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中自梳女群体对主流文化的融合与抵抗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跨文化传播的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背景下,自梳女群體作为一个边缘群体,面对当时主流文化的压力时,借“不落夫家”形式对“女大当嫁”价值原则妥协让步,用“收养徒弟”这一做法对“传宗接代”传统理念进行调和折中,守“冰清玉洁”信念对“贞女节妇”价值观念融入吸收;同时,也举“闹人命”阵势极力捍卫贞洁与自由,扬“迷夫教”巫术极端反抗压迫与束缚,建“姑婆屋”极致追求抱团与依存。纵使自梳女群体最终难免隐没于历史长河,但作为打开妇女解放思想第一扇窗的边缘群体,为女性独立、解放以及对社会平等等方面作出的历史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自梳女群体;主流文化;融合;抵抗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6-0138-03
  自梳女群体是19世纪中叶封建制度下兴起的一个特殊群体,起源于最早接触西方思想、反抗侵略及变革深刻的地域——珠三角地区。在跨文化传播的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当时纺织等近代工业的发展为单身女性生存提供了经济基础,一些不甘于封建父权婚姻压迫的女性选择不婚而自发“自梳”[1]。虽然自梳女群体受西方平等自由等思想影响一直争取独立,但由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影响深远,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还是给自梳女群体带来了很大压力[2]。为谋得主流文化认同、求得生存发展空间,同时又保持自梳女群体传承的信仰,自梳女群体对主流文化采取在融合中抵抗的策略。虽自梳女群体最终难免隐没于历史长河,但作为最早打开妇女解放思想第一扇窗的边缘群体,无论是其面对主流文化的融合与抵抗,还是反封建的斗争精神,都具有研究意义与价值[3]。
  一、跨文化传播中自梳女群体融纳主流文化的基本表征
  随着跨文化传播程度的提升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加深,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西方文化、古越人的婚俗文化以及当地传统文化等多种文化同时相互交汇,但是自梳女群体所处时代的主流文化仍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其终生不嫁等理念和做法,是当时社会所不能容忍和接受的。因此,迫于压力和为求得生存空间,自梳女群体接纳主流文化中的部分元素是历史必然。自梳女群体的妥协并非放弃信仰坚持,而是在跨文化传播大环境中为更好融入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退让与协调。这种妥协和协调复杂多层面,既有形式上的妥协让步,也有现实中的调和折中,还有文化交汇中的融入吸收,呈现三个基本表征。
  (一)借“不落夫家”形式对“女大当嫁”价值原则妥协让步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中重要价值原则之一。为缓解和应对来自主流文化“女大当嫁”价值原则的巨大压力,自梳女群体就借用“不落夫家”形式来求取一个徒有其表的良家妇女角色。“不落夫家”其实是源自古越人的一种婚俗遗留,但少数民族地区“不落夫家”风俗是指女子结婚后不在男方家里居住而已。然而,“不落夫家”形式被自梳女群体借鉴后,却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首先,当一些自梳女被迫结婚时,会妥协让步出嫁,但是婚后不在夫家停留,而是直接回归自梳女群体生活。其次,是对性观念的坚持,自梳女绝不和丈夫发生性关系,甚至会穿着金兰姐妹们做好的“防护服”出嫁,以避免在结婚时遭到被迫的性行为[4]。最后,由于自梳女“不落夫家”对男方具有很大的伤害,往往不被男方家庭接纳,其获得支持的渠道是所在地区自梳女们组成的群体力量。
  (二)用“收养徒弟”这一做法对“传宗接代”传统理念进行调和折中
  “传宗接代”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非常重要的传统理念,自梳女群体虽不认可此观念,但现实中自梳女也有生老病死之时,且不说延续宗祠火种,只说老了以后需要人赡养和照顾,就一定要后继有人。因此,自梳女群体便采取了收养徒弟或女儿的做法,以此对“传宗接代”传统理念进行调和折中。为了解决养老问题和自梳一脉的传承,自然收养的徒弟或女儿也都统一要求“自梳”,而且徒弟被教导应恭敬服侍师父,师父老去以后要按当地风俗习惯办理后事。此外,这也是为了让自梳女群体的下一代有一定的财产继承,不至于失去生存的初始基础。其中,为保证自梳群体的独立性和纯洁性,被收养的徒弟或女儿都须是小孩,且小孩父母不健在或无抚养孩子能力,以便能自小教导其自梳之道。虽不是所有自梳女都有特殊技艺传承,但能保证养女、徒弟从小开始自梳熏陶及成年后举行“自梳”仪式。
  (三)守“冰清玉洁”信念对“贞女节妇”价值观念融入吸收
  秦统一六国后,大肆宣扬“贞女”和“节妇”,社会风俗中严格要求妇女守住贞洁,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对妇女贞洁问题重视不已。其中,自梳女群体更是把主流文化“贞女节妇”价值观念进一步地融入吸收,并提出“冰清玉洁”的信念追求。“不落夫家”的自梳女不仅结婚时不与丈夫发生性关系,离开夫家后也不与任何异性发生性关系,要一辈子守贞,如果被发现没有坚守住贞洁,破戒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的话,要受到当地社会严重制裁,届时金兰姐妹不再是姐妹,而是负责执行的无情人,更严重的还要受到全村批斗以及最终被“浸猪笼”,对女性的性权利造成毁灭性压制。这是对封建礼教和父权婚姻制压迫下的另一种极端的反抗,虽然吸收了主流文化的“贞女节妇”价值观念,却也异化了这种主流文化的价值倡导,最终导致女性解放的同时又受到另一种规则的压迫与限制。
  二、跨文化传播中自梳女群体抵抗主流文化的现实图景
  自梳女群体作为一个在封建压迫下,受多元文化思想影响而奋起反抗的边缘群体,有因为现实条件向主流文化低头的一面,但同时作为不甘于屈服封建礼教思想和父权婚姻压迫而坚持单身、守贞的践行者,也有其坚贞刚烈的一面。特别在面对当时一些主流封建礼教规则压迫时,会毫不犹豫地表示出绝不妥协的态度,甚至在必要时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也要捍卫自己的坚持。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自梳女群体抵抗主流文化的现实图景多是壮烈的、极端的,甚至有时伴随着血腥的场面。   (一)举“闹人命”阵势极力捍卫贞洁与自由
  自梳女群體借“不落夫家”形式对主流文化的“女大当嫁”价值原则妥协让步,不用真正嫁人,还巧妙地躲避了来自于主流文化传统风俗的压力,但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婆家都那么通情达理。“夫为妻纲”是一直以来的主流观念,女方嫁到男方只是走个过场就“自由”地走了,这对男方及婆家来说都是极大挑战,往往在现实中会出现婆家和男方逼迫女方的情况,逼迫女子在婆家履行相夫教子、传宗接代等责任。即使一些自梳女娘家与婆家事先讲好了条件,但结婚后婆家变卦的也为数不少。因此,自梳女们在不得不出嫁时都会随身带着一把剪刀,以防备被丈夫苦苦相逼,那时她们会以自杀来捍卫自身的贞洁和自由。历史上有自梳女出嫁后被逼自杀的案例,每当其时,金兰姐妹们便会聚集起来到男方家里谴责和讨债,这就是流传的“闹人命”阵势。正因“闹人命”的威胁,才让许多男方及婆家在自梳女嫁过来提出“不落夫家”要求时,不敢过多逼迫,从而保护了自梳女们的安全和一定程度的自由。
  (二)扬“迷夫教”巫术极端反抗压迫与束缚
  自梳女群体对封建礼教和父权婚姻压迫的反抗力量源自群体的凝聚力量,因此保证群体的纯洁性和凝聚力是大部分自梳女的共同要求。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自梳女都能做到一辈子守节,不少自梳女并没有将成年“自梳”仪式时发出的守节誓言真正坚持到底。由此,为防止有自梳女变节而导致自梳女群体散乱,也为防止一些男方强迫自梳女嫁人,自梳女群体中便流传出了“迷夫教”的迷信说法。相传,这是一种古老的巫术,专门针对逼迫妇女的丈夫的邪恶法术。据闻,只要知道了某个妇女丈夫的生辰八字,便可以通过做法事把这个妇女的丈夫诅咒至死,而且这种杀人巫术可以做到非常隐蔽,让妇女的丈夫死得无迹可寻。通过这样一种子虚乌有的巫术,来震慑那些逼迫自梳女的男方、婆家,同时也震慑想变节的自梳女。这种虚张声势手段的威慑力在当时思想比较禁锢的年代是令人恐怖的,因此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和巩固自梳女群体的作用,这也是一种自保策略。
  (三)建“姑婆屋”极致追求抱团与依存
  在抵抗主流文化的过程中,自梳女群体最主要的力量来源是群体的联合力量。她们通过组建“姑婆屋”住所、采取金兰契等方式,极致追求抱团依存来满足自身需要。一般来说,自梳女一旦采取“不落夫家”方式后,也不会回娘家,而是要住进自梳女群体聚集的住所“姑婆屋”。“姑婆屋”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住所,既在空间上位于社会群居居所之中,又在某种意义上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既是自梳女们互帮互助的纽带,也是她们共同的心理归属场所,从而让自梳女们脱离娘家和婆家后可以免受孤独寂寞之苦,不至于过于孤僻而被社会所不容。此外,在“姑婆屋”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自梳女为了弥补心灵的空虚,会和另一个关系很好的自梳女签订金兰盟约即金兰契,结盟过程也像结婚一样热闹非凡,是男女情侣之外的另一种意义上的“伴侣”。不过,也有记载说这种结合让不少自梳女发展成了同性恋,但也有不少互结金兰只是生活和情感上的互相依存依靠。
  三、跨文化传播中自梳女群体在融合中抵抗的历史贡献
  封建礼教制度和父权婚姻压迫是自梳女群体奋起反抗的历史根源,跨文化传播背景中,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只是其反抗的一个触发点,迫于来自主流文化中传统观念的强大压力是自梳女群体选择一定程度上融合的现实必然。由于时代局限性,自梳女们的一系列抗争在历史上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但自梳女群体在与主流文化融合中的抵抗过程表现出对女性自由、尊严等权利的誓死追求,震撼了后来许多保卫女权的妇女们。自梳女群体自愿举行“自梳”仪式,投身反抗封建礼教、封建制度束缚与压迫的伟大斗争,也促进了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生。
  (一)以自强不息的独立精神,开创女性崭新生活模式
  自梳女是数千年传统文化传承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反常现象,是珠三角地区在特定时期的文化产物。自梳女群体对封建制度压迫和束缚的反抗,体现了一个时代女性的抗争精神,开创了女性崭新而独立生活的模式。一方面,在自梳女出现之前,处于封建礼教与封建制度、习俗等多重压迫下的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而自梳女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妇女群体依附于男权的局面,第一次以独立生存的模式脱离于主流社会中妇女的生存状态,以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独居生活模式,依靠妇女个体的劳动能力来自己养活自己;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当时处于旧社会观念、习俗等逐渐消失和新社会观念、思潮交融变换的时代,所以在当时,自梳女现象是比较时髦、很有生存空间的。因此,相当数量的自梳女自建“姑婆屋”住所,以群居方式生活和养老,也是一种崭新的互助养老模式,一定程度为当下创建社区孤寡老人“超越家庭式养老”的模式提供了实践经验。
  (二)以勤奋劳作的俭朴品质,证明女性撑起了半边天
  从自梳女一出现就被当时社会主流文化排斥,到通过自己的勤奋劳作慢慢改变人们的看法,再到后来以家族中出现自梳女为自豪的现象,自梳女群体以勤劳俭朴等品质,证明了女性能撑起半边天。自梳女们选择独立生活和辛勤劳作,凭借勤俭节约的品质,到了一定年纪后都会拥有较丰厚的积蓄,她们没有把积蓄完全用于自己花销,而是拿出来一部分寄钱给娘家以改善生活和支援家乡建设。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战乱与饥荒遍地的珠三角地区来说,这些来自自梳女们省吃俭用、勤奋劳作的经济支援,无疑是非常及时和让人震撼的。甚至在抗战时期,穷苦村里一些生活困难的人,都是依靠自梳女的救济才能得以生存。还有的自梳女将半生的积蓄捐赠给家乡建学校,或给宗祠修建捐献善款,等等。正是自梳女们这种不图回报、无私奉献的作为,赢得了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极大尊重与肯定,为妇女的能力与社会地位进行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正名,同时也赢得了乡村父老们的尊敬。
  (三)以坚贞不屈的抗争行动,拉开我国女性解放序幕
  自梳女在当时特殊的时空下,以独特的“自梳”仪式,吹响了一个时代的女性对封建压迫和束缚抗争的号角,以坚贞不屈的精神捍卫了女性的尊严,正面抵抗了女大当婚、父母包办婚姻的主流文化和传统观念,以终身不嫁来反抗男权社会的控制与压榨,无疑是我国妇女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开端,为后来国内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自梳女与女权主义者之间其实存在千丝万缕的承接关系,或者可以说自梳女是女权主义者的前身。自梳女们通过自己的劳作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和女权主义的诉求一样,追求独立自由的婚嫁权,最早的女权主义者也是出现在珠三角地区,为争取女性的各种权利而发起抗争运动。虽然,由于时代局限性,当时自梳女群体的自梳反抗方式并不可取,也未能真正解放女性,但是,对被封建纲常长期束缚的妇女来说,当时她们的追求无疑是进步的和积极的。也正因如此,才真正拉开了我国女性解放的序幕。
  结语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视角来看待自梳女群体对主流文化的融合与抵抗,并不是主张沿袭“自梳”这种习俗,也不是一味称赞自梳女群体的历史贡献。毕竟,无论是自梳女坚持的“一生处女、孤独终老”等观念,还是“不落夫家”等形式,都不适应当下社会发展。但是,自梳女群体坚贞不屈、自立自强、勤奋节约等精神,仍可给当代女性带来很大的思考。同时,还可从跨文化传播中自梳女群体对主流文化的融合与抵抗显现的智慧中汲取灵感。在本土文化面临复杂多元的外来文化侵袭时,如何独善其身并从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空间,在继承和发扬中进一步扩大本土文化影响力等,值得今后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李佳潞.历史洪流中的自梳女现象初探[J].黑龙江史志,2015(5).
  [2] 程肖力.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梳女”的信仰生活[J].文化遗产,2020(2).
  [3] 裴若然.自梳女与冰玉堂——探究“自梳女”文化的兴衰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历史意义[J].中国文艺家,2018(2).
  [4] 杨秋.试论广州地区的自梳习俗及其在近代的表现[J].妇女研究论丛,2005(3).
  作者简介:郑可彤(2000—),女,汉族,广东广州人,单位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新闻与传播、播音与主持。
  (责任编辑:易衡)
其他文献
摘要:“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的结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在我国大部分学校受“互联网+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影响,普遍在学生中采用此教学方法,这必将成为各大院校最好、最流行的学习方式。此方式所拥有的大量、不同教学资源的优势正在逐步体现。通过对202名在校商科院校本科生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采用 “互联网+翻转课堂”混合式教育模式的应用
摘要:伴随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大学生自媒体创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借助于SWOT分析法,研究大学生在自媒体创业环境中所具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有助于提高其创业成功率。通过深入剖析,提出大学生自媒体创业的有效对策为:(一)提升大学生自媒体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在实践中善于捕捉机遇,规避风险,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二)高校应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引入校外导师,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教学模式,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
摘要:女神崇拜其实是原始社会母性崇拜的延续。冼夫人生活的南北朝时期,女性在家庭以及政治生活层面依然享有话语权与控制权。冼夫人虽为女性,具有阴柔之美,同时又是个能行军打仗的首领,兼具阳刚之美。阴阳之美结合使冼夫人形象大放异彩。女性神祇更易产生让人靠拢的宗教情感,也更易为民众接受。冼夫人由真实的历史人物逐渐演变为民众顶礼膜拜的女神,这个过程带有神话的光芒。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官方、民间共同起了不同的推
摘要:众多学者指责“后真相”是一种病态、扭曲、丑陋的舆论生态,但对“后真相”的深层意味及可能带来的传播秩序变革研究不多。通过梳理认为,“后真相”发端于西方国家,其本质是后现代民粹主义思潮在传播领域中的“真相”变革,它挑战了现代社会中的“真理制度”。“后真相”中“真相”被分裂,在人人自持“真相”的传播环境下,精英媒体权威削弱,制度性的社会信任下降,甚至可能会助长“76号洞穴人”的道德,即“非我洞人其
摘要:中国旗帜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太常”旗,作为《周礼·春官·司常》明文规定的天子用旗,形貌、配色、功用等学界至今没有定论。通过对上至三代、下达明清的日月旗式样进行综述,追溯周代旗帜的设计理念,并结合旗帜图样的继承特性,推断出周代“太常”旗上绘有日月图案,以“五德终始说”来判断旗帜颜色,周代的旗帜颜色是以红色为正色。再结合“太常”形制的宋、明、清记述,我们推断,周代“太常”旗以红色为底色,旗
摘要:在立法已经确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大背景之下,环境公益诉讼的激励约束机制作为配套辅助机制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构建环境公益诉讼的激励约束机制应围绕公益诉讼基金、胜诉奖励机制、“败诉方负担”三大制度展开。此外还应当配套法律援助、私主体保护制度等辅助机制,以更好地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激励约束机制;法律援助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摘要:《民法典》施行之前,我国法律对于人格权的规定存在许多空白。在民法典分则编纂过程中,学界对于如何更好保护人格权、人格权是否应该独立成编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人格权独立成编是“民法的宪法化”所导致的结果,而我国民事立法不采纳德国民法典之进路是国情使然。在民法典总则部分对各项人格权的内容作出规定,将十分复杂,不符合总则的抽象性特点,而关于人格权保护特殊规则集中规定在人格权编中更为适宜,在人格权编全
摘要:古巴是当今世界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也是拉丁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在教育领域所形成的富有成效、切合国情和人民需要的独特教育发展模式令世界瞩目。经过60多年的改革发展,古巴已经形成了具有本国、本民族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要求和劳动教育实施模式。小学阶段注重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互联系;劳动教育与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相互促进。中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促进农村寄宿中
摘要:1935年,吴景超在《独立评论》发表了《建设问题与东西文化》一文,阐述他对待东西文化的折衷态度,指出了西化派与复古派在面对东西文化时的立足点与自身存在的矛盾问题。同年,《独立评论》刊登陈序经的答复文章,反驳了吴景超对他全盘西化论的批评,而吴景超再次发文表达他对中西文化的不同看法。以吴景超和陈序经二人的文化观为线索,梳理他们长达两个月的关于东西文化论争这一事件脉络,发现他们“并没有在‘破’和‘
现代抒情诗以其独特魅力区别于传统浪漫主义等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其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症候,与现代、现代性二词关系密切,要理解诗歌需明确现代与现代性的内涵。现代抒情诗更加注重诗歌的形式而非内容,在对之进行描述时必须使用不同以往的否定性范畴。诗歌具有不谐和音、专制性幻想与反常性等特点,由此传达一种独特的张力。现代抒情诗在波德莱尔、兰波与马拉美笔下不断发展,呈现出一种传统构建过程,这体现在诗歌的去人性化、宗教表现、诗人幻想与语言魔术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