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哲理性课文的主题往往是通过刻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的,因此,通过走进文本、心理换位、展开想象、课堂采访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丰满生动的文本形象,引导儿童从人物形象感悟内涵,进行自我迁移,建构“哲理概念”,是教学哲理性课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哲理性课文;人物形象;哲理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3.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4B-0050-03
所谓哲理性文章,是指从生活现象或历史往事中发掘其内含的意蕴,表现个人独特感悟的文章。這类文章往往既有形象的叙事和生动的描写,又不乏理性的光芒和思辨的色彩;既能检查学生对文学形象的感受能力,又能检测其理性思维能力。苏教版教材安排了许多篇这样的课文,如《最佳路径》《第八次》《山谷中的谜底》等。对于小学生来说,能读懂课文,明白一些道理,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是哲理性课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这类教材承载的重要使命。
哲理性课文的主题往往是通过刻画文本中的人物(事物)形象来表达的,文章本身内涵较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甚远,帮助学生建构丰满生动的文本形象,以形象感悟内涵,以外延建构“哲理概念”,是教学哲理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下面以苏教版三上《金子》为例,谈谈对建构形象,感悟文本内涵的思考。
一、走进文本,还原“形象”
课文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让三年级的孩子在一节课之内感悟这一抽象的内涵,难度较大。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内涵的感悟,应先从语言文字本身人手,教师应尽可能地帮助学生缩短与文本语言的距离,同时以多重悬念吊起他们的“胃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先睹为快的阅读期待,继而去还原文本“形象”。
师:彼得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为什么没有淘到金子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生读第一段)
师:找到原因了吗?
生:“无意中找到了金子”这个“无意”是说找到金子是一种偶然,那里不一定有。
师:还有补充吗?
生:“无意”说明找到金子是要靠运气的。
师:那么这运气好碰吗?你又从哪里知道?
生:运气不好碰,我从“一无所获,扫兴离去”知道的。
师:而且是“绝大多数人”。那么你知道萨文河畔来了多少人吗?
生:我从“蜂拥而至”这个词知道萨文河畔来了很多人。
师: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
生:很多很多的人都聚集到那里。就像马蜂一样拥过来。
师:那么多的人“蜂拥而至”,可结果却是“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扫兴离去。看来想靠碰运气来获得财富实现梦想——
生:靠不住。
生:不现实。
师:咱们再一起读读这个小节,体会一下彼得淘金失败的原因。
课的一开始便把教学思路聚焦到彼得的“形象”这一突破口上,教师抛出“彼得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为什么没有淘到金子”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进行探究发现,通过想象词语背后的画面去走进文本,还原主人公的形象,从而看到了一个试图靠碰运气发财淘金失败的彼得。
二、心理换位,体验“形象”
要想使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灵中“站立”起来,就要注意从文本形象到心理“形象”的体验转换。没有学生的心理体验,任何学习都是遗憾的,又谈何悟理呢?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领学生无限地靠近“情感导体”——文本形象,让他们快乐地“触电”,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之中,从而体己察人,感同身受,真切地感受自己的心理脉搏,更立体地感受文中的形象,拉近与课文的情感距离,为深层次的哲理感悟做好铺垫。
师:(配乐)好大的一场雨啊,倾盆而至,而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这三天三夜对于彼得来讲是多么难熬啊,此时的他身无分文,饿着肚子,一个人待在空荡荡的小木屋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六个多月来的经历一幕幕地在他眼前划过。他终于明白了什么。
(PPT出示)唉,我真 , 。
生:唉,我真愚蠢,怎么可以靠碰运气来发财呢?
生:唉,我真傻,我居然幻想着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真是太可笑了!
生:唉,我真笨,我以后再也不可以做这样的傻事了,靠碰运气来获得财富是不对的!
师:彼得,既然不能靠碰运气来获得财富,那你觉得应该靠什么?
生:应该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财富。
生:应该靠自己的努力,靠努力工作去实现梦想。
师:想明白了这一切,彼得,此时你的感受如何?
学生:我觉得特别轻松,很舒服。
……
教师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和课件音乐创设一个恰当的阅读情境,去吸引撞击学生的心灵,从而给他们铺垫一个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以“哎,我真 !”说话进行心理换位。换位体验是引导学生从文本形象到生活原型的转换器,有了体验,才有接纳、认可、感悟、共鸣,也才有生发和拓展。这种体验是情感的,也是认知的;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这一换位体验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对彼得留下种花的决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文末理解“真金”的含义起到奠基作用。
三、展开想象,理解“形象”
语文教材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文本往往是一个个沉寂的文字符号,不少文字所承载的思想以及文字背后所渗透的情感、韵味,因为和学生生活实践的脱节,往往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领悟。教学中要唤醒学生心中与文本中形象相似相通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沉积于心胸的所思所感呼之欲出,使情感在迁移和积淀中不断走向深入。
师:我听到你们在读到“全部精力”这个词的时候都忍不住加重了语气。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词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彼得付出的努力。
(音乐起,PPT出示)清晨,小鸟儿都还没有起床,彼得 ;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彼得 ;晚上,星星都已经出齐了,彼得 。) 師:读着读着,透过这个词,你是不是看到了一幅画?一组镜头?一部小电影?你能选择上面的一句或者几句来说一说吗?
生:清晨,小鸟儿还没有起床,彼得已经早早地起来,他要给花儿浇水。
生: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彼得顾不得擦去头上的汗水,帮花儿除草。
生:晚上,星星都已经出齐了,彼得还没有睡觉,他要帮花儿施肥。
生:烈日当空,彼得顾不上炎热的天气,为花草捉去害虫。
生:狂风暴雨的日子,彼得奔跑在田间,为花草搭起塑料雨棚遮风挡雨。
师:是的,彼得付出了全部精力,终于,他的花田里开满了娇艳美丽的花儿。
彼得付出“全部精力”种花的部分,课文有很大的留白空间,此时,紧扣“全部精力”这一词语,给学生创设具体可感的情境:早晨小鸟还没起床,中午烈日当空,夜晚星星都已经出齐了等,让学生透过词语想象画面,在入情入境的想象中,彼得种花除草的一幕幕如同一部部微电影,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彼得辛勤劳动的形象在学生的想象中得到了升华。
四、课堂采访,实践“形象”
哲理性课文内容大都属于典范性或理想化的生活,对小学生极具教育意义。教学时,应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丰富课文的思想内容,不但要引导学生读懂教科书,而且关键是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迁移,以课文中深刻的人文内涵为营养,更科学更健康地设想和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娱乐等,以远大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来实践自己的人生“形象”。要想使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在学生的心灵中“站立”起来,实现从文本形象到心理形象的实践转换,课堂最后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彼得先生,你好!我是中国江苏江阴市璜土实验小学的老师。我们班的小朋友正在学习你的故事,他们都非常佩服你。我们班的小朋友也各有各的梦想,彼得先生,你能说说实现梦想的秘诀吗?
生:要想实现梦想,一定要付出辛勤的努力,而不能想着靠运气!
生:实现梦想的秘诀就是脚踏实地地辛勤劳动。
师:谢谢你,彼得先生。脚踏实地,辛勤劳动(板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小朋友们,现在,你明白彼得先生找到的“真金”到底是什么了吧?嗯,相信你们都一定若有所悟了!彼得先生,找到了这块“脚踏实地、辛勤劳动”来实现梦想的真金,那么你们呢?把它放在我们心里,梦想将不再遥远。
因此,课末学生以彼得的身份接受教师的采访,说出获得真金、实现梦想的秘诀。在这种角色换位中,学生真切地体悟到彼得的心理“形象”,从而真正收获课文所要传递的价值观:要脚踏实地、辛勤劳动,才能收获财富、实现梦想,并将此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真金”,成为他们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坚定基石。
课堂上,通过走进文本、心理换位、展开想象、课堂采访等方式,一个想要靠碰运气发财的彼得,一个独自在小木屋中反思顿悟的彼得,一个付出全部精力种花的彼得,一个勤劳致富实现梦想的彼得,就一步一步具体可感地立体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对“形象”的还原、想象、体验、实践,学生走进了彼得的生活,和彼得同喜同悲,同成功,同骄傲,也由此一层一层地剥开文本的外壳,触到文本的核心内涵,领悟了其中的社会内涵。
责任编辑:颜莹
Philosophical Text Teaching: From Image to Connotation
HE Sheng-chun
关键词:哲理性课文;人物形象;哲理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3.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4B-0050-03
所谓哲理性文章,是指从生活现象或历史往事中发掘其内含的意蕴,表现个人独特感悟的文章。這类文章往往既有形象的叙事和生动的描写,又不乏理性的光芒和思辨的色彩;既能检查学生对文学形象的感受能力,又能检测其理性思维能力。苏教版教材安排了许多篇这样的课文,如《最佳路径》《第八次》《山谷中的谜底》等。对于小学生来说,能读懂课文,明白一些道理,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是哲理性课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这类教材承载的重要使命。
哲理性课文的主题往往是通过刻画文本中的人物(事物)形象来表达的,文章本身内涵较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甚远,帮助学生建构丰满生动的文本形象,以形象感悟内涵,以外延建构“哲理概念”,是教学哲理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下面以苏教版三上《金子》为例,谈谈对建构形象,感悟文本内涵的思考。
一、走进文本,还原“形象”
课文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让三年级的孩子在一节课之内感悟这一抽象的内涵,难度较大。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内涵的感悟,应先从语言文字本身人手,教师应尽可能地帮助学生缩短与文本语言的距离,同时以多重悬念吊起他们的“胃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先睹为快的阅读期待,继而去还原文本“形象”。
师:彼得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为什么没有淘到金子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生读第一段)
师:找到原因了吗?
生:“无意中找到了金子”这个“无意”是说找到金子是一种偶然,那里不一定有。
师:还有补充吗?
生:“无意”说明找到金子是要靠运气的。
师:那么这运气好碰吗?你又从哪里知道?
生:运气不好碰,我从“一无所获,扫兴离去”知道的。
师:而且是“绝大多数人”。那么你知道萨文河畔来了多少人吗?
生:我从“蜂拥而至”这个词知道萨文河畔来了很多人。
师: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
生:很多很多的人都聚集到那里。就像马蜂一样拥过来。
师:那么多的人“蜂拥而至”,可结果却是“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扫兴离去。看来想靠碰运气来获得财富实现梦想——
生:靠不住。
生:不现实。
师:咱们再一起读读这个小节,体会一下彼得淘金失败的原因。
课的一开始便把教学思路聚焦到彼得的“形象”这一突破口上,教师抛出“彼得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为什么没有淘到金子”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进行探究发现,通过想象词语背后的画面去走进文本,还原主人公的形象,从而看到了一个试图靠碰运气发财淘金失败的彼得。
二、心理换位,体验“形象”
要想使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灵中“站立”起来,就要注意从文本形象到心理“形象”的体验转换。没有学生的心理体验,任何学习都是遗憾的,又谈何悟理呢?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领学生无限地靠近“情感导体”——文本形象,让他们快乐地“触电”,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之中,从而体己察人,感同身受,真切地感受自己的心理脉搏,更立体地感受文中的形象,拉近与课文的情感距离,为深层次的哲理感悟做好铺垫。
师:(配乐)好大的一场雨啊,倾盆而至,而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这三天三夜对于彼得来讲是多么难熬啊,此时的他身无分文,饿着肚子,一个人待在空荡荡的小木屋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六个多月来的经历一幕幕地在他眼前划过。他终于明白了什么。
(PPT出示)唉,我真 , 。
生:唉,我真愚蠢,怎么可以靠碰运气来发财呢?
生:唉,我真傻,我居然幻想着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真是太可笑了!
生:唉,我真笨,我以后再也不可以做这样的傻事了,靠碰运气来获得财富是不对的!
师:彼得,既然不能靠碰运气来获得财富,那你觉得应该靠什么?
生:应该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财富。
生:应该靠自己的努力,靠努力工作去实现梦想。
师:想明白了这一切,彼得,此时你的感受如何?
学生:我觉得特别轻松,很舒服。
……
教师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和课件音乐创设一个恰当的阅读情境,去吸引撞击学生的心灵,从而给他们铺垫一个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以“哎,我真 !”说话进行心理换位。换位体验是引导学生从文本形象到生活原型的转换器,有了体验,才有接纳、认可、感悟、共鸣,也才有生发和拓展。这种体验是情感的,也是认知的;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这一换位体验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对彼得留下种花的决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文末理解“真金”的含义起到奠基作用。
三、展开想象,理解“形象”
语文教材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文本往往是一个个沉寂的文字符号,不少文字所承载的思想以及文字背后所渗透的情感、韵味,因为和学生生活实践的脱节,往往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领悟。教学中要唤醒学生心中与文本中形象相似相通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沉积于心胸的所思所感呼之欲出,使情感在迁移和积淀中不断走向深入。
师:我听到你们在读到“全部精力”这个词的时候都忍不住加重了语气。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词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彼得付出的努力。
(音乐起,PPT出示)清晨,小鸟儿都还没有起床,彼得 ;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彼得 ;晚上,星星都已经出齐了,彼得 。) 師:读着读着,透过这个词,你是不是看到了一幅画?一组镜头?一部小电影?你能选择上面的一句或者几句来说一说吗?
生:清晨,小鸟儿还没有起床,彼得已经早早地起来,他要给花儿浇水。
生: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彼得顾不得擦去头上的汗水,帮花儿除草。
生:晚上,星星都已经出齐了,彼得还没有睡觉,他要帮花儿施肥。
生:烈日当空,彼得顾不上炎热的天气,为花草捉去害虫。
生:狂风暴雨的日子,彼得奔跑在田间,为花草搭起塑料雨棚遮风挡雨。
师:是的,彼得付出了全部精力,终于,他的花田里开满了娇艳美丽的花儿。
彼得付出“全部精力”种花的部分,课文有很大的留白空间,此时,紧扣“全部精力”这一词语,给学生创设具体可感的情境:早晨小鸟还没起床,中午烈日当空,夜晚星星都已经出齐了等,让学生透过词语想象画面,在入情入境的想象中,彼得种花除草的一幕幕如同一部部微电影,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彼得辛勤劳动的形象在学生的想象中得到了升华。
四、课堂采访,实践“形象”
哲理性课文内容大都属于典范性或理想化的生活,对小学生极具教育意义。教学时,应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丰富课文的思想内容,不但要引导学生读懂教科书,而且关键是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迁移,以课文中深刻的人文内涵为营养,更科学更健康地设想和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娱乐等,以远大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来实践自己的人生“形象”。要想使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在学生的心灵中“站立”起来,实现从文本形象到心理形象的实践转换,课堂最后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彼得先生,你好!我是中国江苏江阴市璜土实验小学的老师。我们班的小朋友正在学习你的故事,他们都非常佩服你。我们班的小朋友也各有各的梦想,彼得先生,你能说说实现梦想的秘诀吗?
生:要想实现梦想,一定要付出辛勤的努力,而不能想着靠运气!
生:实现梦想的秘诀就是脚踏实地地辛勤劳动。
师:谢谢你,彼得先生。脚踏实地,辛勤劳动(板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小朋友们,现在,你明白彼得先生找到的“真金”到底是什么了吧?嗯,相信你们都一定若有所悟了!彼得先生,找到了这块“脚踏实地、辛勤劳动”来实现梦想的真金,那么你们呢?把它放在我们心里,梦想将不再遥远。
因此,课末学生以彼得的身份接受教师的采访,说出获得真金、实现梦想的秘诀。在这种角色换位中,学生真切地体悟到彼得的心理“形象”,从而真正收获课文所要传递的价值观:要脚踏实地、辛勤劳动,才能收获财富、实现梦想,并将此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真金”,成为他们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坚定基石。
课堂上,通过走进文本、心理换位、展开想象、课堂采访等方式,一个想要靠碰运气发财的彼得,一个独自在小木屋中反思顿悟的彼得,一个付出全部精力种花的彼得,一个勤劳致富实现梦想的彼得,就一步一步具体可感地立体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对“形象”的还原、想象、体验、实践,学生走进了彼得的生活,和彼得同喜同悲,同成功,同骄傲,也由此一层一层地剥开文本的外壳,触到文本的核心内涵,领悟了其中的社会内涵。
责任编辑:颜莹
Philosophical Text Teaching: From Image to Connotation
HE Sheng-ch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