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神秘石头 引发美苏血战

来源 :奥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anfu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升龙/编 涂胜男/绘
  1.上个世纪80年代,苏联情报人员得到一个不同寻常的情报——一个居住在中非密林深处的部落,有一块球状魔石。据知情者描述,那石球不大,却具有一些非同寻常的特征,能赋予部落头领无边的法力。而且此消息得到了多方证实。
  2.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说法:某部落拥有一件很可能是从太空掉到地球上的东西,不排除它含有一种具有相当破坏力的反物质。物理学家认为,引爆百万分之一克的反正电子,释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引爆37.8公斤TNT炸药。因此,在军备竞赛的年代,哪怕拥有百分之一克这种物质,也能占据绝对优势。
  3.这时,一个绝好的契机出现了: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即克格勃)主席维克托·切布里科夫,收到了由第一总局送来的报告,里面提到了那块非洲魔石,称它是一个深色的玻璃圆球,直径约15厘米,质地特别坚硬。报告中还谈到,该魔石被视为珍宝,由部落头领代代传承。
  4.据当地人说,它具有无边的法力,甚至还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报告还描写了它的一些特征,比如说能在黑暗中发光,触摸时有一种温乎乎的感觉,还特别的重。至于它是怎么落到这些人的手中,报告没有详细说明。
  5.最后,这份洋洋万言的报告,还建议马上组建一支派往中非的侦察小分队,配合驻非机构的人员,把魔石夺到手,不惜任何代价弄到莫斯科来。此任务非常重要,且属于绝密。
  6.据苏联特工人员回忆,正在制订行动计划期间,又从非洲送来一份促使苏方加快动作的情报。1985年8月21日,喀麦隆西部的尼奥斯湖发生一次大爆炸。有科学家认为这是湖深处反物质微质点爆炸的结果。于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决定:加快派出小分队,来执行这项特别任务……
  7.1985年1月,一支苏联特工小分队利用外交身份,来到非洲。原先派驻的人员早已找好了向导,还放自称:苏联民族学家,在来此地只为考察非洲土著民族的宗教和民俗。可这时他们却突然收到一个通知,迫使这次“考察”大大缩短了进程。
  8.因为“总部”已经得到情报,称驻非机构和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间频繁的无线电通讯,已被美国情报机关截获。很快,美国一支海军陆战队也被派到了出事地点。他们的任务相当明确:赶在苏联人前面,不惜任何代价把魔石弄到手。
  9.苏联特工小分队在有经验向导的带领下,抢先来到该部落居住地。至于他们是怎么把魔石弄到手的,至今仍是个谜。很可能是用一卡车的卡拉什尼科夫白动步枪同部落头领换的,要不就是用一台“泽尼特”牌照相机换的,再不就是用武力夺到手的。
  10.总之那块神秘兮兮的石头最终落到了苏联特工手里。可小分队撤离时,却在丛林中遭到了美国特种部队的伏击。双方展开了激烈枪战。应该说,美国人对拿下魔石的决心更大。他们派潜艇将一支海军陆战队送到岸边,还派出直升机进行掩护。
  11.双方力量相当悬殊,苏联的“民族学家”只好且战且退,退到了利比亚边界——那是行动前制订的接应地点。美国士兵也有伤亡,不得不在这里停止追击,一无所获地溜走了。苏联方面只有几名战士负了轻伤。魔石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通过外交渠道被送到了莫斯科。此后,由这块石头衍生的故事更加精彩。
  12.魔石被直接送到莫斯科郊外——苏联国家安全部的一家秘密研究所,研究所把科学院的顶级科学家都请来参与研究。对那块神奇的魔石,他们反复用X光透视,用超声波扫描,进行上百次地称重、测尺寸,反正能想到的方法都用过了。专家们还从魔石表面刮下一些粉末拿去做化学鉴定,得出的结果却让他们更摸不着头脑。
  13.一开始专家们就弄不清小球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只觉得从光谱分析看出其成分不纯,在很像硬玻璃的外壳里面有着某种液体。于是他们突发奇想,那液体有可能是反物质,这就意味着随意挪动会造成最严重的后果。因为物理学家都知道,那决不是一般的爆炸,很有可能造成整个大洲的毁灭,甚至引起银河系的又一次大爆炸。
  14.在反复多次试验均无结果的情况下,科学家们只有孤注一掷:决定在石头上钻孔以获取内部物质。这一“崇高”任务落到了莫斯科郊外一家保密单位身上。科学家找来一位有经验的钳工,叫他站在机床跟前,对他说: “豁出去了,钻吧!”科学家给石头连上各种传感装置,以便随时监测其温度和表面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
  15.钻孔工作在小心翼翼中进行。钻头刚进去一毫米,便接触到了中心部位。紧张的钳工在30个卢布獎金的激励下,望了一眼现场指挥的领导,稍犹豫后终于下定了决心:“钻吧!”钻头一下子进到了石心……
  16.结果出来了——从钻出的孔里流出几滴液体。科学家们赶紧拿去做化学分析,原来只是普通的海水。后来他们才弄清楚,这块所谓魔石其实就是远古时期一块从水中来到陆地的火山玻璃石。由于夹杂有多种矿物质,所以具有非常奇怪的热传导性能,很快就能变热,其温度还能保存很长一段时间。
其他文献
自我也能失去
众所周知,西班牙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以建筑设施宏伟瑰丽和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享誉世界。西班牙人热情、奔放、富有幽默感,他们的休闲娱乐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来到西班牙,你不仅会被其历史文化所震撼,更会被当地人民的热情好客所折服。  在这个人民天性热情的国度里,节日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西班牙的节日丰富多彩,每年有200多个。除了国庆节、元旦、圣诞节、复活节、圣周等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外,每个地
骆驼草  生在沙漠,别无退路可寻,却常常白陷于无边的风情,口含哨音,击碎戈壁亘古的沉默。  一身的刺,如岁月铿锵不老的誓言,把光阴切割成块,瓦解了大漠的暗伤和奔跑的流沙,只是辜负了繁花似锦。  无论生,还是死,你都在努力增长自己的高度,看星星饮落长河,陷落于黎明,倾听风声,蕴含着力量,一次次染绿千里旷野。  你固守梦中的家园,真情埋藏在地下,寻找爱的河床,让牛羊、骆驼重获新生。  有你,就有绿色蔓
元朝:绢布口罩  最早起到卫生作用的口罩,据记载,可能要追溯到我国元朝时期。  公元1275年,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就看到在元朝宫殿为皇上端饭的人都罩着一层绢布。当时的元朝人认为呼出的气息可能会污染食物,导致皇上生病,所以要用绢布遮挡。不得不说,这样的防范意识可以说是很超前了。  但这种口罩界的练习生也只能在宫廷中使用,毕竟造价太贵,据《马可·波罗行记》中记载,绢布是用蚕丝和金丝制
记忆小屋  煮咖啡。嚼着薄薄的口香糖。  甜蜜的苦涩,薄的厚的都交纵在一起,像半件织成的毛衣。就快要抵达,忘掉代答罗斯的嘱咐。太阳,太阳,曾经像一条河流,从紧闭的窗台淌过,斑驳的光点是大地眼里飞窜的蝴蝶。  22日。12月。2018年。“失语”在自己的身体里。沉寂。  一个人跑去山谷,喊不醒草木,也叫不疼一粒风沙。  远飞的蒲公英是流离在半空的船,梦是最初的真实。  脚步极快地走过鉴湖,戴上耳机,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这个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神圣的文字。这些图画般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曾经长达一千多年没有任何人能够读懂,充斥着神秘的魅力。第一个解开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谜的人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学者——让·弗朗索瓦·商博良。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生于1790年。早在孩提时代,他就显示出了非凡的天资。不到5岁,他就能把母亲念给他听的“圣经”整段整段地背诵出来。没有进小学之前,他就知道如何用语言的音节去
前 河   我和前河,相隔着一层诉说。   ——推心置腹的诉说,烟霭般,拦阻着我。   风自峡谷吹过来,又吹过去,像一位满是耐心的劝解者。   那层烟霭般的诉说,却没有丝毫松动。   流水匆匆,赶赴着一场亿万斯年也未完成的长路。   我见过它们整装出行的样子:或从枝叶间滴下来,“噗”地一声,以作告别;或悬于山岩底部,迟疑良久,悬而未决;或跌落天空,划出细密伤痕;或冲破崖壁,以飞瀑替代立
我們看到夜郎的驴,好事者参与其中留下自大  和自大者间的区别  于是担心一场伟大的对决于视网膜上  缭乱着无限与受伤的错觉  后知者想着它皮肤破损后漫步的雅致  全部尺度敞开的一瞬间的生动  证明掩盖了死亡之后肉体的消散  及精神的乌有的事实  与其驳斥任何企图超越或躲避的虚妄假想  此间应该被教导必须活得聪明  必须离去
泥塑  离开水,一条浑身裹满泥浆的活鱼,和一条外表栩栩如生的死鱼,有何区别?  因为一层薄薄的壁纸,雨就能轻易模糊自己的记忆。而一条鱼,游到窗台上,自始至终,都比人要清醒。  或是出自痛苦,或是出于戒心。  鱼始终张着大口,艰难地呼吸,可潮湿的天气,不能拯救它。相反,这只會加重抑郁,使得病况愈下。  四年前,在镇江京口,我从一双稚嫩小手中,接过了这条鱼。  在背鳍上雕刻鱼纹,提笔点睛,给它一副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