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传统液相色谱实验教学中存在着硬件设施不足、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以“咖啡因含量测定”为例,围绕实验选题、实验预习、实验教学和实验考核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机 构】
:
吉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辽源市老年干部大学,吉林辽源1362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液相色谱实验教学中存在着硬件设施不足、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以“咖啡因含量测定”为例,围绕实验选题、实验预习、实验教学和实验考核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其他文献
以1,4-丁二酸(SA)、二聚酸(DA)、1,3-丙二醇(1,3-PG)合成不同m(SA)/m(DA)比例柔性可调的生物基聚酯二元醇(PPSD-2000),并用PPSD-2000、4,4′-二环己基二异氰酸酯(HMDI)、二羟甲基丙酸(DMPA)等合成出生物基水性聚氨酯(Bio-WPU).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谱图对Bio-WPU进行了结构表征,动态热机械分析(DMA)显示,随着二聚酸含量的提高,Bio-WPU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从-5.93℃下降至-40.17℃.实验数据表明:过量率(η
从设计参数、技术难点、运行业绩、综合成本等方面对比,探讨空分装置液氧泵、液氮泵国产化可行性,并提出提高空分装置配套低温泵国产化率的途径.
采用共沉淀法以Ni-Mn-O系为基础,通过引入Mg元素,制备Ni0.6Mn2.4-xMgxO4(x=0、0.15、0.30、0.45、0.60)NTC陶瓷产品.运用XRD、SEM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镁掺杂对样品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g含量的增加,样品的主相仍是尖晶石结构,晶胞参数逐渐减小.随着Mg的掺杂量由0增加到0.60,Ni-Mn-O系NTC热敏电阻的电阻率由2032Ω·cm增加到7280Ω·cm,材料常数由3728 K增加到3983 K.
作为化工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化工安全与环保”有效支撑了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等毕业要求,但也存在着内容分散、实践性强等问题,传统单一的线下授课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面向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针对社会需求和专业特色,探索建设高水平在线开放课程,依托教育信息化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切实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及教学模式的共享和传播.
以“化学实验与生活”课程为例,制定了课程思政教育总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载体,认真凝练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政教育理念“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堂过程和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从而将思政教育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相贯通,与实践环节相融合,将实验技能学习与思政教育构成良性互动,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高等学校关于化学相关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大学化学实验”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作为一门受众群体多的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对培养大学生具有专业担当精神、民族责任感和积极生活价值观意义重大.“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寻找更多合理的“思政教育”契合点,对提高大学课堂教书育人水平有重要作用.
线上教学期间,如何实现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涂料检验技术”课程为例,基于“腾讯课堂+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辅以微信群和QQ群等实时交流讨论平台,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的三环节循环反馈教学模式,以期为其他课程线上教学的实施提供参考.
从培养化工专业学生工程素养的角度出发,针对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相应的问题,提出了“三步走”的教学法.分别从“化工原理”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仿真实验/实习训练和中试装置实训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通过该教学法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化工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作为初次参与“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年轻老师,总结了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丰富知识储备,生动课堂引入,注意讲课技巧和完善课程评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四有”好教师.
为深化化工类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交流化工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实验教学资源整合、实训平台建设、校企人才共建等方面的改革经验与创新成果,探索化工校企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发展的育人模式与机制,安徽省化工学会于2021年11月5-7日在马鞍山市举办“2021年安徽省化工类专业建设与产教融合研讨会”.会议由安徽省化工学会主办,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承办.会议主题:化工一流专业建设与改革;化工类专业校企协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与机制.安徽省化工学会会员,国家级和省级化工类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课程负责人,各高校化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