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情趣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dongfa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例子,使学生明确学习截取商的近似值的实际意义,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目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使学生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在小数除法中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3.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积的近似值”与求“商的近似值”的异同。
  教学准备:让学生搜集本次学校运动会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听说这次运动会咱们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许多同学都获得了奖,是吗?
  生:是的。
  师:都有谁获奖了?(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师:咱们班真是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老师这里也搜集了一些我们班同学赛场上的成绩资料。出示小黑板:
  垒球比赛成绩(米)
  
  
  师: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统计员要求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你们会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1: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分别是25.8、24.1、21.0、20.2。
  师:你是怎样保留一位小数的?
  生1:保留一位小数,就看小数的第二位,第二位大于或等于5,就向前一位进一,小于5就舍去,采用四舍五入法。
  师:杨欢林的成绩是21.0米,这个0可以去掉吗?
  生2:21.0是精确到十分位,21是精确到个位,21.0比21更接近准确数。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况,设计数学问题复习旧知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探究新知
  师:老师还知道你们也搜集了许多同学们在运动会上的比赛成绩,现小组讨论,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找出一道除不尽的应用题。题目如下:
  在运动会上,周洁慧同学跑100米用了19秒。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题,并说一说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
  生1:100米用了19秒。
  生2:根据给出的条件可以求出她每秒跑多少米。
  生3:100除以19,即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请同学们自己列竖式计算。(学生兴致勃勃地算了起来)
  1.第一次试算。
  约两分钟后,有学生微微抬头偷偷地看其他同学的表现。又一会儿,学生禁不住都抬起了头,表示不好算,眼睛里充满了疑惑。
  师:遇到什么困难啦?
  生4:除不尽。
  师:怎么办?
  生5:像前面学过求小数乘法的近似数一样。
  师:当被除数不能被除数除尽时,我们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比如说,得数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或三位小数。在这场比赛中,统计员要求保留一位小数,怎么保留?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吗?
  〔设计意图:如何让学生想到求近似值呢?在这节课中,我没有按照教材上的处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去经历,产生求近似值的需要。当学生看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地就列式计算,可算着算着,发现有点不对劲:除到何时才结束呢?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他们在反思、调整中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
  2.第二次试算。
  (师生板演竖式计算)
  
  
  (當商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2”时)
  师:还要继续除下去吗?
  生1:需要继续除。因为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时,要以百分位上的数确定“进”或“舍”。
  (师生一起除出商的百分位上的“6”时)
  师:还要继续除下去吗?
  生2:不需要了。有了百分位上的“6”,就能确定选择“进”了。
  生3:因为得数保留一位小数,所以商就要除到小数的第二位。如果第二位数大于或等于五就要向前一位进一,如果小于5就舍去,所以100除以19约等于5.3米。
  生4:我与大家的看法不同。当商到小数点后第一位“2”时,也可以不继续除下去。
  (学生们个个惊奇地看着生4,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
  生4:大家这时只要看一看除法竖式的余数是12,它大于除数19的一半,因此商的百分位上的数肯定大于5,所以不必继续除就知道百分位上的数一定向前一位进一。
  师:你很会动脑筋!只要把除法竖式的余数与除数作比较,取近似值时就能预见是选择“舍”还是选择“进”,而不必比要求多除一位数。
  〔设计意图: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近似值的关键。我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索取近似值的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生4的不同看法,不唯书本,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三、比较商的近似值和积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出示题目:3.2×2.4,14.77÷18。
  (生板演)
  师:说说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师:你认为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生1: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不同点:求积的近似值时,要计算出完整的积后再取积的近似值;求商的近似值不需要求出完整的商,一般除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积的近似值和商的近似值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能区分积的近似值、商的近似值,再次巩固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区别不同事物的能力,善于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不同之处,发现问题的本质属性。〕
  四、巩固练习
  1.填表。
  
  
  师: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你能做得这么快?
  师:有不同列竖式的方法吗?
  生1:我是列一道竖式就算出保留三位小数的商,保留一位、两位小数就能直接写出来了。
  生2:我每一题都列三道竖式才算出来。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生答略)
  师(总结):通过大家一起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法好,看来学习数学还要多动动脑筋。
  2.编应用题。
  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商的近似值?请同学们用商的近似值编应用题。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商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开放式小结
  师:回顾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还有疑问吗?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
  让数学走进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时代要求。数学课堂不应该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应是丰富多彩生活的实际运用。以前我曾见过一些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计算往往是得心应手,而让他们到实地去计算一个操场的面积、家中一个水桶的容积或新房装修需要多少瓷砖等时却束手无策。陈淑珊老师把刚开完的运动会搬进了数学课堂,使学生的数学课堂不再是远离生活的隔靴搔痒,而是他们自己伸手可及的现实生活。学生自然学得有味,学得兴致勃勃。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特点:观念新。
  课堂教学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陈淑珊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陈淑珊老师让学生课前积极搜集运动会的相关资料,使学生课前就参与了课的准备工作,他们会感到这课是他们自己的课,而不是别人强加的课,为课的成功夯实了基础。这是课的第二个特点:操作方法新。
  课堂教学如一个舞台,教师往往是导演,学生是配角或不起眼的跑龙套角色,更或者好学生是演员,一般学生是观众。而陈淑珊老师的课则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较好地做到了师生合作,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在课堂和谐的氛围中解决了数学课所要解决的全部问题,使课堂充满了活力。这是课的第三个特点:师生和谐,热情洋溢。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的今天,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师头脑中逐渐得到认同,并能自觉地将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运用和落实,出现了许多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可当我们冷静地去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时,是否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在 “华丽外衣”的掩盖下,潜藏着一种弄虚作假、刻意包装的痕迹呢?  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用硬纸板剪成大小不等的圆,按教材图示的方法在直尺
新教材把教材设计的重点放在知识的动态方面,把知识理解为一种“过程”,知识在教材中以动态的“生命化”的方式存在。所以,只有感悟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理解教材的意图,并以此创造性地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把握好起点,设计数学活动    1.以学生的个人经历为起点,设计数学活动。  案例(1):教学“左右”一课,学生对左右是有经历的,是借助自己身体的部位来理解左右的。
最近的培训专题是计算教学,为了挑战自己,我主动报名参加了研究课。三年级上学期的相关计算课都已经结束,我就从下学期的教材中挑选了一节“两位数乘法”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在初步设计本节课之前,我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前测,发现计算正确的学生在解决“12×14”这个算式时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把12拆成10和2,有的把12拆成7和5,还有的学生直接采用了正确的竖式计算方法。同时,我还关注到,有将近
案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位老猎人,每次进山打猎都是满载而归。一天,他进山打了几只山鸡和野兔,高高兴兴地往家走。在村口,几个小孩围了过来,“老爷爷,老爷爷,今天您打了多少猎物呀?”老爷爷捋了捋胡子,笑眯眯地说:“今有雉兔同笼,上有八头,下有二十六足,问雉兔各几何?”(屏幕出示题目)谁知道老爷爷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中国历史上著
案例一:  1.请一位学生上来拉直毛线。  师:现在这根毛线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从弯的变成直的。  师:老师要感谢这位同学的一拉,拉出了我们的一个新朋友——线段。  师:这两手掐的地方还藏着一个宝贝——是线段的端点,那线段有几个端点?(请一位学生上来指出)  2.再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毛线拉出一条线段,请另一位学生指一指有几个端点。  3.练一练(判断哪些是线段)。  案例二:  1.教师拉直一
基本信息  书名:《种种有情,种种可爱》  作者:张晓风  ISBN:978-7-5404-9644-9  装订: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页数:246页  定价:45.8元  开本:32开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从自然风物中感悟生活的雅趣,从生活的雅趣中揭示生命的真谛,是张晓风散文的突出特点。在她的笔下,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那么新鲜可触,泛着灵光,带着蓬勃
自己曾上过“认识整万数”一课,恰巧张齐华老师也上过这堂课,与自己的进行对比,收获不少。(以下我的设计均称为A,张齐华老师的均称为B)  导入——材料选择,源自生活  A:  师:同学们,我们学数学,经常和数打交道。这里有一组数,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数如下)  九九十二百零三九千零四三千零五十  师:这些数会写吗?怎么写?  师: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呢?(总结:这一组数都可以表示多少个一)  师:
有效的练习课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练习课要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实现“学在练中,乐在习中”的练习目标。下面,以“圆的周长”练习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基础练习,为回顾知识备一把梯子    练习课经常会看到两种模式,即“先讲后练”和“先练后讲”。前者是先回顾、复习新课内容,再进行练习;后者则相反,先呈现与原有知识经验相关联的学习材料,在实际解决问题中,
教学片断: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是苏教版新增的教学内容,怎样把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我上课之前思考的问题。经过一番思考,我创设了以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替换”策略。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片。(电脑出示“曹冲称象”的画面)  师:知道这幅图讲的是什么故事吗?谁能简要说一说?  (学生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踊
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直接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学习效果,其中的反差,引发了我的深思。现将这两个教学片断的对比和思考,与同行们交流、切磋。  A 班连加的教学片断    一、观察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秋天吗?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小英家的南瓜也丰收了,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插图,从图中你看到小英在干什么?  生1:从图中我看到了小英和南瓜。  生2:小英先运了4个南瓜,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