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好莱坞的百年历史中,大公司与政府之间上演了垄断与反垄断的若干次较量,其中有两个时间节点值得注意:20世纪40年代的“派拉蒙裁决”打破了好莱坞8大片廠对当时电影产业的垂直垄断;80年代里根上台后,实行鼓励公司兼并的政策,“派拉蒙裁决”失效,媒体娱乐产业收购合并之风大盛,行业垄断再次出现。
1928年,美国司法部状告派拉蒙等8家发行方同时经营制片和影院业务,涉嫌垄断,其中包括“五大”“三小”:“五大”是派拉蒙、米高梅、华纳兄弟、二十世纪福斯、雷电华,它们同时控制制片、发行、放映三个环节;“三小”是哥伦比亚、环球和联艺,只做制片和发行。
这8家大片厂在20年代大举收购豪华影院,在票房份额上取得美国电影市场垄断地位。小制片商和独立影院受到排挤,小制片商的影片很难打入被大片厂控制的首轮影院,独立影院也拿不到由大片厂生产的热门影片。
大片厂垄断策略包括打包发行、延长轮次间隔时间、按地域排他性授权旗下影院等。为维护市场良性发展,美国政府司法部数次针对大片厂和院线发起诉讼。1930年,最高法院依据1890年制定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Sherman Antitrust Act)判定垄断,主要理由是大公司在自己的影院里,用大片捆绑放映自己的B级片,达到强制销售的效果。这种方式极大挤压了小制片商和小放映商的生存空间。但因为经济危机,这一判决被搁置。直到1938年美国司法部重新提起诉讼,最终跟大制片厂达成和解,限制了一系列权利,但保留了大制片厂的自有影院。
反托拉斯案改变了好莱坞电影公司的经营模式和产业格局,片厂不仅剥离了旗下院线,整个发行体系相当于再造一遍。1948年“派拉蒙裁决”后,美国电影公司和手里的院线、影院被迫拆分,电影院、院线、制片公司互不干涉、三足鼎立。
到了80年代,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罗纳德·里根登台执政,更加凶猛的垄断兼并卷土重来。里根任期内对托拉斯垄断监管非常松弛,《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被重新解读,垄断行为重新抬头。这带来的恶果是出现大量公司合并,数据显示,1988年,美国发生了3487起公司合并案,但审查这些合并是否构成垄断的司法部却大开绿灯。
好莱坞蠢蠢欲动,1980年,Loew’s院线申请重新开展电影发行业务,获得法庭批准,但附加了不允许Loew’s放映自家影片等附加条件,避免与当初的“派拉蒙裁决”发生冲突。Loew’s迈出了电影业上下游重新整合的第一步。1981年,哥伦比亚影业购买Walter Reade院线48%的股份,同样获得政府许可。
政府内部开始重新审查此前产生的各种反垄断裁决,认为许多裁决已经过时,不再符合新形势下对垄断的认识,“派拉蒙裁决”遭废除。
1983年,CBS、HBO和哥伦比亚影业联合创办三星影业(TriStar),之后三星影业购入Loew’s院线,获得司法部鼓励。独立影院经营者感到威胁迫在眉睫,开始呼吁废除“派拉蒙裁决”将危及电影业自由竞争,并最终损害观众利益。然而,产业再次整合已势不可挡。此后,华纳兄弟购入多家连锁院线股份,派拉蒙以近3亿美元收购100多家影院,华纳再次向派拉蒙拥有的院线注资,30年代的垂直垄断格局重现好莱坞。对于独立片商和独立影院来说,生存更加艰难。
这对行业带来重大影响,大片厂原本就控制发行,重新控制影院后,独立电影必须交由大片厂发行。这导致出品数量是大片厂两倍以上的独立片商,在与大片厂的竞争中处在绝对劣势。在影院端,独立影院再也难获得大片的首轮放映权。又因为多厅影院普及,与大片厂有关系的连锁多厅影院可以将首轮放过的影片转移到连锁影院小厅继续放映,所以独立影院对二轮放映也只能望洋兴叹。
好莱坞在里根时代重新建立了行业垂直垄断,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更庞大的资本又从更高端兼并了各好莱坞电影公司,将其嫁接到自己的巨型跨国娱乐传媒集团,使电影业务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1928年,美国司法部状告派拉蒙等8家发行方同时经营制片和影院业务,涉嫌垄断,其中包括“五大”“三小”:“五大”是派拉蒙、米高梅、华纳兄弟、二十世纪福斯、雷电华,它们同时控制制片、发行、放映三个环节;“三小”是哥伦比亚、环球和联艺,只做制片和发行。
这8家大片厂在20年代大举收购豪华影院,在票房份额上取得美国电影市场垄断地位。小制片商和独立影院受到排挤,小制片商的影片很难打入被大片厂控制的首轮影院,独立影院也拿不到由大片厂生产的热门影片。
大片厂垄断策略包括打包发行、延长轮次间隔时间、按地域排他性授权旗下影院等。为维护市场良性发展,美国政府司法部数次针对大片厂和院线发起诉讼。1930年,最高法院依据1890年制定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Sherman Antitrust Act)判定垄断,主要理由是大公司在自己的影院里,用大片捆绑放映自己的B级片,达到强制销售的效果。这种方式极大挤压了小制片商和小放映商的生存空间。但因为经济危机,这一判决被搁置。直到1938年美国司法部重新提起诉讼,最终跟大制片厂达成和解,限制了一系列权利,但保留了大制片厂的自有影院。
反托拉斯案改变了好莱坞电影公司的经营模式和产业格局,片厂不仅剥离了旗下院线,整个发行体系相当于再造一遍。1948年“派拉蒙裁决”后,美国电影公司和手里的院线、影院被迫拆分,电影院、院线、制片公司互不干涉、三足鼎立。
到了80年代,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罗纳德·里根登台执政,更加凶猛的垄断兼并卷土重来。里根任期内对托拉斯垄断监管非常松弛,《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被重新解读,垄断行为重新抬头。这带来的恶果是出现大量公司合并,数据显示,1988年,美国发生了3487起公司合并案,但审查这些合并是否构成垄断的司法部却大开绿灯。
好莱坞蠢蠢欲动,1980年,Loew’s院线申请重新开展电影发行业务,获得法庭批准,但附加了不允许Loew’s放映自家影片等附加条件,避免与当初的“派拉蒙裁决”发生冲突。Loew’s迈出了电影业上下游重新整合的第一步。1981年,哥伦比亚影业购买Walter Reade院线48%的股份,同样获得政府许可。
政府内部开始重新审查此前产生的各种反垄断裁决,认为许多裁决已经过时,不再符合新形势下对垄断的认识,“派拉蒙裁决”遭废除。
1983年,CBS、HBO和哥伦比亚影业联合创办三星影业(TriStar),之后三星影业购入Loew’s院线,获得司法部鼓励。独立影院经营者感到威胁迫在眉睫,开始呼吁废除“派拉蒙裁决”将危及电影业自由竞争,并最终损害观众利益。然而,产业再次整合已势不可挡。此后,华纳兄弟购入多家连锁院线股份,派拉蒙以近3亿美元收购100多家影院,华纳再次向派拉蒙拥有的院线注资,30年代的垂直垄断格局重现好莱坞。对于独立片商和独立影院来说,生存更加艰难。
这对行业带来重大影响,大片厂原本就控制发行,重新控制影院后,独立电影必须交由大片厂发行。这导致出品数量是大片厂两倍以上的独立片商,在与大片厂的竞争中处在绝对劣势。在影院端,独立影院再也难获得大片的首轮放映权。又因为多厅影院普及,与大片厂有关系的连锁多厅影院可以将首轮放过的影片转移到连锁影院小厅继续放映,所以独立影院对二轮放映也只能望洋兴叹。
好莱坞在里根时代重新建立了行业垂直垄断,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更庞大的资本又从更高端兼并了各好莱坞电影公司,将其嫁接到自己的巨型跨国娱乐传媒集团,使电影业务成为其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