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镍基催化剂合成与表征的化学实验设计

来源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zc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了不同载体镍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蒎烯催化加氢反应中应用的化学实验,并将表征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该实验将材料制备、仪器表征及性能分析等综合为一体,通过共沉淀法制备3种不同载体的镍基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评价它们在蒎烯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通过结构表征后将其与催化剂性质进行关联.开设该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熟悉催化剂的制备以及表征手段,掌握专业的实验操作技能,提升科学素养,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其他文献
目前在四川盆地已实现深层页岩气的勘探突破,然而对深层页岩吸附性能及页岩气赋存状态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为此,开展了川东南涪陵、丁山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典型页岩样品近地质条件下的高温高压等温吸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页岩绝对吸附量与过剩吸附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必须将过剩吸附量校正为绝对吸附量后来评价深层页岩的真实吸附能力.校正后的页岩绝对吸附量随压力的增大呈现“快速上升”、“缓慢上升”和“平稳上升”3个阶段,涪陵及丁山地区深层页岩在110℃、70 MPa条件下绝对吸附量仍可达2.0 m3/t以上,结合深层页
为了评估聚氨酯材料及护舷产品的力学性能,对其开展了有限元分析及性能测试.首先对聚氨酯材料进行单轴拉伸和单轴压缩性能测试实验,根据实验数据采用4种模型构建材料的本构模型.结果 表明,二阶多项式模型(POLY_N2)拟合出的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趋势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表明该本构模型可以较为精确地描述聚氨酯材料的力学性能.运用ABAQUS仿真软件针对型号规格为GD300 H-1000 L的聚氨酯护舷产品开展了有限元分析,获取其反力与吸能理论数据,对该护舷产品的实物样品开展了性能测试实验,将实验数据与仿真分析结果进
为研究石墨烯对复合材料强度和承载力的增强效果,开展了石墨烯/聚合物复合功能梯度材料的试样制备与力学性能测试.利用石墨烯/聚合物溶液共混依次凝固方法,结合3D技术打印混合溶液装持模具,制备了多层石墨烯/聚合物复合功能梯度材料试样,并测试了其拉伸力学性能.结果 表明,加入体积分数为0.4%的石墨烯能将聚合物的弹性模量提高2倍左右,石墨烯/聚合物复合功能梯度材料的强度极限也随石墨烯分布模式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分析发现,石墨烯作为聚合物材料的强度与刚度的增强相是有效的,同时石墨烯配比、分布模式的多样化也有助于拓宽石
多层通道微流控芯片加工中套刻光刻的对准操作难度较大,结合使用两种对准方法并分步进行实验操作可以降低难度:使用圆套十字架对准标记的对准方法.圆便于识别,可用于粗对准,十字架线条用以精对准,充分发挥圆套十字架标记结构中“面”与“线”各自的优势,并将套刻对准分两步进行,降低难度;套刻光刻前后掩膜、硅片的原位安装也可实现对准.此方法可较大地减小掩膜硅片间的旋转偏差,并使掩膜及硅片标记相互靠近便于查找、对准.结合使用两对准方案可提高对准精度,可实现偏差小于5μm的对准,满足绝大多数微流控芯片的使用要求,降低难度并使
基于有限元仿真模拟方法,运用SolidWorks和ABAQUS建立腐蚀管道结构模型,仿真分析管道腐蚀区域结构参数对剩余强度影响规律;搭建含腐蚀缺陷的X120钢级管道耐水压试验平台,实测不同腐蚀程度管道的极限承载能力,对比验证仿真模拟.结果 表明,管道剩余强度与腐蚀长度、深度呈负相关,与腐蚀宽度呈正相关;与腐蚀长度和宽度相比,腐蚀深度对管道剩余强度影响更显著;X120钢级腐蚀管道的试验实测剩余强度与仿真结果吻合较好,最大偏差仅为3.5%,证明了仿真建模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预估腐蚀管道剩余使用寿命以及制
根据超声波具有机械振动、空化作用、热效应的特性,通过自行设计组装和改装现有实验装置相结合的方式,在频率为24 kHz条件下对新页HF-1井须5段第1-1、1-2、3-1和3-6号岩心进行了压力脉冲液测渗透率实验.实验数据经过数学解析得到相应岩心的渗透率,通过对比岩心在不加超声波和加超声波状态下的渗透率分析超声波对岩样渗透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岩样在24 kHz的超声波作用下,岩样渗透率增大,并且其增加幅度与超声波功率成正比;超声波声强与渗透率比呈线性关系.实验证明,超声波能有效地提高岩样渗透率,对提高页
提出了一种以柔性PDMS为基底的柔性微带天线的制作.首先利用ANSYS HFSS软件对设计的天线进行结构和辐射方向的仿真;然后通过对PDMS的制备及磁控溅射工艺完成柔性微带天线的制备;最后对柔性天线进行了电性能和机械性能的测试.结果 表明:柔性天线拉伸测试时,中心频率的波动范围始终保持在7.61~7.85 GHz;柔性天线弯曲测试时,中心频率均保持在7.61 GHz附近;柔性天线辐射性能测试时,实测中最大辐射方向的增益高达4 dB,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新鲜含水的豆腐渣为碳源,所含水冷冻后形成的冰为模板,利用微波快速制备具有多种官能团的分级孔生物碳应用于吸附水中重金属.相比于使用管式炉600℃温度下碳化所得的豆腐渣炭(CN-600),微波法18 min制备的生物炭(CN-18)含有更多的杂元素(O,N)、丰富的官能团和分级孔结构.CN-18的多种官能团和分级结构提供了独特的活性位点和易迁移的离子通道,其协同效应能够高效去除重金属离子Pb(Ⅱ).在pH=5时,CN-18对Pb(Ⅱ)的最高吸附能为130.5 mg/g,是CN-600的1.5倍(86.5 m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DT)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的仿真过程,实现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双向交互映射.针对生产设备的状态监控和状态预测问题,以机械臂DT模型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级、特征级和决策级的多层次信息融合DT模型迭代方法,实现了基于多层次信息融合模型迭代的机械臂状态估计.利用迭代模型库设计了机械臂轨迹预测实验,通过不同迭代周期、不同融合层次的模型迭代效果分析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开发了一种将实际车辆按比例缩小,能够真实再现汽车运动和动力学特性,且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小尺度分布式电驱试验平台.面向校园环境的试验需求,探讨了该平台的总体规划、功能定义和基本尺寸确定方法,对独立悬架、转向系统等主要部件进行了结构设计和检验;提出了该分布式电驱试验平台的遥控方案、动力学传感、数据采集和再现方法.通过虚拟样机仿真和动力学响应预测,表明该小尺度试验平台可模拟实际车辆的运动和动力学行为,适于在校园环境开展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