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德两难情境的德育策略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se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法只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意志领域及精神需要,就能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在日常德育工作及“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两难情境能触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激发其内心价值观的冲突,使其在冲突中思考、辨别和选择,从而改变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其建立理性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 道德两难情境;德育;策略
  当今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理想与现实、道德与法制等的诸多冲突,不仅荡涤学生的道德观念,还影响其选择与判断,也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大了难度。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方法,创设道德两难情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所谓道德两难情境,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二者不能兼顾的情境或问题。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创设道德两难情境,可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潜在的道德意识,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自由辩论及教师的点评,使学生原有的认知冲突得到缓解和释放,使其原有的价值观得到改变或完善。
  一、道德两难情境的特点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常常会使用辨析法,通过图例或小故事让学生辨别对错。这种方法在运用一段时间后就有人质疑:运用一些反面的案例让学生去辨析,是不是反而会对其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呢?如果辨析都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课堂上实施这种教学手段就没有了意义。道德两难情境因此应运而生。
  道德两难情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创立的问题具有开放性:教师设立的“情境”或“故事”之间是互不相容的、相互冲突的,学生的选择有多种可能性,而每一种可能性都是独立的、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情境”选择没有标准答案。这类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进入深度思维层次,让学生的“探究”真正发生。道德两难情境的第二个特点在于通过学生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利用道德规范、价值标准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冲突和矛盾让他们重新调整自己的道德认知与价值观,提高他们在道德、价值问题上的行动与抉择的能力。
  二、道德两难情境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公平公正的心理氛围。因为面对道德情境的两难性,学生常常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担心说错会被教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所以课堂上容易出现“一边倒”或冷场的现象,无法达成教师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应主动为学生创立良好、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敢于说话、说真心话。
  比如,在一次二年级秋游前的晨会课上,笔者布置孩子们的秋游准备工作,跟孩子们闲聊起来:“孩子们,你们希望秋游那天是晴天还是阴天呢?”一开始,孩子们都说喜欢晴天,只有一个小男孩低声说了一句:“我希望是阴天。”笔者听到之后,便立即询问他为什么。小男孩开始还有点拘谨,笔者便鼓励他:“我觉得你勇敢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这真的是很棒的一件事。如果你能说出自己的理由,相信大家也一定能赞同你。”小男孩听了,高兴地昂起小脑袋说:“没有太阳的话就没那么晒,也没那么热了。”话音刚落,班级里又有好几双小手举了起来……之后,孩子们都表达起自己真实的想法了。
  道德两难情境所引发的道德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道德的过程。教师只有营造一种开放的、民主的教育氛围,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提升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能力。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需求存在巨大的差异,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水平与他们的年龄是相关的。道德判断的基础在于道德认知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创设适合他们的道德两难情境。
  以一次班会课“你真美”为例,在与学生共同了解消防员的工作及消防员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后,联系之前四川凉山森林大火事件,教师设计了关于“当消防员”的道德两难问题:凉山大火中,很多年轻的消防员失去了生命,很多网友发帖说,“以后不让自己的孩子当消防员”,你们愿意成为一名消防员吗?
  生1:我愿意,我们应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2:我也愿意,不能因为危险我们就不去做。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看似设计了道德两难问题。但这个问题涉及社会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等多项交叉的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显然已经超越了他们现有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无法诱发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因此,教师创设的道德两难情境要源于学生生活,遵循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不宜过于复杂。
  (三)体现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受年龄和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小学生看待事物和现象比较浅显,他们判断事件的对错往往源于个人感受。因此,国家德育课程强调对学生的价值引导。由于道德兩难问题的开放性特点,教师在操作中容易产生“只要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就是对的”这样没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想法,从而让道德两难情境缺失了价值引导的功能。
  以通师二附宋老师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家排好队”一课为例,宋老师在“排队规则”这一环节中创设了“排队取水”的道德两难情境。教学实录如下:
  师:接下来,我们要去幸福蓝海国际影院观看影片啦!出发之前,我们得备点水。看,讲台旁边就有饮水机,哪些小朋友带好了杯子来取水?
  (指定一组学生拿着杯子到前面取水)
  师:我就是你们班的一名同学了,也来排队取水喽。(招手示意一位同学过来)嗨,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昨天你还帮了我大忙呢,真谢谢你!现在队伍这么长,快,排到我前面来。
  师[创设两难情境]:咦,怎么有同学在摇头啊?我这么做行不行呢?
  生1:我觉得可以,因为他昨天帮了你,今天你也应该帮助他,这是对的。
  生2:我觉得不好。你让你的好朋友站在你前面,我原本是第四个取水的,现在变成第五个了,我不开心。
  师(做为难状):我觉得两个小朋友说得都挺有道理的。作为好朋友,我帮助他是对的。可是我让他排在我前面又破坏了排队的秩序,影响到其他的小朋友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3:我觉得你应该把自己的位置让出来,自己排到最后去才行。
  从宋老师的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自觉遵守排队秩序、讲究“先来后到”作为一种文明习惯,是人人要自觉遵守的社会规则,这一情境的设立培养了学生敬畏规则、敬畏法律的意识。在教学中,宋老师通过追问,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多元价值并存的合理性及规则与道德的补充关系。那我们在需要礼让他人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宋老师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难点问题,让学生明白既要守规则,也要会礼让。教师引导学生凝练出自我道德价值判断,直面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提高德育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道德两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道德认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两难情境法用宽容的人文精神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是一种通过激励和唤醒学生潜在的道德意识来发展其道德能力的真正的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鲁艳.小论德育中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00(6).
  [2]孙志飞.柯尔伯格道德两难讨论法的现实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2006(2).
  [3]刘锋,刘力平,吴冈,等.提高道德判断能力的好方法——道德两难故事课堂讨论[J].道德与文明,1993(6).
  [4]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及其落实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4).
  [作者简介] 崔梅(1983—
其他文献
  By applying nonequilibrium Green's function formalism in combination with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electronic transport propertie
会议
[案例]rn薇薇现在5岁半,正在上幼儿园大班,还有半年就要上一年级了.薇薇的妈妈听别的家长说,学龄前一定要让孩子认字,否则当孩子上一年级后,孩子的学习成绩会被甩在后面.带着
期刊
按需喂养的正确界定rn很多妈妈们都知道要给宝宝按需喂养,特别是纯母乳喂养的宝宝,美国儿科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等都建议按需进行母乳喂养.rn总说要“按需喂养”,那什么是按需
期刊
在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的过多参与不一定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有的时候,班主任管理得越多、越勤,学生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初中班主任需要把握好教育的尺度,真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高峰论坛于2020年11月14日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举行.本次论坛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主题,主要采用主题报告、互动交流的形式,围绕新时代我国教育
期刊
  太赫兹波(0.1THz-10THz)与生物分子低频运动(诸如分子骨架的振动、转动以及平动等)具有的能量水平有很大的交界,这些低频运动能在太赫兹光谱中通过明显的光谱吸收峰指认.
会议
《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后练习的编写继承了旧版教材的优点,并更加注重词语积累与听说读写训练,练习要求更有弹性,更符合盲生学习特点.盲校语文教师
熟悉清代民俗小说和影视戏剧的,对“红顶子”一词不会陌生。所谓红顶子,指的是清代官员的顶戴花翎。作为一种泛称,它是不分级别品秩的,可把清代官员帽子上的红璎珞都称为“红
  基于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石墨烯纳米结构和氮掺杂六角石墨烯纳米结构的等离激元激发。和宏观大小的石墨烯相比,由于纳米结构的尺寸和量子受限效应,在低能共振区,石墨烯纳
会议
[摘 要] 研究表明,全国有五分之一左右的青少年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耐挫力差、容易退缩等。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有效融合,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德育;心理健康;中小学教育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数量约为3.4亿,其中超过3000万未成