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空间是动画中角色活动和故事发展的基础,空间表现力也是动画视觉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经典动画作品在空间表现上独具特色,呈现出丰富的艺术价值,但同时也具有其局限性。本文以空间表现入手,结合动画作品在表现手段、审美特点、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进一步提高对中国经典动画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经典动画;空间表现力;中国学派
中国动画于上世纪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世界动画舞台上有着“中国学派”的美称,但近几十年来发展停滞,一度陷入低谷。如今随着动画产业的再次振兴,动画人如何从经典中学习前人的宝贵经验,继承中国动画曾经的艺术成就,是进一步发展中国动画的必经之路。文中所选取的中国经典动画一概念,主要指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来,质量上乘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如《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作品。这些时期的动画作品在制作和审美上具有一致性,体现着与外国动画截然不同的艺术特点。
空间是动画场景的本质属性,也是动画中角色活动和故事发展的基础。从空间表现的角度入手,是认识中国动画表现力的一个新方向。下面针对中国经典动画在画面空间表现上的手段、审美特点、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中国经典动画中的空间表现手段
动画根据剧情所处的环境不同,其画面的空间感也是特点鲜明的:如狭小的房间、广袤的草原、平铺的画卷、幽邃的深空等等。这种画面所传达的空间感,能够帮助观众深切感受到动画影片所要营造的氛围,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活动并产生想象,从而投入到故事中去。因此在动画制作中,需根据特定的情节要求,对画面空间进行有目的地设计和塑造。从技术层面上看,画面空间感的塑造主要依靠场景设计、角色运动和摄影机运动等手段。
(一)场景设计
中国经典动画中的场景设计主要参照了各式各样的传统绘画形式:如《哪吒闹海》的场景绘制选取了传统工笔重彩画的形式;《九色鹿》的场景设计遵循了敦煌壁画的设色风格和造型特点;《小蝌蚪找妈妈》更是将传统水墨画赋予了生命,开创性地将动画场景搬到了水墨丹青的世界中进行演绎。而传统绘画的空间关系普遍以散点透视为主,即观察点不固定在一个位置,而是将在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组织在一起,以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布局画面元素。中国经典动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空间表现方式,是对重塑现实的一种升华,尤其是在表现一些开阔的空间时,能够不受视域限制,忽略了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则,将山川、房屋、树木等景物尽收眼底,达到“咫尺千里”的效果,体现出与西方动画写实透视截然不同的空间感。
中国经典动画将传统绘画中的时空观与动画艺术“幻变”的特点进行融合,为静态的美术作品注入了生命力,从而产生了一个由主观意识所主导的超现实世界。如《天书奇谭》的主角蛋生获得神力后,在画卷般的山川大地中遨游这一奇妙景象,这是真人实拍电影所难以实现的空间表现力。
(二)角色运动
动画是时间与造型的艺术,与绘画不同的是,其视觉语言上增加了运动性。只要当角色或物体的运动方式符合现实中人的视觉经验,遵循近大远小、近快远慢的运动规律,二维平面就能上产生三维空间的“假象”。无论动画场景为拟真的写实场景,或是假定的抽象空间,都能通过角色、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移和形变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感。例如动画中常用的摄影技巧:画面景别常分为远、中、近三个层次,当摄影机在场景中横向移动时,远、中、近三个景别的物体依次以由慢到快的速度在画面中移动,能够立即呈现出纵深空间感。由此可见,动画中动态的运动表现能够比静态的造型刻画更具有空间感染力。
然而,中国经典动画中角色的动作形式多为在单一景别内做平面运动。如《哪吒闹海》中的一段戏:哪吒抓住了前去天庭告状的龙王,骑在龙背上穿梭于云间。画面中龙王接近传统绘画中龙的造型样式,以蜿蜒的形态在一个竖直平面内做曲线运动。但是,天空作为一个广阔的三维空间,有着无限的运动形态可以呈现,在这段戏中却仍是以二维平面运动来表现,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画面表现力。
此例揭示了中国动画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即画面物体缺少纵深方向的运动和景别的切换,使得角色与场景在空间上是割裂开的,缺少互动和联系。这种过于平面化的运动方式
受限于当时的制作技术,同时也说明早期的中国动画人在动画的运动特性上没有进行足够的挖掘,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平面化的习惯性表达。即便如此也同样存在个例,在1983年的动画长片《天书奇谭》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动画,是娱乐性最好的经典长片动画之一,片中大量出现了角色在纵深方向的复杂运动,通过角色贴合地形地貌的走动、飞行,与房屋建筑的互动,有效地促进了人景结合,使得画面的表现力大大提升。所以角色运动是塑造空间表现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影响整部影片效果的关键要素之一。
(三)摄影机运动
在中国经典动画中,摄影机的运动方式主要以平缓的移镜头为主,起到情节铺垫、氛围营造等作用,不刻意追求激烈、复杂的变化。如经典水墨动画《山水情》中,就大量使用了移镜头:当情节进入到抒情阶段时,镜头跟随山川、河流的走势缓慢移动,同时配合鸟鸣、水流、山风等自然音效,将观众代入到水墨丹青的自然情境中去。
中国经典动画中对于角色、景物的拍摄角度绝大多数是平拍,即在画面构图上对虚拟摄影机进行布置,以平视的视角进行拍摄,而极少出现仰拍、俯拍的情况。角色表演无论是平缓的言语表达还是激烈的舞枪弄棍,观众都以同一个角度进行观看。这种习惯性的拍摄方式一方面能够简化画面内容,帮助观众理解角色的行为和心理,另一方面也符合传统绘画、戏曲的舞台表演形式等观赏习惯。但由于局限于平拍这一种方式,中国经典动画中并没有虚拟摄影机在空间中的复杂运动,即基于透视规律对于角色、场景精确的原画绘制,模拟一台虚拟摄影机在动画营造的三维空间中运动。然而這一表现手段却在同时期的美日动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画面表现力。 因此,中国经典动画中的摄影机运动呈现出静态的特点,并没有配合动画的剧情节奏运动起来,在表现激烈场面时的空间表现力略显不足。
二、中国经典动画空间表现的审美特点
中国经典动画除了在技术手段上对传统艺术有着广泛借鉴,同时也大量沿袭了传统艺术的审美习惯,这一点在动画的空间表现上有着鲜明的体现。
中国经典动画的空间整体具有平面化的特点,其来源于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形式。首先,演员生动的表演是舞台内容的主体,由表演来展示时间和空间上的变换,因此在舞台设计上并没有太多演员与场景的互动。戏曲舞台上的场景布置一般是十分虚化和抽象的:简单的桌椅道具搭配朴素的背景幕布,就可以代表公堂、厢房。其次,舞台相对于观众的方向是固定的,也就使得戏曲演员的位置关系相对于观众而言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平列的,从而避免因遮挡而造成视觉上的混乱。所以,戏曲艺术对于中国早期动画人潜意识的影响,造就了中国动画特定的审美习惯,使得动画舞台也以这种平面化的人物、空间关系为主,荧幕前的观众如同观看戏曲表演一样观看动画角色的表演。
纵览如绘画、建筑、园林、纹饰等中国传统艺术,在对于作品美感的追求上,向来注重画面布局上的平衡。中国经典动画在画面的空间配置上也继承了这一美学思想,将动画中人与景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通过画面元素虚实相生、相辅相成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水墨动画《鹿铃》中,水墨晕染出的山野宁静而温馨,片中女孩与小鹿嬉戏于山间,恰当地融入了环境之中,完美传达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因此,中国经典动画相比较于快餐文化下的影视作品,表现得更加内敛、稳重,以求留给观众更多揣摩作品的时间,而非单纯地博人一笑,所以在空间表现上更加注重配合影片的气韵、美感,而没有过分追求刺激和失控的效果。
此外,中国经典动画在空间表现上也具有鲜明的写意性特征,擅于营造一种超脱于现实的情境来传递作品的某种意境。如水墨动画《牧笛》所表达的梦幻、缥缈的田园风情:在水牛走失的一段戏中,水牛独自在雾气环绕的山间踱步,观众跟随男孩找牛的步伐,畅游在山水之间。画面上以大量的留白为主,在空间感上表现为大而空,角色则显得渺小而具体。虽然故事处于紧张的转折阶段,但画面大量留白所营造的朦胧,又带给观众一份田园情调的舒适感,使得整部动画在情节的起伏变化中,始终保持着一份清新、质朴的情趣,成为动画《牧笛》的一大亮点。可以见得,中国经典动画中意境的营造往往比故事本身更加重要,制作团队花费大量心血在把握作品的意境上,强化动画作品神韵而非单纯满足于外形优美,这也是中国动画相较于国外动画在审美上的最大特征。
三、中国经典动画空间表现力的效果评价
中国经典动画空间表现力的优点与缺点都很明显。优点在于动画所创造的世界没有一味地复刻现实,而是创造性地加入了主观设计,在场景透视、运动方式上打破现实的物理规律,体现出了传统绘画中的意趣与境界。从文化角度讲,这种独具民族特色的空间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动画的形式汇聚戏曲、美术、诗歌文学、哲学思想等众家之长,因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同時中国经典动画作为娱乐的消费品时也具有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平面化的场景空间在景别上较为单一,缺少纵深方向的变化,即便是再精美的制作,长时间观看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导致这种传统的平面化空间表现只适合制作动画短片。同时,动画舞台方向的固定使得观众只能以一个角度观看角色表演,限制了观众以不同视角参与到情节中去,这导致了观众与情节内容产生了隔阂。这种距离感的存在是长期以来一些中国动画难以深入观众内心的主要原因。另外,中国经典动画中抽象的空间关系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概括,使得画面所展现的内容略微晦涩难懂,对观众的欣赏能力提高了门槛,导致观众在理解角色行为和心理时需要一定的思考过程。中国经典动画本身作为艺术片,其内敛的写意性表达势必会缺少通俗性,因此难以在普通观众中进行大范围推广,这一点与商业动画的制作发行有着根本区别,需要动画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点。
四、结论
中国经典动画在空间的表现手法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存在缺乏通俗性和画面表现力局限性的问题。当今动画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当制作商业动画时,首先应该把握好作品中“雅”与“俗”的关系,考虑的是如何使动画片适应市场化运作,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因此对于动画创作者而言,合理地学些前人经验能够为新的作品锦上添花,但在学习经典之前首先要提高认识,客观评价前人成果的优秀与不足,并结合当下创作环境有选择地加以利用,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其表面形式,以造成相反的效果。
作者简介
陈博远(1993—),男,北京,吉林艺术学院,硕士,动画艺术创作方向。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关键词:中国经典动画;空间表现力;中国学派
中国动画于上世纪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世界动画舞台上有着“中国学派”的美称,但近几十年来发展停滞,一度陷入低谷。如今随着动画产业的再次振兴,动画人如何从经典中学习前人的宝贵经验,继承中国动画曾经的艺术成就,是进一步发展中国动画的必经之路。文中所选取的中国经典动画一概念,主要指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来,质量上乘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如《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作品。这些时期的动画作品在制作和审美上具有一致性,体现着与外国动画截然不同的艺术特点。
空间是动画场景的本质属性,也是动画中角色活动和故事发展的基础。从空间表现的角度入手,是认识中国动画表现力的一个新方向。下面针对中国经典动画在画面空间表现上的手段、审美特点、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中国经典动画中的空间表现手段
动画根据剧情所处的环境不同,其画面的空间感也是特点鲜明的:如狭小的房间、广袤的草原、平铺的画卷、幽邃的深空等等。这种画面所传达的空间感,能够帮助观众深切感受到动画影片所要营造的氛围,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活动并产生想象,从而投入到故事中去。因此在动画制作中,需根据特定的情节要求,对画面空间进行有目的地设计和塑造。从技术层面上看,画面空间感的塑造主要依靠场景设计、角色运动和摄影机运动等手段。
(一)场景设计
中国经典动画中的场景设计主要参照了各式各样的传统绘画形式:如《哪吒闹海》的场景绘制选取了传统工笔重彩画的形式;《九色鹿》的场景设计遵循了敦煌壁画的设色风格和造型特点;《小蝌蚪找妈妈》更是将传统水墨画赋予了生命,开创性地将动画场景搬到了水墨丹青的世界中进行演绎。而传统绘画的空间关系普遍以散点透视为主,即观察点不固定在一个位置,而是将在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组织在一起,以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布局画面元素。中国经典动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空间表现方式,是对重塑现实的一种升华,尤其是在表现一些开阔的空间时,能够不受视域限制,忽略了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则,将山川、房屋、树木等景物尽收眼底,达到“咫尺千里”的效果,体现出与西方动画写实透视截然不同的空间感。
中国经典动画将传统绘画中的时空观与动画艺术“幻变”的特点进行融合,为静态的美术作品注入了生命力,从而产生了一个由主观意识所主导的超现实世界。如《天书奇谭》的主角蛋生获得神力后,在画卷般的山川大地中遨游这一奇妙景象,这是真人实拍电影所难以实现的空间表现力。
(二)角色运动
动画是时间与造型的艺术,与绘画不同的是,其视觉语言上增加了运动性。只要当角色或物体的运动方式符合现实中人的视觉经验,遵循近大远小、近快远慢的运动规律,二维平面就能上产生三维空间的“假象”。无论动画场景为拟真的写实场景,或是假定的抽象空间,都能通过角色、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移和形变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感。例如动画中常用的摄影技巧:画面景别常分为远、中、近三个层次,当摄影机在场景中横向移动时,远、中、近三个景别的物体依次以由慢到快的速度在画面中移动,能够立即呈现出纵深空间感。由此可见,动画中动态的运动表现能够比静态的造型刻画更具有空间感染力。
然而,中国经典动画中角色的动作形式多为在单一景别内做平面运动。如《哪吒闹海》中的一段戏:哪吒抓住了前去天庭告状的龙王,骑在龙背上穿梭于云间。画面中龙王接近传统绘画中龙的造型样式,以蜿蜒的形态在一个竖直平面内做曲线运动。但是,天空作为一个广阔的三维空间,有着无限的运动形态可以呈现,在这段戏中却仍是以二维平面运动来表现,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画面表现力。
此例揭示了中国动画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即画面物体缺少纵深方向的运动和景别的切换,使得角色与场景在空间上是割裂开的,缺少互动和联系。这种过于平面化的运动方式
受限于当时的制作技术,同时也说明早期的中国动画人在动画的运动特性上没有进行足够的挖掘,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平面化的习惯性表达。即便如此也同样存在个例,在1983年的动画长片《天书奇谭》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动画,是娱乐性最好的经典长片动画之一,片中大量出现了角色在纵深方向的复杂运动,通过角色贴合地形地貌的走动、飞行,与房屋建筑的互动,有效地促进了人景结合,使得画面的表现力大大提升。所以角色运动是塑造空间表现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影响整部影片效果的关键要素之一。
(三)摄影机运动
在中国经典动画中,摄影机的运动方式主要以平缓的移镜头为主,起到情节铺垫、氛围营造等作用,不刻意追求激烈、复杂的变化。如经典水墨动画《山水情》中,就大量使用了移镜头:当情节进入到抒情阶段时,镜头跟随山川、河流的走势缓慢移动,同时配合鸟鸣、水流、山风等自然音效,将观众代入到水墨丹青的自然情境中去。
中国经典动画中对于角色、景物的拍摄角度绝大多数是平拍,即在画面构图上对虚拟摄影机进行布置,以平视的视角进行拍摄,而极少出现仰拍、俯拍的情况。角色表演无论是平缓的言语表达还是激烈的舞枪弄棍,观众都以同一个角度进行观看。这种习惯性的拍摄方式一方面能够简化画面内容,帮助观众理解角色的行为和心理,另一方面也符合传统绘画、戏曲的舞台表演形式等观赏习惯。但由于局限于平拍这一种方式,中国经典动画中并没有虚拟摄影机在空间中的复杂运动,即基于透视规律对于角色、场景精确的原画绘制,模拟一台虚拟摄影机在动画营造的三维空间中运动。然而這一表现手段却在同时期的美日动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画面表现力。 因此,中国经典动画中的摄影机运动呈现出静态的特点,并没有配合动画的剧情节奏运动起来,在表现激烈场面时的空间表现力略显不足。
二、中国经典动画空间表现的审美特点
中国经典动画除了在技术手段上对传统艺术有着广泛借鉴,同时也大量沿袭了传统艺术的审美习惯,这一点在动画的空间表现上有着鲜明的体现。
中国经典动画的空间整体具有平面化的特点,其来源于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形式。首先,演员生动的表演是舞台内容的主体,由表演来展示时间和空间上的变换,因此在舞台设计上并没有太多演员与场景的互动。戏曲舞台上的场景布置一般是十分虚化和抽象的:简单的桌椅道具搭配朴素的背景幕布,就可以代表公堂、厢房。其次,舞台相对于观众的方向是固定的,也就使得戏曲演员的位置关系相对于观众而言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平列的,从而避免因遮挡而造成视觉上的混乱。所以,戏曲艺术对于中国早期动画人潜意识的影响,造就了中国动画特定的审美习惯,使得动画舞台也以这种平面化的人物、空间关系为主,荧幕前的观众如同观看戏曲表演一样观看动画角色的表演。
纵览如绘画、建筑、园林、纹饰等中国传统艺术,在对于作品美感的追求上,向来注重画面布局上的平衡。中国经典动画在画面的空间配置上也继承了这一美学思想,将动画中人与景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通过画面元素虚实相生、相辅相成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水墨动画《鹿铃》中,水墨晕染出的山野宁静而温馨,片中女孩与小鹿嬉戏于山间,恰当地融入了环境之中,完美传达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因此,中国经典动画相比较于快餐文化下的影视作品,表现得更加内敛、稳重,以求留给观众更多揣摩作品的时间,而非单纯地博人一笑,所以在空间表现上更加注重配合影片的气韵、美感,而没有过分追求刺激和失控的效果。
此外,中国经典动画在空间表现上也具有鲜明的写意性特征,擅于营造一种超脱于现实的情境来传递作品的某种意境。如水墨动画《牧笛》所表达的梦幻、缥缈的田园风情:在水牛走失的一段戏中,水牛独自在雾气环绕的山间踱步,观众跟随男孩找牛的步伐,畅游在山水之间。画面上以大量的留白为主,在空间感上表现为大而空,角色则显得渺小而具体。虽然故事处于紧张的转折阶段,但画面大量留白所营造的朦胧,又带给观众一份田园情调的舒适感,使得整部动画在情节的起伏变化中,始终保持着一份清新、质朴的情趣,成为动画《牧笛》的一大亮点。可以见得,中国经典动画中意境的营造往往比故事本身更加重要,制作团队花费大量心血在把握作品的意境上,强化动画作品神韵而非单纯满足于外形优美,这也是中国动画相较于国外动画在审美上的最大特征。
三、中国经典动画空间表现力的效果评价
中国经典动画空间表现力的优点与缺点都很明显。优点在于动画所创造的世界没有一味地复刻现实,而是创造性地加入了主观设计,在场景透视、运动方式上打破现实的物理规律,体现出了传统绘画中的意趣与境界。从文化角度讲,这种独具民族特色的空间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动画的形式汇聚戏曲、美术、诗歌文学、哲学思想等众家之长,因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同時中国经典动画作为娱乐的消费品时也具有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平面化的场景空间在景别上较为单一,缺少纵深方向的变化,即便是再精美的制作,长时间观看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导致这种传统的平面化空间表现只适合制作动画短片。同时,动画舞台方向的固定使得观众只能以一个角度观看角色表演,限制了观众以不同视角参与到情节中去,这导致了观众与情节内容产生了隔阂。这种距离感的存在是长期以来一些中国动画难以深入观众内心的主要原因。另外,中国经典动画中抽象的空间关系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概括,使得画面所展现的内容略微晦涩难懂,对观众的欣赏能力提高了门槛,导致观众在理解角色行为和心理时需要一定的思考过程。中国经典动画本身作为艺术片,其内敛的写意性表达势必会缺少通俗性,因此难以在普通观众中进行大范围推广,这一点与商业动画的制作发行有着根本区别,需要动画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点。
四、结论
中国经典动画在空间的表现手法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存在缺乏通俗性和画面表现力局限性的问题。当今动画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当制作商业动画时,首先应该把握好作品中“雅”与“俗”的关系,考虑的是如何使动画片适应市场化运作,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因此对于动画创作者而言,合理地学些前人经验能够为新的作品锦上添花,但在学习经典之前首先要提高认识,客观评价前人成果的优秀与不足,并结合当下创作环境有选择地加以利用,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其表面形式,以造成相反的效果。
作者简介
陈博远(1993—),男,北京,吉林艺术学院,硕士,动画艺术创作方向。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