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清政府除了制定部颁标准仓斛外,还制定了"京仓洪斛""通仓洪斛"("洪斛"又称"红斛")等数种官方量器.部颁标准仓斛的容重,籼糙米1石=120斤,粳糙米1石=130斤,白粮1石=138.25斤,小麦1石=125斤,粟米1石=137.2斤,黑豆1石=123.2斤,因斛量方法和新陈粮质不同,每石上下浮动2斤至3斤为正常.与部颁标准量器的容重对比,便会发现各地的仓斗大小相差悬殊,其形成机制主要有四,其一是沿明代旧例用"通用市斗"来收发税粮,使得"仓斗"与"通用市斗"概念相同,这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地;其二是沿着中央洪
【机 构】
:
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金华321004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浙江鱼鳞册的搜集、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17ZDA18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政府除了制定部颁标准仓斛外,还制定了"京仓洪斛""通仓洪斛"("洪斛"又称"红斛")等数种官方量器.部颁标准仓斛的容重,籼糙米1石=120斤,粳糙米1石=130斤,白粮1石=138.25斤,小麦1石=125斤,粟米1石=137.2斤,黑豆1石=123.2斤,因斛量方法和新陈粮质不同,每石上下浮动2斤至3斤为正常.与部颁标准量器的容重对比,便会发现各地的仓斗大小相差悬殊,其形成机制主要有四,其一是沿明代旧例用"通用市斗"来收发税粮,使得"仓斗"与"通用市斗"概念相同,这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地;其二是沿着中央洪斛制造的原理,将标准量器扩容到可容纳其法定加耗数目,如某地每石加耗1.5斗,则该地"仓斗"将在标准仓斗基础上每石扩容1.5斗;其三是用当地"标准市斗"作"仓斗",由于各地"标准市斗"大小不一,致使各地仓斗大小不一;其四是用本地"通用市斗"代替"仓斗"征粮.
其他文献
黄河向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河道几经变徙.但是,先秦时期黄河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改道,而是始终走《汉志》河道.文献中记载的《禹贡》河实际上就是《汉志》河,浚县、内黄一带所谓《禹贡》河则是淇河故道.黄河大规模改道从汉代开始,后经2000多年频繁的改道、迁徙,在下游地区形成6—15米厚的淤积层,彻底改变了先秦时期黄河下游地区一度存在的丘陵、河湖相间的自然景观,最终形成今天一望无际的平原地貌.改道造成该地区文明化进程中断,大部分城邑被毁.黄河下游地区数千年来生态、生存环境的变化,表面上与黄河的泛滥、改道、迁
布伦塔诺对内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分开启了现代心理学的两个研究方向,并在总体上厘清了无意识问题以及无意识理论的可能性问题.胡塞尔与弗洛伊德后来对意识与无意识的研究分别处理人类心灵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问题,它们可以纳入显现的意识现象(意识)与不显现的意识机能(无意识)两个范畴.而在胡塞尔与弗洛伊德之前,艾宾浩斯的记忆心理学研究已经开始使用一种通过主动拷问精神和心理来获得关于意识机能的知识的方法,从而使无意识研究可以成为自我实验的而非思辨的、心而上学的方法.总体而言,胡塞尔和弗洛伊德虽彼此并无关涉,但胡塞尔后期的发生现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历史从"断裂"走向整合的过程中,汉唐故事发挥着重要作用.汉唐统治的嘉谟善政,在五代十国政治场域中不断地被讲述和效法.在政治宣传和政权合法性构建中,统治者追溯汉唐帝王或名臣为远祖,表明五代十国继承汉唐统治的政治含义,呈现出有别于"天命营造型"和"成王败寇型"的"历史溯源型"时代特色.五代十国的制度重建,借由对汉唐旧例的仿效与因袭,以期实现政策的延续和统治的稳定.时人将汉唐治理形塑为理想政治的典范,突出强调其中的德政、仁义、文治等意义,将再续汉唐一统的治世确立为施政的方向.摆脱朝代兴衰隆替、
近十年来,本课题组对业已刊布的敦煌文献作了全面普查,深刻感受到敦煌文献实际上以残卷或残片为主体,它们确实与道真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藏经洞就是道真安放修补佛经材料的场所。藏经洞的封闭,则可能与道真主持的修复工作结束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绩.县域内的块状产业集群作为我国工业化的重要形态,丰富了我国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内涵.家庭经营作为块状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
百年来,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对"中华民族"概念的阐释不但影响巨大且有标志性意义,也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财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我们可从中获得怎样的思想资源与启迪?三位前辈学者阐释"中华民族"概念学术脉络与学理路径有一个共同点——均立足于中国整体历史观、从中国历史脉络阐释"中华民族"概念.恰如费孝通指出:"民族是属于历史范畴的概念.中国民族的实质取决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说到底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产物,具有混合、交融的特性,是由"共同历史记忆""共同命运"与"共同未来"联结起来的民族共同体
对江南历史的研究是国内外中国区域史研究中取得累累硕果的领域,如何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这一领域的探索,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众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江南水乡的农业开发以及市镇兴起有了丰富的认识,而对这一过程的另一面,即水上人上岸成为定居人群的过程,特别是对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能动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及其内在逻辑,了解得还不够多.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认识江南社会呈现出已知面貌的"所以然",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社会不同区域发展道路的共性.
随着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和中央集权的强化,国家介入乡村社会的力度逐渐增强,人地关联管理走向精细化,原来适合分散型社会的大幅员乡里制不再为国家所需,必然让位于适合整体性社会的幅员更小的乡村组织,都保制于是应运而生.在人地关联管理走向精细化的过程中,保甲、经界、地图三合一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从乡里到都保,从乡官到乡役,在收乡权于政府的同时,新的更多体现国家意志的乡村权威体制取代了传统的乡村权威体制.宋代乡村社会缺乏门阀、乡绅一类明显的支配阶层,这种独特的时代环境为国家力量深入乡村社会、改变乡村社会提供了绝佳的
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基础,以古代汉语为视角,可以呈现古代"艺术"的产生、演进、展开的丰富体系.从古代文化演进的大势,及其与之关联的语言的语汇变化和语义转换,呈现"艺术"在中国古代不断扩展的整体面貌,即:礼—文—艺一体的起源,先秦强调仪式中技术一面的礼之艺,两汉强调文字高位的文之艺,魏晋之后突出宇宙虚实结构观中虚的一面的术之艺,中唐两宋从文人庭院的审美意识生发出来的玩之艺,两宋以来都市中瓦子勾栏里内容丰富的伎之艺,从《考工记》奠基至宋代开始突显的工之艺.礼之艺、文之艺、术之艺、玩之艺、伎之艺、工之艺,既分别代表
清朝康熙年间由官方主持,传教士指导实测,并结合地方文献编绘而成的《皇舆全览图》是中国与世界地图史上的鸿篇巨制,也是我国三百年前完成的一套地理国情普查资料.由于很难准确考证当时实测点的坐标,前人有关《皇舆全览图》测绘精度的结论值得商榷.本文另辟蹊径,利用ArcGIS软件对《中华帝国全志》法文书中收录的37幅《皇舆全览图》进行数字化后,得到一套校正数据点,基于该套数据点坐标(校正值)与该书后所载641个地理坐标(原值)进行对比,分析《皇舆全览图》长城以南地区绘制精度的空间分异.长城以南15省中除陕西与河南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