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策略优化 提升探究实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教师利用以动手实践为主的探究学习方式,重视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亲历科学概念的建立、科学规律的发现、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激发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兴趣,发展学生科学实验动手能力,提高科学实验课堂活动实效。
  关键词:科学探究;知识构建;思维方式
  一、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参与活动
  教育要立足于科学,充分利用教材内涵,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利用勤于探究、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珍爱生命、關爱自然、持之以恒的深蕴人文内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有目的地渗透。采取科学探究为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和参与科学知识探究的动力,引发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探究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进行体验,通过实验探究和亲历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及科学素养。
  例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时,教师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客观现象,在课堂上,设计一场倒水比赛: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合作小组,每一组各3人,每组桌上放着一个大水槽和一只大口瓶,此时,大口瓶的瓶口被一个塞子塞住,塞上装着一个漏斗。倒水比赛开始了,教师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把水槽里的水往瓶里倒,看看哪一组的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把大口瓶装满水。比赛刚开始时,很多学生端起水槽,急忙顺着漏斗往瓶里倒水,水却很难倒进去,即使倒进了一些,这些水也是一滴滴地往瓶里滴,很难以最快的速度倒进去,这是为什么呢?部分小组的同学通过认真观察后,就动手把大口瓶的瓶塞向外拔了拔,让瓶塞与瓶口之间留有一些缝隙,瓶塞提上之后,水十分顺利地往漏斗里流;更有部分小组的同学把瓶塞再往上提拉,使瓶塞与瓶口之间的间距更大,瓶口几乎完全敞开,水往漏斗里流得更快了;还有部分小组的同学直接把瓶塞从瓶口拔下来,丢开了漏斗,直接把水槽里的水,沿着瓶口把水倒进瓶里,这种方法是能使水最快流进大口瓶里的,这一组的学生用了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用水把大口瓶装满,获得了优胜者的称号。教师立足于教材内涵,设计了生动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通过动手与观察,以及积极探索后,有利于学生建构科学知识体系。又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一问题,从多方面发动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集思广益,师生一起设计了多种方法发出声音:①让皮筋发出声音;②让小鼓发出声音;③让小空瓶发出声音等。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物体发声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聆听有什么共同的现象。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收集一些信息,再通过小组积极探究与交流,懂得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创设与教材内涵有关的活动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知识的学习,也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喜悦,增强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与信心。
  二、 重视方法指导,深化知识建构
  开展科学实验实践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的实践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清楚如何通过现象观察、描述、解释、检验解释、得出结论,以及拓展应用。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动脑,了解和掌握应该怎样积极参与科学实践学习,并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在操作中进行理性思考,通过师生相互探讨,完善、合理化实验的结论,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效地建构科学知识体系。
  例如,教学《太阳》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先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活动,观察有太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动植物的生长状况如何?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温度怎样?动植物生长情况又是怎样?学生通过观察之后,初步感知了太阳的一些外部表现,如给地球带来了温暖等,给地球动植物带来关键性的影响。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或图表等形式,科学准确地描述自己观察太阳给地球带来了哪些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描述:①按照万物的种类;②太阳对这些具体物体发挥的作用。这样准确地、科学地进行描述活动,要先在小组内进行,获得同伴的补充和认可。接着,由学生举例后,教师有意识地将不同种类的物体罗列在一起,用不同的颜色标出太阳所起的作用。如:太阳给大树、庄稼、草、牛羊马、人类带来能量,太阳对天气的作用,对食物的能量转移作用等等。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太阳对地球上的万物产生的直接、间接作用是由于什么原因。教师可以运用这样的提问方式:“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你认为这个现象是怎样产生的?”“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等,促使学生思考和尝试解释太阳对地球万物产生的各种作用。教师提出:“事实就像大家所解释的那样吗?”还要带领学生做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验证自己所作解释的合理性,引导学生们对太阳能量影响地球万物进行实验求证,让学生在验证中感知不依靠太阳是否有存活的生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出正确的判断,获得太阳对地球的重要作用的结论,从而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太阳的作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以及探究方法应用于引申问题中,如:探究汽车、火车和太阳的能量有关系吗?学生通过现象观察、描述、解释、检验解释、得出结论,以及拓展应用阶段的科学实践活动,掌握了科学实践与实验活动方法,锻炼了科学思维能力,从而有利于建构和完善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三、 拓展探究时空,锤炼实践能力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教师挖掘科学教材内涵,把实际生活问题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在科学实验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努力拓宽学生科学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经历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过程,锤炼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教学《宝贵的耕地》一课时,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登陆了相关环保网站,通过浏览、探究,收集有关我国耕地状况的资料,并利用这些资料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活动内容,在教师的点拨与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整理、筛选、归纳搜集到的信息,从中获得了规律性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获得许多与科学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自学能力。通过这种自主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参与自主学习和探索。此时,学生已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不再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也没有停留在搜集、加工与交流信息这一层面,进一步拓展学生探究时空,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展示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得到的学习成果。当学生学习了《宝贵的耕地》这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介绍家乡土地资源的情况,在网络中寻找怎样解决家乡土地存在问题的办法;并利用网上搜集的有关宝贵的耕地资料,动手出一期手抄报,写一份保护耕地的倡议书,实现拓展学生的探究时空,引发学生延伸探究成果,巩固学生在科学课程活动中获得的知识,锻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又如,《种子与幼苗》这一课里的“种子发芽”的问题,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教师不能把将学生禁锢在教室里,进行“闭门造车”式地学习,没有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学生就无法获取真实的体验,也就没能够掌握到什么样的种子会发芽?种子的萌芽过程是怎样的?因为种子的发芽过程,不是在教室里或在一节课时间段里能够完成的。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时,教师要尽力给学生开放更多的时空,必须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其他生活范围中,是否适合开展学习这个内容的环境。然后要根据实际条件,在教学预设方案里制定出学生探究的时间和地点,提出相关的探究要求,引导学生根据科学实验方案的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具体的探究实践活动。这种拓宽学生探究时空的科学实践活动,有利提高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科学实践的素养。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包含了文中的语言文字、人物形象、情感路线等各个方面,自古以来受到文学研究工作者和作家的高度重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由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人物、感人至深的故事细节支撑起来,因而在阅读与创作文学作品时要注意欣赏细节、营造细节,这样才能塑造出丰满的形象。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细节、研究细节、分析细节,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故事;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资助课题“思想品德课程培养公众意识的实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a/2015/02/023。  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九年级思品课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战略课程贴近生活实际,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人生哲理、丰富的人生体验等息息相关。万物皆入字,因此,笔者借汉字的魅力,解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让学生悟透汉字的基础上,用大智慧浓缩的精
摘 要:随着我国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目前各大高校都开始与企业实行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校企合作形式不仅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路,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关于高校和企业合作办学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现实情况却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虽然高校学生有更多到企业实习的机会,但是却并不具备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而且也不利于为企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鉴
摘 要:“构造法”是近年高考数学全国卷必考的一种方法。“构造法”的本质特征是“构造”,用“构造法”解题,无一定之规,表现出思维的试探性、不规则性和创造性。本文基于2014年和2016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压轴题的解题方法启示,通过四种常见的构造模型对运用“构造法”做了一些归纳。  关键词:构造法;高考数学;解题;运用  2014年和2016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压轴题是一道函数综合问题,第(2)小题都是证
摘要:文章从《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出发,深入剖析如何采取有效活动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综合性实践活动,掌握实践活动能力和语文知识,发展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实践;探究策略;评价;素养;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
摘 要:本文阐述了现代服务业专业数学教学功能定位的背景分析,现代服务业专业数学教学功能的定位,围绕数学教学功能定位,分析如何推进现代服务业专业数学教学改革。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专业;数学教学;功能定位;内容与要求  一、对中职服务类专业数学教学功能定位的两个背景  (一) 社会对服务行业的劳动者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在普通高考热急剧升温的情况下,中等专业学校的生源素质在普遍下滑,特别是他们的文化基础
摘 要:当今社会,心理问题正向低龄化发展,偷窃行为就是发生在学生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本文从身边的一例偷窃行为入手,浅谈了作者对此案例的分析处理、辅导策略以及案例反思。  关键词:学生;偷窃行为;案例分析  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心理问题正在向年轻化低龄化发展。心理疾病的蔓延正严重影响着当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些学生自制力不强,加上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常做出违背思想道德规范的事情,偷窃,就是其中的一种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并运用好预习单,将单元整合、目标导学、学法渗透、合作探究、拓展积累等预习方法与步骤预设其中,让学生有法可循,使预习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预习单;设计运用  预习是学习的开端,是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的知识点预先进行了解、求疑、思考的求知过程。预习单则是引领学生初次进入文本的“梯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并运用好预习单是保障学生课前先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教
摘要: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或学习数学某一领域所应达成的综合性能力;它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的一种素养。本文将以对数函数的教学为例,谈谈怎样让学生通过数学课堂中的探索、交流、反思,来培养、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自主发展;学会学习;自主适应与创新  什么是“核心素养”?是指学
摘 要:十一学校课改教改为什么能成功?他们自己总结了七大因素:校长、队伍、理念与共同的价值观、体制与机制、生源、改革创新、条件与资源。其实归纳起来就三点:一是改革之“道”;二是改革之“器”;三是改革之“法”。三者统一作用于面向撼动全盘又指向关键一发的改革,所以才有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构架。  关键词:学校课改教改;理念与共同的价值观;体制与机制;改革创新;条件与资源  一、 改革之道:夯实学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