然为他高兴,匆匆聊过几句,就在夜色中道别了;另一次是在汉阳的新五里,他的另一处房子里,这次他已经无法认识前来探视的我们。
  那时,他才四十出头,壮志未酬。
  我由此跟汉阳再无联系。在武汉的三十年中,与胡君无关的汉阳之行,我有过,但极少,一次是陪同外地朋友去归元寺参观,另一次是带着家人去归元寺,还有一次,独自去过龟山,上过晴川阁。在那个时代,晴川阁并不是一个著名的景点,也没有多少人去旅游参观。南岸嘴以及附近的汉江、长江江滩公园更没有修建。彩虹桥同样没有。龟山如同一座野山,没有人留意和关注。而今,龟山北麓的几个工厂已经改建成创意社区,蜿蜒曲折的小道两边布满不同艺术风格的酒吧、工作室、画廊。胡君所居住的那一带,从江汉桥往西,依次是琴台文化艺术中心、琴台钢琴博物馆、琴台大剧院,当年的街道和房子大都荡然无存。龟山以北、汉水东西,一百多年前,张之洞燃起的复兴之火再次被点燃,汉阳正经历又一次隆重的洗礼。
  踏上麻石台基,走过红墙朱柱,登上悬于江水之上的晴川阁,目光所及,汉水西来,瘦石嶙峋,龟山的岚光树色还在。伫立栏杆边,万里的风、千里的雨、三秋的水一同扑来。如此佳境,在我们的青年时代,我与胡君竟然没有一同来见识过。他的理想、激情本应在这朱漆彩绘的亭台楼阁中抒发,他纷繁和疲惫的人生也应在这窗含的烟雨中梳理。一只“青春”的鹦鹉也应在此兴起自己的“楼台”。
  司空图在《诗品》中把“青春鹦鹉,杨柳楼台”作为诗歌的第十三种品格“精神”。无非是说不要勉强,而是要求之于内在的积累与通透,顺应心性的自然流动。张之洞在龟山北麓实施他雄伟的中兴梦想时,有压力,有无奈,有失望,也有挫折,但张之洞没有匆匆倒下。我想这与他同时也是一位学养深厚和眼界开阔的思想家有深刻的关系。置身风云激荡之中,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有极大的不可知性,每个人都难以把握命运。由此,内在的那一份精神的奠基和支撑就更加可贵了。
  站在晴川阁上,我不想责怪胡君,倒是遗憾我们没有像袁宏道所说的“晴川阁下南条水,一日同君荡几回”,也没有像李白说的“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这些浪漫、畅怀的交游和作乐,袁宏道、李白和他们的朋友,都干过,而且还是在汉阳。
其他文献
某日,脑袋剧痛,我去医院作CT透视。医生竟发现我脑海里游着两尾鱼。一尾很小的金鱼,另一尾很大的鲨鱼。怎么回事?吃了很多药,无效。剧痛不已,甚而造成连续一年不眠。终于医生决定从我颅顶手术开一个小洞,放进去一只渔船,一对夫妻渔夫,去把那鱼捕出来。终于某日那两尾鱼从我眼睛里游出,一摆尾竟游进我桌上打开的书中,消失不见。书页迅速合拢,像两层合欢的波浪。两道潮锋,退下又上升。一册书乃宁静成遥远的海平面。但那
期刊
人“遛”狗,还是狗“遛”人?这是一个问题!  以我之见,街头上许多被遛之狗,其所拥有的姿态、风貌、气质与品位,所拥有的淑女风范或猛男气象,都远胜于遛它们的主人!是的,人遛狗真是委屈了狗们!而应该是……呵,狗遛人!  是的,狗遛人!由此设想,白天街头,其实我看到的并非人遛狗,而是……狗遛人!另一种更魔幻的场景:一头头高贵典雅的纯种狗牵着一个个猥琐茫然之人在大街上遛着。他们或它们,闲逛,懒散,东张西望
期刊
朝木乃伊身上滴一滴显影液就显现出一条风干的尼罗河,一座金字塔,一队骆驼与一棵飞翔的棕榈树。朝死者的影子滴一滴显影液就显现出一蓬胡子,一个名字,一只手的骨骼,一群细菌与一颗大理石心脏。朝脑子里滴一滴显影液就显影出一轮太阳,一艘船,一片沙漠,一座迷宫与一只周身长满苔藓的蜥蜴。朝一粒骨灰里滴了一滴显影液里面就显现出一滴精液,一张婴儿脸,一只乳房,一朵火焰,一个子宫的剖面图。朝一条干裂的河床里滴了一滴显影
期刊
思想是怎么结束的?就像隆冬严寒天,一间空荡荡老房子的窗玻璃上覆满了晶亮冰花。突然,炉火点燃。噼啪爆燃的干柴奏响了一支梦之前奏曲。窗玻璃升温。冰花感知。重重叠叠的晶亮花瓣开始羞红,含苞,吐蕊,扬花,授粉……飘出丝丝缕缕的不可知的幽芬,飘出梦之启迪,飘出不可知的幽秘。  花开一瞬。花落一瞬。房子静如太古。  只有窗玻璃依旧。季节依旧。取暖者依旧。生活依旧。只有炉灶口冷灰堆里那只巨大老鼠的[空] [悉]
期刊
垃圾堆。一大堆被人抛掷在此的空饮料瓶。其中一只空饮料瓶在夜深人静之际突然咿呀咿呀地独白了起来:“呵,我的塑料躯壳,我的无机躯壳,我的……油亮闪光的梦幻躯壳呀!因为有过热血激荡的饮料而使我拥有过人性之活力,因为有过脊椎般挺直的吸管而使我拥有过人形躯壳之存在!”其他的空塑料瓶浑浑噩噩地听着它唱,不知其所唱为何也不知其为谁而唱。  清扫垃圾的人推车路过,驻足稍听片刻,遂命名这只空饮料瓶为当代诗人!
期刊
梦的力量,只是在阴影里寻火焰,只是在沙漠里寻花朵,只是在尘土外寻根据,只是在死亡外寻自身。  你看,这个年代,影子俯拾即是,只是没有肉体。器官俯拾即是,只是没有灵魂。呼吸俯拾即是,只是没有气场。声音俯拾即是,只是没有喉咙。脑袋俯拾即是,只是没有肩膀。影子俯拾即是,只是没有体温。  有力量的梦,像一间挂满枝形大吊灯的豪华房间,突然华灯全灭,却意外发现墙壁角落里还残存着一支小蜡烛,一支最平常的日常蜡烛
期刊
邻家阳台上挂了一只鸟笼。这总让我心悸不已。  我每次路过,都低头,缩脖,捂紧自己的影子匆匆而过。  难道我担心我体内有一只隐蔽的翅膀会暴露出来?难道我担心我血液里有一句鸟鸣声会被隔壁的鸟儿听见?  回家就关紧门窗。不发声。恐我声音中某种想飞的欲念被别人家的鸟儿听见。  小小书屋内,只有我在深夜能看到。墙缝里总有云朵飘出。天花板缝隙里总有星星涌出。镜子里总有天空的碎片塌落。灯罩像一只金黄鸟巢藏满带蓝
期刊
城市。黑夜,像一张曝光不足的无边黑底片,笼罩住城市上空,又隐蔽进城市内部的角角落落里。朦朦胧胧。  白昼的人被生活拍摄后,只剩下轮廓,收藏进黑夜的影子里,收藏进世界的影子底片里。  熟睡的人每晚被他们的梦(无论是噩梦还是美梦)重新拍摄后,只等待明天的黎明把他们的梦重新冲印出来。把他们的噩梦冲印成美梦。把他们的美梦冲印成更迷幻的天堂的梦。  永远是日子在生活里曝光不足。永远是生命在人世间曝光不足。永
期刊
多少写作者都是盲人!他们的眼睛仅止于口袋。他们的视野仅止于鼻尖。他们的远眺仅止于墙缝。他们的仰望……呵,仅止于自己的床笫与碗筷。  他们只以星星的遗址追忆眼睛。他们只以眼睛的泪水含苞花蕊。他们只以眼角边的鱼尾纹描绘流水与山川。他们只以遍体的落花描述故去的家园。  哦,盲人的眼睛钉满天上,那是赝品的星空。  哦,盲人的眼睛囚满纸笼,被驯养成玩具鸟、放大镜、旋转魔方与萤火虫。  盲人的眼睛被白昼加工成
期刊
季马家的门廊里立着一双陌生人的靴子,它懒洋洋的,似乎很累,有点哪里也不想去的样子,靴子上面淌下的黑水形成一个小泥洼。母亲对季马悄声说靴子是父亲朋友的。父亲和那位朋友默默地坐着,没有说话声,没有咳嗽声,没有一丝动静。  母亲心慌意乱地看着季马,他立刻把头转过去,他知道他们的每个动作,母亲关于靴子的悄声细语,父亲和他的朋友都听得一清二楚。一般来说没有什么朋友来探望父亲,似乎他从来也不结交朋友。季马的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