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ean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5月23日,距离“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图片展”在秘鲁人类考古历史博物馆开幕仅隔半年,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应文化部及我国驻秘鲁大使馆的要求,受国家文物局委托,负责承办赴秘鲁“天地之中——中华文明之源”专题图片展。同样的展览形式与地点,无论是取材和篇幅都无法超越前者,我们基于文物,又跳出文物的藩篱,通过艺术创新和激情澎湃的文案,为秘鲁人民献上了一个耳目一新的展览。
  展览策划
  秘鲁人类考古历史博物馆拥有关于秘鲁文明最完整、系统的馆藏,秘鲁的查文、帕拉卡斯、印加文明是博物馆的主角。凝聚了中华大地璀璨文明精华的图片展在这里举办,必将与秘鲁文明产生碰撞,观众会寻找相似性,又期待看到迥异的物质文明和两者的粘连。
  谈及中华文明系列的展览,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抉择。展览年代跨度大,地理上遍及整个中华大地。如何划定展览范围,既展现“起源”,又要有文化的“高潮”?为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粗线条”、“艺术性”的策展原则,在遍览这一时空范畴内的诸多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后,选择了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王朝(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220年)期间的82张既能反映某一时空的文化特色,又具有视觉震撼力的文物及遗址图片。这些单体或组合的文物图片有的自成一体,有的成组成系列,如砖瓦般堆砌、构建、支撑起整个展览,展现中华文明孕育、萌芽、生长、壮大的发展进程。
  图片展不像文物展,能根据展品的精美程度和体量的大小轻而易举地向观众传递展览的高潮与重点。因为图片摆脱了文物安全的限制,所以可以说“选择的”都是“好的”。若观众所看到的都是重要的,则很容易每一部分都不突出,而参观一个没有高潮的展览就像看一本没有起承转合的书,易削弱展览记忆并加速参观疲劳。
  尽管不同时间段的文物图片势必会有视觉感的强弱之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后期的设计手段保持艺术性的一致,因此我们并没有在详简得当的问题上停滞不前。既然每件文物在学术价值与文化影响力方面都很重要,我们就把展览整体模块化,在各模块内根据年代、材质,甚至是色彩、艺术感的一致性等规则划分成更小的单元,单元间仅仅保持基本的大时间框架的续接,而整体上却是跳跃的、紧凑的。
  例如介绍新时期时代晚期的第一部分,我们很想表达一种原始艺术,先民撷土成器、以玉事神,从这些古朴厚重的原始陶器和精美神秘的原始玉器中反映出来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生灵的赞美。所以就有了最开始的两个展板,一个以彩陶为主题,一个以早期玉器为主题,两者间没有直接的连续性,又并未形成断裂,这种跳跃性的安排化解了重点太多的尴尬,强弱时有间隔、偏离又很快回归,参观体验就有了动态感与持久的吸引力。
  自博物馆的职能开始向公众教育倾斜,策展人就必须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考虑展览的主题和每一个细节,“天地之中——中华文明之源”图片展所有的文案,包括每一件文物的说明,都由展览筹备组反复斟酌校对,用观众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学术界公认的知识,让展览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观众共鸣。
  好的展览吸引眼球的并不仅仅是精美的文物或展场设计,文字的力量不可小觑,极易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中华文明之源主题宏大,所以其文字的情感靠的是气势,它不是个体的、内敛的,它要表达的是大爱,是历史的荡气回肠。如同婉约派与豪放派诗词的区别,我们写出了我们的味道。
  展览三大部分的题记:
  第一部分“文明的萌芽:传说中的古史时代”:江河奔流,孕育文明的萌芽,拨开古史神话传说的神秘面纱,通过考古学文化的探索,散布在中华广袤大地上的不同文明,在静默千年后,逐渐清晰,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早期萌动!
  第二部分“文明的生长:从传说到史实”:江河之间,青铜文化循脉而生。夏、商、周甲骨金文,笔笔镌刻着历史的兴衰与沉浮。岁岁年年,从此中华文明的浩瀚历史有迹可寻。
  第三部分“文明的壮大:集权帝国的形成与发展”:秦汉一统,四海一家,王邦协和。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划一。王朝初建,如意气风发的少年,气魄恢宏,睥睨天下,往来冲会,外拓固守,创造了辉煌的多元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内容与设计的统一
  展览内容与形式设计相互融合又彼此矛盾,展览策划是一项团队作业,成员间有着对展览主题的核心共识,但内容与形式往往各有各的坚持,各自对“齐整”有着自己的规则、要求和标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谐建立在不断的沟通与妥协之上。
  图片展对形式设计的仰赖要求更高,人们参观图片展与文物展的不同在于其目的是得到视觉享受胜过接收相关知识,所以于内容设计而言,必要的妥协是必须有的觉悟。
  对于“齐整”的问题,内容设计的常规思维是根据时间顺序和重要遗址或事件对文物进行模块划分;在文物的遴选上,出发点往往是其学术重要性。我们下意识地认为选择一个文物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文物即见证,是用实物信息传递一个事实或理念,所以这个实物的选择也要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而设计追求的是整体的视觉效果,一个多大的场地?什么主题?确定一个色调和一些元素,然后我们开始细致地添补、修饰成最初我们设想的效果。所以设计在时间顺序、材质以及模块划分上给予内容尊重,但在文物图片的遴选上基本以美观性作为主要考量标准。
  于设计而言,文字也属于图片设计的一部分,因此为了视觉效果,设计对文字的体量和排列提出要求,很多地方需要内容配合。
  观众收获的三个境界
  策展人总是要站在最低的层次勾勒展览,却必须为展览本身设置层次,让需要深入体验的观众有更多可获得的细节。怀有不同目的前来参观的观众总是能有所收获: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观众能在博物馆优雅的环境里得到身心的放松,学究型的观众在这里吸取第一手资料。因着观众自身知识储备和参观过程中注意力的差异,观众在参观同一个展览时的体验也是不同的。
  第一层次为视觉欣赏。“天地之中——中华文明之源”图片展在策划之初,就确定了“艺术性”的定位,因此在形式设计、图片的选择与搭配、图版的设计与制作上颇费了一番心思。艺术没有国界与隔阂,人们对美的追求具有共性,所以在场的观众,懂或不懂中国文化的,都可以像欣赏艺术品般品味展览。秦汉一统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在一张张图片中呼之欲出,是整个展览最壮观的部分,相信会带给观众“泱泱大国、煌煌都城”的感受。
  第二层次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史实。对于有一定历史知识储备的观众来说,文物的平铺直叙是毫无意义的,他们试图找到一条主线或者说文物图片之间的逻辑性。这些逻辑对一个图片展来说太过沉重,只能暗含在各部分的简要叙述以及图与图之间。获得这部分信息,需要观众用心阅读,阅读文字也要阅读图片,然后就能明白中原地区文化的崛起与巩固、“礼乐征伐”制度的完善以及各时代物质文明的高度。第二层次的参观体验重在知识的获取。考古最初的目的在于补史、证史,文物展览或文物图片展览将考古发掘的成果展示给众人,展示的不仅仅是物,更是物背后的历史。
  第三层次为体会历史的情感与哲思。在文明的萌芽阶段,我们有令世界惊叹的彩陶文化与礼玉文明,彩陶的装饰艺术体现了那个时代工艺与审美的最高境界,所以研究型观众或许对“花瓣”、“漩涡”等纹样有更多的兴趣,或许对各种形态的玉器的用途感到有深入探究的需要。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和和装饰艺术有着丰富的时代特征,其中的信息更是不可尽言。学者们研究这些内容,目的在于还原这一历史的真相,在于对先民的好奇心:他们生活在怎样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人们如何逐渐探知未知的世界?在对自然还不够了解的年代人们秉持怎样的信仰与期许?又用怎样的方式将这种哲思融入生活与艺术并传承至今?若观众已经开始思考,并期望通过参观解决部分疑问,那么对展览的记忆将更为深刻,展览对观众的吸引力和影响持久性也会相应地提高。
  (责任编辑:李珍萍)
其他文献
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和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秦汉文明展”于2017年3月27日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集中了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32家收藏单位的282件(套)文物精品,其中更有首次出国展览的江西海昏侯墓随葬编钟和马蹄金。  作为2017年最为重要的中美人文交流项目之一,该项目受到了刘延东副总理的亲切关怀,并向展览开幕式发来贺信。同时,展览得到了
期刊
岭南地处南隅,书画艺术的发展相对与其他地区要相对滞后,远不及当时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这种情况在宋代之后得到了极大地改善,随着中国文化中心区的不断南移加上岭南经济的逐渐崛起,文化的发展不仅得到了多方面的扩展,而且也与地域相融合,渐至形成不同的地域特点。殆至明清两代,岭南的经贸日益发达,为书画艺术也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基础。  在明清时期岭南书画的大发展的浪潮中,居巢(1811-1865)、居廉(18
期刊
香文化在中国已植根数千年,无论皇室贵胄、文人雅客还是深闺贵妇都乐于香事。而对于古代香事的真实记录,除了先人遗留下的香方香谱、咏香诗词之外,最为直观的莫过于形态和用途各异的香具。这些香具都有着特定的用途,或薰燃,或存放,无论搭配还是摆放,无一不彰显着中国香文化的精致之处。在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绘画作品中,也时常出现各类香具的身影。我们不妨以明代人物画中的香具为索引,?由细节处追寻幽远的中国香文化。
期刊
海南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五龙出海图”三联幅黎锦龙被。其主体纹饰,上绣一正面苍龙,龙首左右对称,龙尾盘旋向下,头上竖起一对犄角,张牙怒目,胡须如火焰般向四面伸展,威严矫健,气度雍容;其下绣一对白龙,身体曲折向内盘旋,线条流畅;苍龙下方绣一对青龙,身体曲折向外盘旋,张牙舞爪,潇洒飘逸;底端为山脉形起伏的海水纹。整幅作品以红色调为主,图案饱满,色彩华丽,线条明快流畅,表现五龙腾空栩栩如生,仿佛跃然出画;
期刊
如果说我国第一位西游名人,那么他一定不是妇孺皆知的唐代高僧玄奘,而是周代的老子,即李耳,是大名鼎鼎的道家创始人,也是后来道教中的三清之一——太上老君。  老子西出函谷关、走流沙的典故,至少在汉代就已成形,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里就写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于是老子乃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
期刊
自古以来,财神一直是民间普遍欢迎和推崇的神祗之一,并在民间信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依据财神所属的形象,财神可大致分为两类:文财神和武财神。文财神包括范蠡、比干等,武财神包括赵公明、关公等,这四人被人们所熟知,民间奉为“正财神”以区别其他的财神。在这诸多财神之中,影响最广泛、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武财神赵公明。近两年来,洛阳民俗博物馆从晋南地区征集到了140余件明清时期的民间武财神赵公明木雕造像,高度一
期刊
民间信仰是民俗研究中的重镇,毕竟信仰的庞杂构成了民俗的底色,而我们今天看到的诸地区面貌迥异的民俗,它们或多或少就与这个地区的信仰分不开。但是,信仰的形成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着产生、发展与流变的诸多环节。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旁逸斜出,结果各有不同的。但是,虽然呈现的面貌在表象上有所差异,可内理上却有所联系,也就是说,一个藤上接出的不同的瓜,这是民间信仰研究上多半要考略的地方
期刊
已未春日,我偶然在外地一好友家中,见到一件室内摆件,也可称之为文房之物。这是一件黄花梨东西,从材料、工艺、花饰看,应该是清中期官造之物。这是他从德国斯图加特纳高拍卖公司的一场拍卖会拍得。当我刚刚看到这件东西时,就被它深刻吸引住了,尽管当时室内光线不强,但总觉得这很可能是1860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劫走之物。在征得好友同意后,我从不同角度详细拍了照片。回京后,我仔细观察、分析这些照片,更加使我认为这
期刊
中国古代的陶瓷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南海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海南省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历代陶瓷器,是以陶瓷为载体来展现中国历代陶瓷艺术风格之美,从而达到传承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文化的作用。  海南省博物馆二期陶瓷馆主要展出的是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精美陶瓷器,涵盖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各类陶瓷器对研究中国陶瓷史、海外贸易史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与东西方经济、文化
期刊
随着越来越多传世及出土的黎族青铜蛙耳铜锣面世,这种传统的打击乐器逐渐成为研究我国华南地区少数民族青铜文化分布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海南省博物馆馆藏的12件珍贵清代黎族蛙锣,以促进对清代海南岛青铜乐器形制的研究。  蛙耳铜锣是黎族一种传统的由青铜铸造而成的打击乐器,民间常称蛙锣,在海南的黎族先民中世代沿袭使用。《崖州志》载:“(生黎)最贵蛤锣,豪强之家有以十数牛易一锣者。”便是黎族蛙耳锣珍贵的最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