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零售业态风险警示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ia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机遇与风险并存
  1、发展迅猛
  据中国食品流通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进口休闲食品的年销售额已过千亿,并以15%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8年将高达4800亿,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
  2、市场介入者增多,毛利随之降低
  正因为大家共认的进口食品蓝海的存在,不少具有实力的企业投资进口食品零售行业。华润、百佳等规模企业进入该领域,同时电商也在高端进口食品领域发力。市场介入者的增多,必然造成市场价格回归价值。
  进口食品零售早期,经营者毛利率可以达到100%,但是这两年,随着加盟连锁高端进口食品店的投资人越来越多,其毛利率降至20%左右。
  二、消费市场解析
  1、主力消费人群定位
  进口食品消费群体从背景资料分析,大致有以下特点:事业和家庭均处于上升通道,对于高品质生活有强烈的追求,有一定的小资情节;文化程度较高以及考虑自身、孩子身心健康因素,对于食品质量及食品安全要求较高;年龄年轻化对于新生事物较容易接受,敢于尝试,注重面子;朋友圈子及通讯沟通广泛,易于形成口碑传播。
  商超经营数据同时显示,目前进口食品渐呈大众化趋势,价位并非高不可及,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进口食品的消费群体。
  2、渠道品牌忠诚度现状
  根据零售商业本身特点以及消费者消费特征,我们将品牌忠诚度分作三个层次进行了测试,即无品牌忠诚度、满意忠诚度、承诺忠诚度(唯一选择)。
  检验结果显示,进口食品选购渠道的忠诚度已相当高。拥有唯一选购地点的占比达30%,有几个固定选购地点的占比25%,即有近55%的进口食品消费者有相对稳定的意向选购地点,这也预示着未来新建进口食品店将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资金去改变目前消费者的购买渠道选择惯性。
  三、趋势判断
  1、高端百货连带超市大有可为
  从诸如麦凯乐超市和华润OLE的经营状况可以看出,此类进口食品业态不论是从市场定位、客层集中度、经营面积、装修档次、经营风险(联营居多)、服务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合各要素全占据,据麦凯乐管理层反馈,其超市中进口食品销售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未来必将成为进口食品销售的主力阵地。
  2、会员制量贩超市以量取胜
  以麦德龙和山姆为代表的会员制量贩超市的进口食品销售在越过了品质信任关后,今后将继续其集团采购的优势,以量取胜。以“地大物博”为特色的经营业态是其他业态销售无法憾动的。
  3、大众化平价超市差异经营、不温不火
  沃尔玛、家乐福、乐购等大众化平价超市中,进口食品销售现状可谓不温不火。以沃尔玛单店年销售额约2个亿计算,其中进口食品所占比例极低,年销售额约几百万。由于客层中低化导致进口食品购买力受限,同时为了保持同会员店的差异化经营,必然导致这类业态的进口食品定位呈平民化差异定位。
  4、连锁超市社区化、夹缝生存
  如同小型便利店可以在沃尔玛旁边生存一样,进口食品连锁超市以其便利性、快捷性、服务灵活性、社区性等特点可以为自己挣得一小片空间。
  但由于其具有先天性不足,如经营成本负担过重(体量小,自营大多现金采购,且无议价优势)、人流受限、辐射有限等问题必然加重其持续扩张经营的风险。
  四、小规模连锁专卖店投资警示
  近年来不少集团企业及投资人涉足小规模进口食品的连锁专卖店投资,其一般门店面积在百平左右,以社区型辐射服务为主。此类进口食品零售渠道的业态选择风险性更需引起足够的关注。
  1、有优势,更有劣势
  如前述分析,进口食品连锁经营业态拥有其自身的经营优势,但与会员制高端商超及高端商业连带超市相比也有不可规避的弱点。尤其是采购议价及自营现金流、客流稳定性、辐射性等因素,困扰着进口食品连锁门店经营业态的发展。
  早期国内已经有“千之汇”、“百比佳”、“藏宝藏”、“常春藤”等在区域市场建立起一定影响力的连锁品牌,但因为门店较少、分布有局限,至今在国内尚未发展成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品牌,足见其全国性经营拓展的难度。尤其是其他强力竞争业态(会员量贩、高档商业连带超市及电商)的威胁,不得不引起投资方对于竞争环境的警惕。
  高端零售企业如麦凯乐、友谊、麦德龙、山姆等都有在未来几年进行商超进口食品的扩容计划;海客乐、乐自然等实力电商,借助几年来的线上销售经验与资源,也在进一步实现线上线下共同经营拓展的远大策略。
  2、运营及财务风险警示
  有不少投资进口食品连锁的企业,其内部现有产业与零售产业关联性不强,团队的组建有一定难度,且货源采购、运营维护、食品质量控制等环节缺少足够的渠道和经验,客观上加剧了运营阶段的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经济效益分析结果并不乐观。如果以百平米门店为例,以月销售收入约10万元的乐观估计,以平均每年新开3家门店计算,投资进口食品零售一般需要8年的投资回收期,只有不足10%投资收益率,属前期投资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单店盈利速度较慢的项目类型。
  目前,进口食品连锁已在国内生根发芽,属于看上去很美的阶段。一般商业集团投资此类项目需重点考核区域、品类、毛利、客流等综合因素,切忌盲目跟风,仓促上马。
其他文献
中国酒行业必然经历10年一个调整,15年一个周期。2012年,白酒行业增速放缓;2013年,白酒行业将不会延续高增长态势。  白酒全行业将会出现增长的天花板,无论是主流一二线品牌,还是区域性品牌,均会出现“以资源换市场”的阵痛,全行业将呈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局面。而基于“品味”和“健康”两大核心价值诉求的红酒和黄酒将会呈现稳健增长态势。  一线品牌。五粮液集团2012年销售预计突破600亿元;贵州茅台
期刊
近日,中粮集团各上市子公司陆续发布2012年业绩预亏公告。  主营番茄酱和糖加工的中粮屯河称,预计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亏损7亿元到7.7亿元;主营“长城”葡萄酒、饮料、“福临门”食用油等业务的中国食品有限公司发布盈利预警称2012年综合净利润大幅下滑,厨房食品(以“福临门”食用油为主)亏损上亿元。  此外,中粮接手的五谷道场也被曝光连年亏损。由此一来,中粮近年来大幅扩张、发展全产业链的战略也惹来质疑
期刊
在未来,今麦郎饮品还是要先保住目前的主力市场销量,产生利润,才能自我造血,逐步在城市市场扩大份额。  一直以来,今麦郎都采取高举高打的营销模式,但从效果来看,在一线城市明显受到了阻碍。  在一线城市遇阻后,今麦郎的决策者们迅速做出调整,将主要市场转移到今麦郎赖以起家的二三线市场上来。与之相对应的是,今麦郎的决策者们决定摒弃之前“大轰炸”的做法,转而将更多的精力和费用投入到系统基础建设上去。  此种
期刊
产品好,方能让品牌立起来;招商好,才可让品牌行天下。  正是抱着这种雄心,虽然有人说糖酒会的效果已大不如前,但每年的糖酒会依然客商云集,人流如堵。只是秋后算账,真正成功者凤毛麟角,不咸不淡者占据主流。  为什么结果不咸不淡,如鸡肋般让人难受?原因错综复杂,概括起来有六种企业可能会犯的错误。  一、缺基础,拍脑门参加  该问题在参加糖酒会的企业中为数不少。核心在于这类企业参加糖酒会不是谋定而后动,而
期刊
相比其他竞争者在酒业黄金发展期下的野蛮生长,水井坊尤其显得不温不火。以至于柯明思辞职之时的猜测声不绝于耳。  3月15日,柯明思,知名白酒企业里惟一的一位洋帅,将正式卸任水井坊总经理一职。到此,这位70后经理人,代表全球最大烈性酒巨头帝亚吉欧执掌了水井坊3年。  历经五六年坎坷,帝亚吉欧入主水井坊,被誉为“中国名酒外资并购第一案”。并购酝酿之初,正值中国白酒黄金发展期。彼时,人们对于外籍高管能否适
期刊
曾在通用、康明斯等世界级企业的中国分公司执掌帅印的华金声(John Watkins),为何选择ASC?这位2012年10月上任的CEO又将带领ASC走向何方?  我会在三个方面不惜倾注我一生的激情:中国,商业建设,葡萄酒。当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接任ASC的CEO)时,我知道机会来了,对我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难以决定的选择。因为我可以将我对以上三方面的激情融为一体,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且在中国的葡萄酒行业继续
期刊
持续两年多的金威啤酒竞购战最终以华润雪花的胜利结束。  日前,华润创业和金威啤酒发布公告称,华润雪花已于2月5日与金威啤酒达成协议,以53.84亿元的代价收购金威啤酒的啤酒生产、分销和销售业务,包括7家啤酒酿造厂资产及债务。预计交易将于9月5日前完成。目前,金威啤酒的综合啤酒生产能力达到145万吨。  华润创业曾于2011年3月提出以总价1.61亿美元,收购喜力亚太酿酒(中国)所持有的21.37%
期刊
有数据显示,沃尔玛、家乐福和乐购三巨头2012年在华开店数量都不及2011年,并均出现了关店现象。相比之下,台资零售企业大润发凭借34家的开店业绩成为2012年度外资“开店王”,其在大陆门店数直追家乐福。  三巨头:拓展放缓,关店频现  2012年沃尔玛在华新开门店30家,在华门店总数393家,其中沃尔玛购物广场及好又多共378家,山姆会员商店8家,社区店2家,惠选超市5家。从门店总数来看,沃尔玛
期刊
什么叫定位?现在大家知道什么叫定位,书已经出版40多年了,但是,绝大部分公司并没有完全按照定位的理论来做。  比如像IBM,他们所犯的错误跟当初的GE是一样的。IBM自己是做电脑主机的,后来想做个人电脑。于是在23年内亏掉900亿元人民币,最后不得不把自己的个人电脑卖给了联想,卖了110亿元人民币。  现在一讲到联想,他们也在犯一些同样的错误:我们联想是一个很好的品牌,我们干脆也做手机好了。于是弄
期刊
08年经济危机之后水产出口企业转内销,国内水产消费大致经历了冷冻、鲜活和稀缺消费三个时代,海产品也已经从传统的沿海地区开始向内地市场扩张。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水产品竞争的核心依然是产地、品种、价格、规模,但品牌化发展已成为出口企业关注的焦点。如专注于海珍类的大连獐子岛,通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声名大噪,成为水产业知名度最高的企业。  从品牌传播、营销水准、销售指标等方面来衡量,海珍品类可以说是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