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的促使各大城市大力开展地铁建设,地铁车站设计是地铁建设的关键一环。基于此,本文就地铁车站建筑设计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地铁车站;建筑;设计
一、地铁车站设计的现状
(一)公共区装修后的净空尺寸控制不利。
地铁车站造价高,一般车站都严格控制建筑规模,内部空间比较紧凑。但由于地铁工程建设的复杂性,施工误差往往较大;同时,公共区装修后期介入,通常采用标准化设计,为营造较好的内部空间效果,墙面普遍采用干挂系统。而建筑专业在前期方案设计时容易忽略后期施工误差及装修厚度对车站净空的影响,一些关键部位的净空尺寸在施工配合中又没有有效控制住,导致部分装修后的净空尺寸不满足规范要求,返工整改。主要影响部位包括:楼扶梯上空净高、楼梯净宽、侧站台净宽等。
例如:某岛式站台车站侧站台宽度原设计为3m,土建考虑了100mm的装修厚度;由于施工误差大,柱子偏移量较大,装修采用干挂石材,在修正装修分格后,部分柱面装修厚度达到400mm,导致最终装修后的侧站台宽度只有2.6m,a,但减少了站台实际有效宽度,并影响空间效果。设计注意事项:对关键部位,如侧站台宽度、层高、楼梯上空净高等净空尺寸设计应留足富余,一般情况不要取规范下限值;给各专业提资时,对净空尺寸控制点要交代清楚,会签各专业图纸尤其综合管线和装修图时,应重点核查;同时也作为施工配合工作的重点检查项目。
(二)公共区楼梯扶梯下三角房设置问题。
一般车站将公共区楼梯扶梯下三角区域用隔墙封成房间,运营时作为车站保洁人员临时休息或者存储杂物之用。存在的设计问题主要为:忽略装修厚度,楼梯柱、扶梯支撑柱及隔墙与楼扶梯边平齐,装修采用的干挂面层厚度较大,侵占侧站台宽度;三角房内未考虑通风,对后期运营工作人员有一定影响。设计注意事项:结构柱、隔墙后退楼扶梯边缘150mm左右(根据实际装修厚度定),避免装修面层侵入站台空间;同时,三角房内增加送风口及照明系统。
二、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原则
(一)实用性。
地铁车站作为一种人流相对集中的建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序的对人流出站与进站进行组织,并对换乘的便捷进行考虑,还需要满足客流高峰过程中所需的通道以及楼梯宽度等需求,还需要确保扶梯位置可以均匀的对客流进行疏导。与此同时,还需要具备足够的管理机房以及设备用房,从而使车站设备的运行管理、运输以及布置等得到满足。
(二)安全性。
因为地铁车站往往处在广场附近以及城市道路地下,在对地铁进行建造的过程中,既需要确保工程结构自身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还需要确保地面周围建造物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避免出现危机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发生。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尤其是对地铁车站建筑进行设计时,一定要确保人们的安全,例如,需要设置足够的照明设备来使人们的不安心理得到削弱;设置防灾设施以及指示标牌;设置足够宽度的疏散通道以及樓梯,以免出现紧急事件时能够安全的撤离等。
(三)识别性。
城市轨道交通可以说是一种快速定时的公共交通,其具有着较强的站间运行速度,其发车以及进站的间隔也很短,所以所有的车辆线路都一定要具备明显的标志与特征,避免旅客出现错站以及误乘的现象。例如,车站使用不同的色带对不同的线路进行标示,车站需要具备不同的装修色调以及装修风格,还需要具备特殊的造型,从而让乘客能够快速的发现信息,并正确的做出判断,还需要把指示标牌清晰的设置在显眼位置,从而引导乘客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
三、地铁车站建筑平面设计
地铁车站根据地下建筑的设计原则及车站功能,其平面基本上是最简单规整的形状。对建筑设计来说,更重要的是在简单的形体内合理的安排设备管理用房及组织人流。设计者须充分了解地铁的运营管理模式,地铁内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站内客流的组织,各工种提出的设备、管理用房规模要求及设备、管道的流程要求,这样才能较好完成建筑设计。这其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地铁行车线路对建筑边界的影响,即要了解渡线,折返线,缓和曲线进站对车站限界的要求,确保地铁行车安全及限界对其他设备用房造成的影响。
(二)车站建筑平面根据不同的车站型式、客流量、变电所组合、车站坡度方向、相邻区间工法、车站股道布置有无道岔等因素,采用不同的布置。如地下单层侧式站台车站,结合所处站位的城市规划等因素,有时做地下集散厅,有时做地面集散厅,主要的设备管理用房往往布置在地下,结合具体情况,变电所也可布置在地面。
(三)要重视地铁站内人流组织的问题,注重进出闸机,售票机等AFC设备的布置方式,防止人流交叉。注重进出闸机与站内楼梯的位置关系尽量压缩付费区的规模,减小车站的长度。
(四)地铁车站的防火设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地铁车站的防火设计应遵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地铁车站的地下车站主体、出入口、风道和地面亭、风亭的耐火等级为一级。
四、地铁车站出入口、风亭设计
(一)地铁车站出入口布置应与主客流的方向相一致,宜与过街天桥、过街地道、地下街相结合,统一规划,同步或分期实施,应配合城市道路、建筑、公交的规划,合理地布置通道、出人口、风亭、冷却塔的位置,有条件时尽量与地面建筑结合。
(二)地下出入口通道力求短、直,通道的弯折不宜超过三处,弯折角度宜大于900。地下出入口通道长度不宜超过100m,超过时应采取能满足消防疏散要求的措施。
(三)出人口应有有足够的缓冲空间,并处理好与人行道、城市广场以及与城市公交站点、自行车停车场、机动车停车场之间的关系,做好交通组织与衔接,方便客流集散和换乘。
(四)出入口如兼作过街地道,其通道宽度及其站厅相应部位应计人过街客流量,同时考虑地铁夜间停运时的隔离措施。
(五)出入口宜平行或垂直于道路红线。要考虑防洪标高要求,最好设置明显统一地铁标志。
五、地铁车站形式选择
地铁车站有地上车站、地下车站,最常见的形式是地下二层结构的车站,也有地下一层、三层结构的车站,甚至还有地下四层的车站,功能方面、经济方面、可实施方面,各有优劣。地上车站造价低、通透性好,心理感受好,但对地块的分割严重,对环境影响大。
所以,这里主要研究地下车站。地下一层结构的车站,平面铺开,占地面积较大,但提升高度小,人员进出方便,运营费用低;地下二层、三层结构的车站均压缩了占地面积,空间利用合理,尤其对于道路狭窄的地段、场地紧张的地区可缩小平面范围,降低建设费用。如何选择车站形式应根据线网关系、周边条件、相邻的区间、地质条件、地下构筑物、地下管线、施工方法等因素来决定。
结束语
地铁车站设计方案构思作为地铁设计过程中关键的环节,在对其进行设计构思时,一定要充分的对工程地质情况、技术要求、相关国家规范、工程周边情况以及相关地方规范进行了解和掌握。当对地铁车站进行构思的过程中,需要对周边各限制条件充分考虑,并结合业主、相关系统以及专家的意见对其进行完善与修改,尽可能的防止等到建成以后才知道车站功能以及运营情况的不完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在对车站方案进行确定时,一定要选择多个方案进行比较,严格的进行审查,并根据客观规律以及自身存在的特征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刘珊珊.地铁车站建筑综合体的开发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
[2]平川.基于心理环境学的地铁车站空间物理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
[3]章萍芳.地域文化特色的地铁车站空间艺术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08.
[4]利敏.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探讨[J].地下工程与隧道,2010,03:19-21+60.
[5]孙肇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区空间一体化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3.
【关键词】地铁车站;建筑;设计
一、地铁车站设计的现状
(一)公共区装修后的净空尺寸控制不利。
地铁车站造价高,一般车站都严格控制建筑规模,内部空间比较紧凑。但由于地铁工程建设的复杂性,施工误差往往较大;同时,公共区装修后期介入,通常采用标准化设计,为营造较好的内部空间效果,墙面普遍采用干挂系统。而建筑专业在前期方案设计时容易忽略后期施工误差及装修厚度对车站净空的影响,一些关键部位的净空尺寸在施工配合中又没有有效控制住,导致部分装修后的净空尺寸不满足规范要求,返工整改。主要影响部位包括:楼扶梯上空净高、楼梯净宽、侧站台净宽等。
例如:某岛式站台车站侧站台宽度原设计为3m,土建考虑了100mm的装修厚度;由于施工误差大,柱子偏移量较大,装修采用干挂石材,在修正装修分格后,部分柱面装修厚度达到400mm,导致最终装修后的侧站台宽度只有2.6m,a,但减少了站台实际有效宽度,并影响空间效果。设计注意事项:对关键部位,如侧站台宽度、层高、楼梯上空净高等净空尺寸设计应留足富余,一般情况不要取规范下限值;给各专业提资时,对净空尺寸控制点要交代清楚,会签各专业图纸尤其综合管线和装修图时,应重点核查;同时也作为施工配合工作的重点检查项目。
(二)公共区楼梯扶梯下三角房设置问题。
一般车站将公共区楼梯扶梯下三角区域用隔墙封成房间,运营时作为车站保洁人员临时休息或者存储杂物之用。存在的设计问题主要为:忽略装修厚度,楼梯柱、扶梯支撑柱及隔墙与楼扶梯边平齐,装修采用的干挂面层厚度较大,侵占侧站台宽度;三角房内未考虑通风,对后期运营工作人员有一定影响。设计注意事项:结构柱、隔墙后退楼扶梯边缘150mm左右(根据实际装修厚度定),避免装修面层侵入站台空间;同时,三角房内增加送风口及照明系统。
二、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原则
(一)实用性。
地铁车站作为一种人流相对集中的建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序的对人流出站与进站进行组织,并对换乘的便捷进行考虑,还需要满足客流高峰过程中所需的通道以及楼梯宽度等需求,还需要确保扶梯位置可以均匀的对客流进行疏导。与此同时,还需要具备足够的管理机房以及设备用房,从而使车站设备的运行管理、运输以及布置等得到满足。
(二)安全性。
因为地铁车站往往处在广场附近以及城市道路地下,在对地铁进行建造的过程中,既需要确保工程结构自身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还需要确保地面周围建造物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避免出现危机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发生。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尤其是对地铁车站建筑进行设计时,一定要确保人们的安全,例如,需要设置足够的照明设备来使人们的不安心理得到削弱;设置防灾设施以及指示标牌;设置足够宽度的疏散通道以及樓梯,以免出现紧急事件时能够安全的撤离等。
(三)识别性。
城市轨道交通可以说是一种快速定时的公共交通,其具有着较强的站间运行速度,其发车以及进站的间隔也很短,所以所有的车辆线路都一定要具备明显的标志与特征,避免旅客出现错站以及误乘的现象。例如,车站使用不同的色带对不同的线路进行标示,车站需要具备不同的装修色调以及装修风格,还需要具备特殊的造型,从而让乘客能够快速的发现信息,并正确的做出判断,还需要把指示标牌清晰的设置在显眼位置,从而引导乘客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
三、地铁车站建筑平面设计
地铁车站根据地下建筑的设计原则及车站功能,其平面基本上是最简单规整的形状。对建筑设计来说,更重要的是在简单的形体内合理的安排设备管理用房及组织人流。设计者须充分了解地铁的运营管理模式,地铁内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站内客流的组织,各工种提出的设备、管理用房规模要求及设备、管道的流程要求,这样才能较好完成建筑设计。这其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地铁行车线路对建筑边界的影响,即要了解渡线,折返线,缓和曲线进站对车站限界的要求,确保地铁行车安全及限界对其他设备用房造成的影响。
(二)车站建筑平面根据不同的车站型式、客流量、变电所组合、车站坡度方向、相邻区间工法、车站股道布置有无道岔等因素,采用不同的布置。如地下单层侧式站台车站,结合所处站位的城市规划等因素,有时做地下集散厅,有时做地面集散厅,主要的设备管理用房往往布置在地下,结合具体情况,变电所也可布置在地面。
(三)要重视地铁站内人流组织的问题,注重进出闸机,售票机等AFC设备的布置方式,防止人流交叉。注重进出闸机与站内楼梯的位置关系尽量压缩付费区的规模,减小车站的长度。
(四)地铁车站的防火设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地铁车站的防火设计应遵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地铁车站的地下车站主体、出入口、风道和地面亭、风亭的耐火等级为一级。
四、地铁车站出入口、风亭设计
(一)地铁车站出入口布置应与主客流的方向相一致,宜与过街天桥、过街地道、地下街相结合,统一规划,同步或分期实施,应配合城市道路、建筑、公交的规划,合理地布置通道、出人口、风亭、冷却塔的位置,有条件时尽量与地面建筑结合。
(二)地下出入口通道力求短、直,通道的弯折不宜超过三处,弯折角度宜大于900。地下出入口通道长度不宜超过100m,超过时应采取能满足消防疏散要求的措施。
(三)出人口应有有足够的缓冲空间,并处理好与人行道、城市广场以及与城市公交站点、自行车停车场、机动车停车场之间的关系,做好交通组织与衔接,方便客流集散和换乘。
(四)出入口如兼作过街地道,其通道宽度及其站厅相应部位应计人过街客流量,同时考虑地铁夜间停运时的隔离措施。
(五)出入口宜平行或垂直于道路红线。要考虑防洪标高要求,最好设置明显统一地铁标志。
五、地铁车站形式选择
地铁车站有地上车站、地下车站,最常见的形式是地下二层结构的车站,也有地下一层、三层结构的车站,甚至还有地下四层的车站,功能方面、经济方面、可实施方面,各有优劣。地上车站造价低、通透性好,心理感受好,但对地块的分割严重,对环境影响大。
所以,这里主要研究地下车站。地下一层结构的车站,平面铺开,占地面积较大,但提升高度小,人员进出方便,运营费用低;地下二层、三层结构的车站均压缩了占地面积,空间利用合理,尤其对于道路狭窄的地段、场地紧张的地区可缩小平面范围,降低建设费用。如何选择车站形式应根据线网关系、周边条件、相邻的区间、地质条件、地下构筑物、地下管线、施工方法等因素来决定。
结束语
地铁车站设计方案构思作为地铁设计过程中关键的环节,在对其进行设计构思时,一定要充分的对工程地质情况、技术要求、相关国家规范、工程周边情况以及相关地方规范进行了解和掌握。当对地铁车站进行构思的过程中,需要对周边各限制条件充分考虑,并结合业主、相关系统以及专家的意见对其进行完善与修改,尽可能的防止等到建成以后才知道车站功能以及运营情况的不完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在对车站方案进行确定时,一定要选择多个方案进行比较,严格的进行审查,并根据客观规律以及自身存在的特征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刘珊珊.地铁车站建筑综合体的开发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
[2]平川.基于心理环境学的地铁车站空间物理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
[3]章萍芳.地域文化特色的地铁车站空间艺术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08.
[4]利敏.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探讨[J].地下工程与隧道,2010,03:19-21+60.
[5]孙肇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区空间一体化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